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如何辨證?(四)
Ⅱ、心病證治
⑴辨證原則:心病辨證須分清虛實。虛證有陽虛(包括氣虛)和陰虛(包括血虛)兩類,有時亦可見陰陽兩虛證。實證包括痰、火、水飲、瘀血等病邪的阻滯,也可相兼為病。
⑵辨主症:
①辨心悸、怔忡,須分清虛實。
②辨真心痛:其病機為氣血瘀滯、心脈痹阻不通所致,病性多屬本虛標實,但以實證為主,辨證時需分清寒邪、痰濁、瘀滯、陽虛之不同。
③辨昏迷、虛脫:昏迷是由於邪實閉阻所致,有熱閉、痰閉、寒閉之不同;虛脫是由於陰陽衰竭所致,尤以亡陽為主。
④辨水腫:由於心陽不振,而致脾失轉輸,腎失蒸化,氣不化水,水液內停而為飲,發為水腫。
⑤辨失眠、健忘:失眠、健忘這兩類癥狀常相兼見,多因心脾兩虛,心腎不交,或痰熱上擾,導致陽不能入於陰而成。
⑶治療原則:心繫病證治療原則是虛則補之、實則泄之,具體是陽虛者溫陽,氣虛者補氣,陰虛者滋陰,血虛者養血;有火者清火,痰飲內阻者滌痰化飲,瘀血阻脈者活血化瘀。熱陷心包者,當清心開竅,心神不安者,宜鎮心安神;虛實夾雜者,又需兼顧調治。
⑷辨證分型論治:
①虛證:
心氣虛證:心悸氣短,動則為甚,自汗,面色恍白,神疲乏力,胸部悶痛,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為心氣不足,鼓動無力所致,治療以益氣養心為主,方葯選用養心湯加減:炙黃芪、茯苓、當歸、川芎、半夏、炙甘草、柏子仁、酸棗仁、遠志、五味子、人蔘、肉桂等。
心陽虛證:悸而有空虛感,惕然而動,喘促陣發,面浮肢腫,形寒肢冷,或心痛暴作,舌淡,苔白,脈遲弱或結代;為心陽虛衰、鼓動無力、虛寒內生所致,治療以溫補心陽為主,方葯選用參附湯加減:人蔘、附子等;或四逆湯加減:炙甘草、乾薑、附子等。
心血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頭昏,神疲乏力,舌質淡紅,脈細弱或結代;為心血虧虛、心失所養所致,治療以養血寧心為主,方葯選用歸脾湯加減:白朮、當歸、茯苓、炙黃芪、龍眼肉、遠志、炒棗仁、木香、炙甘草、人蔘、生薑、大棗等。
心陰虛證:悸煩不寧,寐少夢多,驚惕不安,口乾舌燥,手足心熱,盜汗,舌質紅,苔少,脈細數;為心陰虧虛、虛熱內擾所致,治療以滋養心陰為主,方葯選用天王補心丹加減:柏子仁、炒棗仁、天冬、麥冬、生地、當歸、人蔘、丹參、玄參、桔梗、遠志、茯苓、五味子、硃砂等。
②實證:
心火熾盛證:心悸陣作,煩熱躁動不安,面赤目紅,口乾苦,喜涼飲,舌尖紅絳,苔黃,脈數而有力;為火熱擾心、心火內熾所致,治療以清心瀉火為主,方葯選用硃砂安神丸加減:硃砂、甘草、黃連、當歸、生地等;或導赤散加減:竹葉、生甘草、木通、生地等。
痰濁閉阻證:胸中窒悶而痛,或胸痛可放射至肩背,咳喘,痰多,氣短,形體偏胖,舌紅苔濁膩,脈滑;為痰濁內盛、阻滯心脈所致,治療以通陽泄濁,豁痰開竅為主,方葯選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瓜蔞、薤白、半夏、黃酒等。
痰迷心竅證:神志呆鈍,表情淡漠,或神識失常,胡言亂語,舌苔膩,脈弦滑;為痰濁內盛、蒙蔽心竅所致,治療以豁痰開竅為主,方葯選用溫膽湯加減:半夏、麥冬、茯苓、炒棗仁、炙甘草、肉桂、遠志、黃芩、萆薢、人蔘等。
心血瘀阻證:心悸,胸悶而痛,多為鈍痛或絞痛,痛引肩背及臂臑內側,舌質暗紅或見紫斑點,脈細澀,或促結;為心脈痹阻、心失所養所致,治療以活血通脈為主,方葯選用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生地、桃仁、紅花、甘草、枳殼、赤芍、柴胡、川芎、桔梗、牛膝等。
水飲凌心證:心悸眩暈,胸悶肢冷,尿少,下肢浮腫,咳喘,噁心吐涎,舌苔白滑,脈弦滑;為停飲伏痰、阻遏心陽所致,治療以化飲利水、寧心為主,方葯選用苓桂術甘湯加減: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等。
熱陷心包證: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直視狂亂,面赤,斑疹,口渴,舌質紅絳,苔黃脈數;為邪熱內盛、火邪擾心所致,治療以清心開竅為主,方葯選用安宮牛黃丸加減:牛黃、鬱金、犀角、黃芩、黃連、雄黃、梔子、硃砂、冰片、麝香、珍珠、金箔等。
③兼證:
心脾兩虛證:心悸氣短,頭昏目眩,睡眠不熟或失眠,面色萎黃,精神疲倦,飲食減少,大便稀溏,婦女月經不調,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為心血不足、脾虛氣弱所致,治療以補益心脾為主,方葯選用歸脾湯加減:炙黃芪、白朮、人蔘、當歸、甘草、茯苓、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大棗、生薑等。
心腎不交證:心悸健忘,虛煩少寐,顴紅面赤,頭暈目花,耳鳴,夢遺,腰腿酸軟,口乾,舌質紅,脈細數;為心腎水火既濟失調、心腎陰虛陽亢所致,治療以交通心腎為主,方葯選用交泰丸加減:黃連、肉桂等。
推薦閱讀:
※如何正確看待癌症在中醫、西醫方面的治療(八)
※民間散佚中醫名方總鉤沉(五)
※《三指禪》_臟腑說_中醫世家
※中醫臨證思辨1
※中醫養胃有「四寶」,比吃胃藥還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