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經理的大人之學

引子

在解決了個人的生存問題之後,人們時常就會問自己,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進而追問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這可能是每個人都會問自己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不同的答案決定了不同的人生態度,不同的人生態度決定了不同的利益取捨、不同的利益取捨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正文

我們通常把項目管理知識體系中的知識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傳統項目管理鐵三角為代表的硬知識,也就是管理項目必須解決的範圍、時間、成本和質量等問題。第二類知識是軟技能知識,包括溝通、干係人管理以及人際關係等與人打交道的方方面面。

項目是人做的,同時項目也是為人做的。因此對項目經理來講不但要會做事,還要會為人,為人我們也稱為修身。雖然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掌握和運用一些心理學的技巧,可以讓我們暫時獲得一些影響甚至控制別人的成就感。但是這些似乎無法為我們帶來工作的快樂,久而久之自己也會擔心是不是被別人給催眠了。(讀者可以看《影響力》或《潛意識》這些通俗的心理學書籍獲取相關知識)

修身,離不開對人性的思考與探索,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學習心理學相關的知識會大有裨益,但是學習國學思想可以給我更多和更高層次的啟發。本文分享的是個人在研習《大學》時的一些認識和思考,所以本文的題目是《項目經理的大人之學》。希望《大學》中關於修身的思想能夠對大家也有所啟發。

什麼是大人之學

《大學》原本是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一篇文章,後被獨立出來成為四書之一(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這裡的「大學」與清華大學之「大學」不是一個意思,是「大人之學」的意思。「大人」當然也不是「成年人」的意思,而是指德行修養很高的人,與「小人」對應。「小人「原本並不是一個完全的貶義詞,大概是指普通人而已。

什麼是大人

那麼一個人的德行到什麼境界才能成為「大人」呢?王陽明給出的解釋是:「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簡單總結一下也就是大人看待事物要有整體觀、系統觀,自己也是系統的一部分。項目管理的哲學就是「整合」追求總體最優,項目管理方法本身就是一種系統的思維方法,而項目經理的角色首先是作為「整合者」,進而領導與管理項目,達成項目的績效目標。「大人」的境界不就是我們項目經理「修身」應該達到的境界嗎?

那麼如何才能成為「大人」

大學給出了三個指導原則,這三個指導原則朱熹在《大學章句》稱作「大學之綱領」,後人稱為「三綱領」,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下面分別介紹,這個三個原則。

一、明明德

明德是任何人都稟受於天,至靈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夠與天地相溝通。所謂「德」指人之稟賦或本性。天在聖人心目中並不是「神明」,而是古人觀天地運行的規律,體會到天地人本為一體,都遵循相同的運行規律,所謂天道與人道,都是同道。遵循天地之道而生存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明明德」是肯定人類與生具有靈明的德性,這種德性就是一種稟賦,是天地所賜。對這些特性要加以彰明,使之有本能變成自覺。人之行善避惡,並非社會規範所外加的義務,卻有內在本然的基礎。道德實踐的價值是由內而發的,人性是向善的。

一切管理理論都是基於對人性的善惡本質而展開的,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X-Y」理論。儒家的「明明德」這一原則實際上告訴我們人性是善的。這種善可能因為外加的層層束縛無法而無法顯現,那麼作為人修養的方向,就是要把這種善的德性自覺的發揚出來。所以孔子所說的「仁」就是人性中最核心的部分,因其是核心,外部必有所包裹,故求仁並不容易。成為一個有魅力的項目領導者,明明德之後好比自帶光環了,不必服人,人自服。我們通常說「專家權力」是項目經理最好的權力,這與明明德應該是一樣的道理。

二、親民

親民是在明曉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後,幫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靈的東西,使他們同樣能夠達到與自己同樣心靈純潔的境界。覺悟「明明德」 此一天生能力之後,就須 「親民」,親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無時無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進。人生的一切變化生滅,唯有在遵循內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遠做個新人。

人生有兩大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己存」,二是「群存」,「群」推而廣之可以是家庭、家族、民族、國家、進而天下。明明德意味著個人天性得到了充分發揮,這種好的天性進一步發揚就應該去影響別人,完成以己推人的過程。孔子說他的思想不過「忠」、「恕」二字。所謂「忠」即自己的心,所謂「恕」,即他人之心如我之心。自己認為好的事情應推廣惠及他人,所以儒家主張入世,主張造福天下,正所謂「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項目的臨時性決定了,每個項目都是在創新。創新的結果小則惠及個人、企業,大則惠及社會。創新既讓個人取得成就感,又讓群體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上。也就是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持續不斷的革新,使得人們可以具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意味著更多的選擇,更多的選擇意味這更多的自由。

三、止於至善

至善是指心靈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達到自然與事物發展相統一的境界。「明明德」和「親民」的一切方向是「止於至善」。以「止於至善」為方向或目標,等於是永無止境的期許。

儒家的學問也被成為「心學」,什麼是「心」?心是意識與內部信息與外部信息綜合作用的結果。心即依附與人體(身體和大腦),又高於人體,反過來又能主宰人的行為。人心與動物之心不同之處,它可以跳出身體之外,來認識他所由來之「我」,也就是「自我意識」。說得再通俗一點,就是你自己可以把你和環境區分出來,把自己和別人區分開來,能夠意識到世界之中有一個獨立的你。人心具有三個普遍的特性,即「主動性、靈活性和計劃性」。「主動性」即有為,即要做事,人無事做最無聊;靈活性,即求自由,不願據於沒有選擇的境地,尋求突破,擴展活動空間;計劃性,即獲取知識,遇事不會立即行動,總是先獲取信息、分析辨別再採取行動。

具有這種特性的人心是永遠無法達到一個確定的境界的,所謂「至善」是一個絕對的境界,絕對的境界也意味著無法真正達到,正因如此才需持續不斷的改進,以趨近這種最佳狀態。PDCA持續改進,不但是管理的金科玉律,同樣也是人生修養的方法。

馮友蘭把人生的境界分為四個層次:自然境界(自然人)、功利境界(凡人)、道德境界(賢人),天地境界(聖人)。孔子的仁,把「人」和「我」的界限打破。「己」與「群」的界限打破,又把「生」與「死」的界限打破。全部人生進入了自然宇宙境界,如此則又把「人」與「天」的界限打破。

要「止於至善」,首先要知到什麼是「止」。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朱子有一段註:「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那麼:知止,就是有明確的人生目標;

有定,就是樹立堅定的志向。知至善的目標,立堅定的志向,就可以心不妄動;心不妄動,則所處而安,不為外界影響所動了。目標確定,心智不受外界影響,自可思慮周詳,也就可得,也就是事業有成了。

對於項目來講假設「項目成功」完成是為「至善」,那麼對於項目經理來講,清楚定義項目目標,並在項目過程中排除來自各種干係人的干擾信息保持目標的能力就至關重要了。項目經理往往因為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導致心思妄動,思慮偏頗,最終無法堅持目標,最後把團隊帶入失敗的泥潭。修身的步驟是什麼

上面我們談了《大學》三綱領對我們的啟示。那麼經過什麼樣的步驟,才能最終達到大人的境界,成就事業呢?

《大學》中給出的結構化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步驟又稱作「八條目」。

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後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雖然中國沒有產生科學,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中獲取啟發。

「格」有「分」和「正」的意思,知識來源於人對事物的區分,有區分才產生認識。中國人偏重於經驗感受;而西方人偏重於客觀描述。原本一體的事物,在分開之後雖然增加了知識,但是事物本身所蘊藏的信息卻被丟失了,也就是無論怎麼認識事物都只能從某個或某些側面對其認識。因此「修正」的含義是從這些偏頗的知識中要發現事物背後普遍規律,這樣才能儘可能全面的認識事物。

對於項目管理,我們將其分為10個知識領域,其中整合知識領域是高於其他知識領域的,起到統領、整合、平衡的作用。不「分」就無法認識事物,不整合則無法獲取事物的全貌,即使整合了也未必能夠還原事物原來的面貌,這就是風險產生的根源。好比將一個西瓜切成8塊,雖然還可以拼湊成一個看起來像西瓜的東西,但那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西瓜了。分開之後事物之間的聯繫越複雜,就越難還原。

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鏡子,本來全體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逐漸擦去灰塵,使恢復光明,有了真知。所謂知,指道德意識而言,知既至,則能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瞭然。物格而後知至。

關於什麼是真知大概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就是認知,也就是知識;這是比較低的層次,我們普通人通過學習和實踐獲取對事物的知識,進而在此基礎上有所成就。

第二層次是智慧,正所謂智者不惑,將所獲取的知識「整合(正)」成體系,明辨真偽,可以提升分辨事物的境界,就不容易被偽科學所欺矇。

第三個層次是自知,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良知」,不了解人的心,斷不能了解人的事,了解人之心先要了解自己的心。對自己的心有深刻的認識之後,就具備了分別是非的能力,才具備了真正自主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

人處在世界之中,遇到問題,本能的是外求,而《大學》給我們開出的藥方卻是向內求。好比射箭始終射不準靶心,外求則是強行將靶子移動到箭矢的行進路線上;內求則是調整自己,修鍊技能。項目管理過程中遇到問題,是不停的抱怨人人都不配合你的工作,還是設身處地的想想別人為什麼不配合你的工作,如何調整才能管理好乾系人的各種期望。能夠控制自己的憤怒,才能影響別人的行為。

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發於心之自然,非有所矯飾,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獨」上下功夫,嚴格要求自己,修養德性,知至而後意誠。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物不能動,而無不正。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不涉感情,無所偏倚。故意誠而後心正。

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人民所擁護。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點。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

人人有其心,心是行為的主宰。身體的行動受到意識、思維、信息的綜合總用。人的行為有些出於本能、有些出於接收到了錯誤信息、有些是自己明辨是非之後做出的理智判斷。在致良知的功夫達到之後,才有可能進入「知行合一」的境界。所謂「知行合一」,也就是真正的「自知自主」。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做出選擇,彷彿是我們自主做出的決定,但是很少有人思量一下,真是你自主做出的決定還是被外界催眠後做出的決定。

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看待項目管理,作為項目經理可能認為自己所從事的是世界上最苦逼的工作。更有甚者,很多從事項目管理推廣工作的機構、媒體和從業者,經常編一些段子來取笑項目經理的工作。更加加重了項目經理對自己所從事事業的懷疑,幾乎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心理暗示:工作等於痛苦。

工作的的意義是什麼? 進而會問自己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這可能是每個人都會問自己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不同的答案決定了不同的人生態度,不同的人生態度決定了不同的利益取捨、不同的利益取捨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關於這一點,《大學》給出的答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

齊家,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人民。

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君主要像保護初生的小孩那樣保護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舊布新,日新又新。統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愛之風充滿全國,國治而後天下平。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潔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質,作為人民的榜樣。由於平天下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君主尊老興孝,敬長興悌,恤孤愛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實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坦誠至公,以德為本,舉拔賢臣,提倡忠信,開源節流,以義為利,如此則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古之聖人認為最理想的社會形態是「天下大同」,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有天下情懷。個人能力、機遇不同,並非人人都可以治國、平天下,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參與者。從這個意義講,我們都參與了治國、平天下的工作。因為我們每天都在從事改變世界工作——項目管理。找到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定位,為自己的工作賦予一些意義,實踐作為項目經理的大人之學,其心有止,自可定也!

推薦閱讀:

家裡出大人物的徵兆 祖墳上有哪些東西說明後代興旺
201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迹及頒獎詞(辭)
孩子的規矩,常常被大人毀了
《那些不能告訴大人的事》那些讓人深思的話
八大人覺經略說.38(心是惡源)

TAG:項目經理 | 項目 | 經理 | 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