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哥窯散論之四   沒有結束的結束語

哥 窯 散 論 之四

六、「傳世哥窯」小議

研究哥窯,我們不得不提到「傳世哥窯」。

何謂「傳世哥窯」?「傳世哥窯」就是特指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館等少數博物館內的一類形似官窯器物的青瓷器。其特徵是:釉色多呈炒米黃、月白、灰青、油灰和青黃色等,釉質潤澤如酥,釉中紋片大小相間,且普遍經過人工染色,呈「金絲鐵線」狀。胎質緻密,胎色呈深灰、黑灰、淺灰、土黃、土灰色等,多數器物為墊燒,有的還是墊燒和支燒器混用;器形按官窯器造型有各式瓶、爐、洗、盤、罐等,(圖三(a)、(b)傳世哥窯)。由於至今尚未找到相對應的窯址,其燒造年代又未能確定。故以「傳世哥窯」稱之。

(a)魚耳爐傳世哥窯北京故宮藏(b)盤口蒜頭瓶 傳世哥窯 北京故宮藏

圖三 (a)魚耳爐 傳世哥窯(b)盤口蒜頭瓶傳世哥窯北京故宮藏

查閱宋代至明清的文獻中卻不見任何有關「傳世哥窯」的記載;加上「傳世哥窯」窯場遺址迄今未見,墓葬和窖藏中也不見典型的「傳世哥窯」器,故到目前為止,尚無法用考古材料與傳世實物加以對比印證。因此,關於「傳世哥窯」瓷器的一些問題諸如哥窯瓷器的時代、產地、性質,哥窯與官窯的關係等始終未能得到解決,乃至對歷代文獻記載的認識以及近年來各地出土相關器物看法等方面均存在不同觀點。

最早對「傳世哥窯」的命名提出懷疑的是陳萬里先生。據故宮資深學者李輝炳先生介紹[39],1932年在接收清宮遺存的文物清點造冊時,發現的這一批造型十分規整,工藝非常精緻,胎色粗看呈深褐色,細看有深褐、深灰、淺灰、土黃多種,胎體緻密,基本不吸水。釉色以炒米黃、灰青、青黃為主,濃淡不一,釉面上有大小不等的開片花紋的青瓷,這批青瓷在清宮記載上既沒有產地又沒有燒造時間記錄。有幾件被標上了「哥窯盤」、「仿哥窯盤」或題「宋哥窯粉青葵瓣口盤」、「宋哥窯粉青貫耳穿帶杏葉壺」等。1936年,時任該院瓷器專門委員的郭葆昌對宮中瓷器進行了再鑒定,結果公佈於《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出品圖說》中。現在我們看到的定名基本上是依據郭氏所定的名稱,年代基本都是宋代籠統言之。陳萬里先生早在1943年就發表《故宮一部分古瓷鑒定之商榷》[40],對郭氏圖說的定名及性質提出了疑問。陳萬里先生是開創我國陶瓷野外考古第一人,從1928年5月開始先後八次親臨龍泉大窯等地實地調查,出版《瓷器與浙江》、《越器圖錄》、《陶枕》、《宋代北方民間瓷器》、《中國青瓷史略》等書,並發表關於龍泉窯、越窯、等內容的論文數十篇。陳先生對哥窯的認識得益於他的八下龍泉的窯址考古實踐。

在對「傳世哥窯」的產地和創燒時期上,許多專家都不同意郭氏把「傳世哥窯」與宋哥窯劃等號的觀點。馮先銘先生認為[41]:「在傳世的不少『哥窯』瓷器中有南宋時期作品,其中有些是屬於元代的作品」;同時指出:「從產地說,也恐非一個瓷窯的出品」。汪慶正先生則更直接地指出:[42]「宋哥窯是否存在,要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然而,我們過去把傳世哥窯都定在宋代,是肯定有問題的」。正當研究者們對「傳世哥窯」產生質疑時,李輝炳先生提出了一個十分有創意的觀點,他認為[43][44]:「所謂「傳世哥窯」應該是宋代御用官窯」,並進一步指出:「修內司官窯就是『傳世哥窯』,而(文獻記載中的)『哥窯』就是『龍泉哥窯』」。

值得一提的是李輝炳先生提出修內司官窯和「傳世哥窯」、「宋哥窯」和「龍泉哥窯」之間的關係時,杭州老虎洞窯址尚未被發現。而十五年後的1996年秋,杭州鳳凰山與萬松嶺之間發現了老虎洞窯址。杭州市考古所對此進行了長達三年的考古發掘。在老虎洞窯元代後期的地層中出土了一類青灰色或中灰中泛黃色釉的器物,玻璃質感較強,有較多開片,有學者把它認定為「傳世哥窯」[45],以此類推,老虎洞元代層就是被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產地。負責該窯址考古發掘隊隊長杜正賢先生則認為[46]:老虎洞元代層的遺存就是困擾陶瓷界、考古界多年的哥窯窯址,『哥窯』產品就是南宋滅亡以後窯工仿燒南宋內窯(修內司官窯)的產品」。為此,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李家治先生則通過故宮傳世哥窯瓷片和元大都出土的哥窯型瓷片與老虎洞元代層出土瓷片的胎釉化學組成進行對比分析,認為「傳世哥窯」與老虎洞元代的產品接近。因此,認為所謂傳世哥窯和元大都哥窯型瓷片就是在老虎洞元代時燒造的製品[47]。現代科學測試的結論從現代技術層面支持了杭州老虎洞元代窯場就是「哥窯」的論斷。李輝炳先生的預言得到了考古發掘者的認可,還得到了科學技術研究的證實。

筆者對「傳世哥窯」與「老虎洞元代層哥窯」從外觀到內質都進行了研究,圖三(a)、(b)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哥窯,它具有「典型傳世哥窯」的全部特徵。筆者非常贊同杜正賢先生的部分觀點,老虎洞窯址元代層黑(灰)胎青瓷就是南宋滅亡後窯工仿燒南宋內窯的產品。但與傳世哥窯毫不相干。圖四(a)、(b)(c)為杭州老虎洞窯址二層、三層出土的修內司官窯器。

(a)杭州老虎洞窯址三層出土南宋粉青紙槌瓶(b)杭州老虎洞窯址二代元代層出土米黃釉鳥食罐

(c)杭州老虎洞窯址二層出土仿哥窯香爐殘件

圖四(a)、(b)(c) 為杭州老虎洞窯址二層、三層出土的修內司官窯器。

從窯址中出土大量的白胎青瓷粉青釉碗盤等日用器的情況看,此窯址與龍泉窯是一脈相承的。與圖二(b)老虎洞出土的白胎粉青釉瓷片比較,是難以分辯的。圖四(a)為杭州老虎洞窯址三層、四層出土的經修復的粉青釉官窯器。從外觀上看,杭州老虎洞二層、三層出土的青瓷,釉面多呈粉青、灰青、臘黃等色,而不是「傳世哥窯」典型的炒米黃色,紋片沒有一點人工著色的跡象,更無「金絲鐵線」的特徵。從內質上看,老虎洞青瓷器燒成溫度略高於「傳世哥窯」,經對樣品進行胎釉的化學組成分析可知:「傳世哥窯」及北京元大都出土的哥窯型瓷片的胎釉中的氧化鋁含量高,一般胎中含量都在27~29%,釉中含量在17~19%[29]。而浙江的青瓷窯系龍泉窯及杭州郊壇下、老虎洞窯的產品由於當地原料品質的局限,氧化鋁含量偏低,一般胎內:19~24%,很少有超過25%的。釉中:14~16%。如果採用浙江各窯場的本地原料生產,那末,根本無法達到「傳世哥窯」系產品中如此高的比例。另外一個十分明顯的區別是釉中的氧化鈣含量的不同。筆者對浙江青瓷窯系的主窯場龍泉窯、杭州南宋官窯窯場的產品作過胎釉化學分析,結果是:在宋元時期,這些窯場還基本採用高鈣釉,釉中氧化鈣含量在:12~15%,而「傳世哥窯」系產品釉中氧化鈣含量在:6~9%。故有研究者提出「傳世哥窯」的產地在北方[30]。這一觀點的提出不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筆者並不贊同老虎洞窯址元代層就是「傳世哥窯」產地的說法。原因有二條,其一,筆者經深入細緻地研究老虎洞窯址出土的標本後發現,老虎洞窯址並未出土與宮中所藏的「傳世哥窯」器完全相同的標本。比較圖三和圖四就不難看出它們之間不論是胎還是釉確實存在著差別。其二,李家治先生最早測試的三件南宋修內司窯瓷片是由杭州金志偉先生提供的,並由李輝炳先生委託的,當時,李提出「傳世哥窯」就是修內司官窯的觀點,十分需要有科學技術研究的測試結果來證明。筆者在上海硅所曾見過這些樣品(與圖四(c)杭州老虎洞窯址二層出土的仿哥窯香爐殘件十分相似),並與李家治先生有過交流。筆者認為母樣本身與「傳世哥窯」不符。這一點也得到了李家治先生的肯定。

考證清宮收藏的「傳世哥窯」器,筆者所能查到的明代涉及哥窯的文獻中,都沒有與「傳世哥窯」特徵相符的「金絲鐵線」的記載。所能查到在描述哥窯器特徵時出現了「金絲鐵線」的是清乾隆初刻的《南窯筆記》。該書共三十五條,其中二十五條談明清二代制瓷情況,清代部分內容主要是雍正、乾隆兩朝,對景德鎮仿宋名窯、仿龍泉窯的記載頗為詳盡。該書刻於乾隆初。故這可作為「傳世哥窯」的下限。另外據資料介紹,北京故宮收藏的一件「傳世哥窯粉青貫耳穿帶杏葉壺」,原名:題乾隆瓷提瓶,當意乾隆時所制。後由郭葆昌改為「宋哥窯粉青貫耳穿帶杏葉壺」。還有一件魚耳爐(圖三(a))其底部刻有乾隆的打油詩。因此,筆者認為,「傳世哥窯」的最有可能的燒造年代在清康、雍、乾時期。它是清代官窯仿哥產品,其燒造的地點就是景德鎮官瓷廠。在明人心目中的「哥窯」壓根就沒有這類「釉色炒米黃,胎呈灰白色,紋飾『金絲鐵線』的什麼『傳世哥窯』」。難怪後人在明人文獻記載中,一直找不到一條具有這樣特徵的「哥窯」記述,這便不能去怪明人的不勤奮了。

七、沒有結束的結束語

關於哥窯的研究,學者們的觀點尚難一致,若要對哥窯的研究作結束語顯然是困難的。但學術論文,則必須有一個研究的結果,那怕是階段性的或者是偏面的。筆者對本文的研究歸納了幾條結論,作為沒有結束的結束語:

1筆者認為,明人所述的「宋代哥窯」應該是存在的,它便是宋代龍泉窯章氏窯業的「生一窯」,其上限最早可到五代錢氏王朝,下限至遲到北宋徽宗時期,這與現代考古發掘的事實是一致的;

2「龍泉窯」青瓷曾作為「貢瓷」至遲到北宋初已進入皇宮中成為了皇家用瓷,「貢瓷」之物一定是龍泉窯場產瓷區當時最精最美的青瓷器,其中包括生一窯黑胎青瓷與生二窯的白胎青瓷。

3、南宋後杭州老虎洞窯址及郊壇下窯址出土的黑(灰黑)胎青瓷在工藝技術上便是承繼宋時龍泉窯章氏「哥窯」而來,嚴格說杭州設立南宋官窯的前期產品應是仿龍泉「哥窯」風格的,後來才形成自已獨特的「薄胎厚釉」瓷風格。此處窯場亦是由章氏窯業來負責主持窯務的。其工藝技術與龍泉窯是一脈相承的。

4杭州老虎洞窯址元代層出土的黑胎青瓷實際是仿南宋官窯的「仿官」瓷,只是出於當時社會的政治原因而稱之謂「哥哥洞窯」。它與「宋代哥窯」在工藝技術及生產製造上是由承繼關係的,但與所謂的「傳世哥窯」毫不相干。而元、明、清歷代官方和民間都有仿哥窯產品存世這也是事實。

5現有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單位收藏的「傳世哥窯」並非是古文獻記載的宋時章氏哥窯,其產地與章氏哥窯亦不同。也不是浙江越窯系之產物。因此,「傳世哥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哥窯」,它是明、清時期由官方控制的官窯「仿哥瓷」之傳世品。其窯址可能就是清景德鎮製作官窯瓷之所在。

6、「哥窯」的傳承過程:龍泉窯(唐、五代、兩宋時期,龍泉)—章氏窯(北宋,龍泉)—章氏哥窯(北宋時用作『貢瓷』,產地在龍泉)—南宋官窯(官、哥同宗,杭州)—仿南宋官窯(元稱哥哥洞窯或哥哥窯,地點在杭州老虎洞)—仿哥窯亦稱傳世哥窯(元、明,清景德鎮、龍泉等)。

(完)

參考文獻

[1] 秦大樹:《杭州老虎洞窯址考古發現專家論證會記要》,《文物》2001年第8期。

[2]杜正賢:《杭州老虎洞官窯窯址的考古學研究》,《南宋官窯與哥窯》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11。

[3] 周仁、張福康:《關於傳世『宋哥窯』燒造地點的初步研究》,《文物》1964年第6期。

[4] 元·孔齊:《靜齋至正直記》卷四,《粵雅堂叢書》本。

[5] 明·曹昭《格古要論》,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 明·王佐增補《新增格古要論》,卷七,天順六年徐氏善得書堂刻本。

[7] 明·謝肇淛《五雜俎》卷十二,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代如葦館刻本。

[8] 明·陸深:《春風堂隨筆》,轉引自《說郛》續二十,涵芬樓本。

[9] 明·胡宗憲,薛應旗等篡修:《浙江通志》,明嘉靖四十年本。

[10] 明·朗瑛:《七修類稿續稿》卷六,乾隆耕煙草堂本。

[11] 朱伯謙、王士倫:《浙江省龍泉青瓷窯址調查發掘的主要收穫》,《文物》1963年第1期

[12] 馮先銘:《哥窯問題質疑》,《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3月

[13] 周仁,李家治:《中國歷代名窯陶瓷工藝的初步科學總結》,《考古學報》1960年第1期89頁。

[14] 周仁、張福康:《關於傳世宋哥窯燒造地點初步分析》,《文物》1964年第6期8頁。

[15] 陳克倫:《關於哥窯瓷器的討論》,《文物》1994年第3期。

[16] 南京市博物館:《南京明汪興祖墓清理簡報》,《考古》1972年第4期。

[17] 上海博物館等:《上海市青浦縣元代任氏墓葬記述》,《文物》1982年第7期 [10]。

[18] 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元大都考古隊:《北京後英房元代居住遺址》,《考古》1972年第6期。

[19]杜正賢:《杭州老虎洞窯址發掘情況簡介》,《南宋官窯與哥窯》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11。

[20]趙古山:《杭州老虎洞窯與官窯、內窯、哥窯的關係》,《南宋官窯與哥窯》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21]唐俊傑:《關於杭州老虎洞窯南宋窯址性質的探討》,《南宋官窯與哥窯》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22]呂成龍:《關於杭州老虎洞窯幾個問題的探討》。《南宋官窯與哥窯》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23]陸明華:《傳世哥窯問題研究》—元代老虎洞窯出土相關產品的思考,《南宋官窯與哥窯》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24]李家治等:《杭州鳳凰山麓老虎洞窯出土瓷片的工藝研究》,《建築材料學報》第3卷第4期,2000年12月。

[25] 杜正賢:《杭州老虎洞窯址元代層的文化內涵》,杜先生訪英學術報告講稿,2002年。

[26]李家治、張志剛等:《杭州鳳凰山麓老虎洞窯出土瓷片的工藝研究》,《南宋官窯與哥窯》論文集,229頁。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27] 李剛:《「修內司官窯」質疑》,《南方文物》1997年第4期。

[28] 王光堯:《從考古新材料看章氏與哥窯》,《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5期。

[29] 周少華:《古銀錠湖青瓷窯址考古記》,《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五輯,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1月。

[30 宋庄季裕:《雞肋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1] 牟永抗:《「官」、「哥」簡論》,《牟永抗考古學文集》,科學出版社,2009年1月。

[32]周少華:《從黑胎青瓷的工藝學研究入手探討『南宋官窯』與浙江地區的『類官窯』關係》,《南宋官窯與哥窯》論文集,229頁。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33]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中華書局96年1版。

[34] 明·黃一正《事物紺珠》卷22《器用部》古窯器類條,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萬曆刻本。

[35]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九「窯器」,362—363頁。中華書局,1959年版。

[36]馮先銘:《中國陶瓷》,41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37]李輝炳:《修內司窯的正名及相關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1期。

[38 陳萬里:《故宮一部份古瓷鑒定之商榷》,《陳萬里陶瓷考古論文集》,紫荊城出版社,1997年。

[39] 同[12]

[40]汪慶正:《官、哥兩窯若干問題的探索》,載《中國考古學會第三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41]李輝炳:《關於「哥窯」問題的探討》,《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3期;

[42]李輝炳:《宋代官窯瓷器之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2期;

[43]唐俊傑、范夢園等:《2002中國杭州南宋官窯老虎洞窯址國際學術討論紀要》,《南宋官窯與哥窯》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44] [2]

[45]李家治等:《杭州鳳凰山麓老虎洞窯出土瓷片的工藝研究》,《建築材料這報》第3卷第4期,2000年12月。

[46] 同[26]

[47] 張福康、郭演儀(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在1992年10月上海博物館在上海舉辦了「哥窯瓷器學術座談會」上發表各自的論文和發言中都提出了哥窯瓷器是北方產品的觀點。

推薦閱讀:

(二十道家常時蔬篇的素食菜肴)有圖片、有做法、有真相、歡迎轉載噢。
蔬菜的藥性和禁忌【轉載】
[轉載]象數命理中財運的具體斷法
【轉載】印光法師論圓滿惜福(上)
【轉載】簡~~愛

TAG:轉載 |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