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只有「瀏覽」遠遠不夠(人物)
周報
雜誌
人民日報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顧
人民網檢索數字報用戶中心返回目錄手機讀報 精彩隨身手機報:移動發送RMRB到10658000 聯通發送RMRB到10655111瀏覽詳情 >>客戶端:1.發簡訊「人民下載」至12114免費獲取下載地址 2.下載到電腦:蘋果安卓我國首個卡林加獎得主李象益——科普,只有「瀏覽」遠遠不夠(人物)本報記者 趙展慧《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25日 12 版)
李象益在進行科普講座。本報記者 趙展慧攝巴西當地時間11月24日19時05分,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長、原中國科技館館長、北京市科委特聘科普專家李象益,在巴西召開的第六屆世界科學中心大會上,被授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卡林加獎。卡林加獎創立於1952年,每年頒發一次,主要獎勵在普及科學技術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人。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獲此榮譽,本報記者專訪了李象益。全國建設科技館投資超百億元,倡導「科學中心」理念,讓公眾知道「為什麼」記者:中國的科普事業發展的起點在哪裡?李象益:我國科普事業在陣地建設上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建設科技博物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確定要建設第一個科技館。此後,我國的科技館都是以科學中心的理念建設的。各地從上世紀80年代後開始大規模建設科技館。近10年,科技館又一次迎來創建高潮,近年來全國建設科技館的總投資在百億元以上。記者:科技館在科普事業中起到什麼作用?李象益:科技館實質上是博物館的延伸和發展,博物館強調以藏品為核心,展示其歷史、社會、文化與科技價值。而科技館則是科學概念的再創造,更加關注展示科學的原理和應用,展示前瞻性的科技內容。以科學中心的理念建設科技館,簡單說,就是擺脫傳統博物館陳列藏品、介紹發展史的形式,強調參與互動和體驗。比如中國科技館一期開館時,有一件展品叫范德格拉夫靜電發生器,參觀者只要觸摸帶有靜電荷的金屬球體,就會「怒髮衝冠」。科技館教育的本質,是在普及科普知識的基礎上,更關注傳播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強調不僅知道「是什麼」,更要知道「為什麼」。因此,我們常說「問題比答案重要」。尤其在互聯網高速發展、信息魚龍混雜的當下,公眾更需要科學的思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來提升辨別能力。展示「為什麼」,就是強調展示「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結果。比如以一個火車頭為展品,傳統博物館只要展示外形,而以科學中心為理念的科技館就需要將火車頭「剖開」,要求它可動,讓觀眾看清火車頭裡有什麼結構、蒸汽怎麼推動活塞等。這種科普是一種過程教育,讓公眾了解其科學原理。以科學中心理念建設的現代科技館的目標是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不僅包括掌握科學知識,還有正確的科學思想和方法,具有科學的應用能力,以及科學的精神和價值觀。目前科普最欠缺深度教育,通過展教同步開發、形式創新,讓科普真正吸引人記者:現代科普教育怎樣才能吸引人?李象益:科普工作有兩條「戰線」。一是進入經濟主戰場,二是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對於提高公眾科學素養而言,科普內容必須是公眾喜歡的,如有關社會熱點、科技前沿和貼近生活的。同時,要關注科普的方式。以前城市社區搞科普活動很呆板,往往是在草地上插上幾塊牌子,寫幾句科學家名言,或是展出一個科普牆。更好的科普方式就是要運用現代科普的傳播方式,比如運用科學中心理念,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參與互動的形式。記者:您覺得我國科普工作還有什麼不足?李象益:最大的欠缺是科普工作的創新與深度教育不夠。科普的核心是教育,但目前學校的教程不能完全跟上社會發展。我們常常看到,幾百個學生到科技館走馬觀花參觀一圈,這種「瀏覽」式的參觀當然是必要的,但還需要引導其進入深度學習。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將科普真正納入大教育的範疇。科普工作者們要深入挖掘展品的價值,不僅講解其內涵還應探討其應用,可以將不同科普內容製成適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單、工作紙,吸引學校來學習。展教同步開發,這樣科普場所才能真正變為校外課堂。讓學生更深入體驗到創新的科普教育,也需要更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實驗室的開放。目前北京市科委也在積極推動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院所中的200多個國家級、市級重點實驗室和80多家企業的科技資源面向全社會開放,參與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實現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記者:面對科普人才短缺的狀況,如何廣泛地開展科普工作?李象益:首先,要通過科普專家和科普工作者的力量去培養人才,讓他們提升科普創新理念,在科普教育上掌握多元的形式與技術,鼓勵科學家更多參與科普工作。此外,要注重在政府引導下藉助社會力量,通過帶動全社會參與,來培養創新科普人才,營造全民科普氛圍。比如北京市以社會徵集為抓手彙集社會科普資源的做法就卓有成效,「你來提出創新展品展項,我來創造展示條件」。目前已經先後有1000多家單位申報了1500多個項目建議方案,並立項資助了科普場所建設48個。返回目錄 放大
縮小
全文複製下一篇
我要評報|在線投稿|報刊簡介|關於人民日報社隱藏留言須知署名: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 或人民日報網路中心 反映。
推薦閱讀:
※4億光年外也有愛,萌版企鵝守護蛋寶寶
※科普貼-《哈勃望遠鏡》(圖文)1/2
※6、用「幾何觀」看不確定性
※為什麼甲烷和氯氣反應時需要光照?
※最新突破: 量子操控, 試圖徹底解決量子通信的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