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衣里的禮尚往來(先秦-秦漢篇)
文/游佳君
五千年泱泱華夏史,也蘊含著成衣演變的歷史。在服飾中,我們可以窺見中國社會的政治變革、風俗變遷、民族融合。成衣演變也反映著中國社會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化態度和精神面貌。以一絲一線為線索,一身華服為標杆,由先秦服飾娓娓道來華服之變,華服之意,華服之思。
先秦時期:一襲深衣成形制
雖然中國絲綢文化起源早,但在等級森嚴和生產力低下的先秦時期,絲綢的運用十分有限。服飾是身份的象徵,綾羅綢緞也只能為富人和上層人士所用,普通老百姓只能穿布衣、麻衣。
「天地玄黃」夏商周
夏朝雖無文字記載,但《商書·太甲》有云:「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其表明夏朝為西周的冕服制度種下根基;在遺址考察方面,從山西夏縣西陰村的新石器晚期遺址中發現的一個被人工半割切的蠶繭,其他新石器遺址發現的一塊朱紅染色麻布,均可證明夏代已用絲綢、麻布作衣料,並用硃砂染色。
由於夏商時期宗教信仰濃厚,身份等級高者上衣下裳的形制和玄衣黃裳的服色有所不同。上衣代表天,下裳象徵地,呈現上黑下黃的特徵。夏朝主要以黑色系、土黃色系和硃砂色係為主,由於無參考資料,只能從商周時期衣服形制復原圖中知其一二。
等級森嚴冕服制
冕服理念從夏朝起,商周逐步完善規範制度,漢代以來歷代沿襲。雖然冕服種類、使用範圍、章紋要求各朝不一,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代,清代留下章紋飾於帝後吉服,形制終結,歷時兩千多年。
(解剖版↓,可以看出,冕服依舊承襲了自然理念和宗教信仰。)
冕服制度擁有一套嚴格的流程。《周禮·司服》的冕服分成六款(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闝、玄冕),因此叫「六冕」。可以穿正冕服的有天子、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各級人員在重大祭祀場合,需要穿著該級別中最高級的冕服,以示尊敬。冕服是中央集權在服飾上的體現,此後,關於著裝禮儀、秩序、禮數的制度也一一完善。
布衣麻衣為民本布衣在傳統文化中常指百姓,這點在上古時期已有所提及。《荀子·大略》則最早提出布衣指代身份:「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漢代桓寬《鹽鐵論·散不足》有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將布衣引申為老百姓,這個意義沿用至今。
麻衣即深衣,深衣的出現為幾千年的漢服演變立下了框架。深衣一詞最早出現於禮記,《禮記·深衣第三十九》對深衣做了完整的定義: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短毋見膚, 長毋被土……可以運肘……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
(《天工開物》里的插圖記載了老百姓服裝樣式,便於百姓日常活動與勞作↓)
從以上三種服裝文化可以看出,深衣自上而下均適用,且變化各異。無論分屬還是連屬,深衣都體現出各個階級的制度,每個階級的打扮都都要符合禮制、身份、權力。長短要適中,莊重,日常活動不受束縛。深衣創始於周代,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後來曲裾、襦裙、中晚唐時期的回鶻裝、元代蒙古族的質孫服、清代的旗裝、民國的旗袍都有深衣的影子。
秦漢時期:裾袍傳承千百年
隨著歷史的發展,深衣逐步女裝化,在西漢年間,男子以著直裾為主。伴隨著的還有裡衣的變化。內衣下裝尚未形成合襠樣式,只能用帶子系在腰上,褲管套在膝蓋到腳跟之間固定。這時穿曲裾有傷大雅,而直裾的出現有效解決了內衣滑動的問題,其還具有保暖性能。直裾又稱袍服,多穿於秋冬時節,從內衣演變而來。
秦漢時期女子依舊流行曲裾,並增添了許多修飾,例如在衣領、袖口中加上紋樣,衣襟延長部分在身上繞圈作為曲裾的前身。服飾遊戲奇蹟暖暖復原了秦漢時期曲裾的樣式。該時期由於生產技術水平問題,色彩較為單調,多為黑色赤色。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十大最悲情英雄:秦漢有四名、春秋戰國四名、宋明各一名
※周秦漢唐的文件夾【職場】
※秦漢繪畫
※閑話秦漢:劉邦,呂公玩的最大最長遠的一筆投資
TAG:秦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