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麻城過籍」的探考

關於「麻城過籍」的探考

2011-04-20 22:23:07|分類: 孫氏遷徙史資料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一)

廣水市(原應山縣)絕大多數人都是由「麻城過籍」而來此地的。「麻城過籍」之說,民間流傳甚廣,人云亦云,代代相傳。關於「麻城過籍」的問題並無史料記載。因此這是一個很難搞清的問題。下面我根據傳說和族譜資料就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和考證。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系的張國雄教授在其所著的《中國歷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中說:「······,當明朝政府有組織地進行上述移民時,以今湖南、湖北為軸心,也在開展著一場聲勢浩大的移民運動。民間廣為流傳的『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民諺就是對它的稱譽。一個『填』字突出了它的地位。由於這場移民運動的主體為社會下層民眾,遷入地也非京畿重地和重要邊陲,故《明史》、《明實錄》等官方文獻對其嚴重闕載。族譜和地方志成了我們認識這場移民運動的主要依據。」廣水廣為流傳的「麻城過籍」,就是屬於「江西填湖廣」這場移民運動。因此「麻城過籍」在明史里同樣沒有記載,要研究它,也只有藉助各姓族譜和地方志的記載。除此別無它途。

據1990年《應山縣誌》記載:「明洪武年間,因『經元末之戰,此蓋戰場也,戎馬蹂踏,化為兵火之墟,而無復畛之跡』(清同治《應山縣誌》),境內幾無人煙。據本縣流傳的族譜所載,其始祖均於明朝上中葉由外地遷入,大部分為麻城移民,他們插草為標,劃地結廬,劈山開田築園樹桑,認貢納賦,子孫繁衍至今。民間所謂『麻城過籍』,即由此而來。」這裡所謂的「麻城過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移民,也就是從麻城移民到應山。

關於「麻城過籍」有的說得更詳細。據傳說,元末農民大起義後出現了群雄割據、相互征伐的局面,中原地區成了反覆爭奪的戰場,應山(今廣水市)亦在其中 ,三關一帶不是人殺過來,就是馬踏過去,沒有成塊的田園,完整的房屋,一片荒蕪。據《熊氏族譜》載,朱元璋掃平天下後,於洪武初年巡視湖廣,朱元璋駐在寶林寺,見四鄉無人煙,糧草缺乏,便下旨到江西移民。就保留下來的姓氏族譜看,應山現有十之八九的姓氏,均為明朝初年至明朝中葉從江西、安徽、麻城過來的移民,而以麻城移民為多,所謂「麻城過籍」便由此而來。

我們在這裡需要探討和考證的是,麻城在什麼地方。有人說是湖北「麻城」,有人說是江西「麻城」。如,根據上述《熊氏族譜》所載,江西、安徽、麻城是並列關係,這三者中,江西是江西,安徽是安徽,麻城是麻城,從這一分析中可以看出:這裡的「麻城」顯然是指湖北的麻城。但是持「江西麻城」的也大有人在,如一九八四年,正值編寫《應山縣誌》之時,我與編寫《應山縣誌》主筆陳國貴老先生交談過「麻城過籍」的問題,我問他,都說應山人大多數人都是麻城過籍來到這裡的,那麼麻城究竟在什麼地方呢?陳國貴老先生說,據他所知,這個麻城在江西,但他並未給我講出具體證據。我想陳國貴老先生參與編寫《應山縣誌》,肯定對此有所研究,掌握了一定的依據,絕非憑空臆斷。又如舒飛廉(本名 鄭保純)的小說《飛廉的村莊》寫到關於「麻城過籍」的問題,孩子們「一邊唱著:『天上滿天星,地下闖麻城,麻城闖不破,是個孬傢伙。』              這個遊戲可能也只有飛廉的村莊一帶才會有吧。幾百年前,本地的居民由江西麻城一帶遷居過來,當地地方志上稱之為「麻城過籍」,留在小孩們的謠曲中的,想必就是當年艱難的回憶吧。」舒飛廉的村莊在哪裡?他自已說飛廉的村莊離肖港八華里,離雲夢縣城三十華里,離孝感縣城三十華里,離武漢一百里。離京廣鐵路四華里,離京珠高速公路五華里。從這裡可以看出飛廉的村莊就在今天的孝昌縣,孝昌、廣水(原應山縣)相毗鄰。因此可以推斷,廣水人所說的「麻城過籍」與孝昌人所說的「麻城過籍」當屬一個概念。讀到《飛廉的村莊》中孩子們唱的童謠,不由得勾起了我對童年的回憶:在廣水同樣有這種童謠,只是稍有不同。這種童謠的歌唱是伴隨著一種遊戲一起進行的,這種遊戲叫做《撞麻城》。小時候,我們經常做這種遊戲。七、八上十個小夥伴手拉手圍成一個圓圈,圓圈中間站著一個人,用力撞圈突圍,邊撞邊唱:「天上滿天星,地下撞麻城,麻城撞不過,是個壞傢伙。」如果撞破圓圈,撞圈人就是勝利者。下一個撞圈人就臨到手拉不緊而被撞開的口子兩個人任選一人。舒飛廉提到的麻城在江西,而且還說當地地方志上寫著。舒飛廉的說法與陳國貴老先生的說法是一致的。我企圖通過在網上江西地圖查找江西麻城,結果是徒勞一場,在網上根本找不到所謂的「江西麻城」。

後來我又在網上搜索「麻城過籍」,荊楚網一網友的帖子說:「所謂『麻城過籍』者,乃江西填湖廣移民在麻城淺居後移居他地者也,非作者所言孝感邑人也!」這裡所說的「麻城淺居」,就是在麻城住較短的時間,然後再移居到其他的地方。這位網友所說的「麻城」顯然是「湖北麻城」。我覺得這一說法也有一定道理。比喻,上面所說的安徽移民來孝昌、廣水(原應山縣)一帶,必經湖北麻城,這是肯定無疑的。因此,這些安徽移民在長途跋涉中,先在湖北麻城淺居一時,稍作安頓、歇息再移居他地,這是順理成章的。

另據孝感、花園等地的《潘氏族譜》記載,我們八十七世祖潘仕美「邑庠生,南皋賢良方正,擢任黃州通判,宦寓湖北黃州府麻城縣潘家塘,遷居漢陽府孝感縣親民會潞東甲鳳凰山麓潘家砦潘家畈大屋灣,坐東向西,即今大屋灣是也。」這裡所記載的南皋,查閱我們《潘氏族譜》,原文是這樣的:「七十四世祖潘源同兩弟遷武寧去縣十里南皋,宋慶曆四年甲申於南皋建祠修譜,自撰序文。」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南皋在武寧,武寧在江西。據考證,漢陽府孝感縣親民會潞東甲鳳凰山麓潘家砦潘家畈大屋灣,今屬孝昌縣周巷青山口潘沖村轄。八十九世祖潘道清再由漢陽府孝感親民會潞東甲鳳凰山麓潘家砦潘家畈大屋灣,遷應邑(今廣水市)太平鎮,後分支栗林店、龍泉等地。因此,我們廣水市(原應山縣)潘氏是由江西武寧南皋而湖北麻城潘家塘而孝昌周巷青山口潘沖村而廣水市(原應山縣)太平鎮而廣水市龍泉潘家畈。簡言之,我們先祖的遷徙路線是:江西武寧而湖北麻城而孝昌(原屬孝感)而廣水。因此我們潘氏所說的「麻城過籍」的「麻城」當屬湖北麻城。

根據以上所述材料,也可能有兩個「麻城」,一為江西「麻城」,二為湖北「麻城」。湖北有「麻城」,這是肯定無疑的,江西有無「麻城」,目前尚無定論。這需要進一步考證。

(二)

無論是傳說,還是各姓氏的族譜記載,都說我們廣水市(原應山縣)絕大多數人是由「麻城過籍」來到此地的。但「麻城」究竟在什麼地方,眾說紛雲,爭論不休。對於這個問題,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麻城過籍」的探考(一)》的文章發表在中國家譜網、潘氏宗親網、中國廣水網上,希望引起大家的討論,以期拋磚引玉。

「麻城過籍」中的「麻城」究竟在湖北,還是在江西,這是需要考證的關鍵問題。最近我在閱讀《應山縣誌》第91頁《應山縣部分族譜所載人口流動一覽表》(以下簡稱《一覽表》)時發現,縣誌採用了張、顔、汪、魏、李、熊、明、杜、袁、喻、韓、易、郝、胡等十四個姓氏的族譜資料。《一覽表》分列以下八項:①譜名、②修譜時間、③原籍、④遷入時間、⑤先祖居地、⑥遷入緣由、⑦主要聚居地、⑧分支移民流向。

在「原籍」一欄內,張、魏、熊、袁、喻、易、胡等七大姓氏族譜均記載為「麻城」,「麻城」二字前沒有任何限制詞;李、韓二姓氏族譜記載為「湖北麻城」,「麻城」二字前用了「湖北」二字進行限制;顔、郝二姓族譜記載為「江西」;只有汪姓族譜記載為「安徽休寧」,明姓族譜記載為「興國州(陽新縣)。上述資料表明,十四個姓氏, 有七個姓氏來自前面無限制詞的「麻城」,有二個姓氏來自「湖北麻城」。《應山縣誌》在引用族譜資料時,前面未加限制詞的「麻城」和前面加了限制詞「湖北」的「麻城」顯然是有區別的。如果沒有區別,就不需要如此處理這些資料。後者「湖北麻城」說得清清楚楚,因湖北確有「麻城」,這就沒有什麼爭議了。而前面未加限制詞的「麻城」顯然非湖北「麻城」,而是所謂的江西「麻城」了。江西有無「麻城」呢?回答是肯定的。因為我最近在收集、整理周邊縣市潘氏宗譜資料時發現江西省確實有個叫「麻城」的地方。這些族譜資料都可以作為「江西麻城」的佐證材料。這些族譜資料是:

資料1、湖北省雲夢縣潘家窯潘氏支譜記載「道本公,佐林公之幼子,季孫公八十七世孫,妣張氏,子三:應佐、應書、應太。公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江西德安府麻城筷子街與其兄弟過籍荊楚德安府雲夢澤居住。公居潘家窯,為潘家窯之始祖。」

資料2、湖北省原孝感縣(今孝南區)潘家廟潘氏支譜記載:洪公,信卿公之子,系季孫公八十九世孫,妣氏張老孺人,子一:章。公於弘治五年(公元1488年),由江西麻城筷子街遷漢陽府孝感縣廣陽鄉新安村居住。

資料3、湖北省漢川縣潘氏支譜載:伯磯公,錦公之子,以文公之孫,季孫公八十七世裔,公生於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卒於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公與妣倪氏俱葬於大松湖汈咀,即漢川縣北門霍城村正西約一公里半,公原籍江西德安縣筷子街。」

從以上引述的三條資料看,資料1和資料2都提到「麻城筷子街」。資料1告訴我們,「麻城筷子街」隸屬於「江西德安府」;資料2告訴我們,「麻城筷子街」隸屬於「江西」,沒有提及「德安府」;資料3沒有提及「麻城」,但它告訴我們,「筷子街」在「江西德安縣」。綜合分析這三條資料傳出的信息,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江西確有一個叫做「麻城」的地方,它的具體地點在江西德安,而且,這裡有一個小集鎮叫「筷子街」。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在悠悠的歲月時空里,在一代一代人的口耳相傳中,「湖北」與「江西」的區別漸漸被人們淡忘了、模糊了,留在人們記憶中的只剩下「麻城過籍」四個字。至於是哪個「麻城」,那就不甚明白了。「湖北麻城」是一個縣,「江西麻城」是個不見「經傳」的小地方,所以「湖北麻城」的名氣遠遠大於「江西麻城」。再者,我們廣水市(原應山縣)地處湖北,因此邑人只知此「麻城」(湖北),不知彼「麻城」(江西)。所以過去一談起「麻城過籍」,人們就以為是「湖北麻城」,根本不知還有「江西麻城」。如果沒有上述族譜資料的文字記載作為證據,那麼「麻城過籍」將永遠是一個難以澄清的迷。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明白,「麻城過籍」這一概念中的「麻城」,其實應該包括「湖北麻城」和「江西麻城」。而且由「江西麻城」過籍到廣水市(原應山縣)的移民佔大多數,《應山縣誌》提供的放族譜資料就可說明這個問題,十四個姓氏,來自湖北麻城的只有二個姓氏,而來自「江西麻城」的就有七個姓氏,還有二個姓氏來自江西其他地方。歷史上「江西填湖廣」的說法,也足以說明由江西遷入廣水(原應山)的移民佔大多數。這就是我們探考「麻城過籍」所得出的結論。

在探考「麻城過籍」問題時所引用的族譜資料,還給我們解開了另外一個迷。我廣水龍泉潘氏一直傳說:「麻城筷子嶺是我潘氏祖居地」。過去,我們總以為「筷子嶺」就在湖北麻城。而上述各地潘氏族譜資料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筷子嶺」在江西德安麻城。而非湖北麻城。愚以為廣水龍泉潘氏所說的「筷子嶺」就是上述族譜資料所說的「筷子街」。對這個問題我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叫做《麻城筷子嶺是我潘氏先祖居居地》。在這篇拙文里,還談到河南信陽大廟畈潘氏稱之為「筷子崗」,河南羅山潘新店潘氏則稱之為「筷子巷」。竊以為:筷子嶺、筷子崗、筷子巷、筷子街,實質上是指同一個地方,因為無論是嶺,還是崗、巷、街。都沒有離開「筷子」二字。只是在漫長的歲月里,人們憑口耳相傳,而產生差異罷了。在此基礎上,只要我們到江西進行實地考察,就可以得出肯定的結論。

中共廣水市委黨校教師潘成忠撰寫於2006年1月13日


推薦閱讀:

關於青春的好詞好句
關於智能製造的一些思考
關於七殺
關於超臨界火電機組全工況脫硝技術的討論
關於增肌和塑形,你想要的乾貨都在這兒了!

TAG: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