你為什麼要付小費|大象公會

多數中國人對小費深惡痛絕,然而一向代表人類先進文明方向的美國則有根深蒂固的小費習慣。小費是如何產生的?它有合理性嗎?

文|鄭子寧

你在廁所如廁完畢,洗手池邊洗手的時候,旁邊一個站得筆挺的小夥子適時地遞上一塊毛巾。你用毛巾擦了擦手,將毛巾交回小伙,說聲「謝謝」。正當你感慨世上還是好人多的時候,你發覺洗手池邊有一個金色的盤子,放滿了各國零錢,小伙的眼光意味深長地落在上面——沒錯,他在問你要小費。

小費在中國並不流行,主要出現在少數涉外行業和珠三角等靠近香港,受到小費文化影響的地區。絕大多數中國人對小費並無概念,也無給小費的意識。但是在不少國家,如開頭描述的場景可謂司空見慣,不給小費甚至會被認為是相當無禮的行為。

小費為什麼會存在?

小費的起源

當今小費文化的堡壘無疑是美國。美國人的小費文化已經深入骨髓。理論上小費是自願給予服務人員的額外花銷以獎勵優質服務,但在美國,除非遭遇極其惡劣的服務,給小費早已是社會常態。在餐館、旅館、計程車等諸多場合接受服務都需支付小費。

以餐館為例,美國習慣小費後給予餐資 15%-20%左右的消費。不給小費則是非常無禮的行為。全美餐廳服務員一年收到的小費至少有 260 億美元。更加費解的是,本就個體經營色彩濃厚的計程車駕駛員居然也要給小費。據統計,當今美國共有約 33 種服務業從業人員有收取小費的習慣。

▍「歡迎提供小費」

這樣的小費文化在美國的歷史並不長久,恰恰相反,很長一段時間,給小費在美國被認為是一種相當不恰當的行為。美國南部各州甚至一度立法禁止小費。小費並非發源於美國,現代小費制度相對鬆弛的歐洲,反倒是小費的發源地。

傳說 16 世紀開始,英國酒館會放一個罐子,供酒客給小費,給了小費的酒客會得到更快更好的服務。罐子上則寫有 To insure promptitude(為保證及時),小費的英文 tip,有說法即認為來自於這個片語的首字母縮寫。

Tip 的詞源至今仍然是一個謎團,縮寫只是一種不一定可靠的說法,但當時顧客確實有給小費的行為。只是和當代美國式的小費不同,英國酒館給小費並非在服務結束時,而是在進門時投幣或邊喝邊給。

這樣給予小費的方式確實能起到激勵服務人員的作用,塞繆爾·約翰遜曾提到過他買了六便士的肉和一便士的麵包,並額外給了服務員一便士,結果服務員明顯對他比對其他顧客更加殷勤。

▍塞繆爾·約翰遜其貌不揚,可能對服務態度的變化有著更深的理解

服務結束時給小費的習慣同樣起源於英國。當時做客私人宅邸時,客人在做客結束後也會給主人家的傭人一點小費以補償他們付出的額外的服務,即是現代小費的雛形。

小費很快成為英國常態,要小費的服務人員越來越多,到了 18 世紀中期,所有赴宴和留宿的訪客都得給主家的各類傭人小費。其支出之巨甚至促使不少人避免訪友。在小費常態化的同時,它完全喪失了提高服務質量的功用。相反,不給小費往往會導致諸如馬夫傷馬,端菜員將菜盤打翻等「意外」。

而在商業場所,小費的範圍也逐漸擴大,1795 年一位英國記者就記錄了在賓館應該如何給小費:服務生需要一先令,女僕、馬夫等各六便士。負擔不可謂不沉重。

▍1795 年的英國一磅麵包則僅需 1.3 便士左右(圖中人物模仿原型為維多利亞時期麵包師)

英國的小費習慣很快播散到其他歐洲國家。歐洲各國當時階層壁壘森嚴,都有著龐大的傭人階層,小費作為一種上等人對下等人的施捨能流行毫不奇怪。不過囊中羞澀又迫於社會壓力的必須要給小費的歐洲人還是有一個避難所——美國。

美國的小費

相比歐洲,年輕的美國是一個民主和較為平等的社會,服務業從業人員的身份是僱員而非傭人,因此美國服務人員普遍不接受小費。19 世紀後期以前,訪問美國的歐洲人對美國人不收小費的習慣印象深刻。

美國人又是如何從不收小費轉變為最愛小費的呢?

美國小費文化萌芽於 19 世紀後期,當時美國人在經濟上逐漸富裕起來,有更多的美國人有了去歐洲觀光的機會。經濟上成為了新貴的美國人文化上則仍然處處模仿歐洲人,小費即為模仿對象之一。

美國人在歐洲就如今天的中國人一樣要時時提醒自己給小費,甚至也同中國人一樣時常用力過猛。美國人在英國飽受抱怨——比起英國本地人,美國佬在小費上出手更為大方,助長了服務人員的貪婪風氣。當這些美國人從歐洲回國時,他們也把給小費的習慣帶回了美國以炫耀自己見過世面。

▍據說本傑明·富蘭克林曾評論小費「給多了看上去像是個蠢驢,給少了看上去是個更蠢的蠢驢」

小費傳入美國招致了淳樸的美國人民的強烈不滿。其時美國剛剛經歷南北戰爭與廢奴,讓人不支取薪資而依靠顧客提供的不穩定的小費過活,有違美國的平等和民主理念,甚至讓人有行賄的聯想。

作為一種從歐洲傳入的上等人的施捨,小費在當時的美國不受歡迎。19 世紀 90 年代,美國甚至掀起了反對小費的運動,1899 年一位紐約時報的讀者就將小費稱作「進口的罪惡中最卑鄙的」,並認為「至少在世界的這邊,還有足夠的氣概勇敢地面對小費,並根除它。」

除了在歐洲染上惡習的美國人,歐洲移民也成了被怪罪的對象,《紐約時報》另一位讀者就曾寫信認為小費惡習來源於「南歐的渣滓、穢物」,並說「在那裡乞討是一門藝術」。

對一些種族主義的南方人來說,給下等的黑人小費是可以接受的,給地位平等的白人小費則是萬萬不可。20 世紀初到北方旅行的南方人經常為北方服務人員體現的「奴性」而感到侮辱。為工資工作,而非為賞賜諂媚的美國精神遭到了小費的嚴重威脅。

但是小費這項來自歐洲的「惡習」因其實際價值很快戰勝了不值錢的平等理念,20 世紀初期小費在美國流行已是燎原之勢。只不過當時小費並非如今天的美國那樣強制和標準化。不給小費雖然可能會導致糟糕的服務——1918 年芝加哥百名餐廳服務員因向堅持不給小費的顧客餐盤中加粉末被捕,不過在不少服務場所,不給小費仍然能享受到優質的服務。

▍美劇《破產姐妹》中兩姐妹就會因客人沒有給足小費而送出「驚喜」

實踐證明,平等、自由的美國精神遠不足以抵抗小費的侵蝕,對小費痛心疾首的具有真正美國精神的美國人又會想出什麼辦法呢?

不少州嘗試從法律上阻止小費的擴大。1909 年,華盛頓州立法禁止小費,1910-1919 年,密西西比州、阿肯色州、南卡羅萊納州、田納西州、喬治亞州相繼出台法律禁止小費——可以看出,立法的多數是「民風淳樸」的南部州。可惜的是,這些州很快也被小費腐蝕,上述法律在 1913-1926 年間相繼被取消。

小費與階層

美國小費的自我強化和美國服務行業人員收入來源息息相關。

在小費習慣形成的 19 世紀後期,美國服務人員工資相比歐洲同行相當高,足以維持生活。相比歐洲服務人員普遍拿著微薄工資,甚至為了 5%上下的小費倒貼僱主工資,不但有基本工資還可以拿 10%左右小費的美國服務人員不可謂不幸福。

▍19 世紀末的瑞典服務生

只是美國僱主不是傻子,好日子很快到頭。伴隨小費風行,美國服務人員固定工資也每況愈下,小費成為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在當代美國是有道理的——美國不少州服務員的工資相當之低,其固定工資甚至可以低於法定最低工資。

一旦小費成為賴以為生的生活來源,自我強化的進程就幾乎不可避免,小費不再是對優質服務的獎賞而成為半強制化的消費。美國特殊的法律也對小費的強化推波助瀾: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國會同意拿小費的服務人員最低工資可以比其他行業更低。目前在每小時能收到 7.25 美元以上小費的前提下,美國拿小費的服務人員最低工資僅為每小時 2.13 美元。這項最低工資已經 20 多年沒變,基本僅夠支付稅金。

由於各階層貧富差距的逐漸拉大,美國服務人員早就沒有了上世紀初的舒適生活。相反,極低的工資使得他們的生活開支極度依賴於小費收入。小費的制度化也就不足為奇了。

與此同時,小費的額度在 20 世紀逐漸升高。20 世紀早期小費的金額以賬單的 10%左右為常。不少中國的小費指南至今尚建議給 10%。而在今天,15%的小費已經是美國一般餐館的最低標配。豪華餐廳甚至 20%的小費都是常態。

▍阿肯色州的服務生收到的天價小費:顧客消費了 278.55 美元,卻給了 2000 美元小費

越來越多的服務行業也開始收小費。計程車司機、賓館門童、搬運工之類的職業自不必說。美國近年甚至開始流行給賓館清潔工留下小費。一些餐館更是建議顧客除了給服務生小費外,也給廚師小費。

雖然美國早已被小費徹底攻陷,不過對小費反對者來說,值得安慰的是,在很多地方,小費不但沒有得到強化,反而漸漸趨於消亡。

現代意義上的小費於服務結束後支付,與其說是激勵優質服務不如說是上等人對下等人出於同情的一種施捨。在多數服務行業工資保障較好或社會貧富差距不明顯的國家,小費遠遠不如美國盛行。

當年流行小費的歐洲在 20 世紀紛紛轉型為高福利國家,小費已經遠比美國鬆弛。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則只有在服務特別優質時才會給小費——近年美國文化強勢,小費流行度略有抬升,但仍有多達 90%的紐西蘭人反對美式小費文化。對於愛面子的日本人來說,小費更是有「嗟來之食」的意味,是萬萬不可的。

不過,中國土豪們是不會理睬這些的。當土豪們在拉斯維加斯、澳門、墨爾本、悉尼的賭場動輒向荷官和圍觀人員散發百元大鈔時,他們也在重新定義著小費——小費不再是對下等人的施捨,而是炫富的手段。比起 19 世紀末的美國土豪們,中國土豪有望更有效地改造各國的小費文化。


推薦閱讀:

美國住酒店,怎麼給小費?【最細節終極指南】
中國公民入境墨西哥受阻 墨方官員核查時索要小費
美國如何給小費?
在紐約如何付小費?

TAG:大象 | 大象公會 | 小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