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音樂入門第十六章 古典中的古典
西方古典音樂入門第十六章 古典中的古典我們用十多個篇章說完了西洋音樂中的巴洛克時期,其間主要為大家介紹了維瓦爾蒂、亨德爾以及巴赫的音樂作品。而1750年J·S·巴赫的去世,則標誌著巴洛克時代的結束。此後西洋音樂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古典主義時期(classicism),由於其在維也納開花結果,「維也納古典樂派」成為這個時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本篇開始,就讓我們一同進入古典音樂中的古典主義時期。●從巴洛克到古典在西方歷史上,古羅馬文明以及古希臘文明是兩個極具代表性和歷史意義的偉大時期,而這兩個時期也為後人遺留下了相當豐富的藝術傳統以及文化思想。十八世紀中葉,隨著考古發現的日益豐富,當時歐洲的藝術家們越來越熱衷於尋回古羅馬、古希臘時期的文明精華,所以在繪畫、雕塑等藝術領域出現了許多以追尋古代文明精華為中心主題的作品,這些藝術傑作被當時的歷史學家和美學家們譽為「古典」,這便是「古典主義」一詞的最初來源。古典主義藝術以保持自然的平衡以及結構上的適當比例為美學標準。當十八世紀中下葉,西洋音樂進入全新發展階段之時,作曲家、音樂家們自然也深受古典主義美學的影響,所以全新的古典主義音樂時期開始生根發芽了。與先前巴洛克音樂追求對比強烈、略帶誇張的熱烈張揚相比,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家們更崇尚調性間平衡的概念,可以讓聽眾明確地感覺到音樂行進的過程;同時注重段落之間的平衡,使聽眾在聆聽一首樂曲時可以準確地知道緊接著出現的內容。同時需要指出的是社會的變革也讓古典主義音樂在諸多方面有了更多的進步。十八世紀初期,新思潮以及啟蒙運動的出現,讓此時的音樂與民眾更加貼近了。在巴洛克時期,專為君王權貴服務的音樂被賦予了更為廣泛的用途與內涵。歌劇的進一步興起、音樂出版事業的誕生以及以娛樂大眾為目的的音樂會開始出現,這些都標誌著音樂事業在當時前所未有的全新發展勢頭。藝術氛圍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革造就了古典主義音樂的黃金時代,而維也納這個城市則是古典主義音樂最為肥沃的養料。作為當時歐洲的文化中心,維也納的藝術氛圍享有盛譽。而且維也納的王公貴族們大多對音樂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且擁有極高的音樂修養以及屬於自己的宮廷樂隊。為了能夠讓自己欣賞到更多悅耳的作品,他們不惜花重金讓當時一些有才華的作曲家擔任自己樂隊的樂長,並且專門為自己創作曲子,當時不少著名的作曲家大多有過受這些王公貴族「蔭蔽」的經歷。●古典主義時期概述可以這麼說,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維也納古典樂派的興盛。那麼古典主義時期究竟從何時開始算起,又在何時結束呢?一般而言,1750年J·S·巴赫去世之時標誌著巴洛克時代的結束、古典主義時期的開始;而1827年樂聖貝多芬的去世則標誌著古典主義時期的結束。在這前後不到一百年的歲月中,古典主義風格成為當時藝術的準則以及審美的標尺。古典主義時期還被分為兩個階段——初期古典樂派以及維也納古典樂派。初期古典樂派有時候也被稱之為後巴洛克時期或者洛可可時期,其代表主要有J·S·巴赫的第二個兒子C·P·E·巴赫為中心的柏林樂派;以約翰·施塔密茨為中心的曼海姆樂派;以瓦根扎爾和蒙恩為中心的早期維也納樂派。另一個重要代表則是格魯克,他生於德國,曾經在義大利和法國學習過音樂,後來定居維也納。格魯克以改革歌劇聞名於世,對此後維也納古典樂派的興盛有著一定的促進意義。可以這麼說,初期古典樂派是處於巴洛克與維也納古典樂派之間的一個過渡時期,也是一座溝通的橋樑,但在音樂結構、器樂聲樂技巧等方面依然同先前的巴洛克時期十分相似。對西方音樂歷史起到重要意義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在音樂風格上則與巴洛克時期有了本質上的不同,即便是剛剛入門的聽眾也能夠聽出這兩個不同時期作品在許多方面的不同。巴洛克音樂崇尚的是一種光彩照人的強烈,而古典主義音樂則崇尚穩重守制、邏輯均衡,雖然顯得過於循規蹈矩,但卻不乏美感。欣賞這個時期的作品,聽眾所享受到的是一種和諧、優雅卻又平衡、統一的優美。在節奏上古典主義音樂一改以往巴洛克持續不斷的強烈感,特別注重旋律的作用,而旋律也是古典主義時期音樂作品「最精湛和最有活力的組成部分」,成為其靈魂所在。在旋律上,這一時期的音樂特彆強調均衡和簡潔。在結構方面,古典主義時期更與巴洛克時期有著極大的區別,其核心在於古典樂派採用單旋律主音音樂結構;而在巴洛克時期,作曲家們崇尚的是復調法。這也就是為什麼古典樂派的許多作品更適宜初入門的聽眾來欣賞的原因,其調性明確且主線清晰,不像之前的巴洛克音樂那般,往往一個樂章有許多支線。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對此後音樂歷史的發展是具有非凡推動意義的,因為在這個時期誕生了三大重要的曲式——交響曲、弦樂四重奏以及鍵盤奏鳴曲。雖然古典主義在貝多芬去世之後被全新的浪漫主義所更迭,但是這三種重要曲式非但沒有消亡,反而在浪漫主義時期被越加發揚光大。尤其是交響曲這一全新的曲式,由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巨頭在短短數十年內,將其成型、完善、壯大。除此以外,奏鳴曲、室內樂以及器樂協奏曲、歌劇等形式也在古典主義時期有了長足的發展。當然這也得益於當時樂器製造業的技術進步,樂器之王「鋼琴」正是在這一時期最終成型並被廣泛運用的。●古典主義時期的三巨頭古代主義時期最為著名的是維也納古典樂派,而維也納古典樂派中最為出名的作曲家則有三位——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他們並成為「三巨頭」。這三位大師生活在同一時代,且互有關聯——海頓最年長,比他小24歲的莫扎特與海頓是相互尊敬的忘年摯友和知音;貝多芬年紀最小,而當他來到維也納發展之後不久曾拜海頓為師,也參加過比他大14歲的莫扎特舉行的一次聚會,在那天莫扎特驚異於貝多芬的才華,而預言將來這個年輕人將有所作為。海頓生於1732年,於1809年去世,是「三巨頭」中壽命最長的,慈祥和藹的他被人稱作「海頓爸爸」。在音樂創作領域,他被譽為「交響曲之父」,一生創作出過一百多部交響曲作品(有編號的就有104部),同時他還是弦樂四重奏這一曲式的締造者。雖然它並不是三人中成就最高的,但對音樂發展史而言,卻是絕對不容忽視的重要人物。莫扎特,1756年-1791年。在他頭上有太多光環,「神童」和「天使」是人們給予他最常用的兩個代名詞,而他更是音樂學界所公認的作曲天才。莫扎特一生創作了四十多部交響曲,最後5-6部被認為是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傑作;而他的27首鋼琴協奏曲,作為一個整體則是後人無法超越的極高境界;莫扎特的歌劇在當時更是具有極高的聲望,並廣受歡迎。然而這位音樂天才卻在35歲那年因病早逝,即便如此,他所遺留下來的有編號的音樂作品也多達六百多部。貝多芬,1770年-1827年,他被譽為「樂聖」。九部不朽的交響曲是貝多芬一生奮鬥以及精神境界的寫照,而他的許多器樂奏鳴曲、協奏曲、序曲、歌劇等更是一個革命時代的象徵。有人說,貝多芬是半個古典主義者、半個浪漫主義者,這是不無道理的,他不能算作純粹的古典主義者,貝多芬更像是古典樂派與浪漫樂派之間的一個過渡使者,一個音樂風格獨特的大師。文章來源 《花瓣雨音樂論壇》編輯 山間溪流 2008年元月11日山間溪流日誌《專版導航》原創文章專版文學知識專版中國散文專版外國散文專版古典文學專版原創散文專版原創詩歌專版中國詩歌專版外國詩歌專版文學參考資料音畫藝術專版配樂朗誦專版音樂欣賞專版圖文藝術專版攝影照片處理養生保健專版博客綜合知識博客素材專版日誌背景邊框博客代碼專版在線文學閱覽網路搜索技巧網頁製作資料P.S.應用教程動畫製作教程
推薦閱讀:
※古典詩九基礎第八講講義(押韻)
※第209講:蔣述卓《古典詩詞的生命精神與哲學智慧》
※【看電影聽古典】《海上鋼琴師》的音樂傳奇
※太極拳與中國古典舞的關聯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