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創始人是張良的第八世孫

道教創始人是張良的第八世孫

道教為我國民族民間宗教,大約創立於東漢順帝年間(126—144)。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道教奉老子為教祖,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1957年4月在北京成立了道教協會。

道教創始人張陵(公元34—156年),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又名張道陵,字輔漢,相傳是張良的第八世孫,博通五經,精於儒學。曾任東漢巴郡江州(今重慶)令,晚年感嘆治學無用,棄官隱居於今四川鶴鳴山,改修長生之道。隱居期間,終日閉門不出,著道書24篇,並自稱「大清玄元」,得黃帝九鼎丹法。相傳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太上老君親傳張陵之道,並命他為天師。從此張陵及其徒眾就根據此道書,用符水、咒語等為百姓治病。由於治病效果顯著,當地百姓將其奉若神明,拜其為師者不計其數。隨著張陵等人在當地影響的不斷擴大,張陵就仿漢代的行政制度,建立了一個組織嚴密的宗教集團,由於規定入教或治病的民眾必須交納「信米」五斗,帶有教眾之間互幫互助的性質,所以被稱作「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奉龍子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經》為其主要經典。張陵還親撰《老子想爾注》來解說《道德經》,使這部哲學著作宗教化,「道教」作為專用名詞也開始正式出現。五斗米道成立以後,影響不斷擴大,很快遍及四川、陝西、東北一帶。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和孫張魯繼續傳道。後來道教徒尊稱「三張」中的張魯為系師,張衡為嗣師,張陵為天師,故後人又將五斗米道稱為「天師道」。張魯在遷至鄴城後第二年死去。西晉永嘉年間,張魯第四子張盛遵從父命,任天師道第四代教主,他帶著父親、祖父傳下的劍、印、經篆等,遷居至江西的龍虎山。自宋、元以後,歷代統治者均封張氏子孫為天師,其聲望堪與山東曲阜孔氏世家相媲美。《水滸傳》開篇中的張道師即此人也。

早期道教中另有一個重要門派,即由信奉黃老道的張角於東漢靈帝(公元167—189年)時所創的太平道。當時宦官當權,朝政腐敗。太平道奉于吉的《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為主要經典,以「中黃太一」為其至尊主神。由於社會黑暗,太平道信奉的教義中有很多平均主義色彩濃厚的口號。張角自稱「大賢良師」,也採用符水、咒法、跪拜首過等手段借治病傳道。十餘年間教徒達數十萬之多,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

這兩個早期道教的主要派別,教義比較簡樸,基本上以《太平清領書》為主旨傳教方式也比較簡單,無論是太平道還是五斗米道都是利用傳醫布葯的方式來發展信徒,還難以從信仰上征服人們的思想,所以主要是在下層勞動群眾之間流行,但其傳播速度卻非常驚人,太平道的徒眾在十幾年間就發展到三十多萬人,聲勢遠非當時剛剛傳人中國的佛教可比。

穆斯林教徒為什麼要到麥加進行「朝覲」?

公元525—628年,拜占庭和波斯兩大帝國為爭奪商道,佔領了葉門,進一步加劇了島內的社會危機,激發了阿拉伯人民族感的覺醒。面臨如此形勢,要抵禦外族入侵,奪回商道與資源,就必須先實現半島統一。因此,統一宗教意識成為勢在必行之事,伊斯蘭教就是當時阿拉伯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要求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公元610年,麥加出現了一位商人,宣稱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勸導人們歸順並敬畏安拉,止惡行善;並以此為旗幟開始了統一活動。他就是伊斯蘭教的創立者——穆罕默德。此後,這位伊斯蘭教的傑出領袖一直致力於伊斯蘭教的傳播與半島統一,阿拉伯進入了宗教和政治、經濟、軍事結合於一體的新時期。到631年,半島各部落相繼皈依了伊斯蘭教,政治漸趨統一。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10多萬穆斯林到麥加進行了一次「辭別朝覲」,並以安拉啟示的名義,宣布;「我已選擇伊斯蘭教做你們的宗教」,伊斯蘭教從此成為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支柱。

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強大和擴張,伊斯蘭教開始通過貿易活動與文化交流傳播到非洲和亞洲。20世紀以後,穆斯林移民、勞工、商人和學者又將伊斯蘭教傳人西歐和北美,使之大大突破了阿拉伯地區的範疇,成為當今世界流行的第二大宗教。伊斯蘭教傳播廣泛、具有巨大影響,有l300多年的歷史,全世界有伊斯蘭教信徒近十億人,有穆斯林(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的國家90多個,其中以伊斯蘭教為國家或伊斯蘭教掌握政權的國家有40多個。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已有上千年歷史,我國有回族、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保安族、撒拉族、東鄉族10個兄弟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現有穆斯林1700多萬人。1953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國伊斯蘭教協會。


推薦閱讀:

為什麼西漢開國的第一侯劉邦要選他痛恨的張良
《漢書·張良傳》原文及譯文
漢初三傑,為什麼韓信慘死,蕭何張良卻得善終
張良的「知止」不值得稱讚
漢留侯·張良的——智慧人生路

TAG:創始人 | 道教 | 張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