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人不可不學五運六氣
醫學的最高明手段不是能治大病,而是防患於未然,中醫稱之為「治未病」。人生於天地之間,因此,防病需考慮天地氣機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在這方面,《內經》有五運六氣理論,專門研究人如何適應自然以防病治病。
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輔以大量讀書與思考,我逐漸體會到:人的生命絕不是單獨的解剖個體,而是與天地萬物息息相關的;治病,不能光盯著疾病,還要重視生病的人,不但重視其起居生活、飲食及情緒心理,還需重視三陰三陽體質,包括五運六氣。
雖然五運六氣理論精微玄奧,但其中有道,善學者可籍天時以自我保健,兼可讓家人、朋友健康。
一、天人合一與五運六氣
作為一名好中醫,需精究三方面學問:一則,精熟人體五臟六腑、陰陽五行、氣血津液、經絡穴位;二則,掌握中藥的性味歸經、湯藥的組成功效以及各種治療手段,包括針灸、推拿、外敷、整骨手法等等;三則,精研天地運行規律,知曉天文、地理對健康的影響,能把五運六氣理論體系應用於臨床診斷與治療當中。
三者皆重要,其中,又以五運六氣最為重要。因為五運六氣理論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中醫最重視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人活在天地之間,天動如何,地動如何,都會影響到人。天地運動有其規律,人的生長壯老已生理變化以及疾病的產生與治療亦必然受天地規律影響。善中醫者,必然要觀天察地以應之於人;中醫離不開規律,而規律是按周期變化的,所以五運六氣是中醫里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學問。
綜上所述,天人合一是中醫的核心理念,人即是五運六氣陰陽的時空組合。可以說,五運六氣是中醫的高精尖,臨床時若能以辨證論治為本,結合五運六氣,則無異於如虎添翼,必然療效大增。
二、天文與五運六氣
天地定位,萬物皆循其常而有規律。一有失衡,則為災、為妖、為亂、為患。中醫重視「天地人合一」,其理亦稟此。
《周易》主張: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內經》的整個思想與理論基礎幾乎全部源自天文。
比如,五行的化合不但奠定了五運六氣的理論基礎,更廣泛影響著中醫的臨床實踐。甲己為什麼能合化為土?《內經》明確地肯定,這是古賢觀察28宿發現黃天的氣橫亘在心尾二宿與東南方己位之間。以此類推,所以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水。
根據古賢的天文觀察所建立的天干化合關係,可用於臨床治病。比如,甲膽病可取已脾經的穴位治療,反之亦然。再者,土病或實或虛,皆可取膽經和脾經的穴位施以補瀉。其餘可類推。這就極大地擴大了臨床用穴的範圍,亦使中醫的臨床更豐富多彩。
每個天體都在飛速運動之中。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人人都可以「坐地日行八萬里」。在絕對的運動中如何才能把握天地運動規律呢?中國古賢考慮到,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才行。
數千年來,人們致力於建立一套把握天地的理論體系,其中最有價值的一套即是中國先賢以陰陽五行六氣八卦干支等為材料所建立的五運六氣體系。中國先賢很聰明地把太陽、月亮及五大行星對地球生命的影響用這個系統來體現出來。地球是我們的家園,每個人的健康與生命都在這個巨系統之內。
這個系統非常高明,非常精確,且實用性極強,進可把握天地運動規律(比如,按五運六氣理論推測中原每年的氣候變化,正確率非常高),退可應之於人的生命與健康(人的生老病死皆由天地陰陽氣機所決定,掌握了五運六氣,即是掌握了人的生死密碼)。而且,這套系統雖然已經創立了兩千年,至今仍然有效。
三、五運六氣的臨床應用
其一,時間醫學
生命是時間與空間的組合體,生命的生老病死也是由時間與空間所決定,善於利用時間,有助於把握生命活動規律,既可以養生,還可以治病。
現代天文物理學早已肯定,空間與時間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空間,也就沒有時間;反之亦然。其實,中國前賢早已認識到這個問題。從中醫來看,所謂開方,即是開時間。比如,發燒是火太旺了,若能在人體內產生秋天的氣機,則發燒自退,這也是為什麼用白虎湯能退燒的原因,因為白虎湯對應於秋天。
古賢把握時間,創立了五運六氣與子午流注理論;今人研究出時間生物學和時間醫學,其意亦在掌握生命的時間規律。
比如,五運六氣理論體系可以預測一個人的疾病。比如,水運不及之人,其易病腎、心、脾三臟。就腎病而言,逢土運太過之年則土乘水,其多在3歲、13歲、23歲等按10疊加的年齡發病;逢火運太過之年則火侮水,其多在7歲、17歲、27歲等按10疊加的年齡發病。同理亦可推出,心病在逢7歲及4歲按10疊加的年齡發病,脾病則在逢3歲和6歲疊加的年齡發病。
當然,五運六氣理論還可以指導臨床用方用藥,亦可指導用針用灸。我臨床治病,每當遇到一些難治病症時,多先分析病人的五運六氣,其目的即在於通過天人合一的思路來解除病症。
其二,體質分類
每個人的出生都是在某個時空框架之中,都會受那個時空的陰陽氣機影響。因此,可以按五運六氣理論,建立一套體質分類體系。
按大運,五行各有太過、不及,可分為十類;按司天及在泉,可分三類,分別是:熱燥、風火、寒濕。大運與司天、在泉結合,可分出30種組合。另外,再考慮主氣、客氣對於體質的影響,又可細分。主客加臨可有20種組合,與前面的30種結合,則共可分出600種體質。
再者,還可以分析出生時相的中運及司天、在泉、主氣、客氣,有的人五行平衡,有的則有所偏。五個因素中重複三個或以上的,或有兩個因素各有重複的,即是特異體質,此類體質容易患病,且不易康復,養生及治病都需重視特異體質。
其三,孕婦養生
懷孕後應該如何飲食才能讓寶寶更健康?除盡量不吃反季節以及非本地的食物之外,還可以利用五運六氣的天地氣化理論來調理體質。
比如,若母體偏於火旺,懷孕時恰逢火運太過或火氣司天之年,則易因火熱內灼而出現陰虛體質,故孕婦可多吃些黑色養陰涼性的食物,如木耳、黑米、黑芝麻、墨魚等,有利於預防火熱亢盛。按此理,其他六氣皆可類推。
其四,勿濫用五運六氣分析病人的生死
一個人的死亡與許多因素相關,包括年齡、遺傳、體質、心理、飲食、勞倦、起居、五運六氣等,而絕不是僅僅與病情相關。再者,負面情緒(如恐懼、憂慮、悲傷、絕望等)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會加速病人的死亡。
作為醫生,絕不可以盲目預測病人的死期,並且通知病人。要知道,大部分人還是怕死的,若貿然告訴病人死期,非常容易導致病人心理崩潰,產生絕望和恐懼,甚至加速病人的死亡。即使醫生有通鬼神、達玄妙的本事,也不應該如此嚇唬病人。
但按五運六氣理論確實可以分析一個人的死期。只要知道其出生年月日,地點及平時所患疾病,即可預測到他的體質狀況,再根據流年陰陽氣機的不同,即能分析出其人在何月患病,何月加重,甚至何月會死亡。
五運六氣是一個巨系統,其理論涵蓋天文、曆法及醫理、物候、病象、生物、氣象等多個方面。掌握這個巨系統不僅要學習天文、曆法與中醫,還要學習物候、氣象等知識。
古代大賢創立五運六氣理論,正是依據天地萬物變化規律以指導人的養生健康。故大醫治病,必先察天地陰陽及五行六氣盛衰變化,然後及之於人,則知病之所在與治病之法。學習中醫亦需先明此理。
因此說,中醫人必學五運六氣。古人云:不明五運六氣,讀盡方書無濟。這是極言運氣學對於臨床的重要性。
以上文字由歐江洪收集整理自董洪濤博士的微博,有修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