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傳統德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對傳統德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張忠華趙明星

[摘要]傳統德育思想是以儒家道德思想為主體,兼容佛道墨法諸家道德思想而形成的道德行為規範的總稱。我國新時期傳統德育思想的研究歷經了啟動期、展開與變革期、現代化時期和反思與深化研究期四個時期;主要研究傳統德育思想、內容與特點,傳統德育原則與方法;研究成果多、研究內容廣、重質性研究是其優點,忽視德育理論整體建構是其不足。正確對待傳統德育思想的兩面性,在揚棄中,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理論體系。

[關鍵詞]傳統德育;德育思想;德育理論

德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基礎,現代德育是對傳統德育的揚棄。「傳統德育」與「德育傳統」這對範疇既有區別又有聯繫。但在我國,相當多的學者對兩者並沒有做嚴格區分,一般在通用意義上使用這兩個概念。所以,筆者在此也不做嚴格區分,都通歸於「傳統德育」。

一、傳統德育的研究歷程

1.傳統德育的啟動期(1978-1984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經過兩年的撥亂反正,結合時代發展的實際,人們開始對前一時期我國實行的共產主義道德教育進行反思和梳理,限於改革開放初期,可借鑒的國外經驗有限,人們開始啟動傳統德育研究。較早從事該方面研究的是毛禮銳先生,他指出,儒家的道德教育理論基礎是人性論和德治論,培養目標就是「士」、「君子」。其方法是:德育要通過智育來進行、立志與持志、培養道德情感、主動修養、「預」和「積」、知行並進、以身作則和中庸之道等,這些思想可以批判地繼承[1]。其後,陳景磐先生探討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魯潔教授對古代思想家的德育過程觀進行研究。

在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研究中,有學者對道德教育領域中的「唯一屬性論」、「自然成長論」和「道德無用論」等幾個理論問題進行澄清研究[2]。學者認為,中小學必須對學生加強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必須批判「四人幫」借口道德的階級性,否定道德的繼承性,否定一切優秀的道德傳統的謬論。這場討論一直持續到1983年7月在長春召開的「中國古代德育思想討論會」,會議解決了這場懸而未決的爭論。批判地繼承我國古代德育思想,對於豐富無產階級的德育理論,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3]。

2.傳統德育研究的展開與變革期(1985-1995年)。從1978年至1984年,我國經歷了改革開放最初的7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們的思想也得到解放。1987年,黨的「十三大」的召開,系統地論述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發展商品經濟的思想。由於對外開放,國外種種思潮湧入中國,人們的思想發生重大變化,面對新的挑戰,中國的傳統德育要轉型、要變革。馮恩洪率先從教育對象的變化、改革開放社會環境的變化等方面,談傳統德育面臨的挑戰問題。[4]

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傳統德育思想的研究繼續升溫,即所謂的「儒學復興說」。在改革開放的新問題面前,德育轉換比較慢,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的德育機制沒有建立起來,由於思想的混亂,最終導致1989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由此出現90年代初中期關於德育地位和德育功能的研究熱潮。但有些學者比較冷靜地看待中國的傳統德育,既指出傳統德育的優點,又對其不足進行批判。有學者還專門討論傳統德育精華與糟粕的分辨問題,提出分辨原則和分辨方法。[5]還有學者從中國德育傳統的多源性、多端性和多序性,論述中國德育傳統的多元性,並指出中國德育傳統的博大精深是其璀璨文化的一部分,對待傳統不可粗魯、浮躁和簡單化,弘揚傳統德育的精華需要我們有腳踏實地和認真細緻的精神。[6]這場討論直到1994年10月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研究會德育論專業委員會第七屆年會得以總結而告一段落。大家一致認為,批判地繼承傳統德育要追求實效、明確對象、掌握原則。

3.傳統德育的現代化時期(1996-2001年)。從1996年開始,學者們對傳統德育的研究開始轉向,不再進行純粹的傳統德育思想研究,而把重點放在傳統德育的現代化方面,即如何借鑒傳統德育的精華,為現實的社會服務成為關注的重點。這一時期,發表了一系列該方面的研究論文。如,孟萬金的《繼承與超越:中國德育傳統的現代化》(高等教育研究,1996.3)、辜偉節的《論中國傳統道德文化與德育現代化的現實轉換》(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1.3)、班華的《近十年來德育思想現代化的進展》(教育研究,1999.2)和程敬寶的《論傳統德育向現代德育的轉變》(江漢論壇,1999.2)等。

4.傳統德育的反思與深化研究期(2002-2008年)。在新的世紀,傳統德育怎樣改革才能更好地為當今服務,這是新時期學者們比較關心的問題。自2002年以來,我國傳統德育研究發生重大轉變,這就是反思研究和深化研究。反思研究主要是對以前研究內容進行清理,正本清源;深化研究是結合新世紀發展的需要如何使傳統德育現代化,把傳統德育中的精華內容更好地傳承下去,並使之在今天發揮更大的效用。

這一時期,無論是傳統德育的理論研究,還是傳統德育的思想研究都是最多的,並形成一些有特色的研究成果。首先,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反思研究文獻,對傳統德育研究和傳統德育思想研究進行反思,已達到對傳統德育研究的理性認識。諸如「對傳統德育的反思」、「對傳統德育思想的再思考」等論文的出現,就是這種反思研究的代表。其次,關於傳統德育現代化的研究也是這一時期的熱點問題,發表文獻也比較多。如,鄧子綱的《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現代演化》(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4)和王澤應的《中國優秀傳統德育思想的開發與現代轉化》(教育科學研究,2006.10)等。第三,對傳統德育思想整體系統研究。這一時期的研究是在前三個研究階段基礎上進行的,對傳統德育思想的研究有相當多的成果積累,系統總結傳統德育思想已有可能。其代表作主要有:王澤應的《論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徵》(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3)、張書豐的《論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理論體系》(當代教育科學,2006.11)和吳慧芳的《中國傳統德育的體系構成與特點研究》(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09.2)等。

二、傳統德育研究的主要內容

中國道德教育發軔於先秦時代,將儒家道德教育奉為正統的關鍵人物是漢代的董仲舒,而宋代儒學集大成者朱熹則用思辨的形式將儒家道德教育發展到比較完備的形態。至此,以儒家道德教育內容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德育真正確立起來。

1.傳統德育思想的整體研究。這是一種宏觀的研究,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傳統德育的內容與特徵。如,中國德育思想是:濃厚的宗法封建倫理本位;「明人倫」、「成聖賢」的道德意境;德育過程的實踐性品格;注重自我修養等。[7]還有道德教育被置於整個傳統教育體系的核心;以政治思想道德的規範體系為內容,以內省和慎獨為方法;重視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師德原則;重視環境對人的品德的影響以及德育與美育的和諧統一是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主要表現。[8]也有人認為,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是以人性論為理論前提,講究個體道德自覺與規範教育相結合的踐行原則,採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踐模式,最終達到經世致用——「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的世俗目的。[9]還有學者把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總括為:「性相近」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邏輯起點;「仁者愛人」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正義君子」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培養目標;「四維八德」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施教內容;「知行相須」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認識論;「修身為本」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方法論。[10]

2.傳統德育特點研究。有學者把中國傳統德育的特點概括為:重視德育,德育為首;大德育觀,德育不僅指道德教育,還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內容;重視教授道德。[11]也有人把中國傳統德育的特點概括為:在道德教育地位上強調德教為先、修身為本;在道德教育內容上強調「教以人倫」;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強調克己修身、力行踐履;在道德教育機制上強調家庭、學校和社會相互配合、相互促進。[12]王澤應教授把中國傳統德育思想概括為四大特徵,即合知行基礎上的以行為旨歸,合內外基礎上的以內為根本,同真善基礎上的以善為核心,一群己基礎上的以群體為最高價值取向。[13]此外,也有學者從傳統德育的「仁」、「中庸」,「三綱五常」、「義和利」和「修養治平」五大核心概念,推演出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德育內容政治化、多元價值趨同化和獨特的人文性質三大基本特徵。[14]

3.傳統德育內容體系研究。中國傳統德育內容可以概括為:仁愛孝悌,精忠愛國,克己奉公,見利思義,誠信知報,修己慎獨,謙和好禮,勤儉廉正,篤實寬厚,勇毅力行。這些內容具體可以細化為:公忠、仁愛、忠恕、誠信、公正和謙虛等。[15]有學者把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規範概括為:忠、孝、節、義、禮、智、廉、恥、仁、恕、謙、信、和、制、勇、強16個字。[16]也有人把中國傳統美德概括為: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愛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正、篤實寬厚、勇毅踐行十條內容。[17]欒傳大把傳統德目概括為:孝敬父母;尊師重教;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人貴有恥;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創新;勤勞節儉;見利思義;敬業盡責;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18]

4.傳統德育原則和方法的研究。有人把傳統德育原則和方法歸納為:重知尚行與知行相須;因材施教與循序漸進;啟發誘導與寓教於樂。[19]有學者把傳統德育方法概括為:「忠恕」之道的道德教育法;「內省」、「慎獨」的道德修養方法;知行合一的道德踐履法;多管齊下,注重正面引導法;間接教育,全面滲透法;提倡「養成教育」,強調道德實踐法;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法。[20]筆者認為,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倫理道德文化,這種文化中蘊涵豐厚的德育方法論思想,諸如潛移默化的方法論、覺悟道德修養的方法論、修心育德的方法論、生活實踐的方法論、保持心態平衡的中庸方法論、因材施教的方法論、循序漸進的方法論和啟發誘導、禮樂結合與寓教於樂的方法論等。認真研究和深刻挖掘傳統德育方法論思想,對於建構科學的德育方法論理論體系具有重大理論借鑒價值。

5.傳統德育思想的借鑒研究。有學者認為,儒家十分重視德育的思想有助於我們堅持德育的首要地位;儒家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有助於我們堅持培養「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標;儒家「仁愛」的思想有助於我們堅持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的德育原則;儒家德育內容的具體條目有助於道德教育的具體化;儒家豐富的道德教育方法有助於德育方法的完善;儒家嚴於律己的道德修養思想有助於我們搞好學生的自我教育;儒家身教示範的思想有助於我們加強德育隊伍建設。[21]有學者指出,孔子德育思想中直指人格崇高的道德理想,具有個人道德修養與教育指向的普適價值和永恆意義;孔子德育思想中充滿仁愛的群際關係,倡導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有益的思維視角和價值取向;孔子德育思想中充滿人文情懷的生態理念,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值得借鑒的有效方法。[22]也有學者提出,傳統德育的借鑒價值在於:理念的借鑒——德教為先,修身為本;內容的借鑒——教以人倫,修己安身;方法的借鑒——因材施教,循序漸進;評價的借鑒——言行一致,內省慎獨。[23]還有學者認為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人格為本」的德育目標對和諧個體人格、「仁愛為綱」的德育內容,對和諧群際關係、「天人合一」的生態德育理念,對和諧人與自然、「以德治國」的思想,對和諧幹群關係、「中庸」、「尚義」道德準則,對和諧利益關係具有啟發借鑒價值。[24]筆者認為,重視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是我國道德教育傳統的一大特色,這對於我們準確定位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借鑒價值;豐富而完整的道德教育內容體系,對於我們今天建構社會主義德育內容體系具有啟發意義;科學揭示知、情、意、行的德育規律,對於我們進行道德教育具有指導作用;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原則,對於我們進行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諸如內省、自訟、慎獨、知恥、篤行等獨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方法,對於我們進行道德教育提供了方法論的參照系。

三、傳統德育當代研究的再思考

中國傳統德育思想是以儒家為主體,儒、墨、道、佛、法五維交互發展,呈現和、實、柔、忍、剛五種風格,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厚乎德性」、「道法自然」、「三覺圓融」、「耕戰事功」五種道德境界,五位一體,匯成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洪流。綜觀30年研究總況,研究成果多、研究內容廣泛、重質性研究是其特點和成就,但在研究中也存在重視具體內容的探索,忽視理論上的整體建構,重複成果多、創新作品少等不足。

1.充分認識傳統德育的兩面性,在揚棄中傳承。傳統德育思想是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形成的,其歷史久遠、影響根深蒂固。傳統德育思想的存在與發展有其自身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基礎。但今天的經濟基礎、政治制度、文化發展都與傳統德育基礎有所不同。我們在研究傳統德育時,一定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態度,採取「揚棄」態度,批判地繼承傳統德育思想中的合理內核,正確處理批判與繼承的關係、接受與創新的關係。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傳統德育對於我們今天的道德教育具有許多啟發意義和借鑒價值。如,儒家的「德政」思想對於當今克服有權無德、官場腐敗等具有現實價值。再如,對德育的前提基礎的認識,無論是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都認定人是教育的對象,具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這就為實施德育奠定了基礎。還有傳統德育內容,子女對父母孝順,負擔起贍養的責任;夫妻之間互敬互讓;鄰里朋友之間相互幫助等,在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對於克服人們之間的「道德冷漠」、「道德陌生人」具有巨大的現實價值。這些傳統美德內容,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我們怎樣繼承好的問題。但傳統德育還有許多弊端以及不適應當今時代需要的內容。如,過分強調倫理本位、崇尚德教至上、信奉宿命論、奉行情權大於法和人治思想,以今天的視角來看,會制約中國民主法制的現代化進程。傳統德育理論強調佔有性生存而輕視共生性生存,使人「物化」,使人工具化而形成「單向度的人」,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強調規範約束而忽視自由發展使人的創造性難以發揮。再如,傳統德育以培養「聖人」為目標,德育目標過高,忽視德育目標的多層次性,對人才求全責備,要求先進人物十全十美,特別是忽視了對社會成員公民意識的培養。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內容,強調品德修養的重要性有其積極性,但要充分認識到道德教育的局限性,它不可能完全消滅不道德行為,道德的實施必須有各項法規和具體社會制度的支持。

2.充分認識傳統德育現代化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文化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繼承性,教育的發展也具有繼承性,這是教育獨立性特點的具體表現。德育作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本然是與教育密切融合在一起的,但人們為了研究方便,把德育從教育整體中分化出來,進行單獨的深化研究。德育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一定歷史社會形成的產物,隨著時代的變遷,德育理念、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和方法等都應該發生變化。從這種意義上說,德育的現代化過程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這是因為社會永遠處在發展變革之中。現代德育由傳統德育演化而來,仍保留了傳統德育中的精華,注入了創新等現代性的道德規範,但在傳統德育的現代化過程中,要注意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要充分尊重中國的傳統德育思想,用客觀和歷史的態度對待傳統道德教育資源。既不能「全盤接受」,也不能使用「否定一切」的思想方法對待傳統德育思想。在傳統德育思想現代化的過程中,遵循尊重傳統德育資源與發掘傳統德育資源,源於傳統德育資源與超越傳統德育資源的原則,賦予傳統德育資源以新的生命,不斷創造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符合時代精神的社會主義新道德。二是要採取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對傳統德育資源做出客觀的詮釋。我們尊重歷史,對傳統德育思想的發掘,一定要符合原作者的本意,不能為我所用,任意發揮,甚至曲解和篡改作者原意,以至於很生硬地機械地套搬套用。

三是學會選擇。結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找准傳統德育思想與當代德育的結合點,使傳統德育思想再現光輝,體現古為今用的價值。

3.充分認識傳承傳統德育思想是德育研究的重要使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由於道德教育沒有很好地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同步,以至於思想道德方面出現很多問題。特別是多元文化的產生,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多元化,許多人接受了「道德相對主義」的觀點,社會上歪風邪氣上升,正氣不揚,人際關係冷漠,個人利己主義嚴重等不良道德現象蔓延。面對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共存的時代境遇,西方先後產生了「價值澄清理論」、「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社會學習理論」、「關懷理論」和「品格教育運動」等,各家學派從不同視角探索道德教育的新方案和新對策。我國在引進這些西方理論的過程中,有「食而不化」的嫌疑,一味引進而忘記使其中國化,全面學習外國而忽視中國本土化。改革開放的30年,德育從宏觀理念到具體方法都發生了重大轉變,但細心思考,許多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等,都有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根。如,德育方法的轉向,由道德灌輸走向對話和協商,充分調動受教育者品德修養的主動性,注重內因的作用。中國傳統德育思想不乏這方面的經驗,強調自律和內省一直是儒家和佛家的重要主張。再如,最近比較時髦的「生活德育理論」,中國從古到今,都貫穿著生活實踐的德育方法論,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德在踐履,重行的知行統一論更是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精髓。

4.充分認識傳統德育思想的理論化研究還任重而道遠。傳統德育思想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是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而不衰的精神保證,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本」、「根」和「魂」。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如何對傳統德育思想進行「深加工」,使之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是我們今後研究的重點。就目前研究成果而論,數量多和研究內容廣泛是其主要特點。但在眾多的研究成果中,具有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研究成果鳳毛麟角。多數研究成果是以歷史發展為序,對各個時期思想家的德育思想的總結研究,很少把傳統德育思想作為一個理論研究領域,從整體系統上進行概括研究。以筆者拙見,比較理論化和系統化的研究成果有汪鳳炎著的《中國傳統德育心理學思想及其現代意義》(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張世欣著的《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和崔華前著的《先秦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等。但是,從整體上系統地對中國傳統德育思想進行理論化研究的著作還沒有出現,有待我們學界後人去耕作。

注釋:

[1]毛禮銳.論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0,(3).

[2]魏道履,王玉山.關於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的幾個問題[J].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0,(4).

[3]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318.

[4]馮恩洪.傳統德育面臨的挑戰[J].現代中小學教育,1989,(3).

[5]於欽波.傳統德育精華與糟粕分辨問題研究[J].教育科學,1994,(4).

[6]檀傳寶.簡論中國德育傳統的多元性[J].教育評論,1994,(3).

[7]江萬秀,李春秋.第三講中國德育思想的基本特點[J].道德與文明,1992,(2).

[8]張典兵.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現實啟迪[J].江淮論壇,2006,(1).

[9]胡艷玲.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之重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7).

[10]張書豐.論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理論體系[J].當代教育科學,2006,(11).

[11]丁伯成.中國傳統德育思想[J].江西教育科研,1995,(2).

[12]吳勇.傳統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對高校德育的啟示[J].廣西大學學報,2003,(2).

[13]王澤應.論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徵[J].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3).

[14]陳宇光.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內容的核心概念及其特徵淺說[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4).

[15]吳勇.傳統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對高校德育的啟示[J].廣西大學學報,2003,(2).

[16]趙連山.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概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54-88.

[17]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212-219.

[18]欒傳大.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研究報告[J].教育研究,2000,(9).

[19]姜婕,鄧子綱.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原則和方法[J].湖湘論壇,2003,(6).

[20]林五星.傳統德育方法的現代借鑒[J].教學與管理,2008,(30).

[21]唐敏,李躍龍.論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現實價值[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3).

[22]石磊.傳統與創新:孔子德育思想的現代意義與精神蘊涵[J].理論學刊,2006,(9).

[23]唐煒.傳統德育思想的現代借鑒[J].成都大學學報,2006,(4).

[24]姚迎春.論孔子的德育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啟示[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8,(3).


推薦閱讀:

回顧台灣的判例制度、簡議中國大陸的案例指導制度(四)
策劃:回顧ATV亞洲電視
【佳片回顧】20部名留青史的典藏電影
【回顧一】凱史親筆信〈New Era 新紀元〉
七九年實戰中越軍分隊戰術運用特點回顧

TAG:傳統 | 反思 | 德育 | 研究 | 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