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強大的真正希望

從來不曾仔細想過,中國強大的真正希望是什麼?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令世人嘆為觀止。於是就簡單的認為,中國強大的希望在於經濟的發展。直到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了浙江大學高分子物理系鄭強教授最受歡迎的講座--《中國強大的真正希望》之後,我的觀念有所改變,認為中國強大的真正希望在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發揚、發展,唯有此,國民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自豪感、民族責任感才會不斷的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才會發揮出巨大的作用,而文化的傳承關鍵在於教育,教育的核心又在於基礎教育,即幼兒園、小學、中學教育。教育必須教給學生民族精神,一個國家要成為強國,民族精神必不可少。

我不否認經濟的強大是一個國家強大的物資基礎,但它絕不是一個國家強大的真正希望。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神速,確實值得我們驕傲,可是,我們應該想想,中國的經濟成就有多少是泡沫經濟,有多少是外資經濟,更嚴重的是,中國以環境的破壞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繁榮。假如外資一夜之間撤離,就像幾十年前的日本,曾經多麼不可一世的經濟強國,外資一夜之間撤出日本,日本崩潰了,還會是強國嗎?假如幾十年之後,資源枯竭了,環境制約了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會讓世人驚嘆嗎?假如有一天,戰爭爆發了,中國的經濟潰退了,中國還會是強國嗎?中國「不缺鈣」,缺失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民族精神。世人談到韓國與日本,不僅驚嘆於其經濟的發達,而且更驚嘆於其國民對自己國家的文化認同感、民族認同感,驚嘆於大韓民族與大和民族的民族精神。這麼一個具有強大民族凝聚力的國家,即使是一貧如洗,家徒四壁,它仍然是一個令人震撼的強國,這麼一個具有強大戰鬥力的民族,永遠不會被打敗,不會被征服。

回顧中國百年屈辱的近現代史,舊中國之所以積貧積弱,乃是國民性充斥了太多的"消極"、"因襲"、"苟安"、"空想"(李大釗語)、"殭屍的樂觀"、"半死半生"、"卑怯"、"安息"、"虛無"(魯迅語),而中國的文化亦因之死氣沉沉,毫無生機可言,更別說民族精神了。國民的愚昧性、劣根性與奴性,根本在於其缺乏必有的文化教養,缺乏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於是,中國飽受了西方列強的欺凌與掠奪。因此,憂心忡忡的先進的愛國文化者,掀起了文化救國的熱潮,以其科學的、先進的、大眾的文化,喚醒了國民的民族認同感、自豪感、責任感。魯迅先生意識到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毅然棄醫從文,以其犀利的筆鋒,深刻的思辨,成為了偉大的文化先行者。

然而,環視現在,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正在逐漸的流失,代之於的是西方的文化。現在的大多數青年學生,崇洋媚外,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土,不入流,甚至不過中國的傳統節日,卻盲目的追捧西方的節日。這不禁令人心悲。我們看到了西方的文化滲透是何其的廣泛與深入。我們不再學習唐詩宋詞、文言文,不再學習傳統的文化,相反而言,卻汲汲於西方的語言,汲汲於西方的所謂的開放性文化,捨本逐末,數典忘祖。只怕有一天,中國的本土文化被外族的文化給同化了,中國還將是中國嗎?中華民族還將是中華民族嗎?在日本本土,很少有外族文化的跡象,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很強烈的歸屬感。我們搞現代化建設,卻把中華民族的文化給搞沒了。人才熱衷於出國,總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我們常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然而,我們精心培養的人才,卻跑到了西方國家,用在中國學到的知識反過來與我們競爭,甚至是助紂為虐,為虎作倀。這難道不是教育的失敗嗎?教育無法給青年學生一種民族文化歸屬感,無法給他們一種民族精神。

展望未來,不得不承認教育的緊迫性與必要性。青年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著力培養其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勢在必行,增強其文化認同感,民族認同感、自豪感、歸屬感迫在眉睫。唯有民族文化的廣泛傳播,以此來促發強大的民族精神,中國才會是真正的強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經濟、科技、軍事等各方面不也是落後於日本,然則中華民族的精神卻空前的巨大,因此,中華民族最終還是打敗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若想成為強國,民族精神是根本,而民族精神需要民族文化來體現,民族文化則要用教育來傳承。然而正如鄧小平所說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教育必須從基礎抓起,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就增強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接受,以此來培養其對中華民族強烈的歸屬感、認同感與自豪感,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戰鬥力,全面的建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全面小康、繁榮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使中國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

推薦閱讀:

男人真的希望你開心?搞懂男人思維邏輯的7個重點網
文藝片的希望,不是靠跪出來的
某女想和分手的男友再度恢復戀愛關係,問有恢復的希望否?從卦中可否看出雙方態度?是否有人從中幫忙調解?搖卦得(山水蒙)之<坤為地)。
《沙與沫》希望是半個生命,淡漠是半個死亡
為什麼現在的女方父母希望男方是獨子?

TAG:中國 | 希望 | 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