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測試:誰才是小孩的母親 後續
來自專欄依戀心理學院
曾經這個測試傳的很廣,大家議論紛紛:
最後有人出來闢謠,說這是「陌生人情景實驗」教材上的圖片,把這題目打假了,然後大家的討論都戛然而止了。
但是這題本身可以引發一些思考。
教材上的漫畫其實說明不了什麼,也許這個教材上的圖標註錯了呢?
所以,我想說下真實的實驗視頻是什麼樣的。
這是真實視頻,小孩叫「小四月」,一開始「小四月」跟媽媽兩個人玩。玩了一會兒就自己玩去了。
然後陌生人進入房間,小四月從離門比較近的地方一直退後,退到媽媽身邊,並且背部向著媽媽,面部向著陌生人。
隨著實驗的進一步推進,媽媽與這位陌生人交談,並且圍繞「小四月」的日常來談,「小四月」才放鬆警惕,慢慢改變了坐姿;再過了一會兒,還跟陌生人一起玩了起來。
由於「小四月」是個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所以媽媽不在的時候,「小四月」還能跟陌生人一起玩一會兒、聊聊天。
所以,如果真是有人拿這個圖來問我,那我會問,這個陌生人是剛進來呢,還是進來以後跟母親交流過了一會兒了呢?
如果是剛進來,我更傾向於「右邊是母親」,因為面前的自己還能盯著,遇到危險還來得及反應;背部不長眼睛,更需要安全感。
如果進來以後跟母親交流過了一會兒了,孩子覺得是母親都認同過的人,應該對自己不會有傷害,那麼對陌生人的防備心會有所降低,安全感就會好些。
不安全的場景下,把背部靠著牆,或者靠近給可信賴的人,明顯是一種本能。
【拓展閱讀】
缺愛和抑鬱心理系列文章匯總
【推薦閱讀】
缺愛心理的表現、危害和治療綜述 - 知乎專欄
研究14年,終於發現心理健康的大秘密,竟是心理循環系統……
公眾號:源泉心理
個人號:ilufugong
知乎專欄:依戀心理學院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新約·哥林多前書》第13章)
推薦閱讀:
※趙小蘭跪別母親
※男孩進入青春期,母親必須教給孩子這14件事!孩子將受用一生
※母親的愛
※兒行千里 獻給母親
※父親的背影,母親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