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之作,影響2010年的十部書

  人民日報讀書版與人民網讀書頻道聯合舉辦的「2010年影響力10部書」評薦活動,經過近一個月的網上投票與專家推薦,已經落下帷幕,最終入選的10部圖書在本版予以公布。  面對一年數目巨大的新書,評薦活動顯得異常浩繁,遺珠之憾也在所難免。考量作品的思想性、人文性與品質趣味,看其是否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是否具有較強的文本創造、創新能力,是我們恪守的重要標準。  希望我們的評薦活動,能夠向社會推出一些優秀作品,使它們既能為讀者提供一方任思想散步的天地,也為這個迅猛發展的時代留下文明潛行的標記。  ——編者  《七個怎麼看》  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  「理論熱點面對面」系列叢書,深入淺出地回答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已成為通俗理論讀物的典範。2010年的《七個怎麼看》回應民眾的直觀感受和直接的利益關切,聚焦於我國發展不平衡、就業難、看病難、教育公平、房價過高、分配不公、腐敗現象等問題,分析了問題根源,闡述了黨和政府解決問題的對策。  理論和政策的表達絕不能高高在上、枯燥沉悶,理論和政策來自於生動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它也必須從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中獲得鮮明的問題意識和直接的表述方式,它應該是普通公民看得懂、用得著的,是有溫度、有活力的,它不是在傳達什麼,而是「面對面」的懇切交流。  《七個怎麼看》對問題的回答準確、透徹,具有說服力。逐步解決這七個問題,對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同時,毛澤東同志所批評的「立志要讓讀者受苦」的黨八股文風至今尚未絕跡,而這本書的清新質樸、平易求實便顯得難能可貴。  點評:李敬澤  《白雪烏鴉》  遲子建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長篇小說《白雪烏鴉》在中國作家近年文學作品中較為少見,這部作品取材於1910年哈爾濱特大鼠疫的真實歷史,僅這一選材本身即表現出遲子建作為一名成熟作家的過人膽識與勇敢。  這是一部氣氛壓抑的小說。在這部小說中,不僅那場幾乎早已被遺忘的特大瘟疫重現紙上,而且,無數卑微鮮活的生命也在作家質感溫潤不疾不徐的描述中再次浮現,並最終譜寫出一曲哀傷悲憫的宣敘長調。  這是一部直面人性陰霾與明媚的小說。在這部小說中,作者以綿長的耐力、纖細的筆觸細細鉤沉大災語境中每個卑微生命內心深處的顫慄與悸動,使今天的讀者重歷一段破碎不堪的驚心動魄,重睹一幕絕望的山呼海嘯,並以此凸現一個真正的作家有別於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之處。這部作品告訴我們,一個願意且有心胸將災難和人性重新納入文學視野的民族才可能是一個更有希望的民族。  點評:黃集偉  《時間的故事》  克里斯滕·利平科特、翁貝托·艾柯、貢布里希等著,劉研、袁野譯,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時間的故事》是一部規模較大的圖文作品集。其英文原版的出版,配合了在格林威治之英國國立海事博物館和英國皇家天文台共同舉辦的一個以時間為主題的展覽兼新千年慶祝活動。英國人曾經的海上霸權與精確計時密不可分,而格林威治子午線在1884年成為世界本初子午線,則是這一霸權的重要象徵。基於這種歷史情愫,英國方面對此次展覽可謂盡心儘力:徵集的展品涉及16個國家,上百家博物館、美術館和許多私人藏品。被邀請參與本書的撰稿者也多是來自世界各地之著名教育、研究和收藏機構的專家。同樣高水平的展覽,恐怕要等到下一個千年的前夕,才有望再現。  《時間的故事》收納了400多幅彩圖及說明,以及大量專題文章。這些彩圖表現了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許多與時間有關的重要器物和畫面,很多圖片非常罕見,頗具價值。這些文章探討了人對時間的感知,以及各個文明對待時間的方式。所有這些內容都分配在「時間的創造」、「時間的度量」、「時間的表現」、「時間的體驗」、「時間的終結」這五個分章標題下,它們幾乎窮盡了我們所能想到的關於時間的各種話題。未來或許會有另一個愛因斯坦式的人物著書立說,加深人類對時間的理解,但就全面性而言,相信這部圖文集能夠使大多數對時間問題著迷的朋友感到滿足。  點評:孫紹振  《你在高原》  張煒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在接觸《你在高原》的瞬間掠過心頭的是震驚。在這個浮躁、焦慮的時代,張煒能夠潛心20年去完成它,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奇蹟。這個選擇原本也是一種拒絕,它與艷俗的世界劃開了一條界限。與其說這是張煒的耐心,毋寧說這是張煒堅韌的文學精神。許多年以來,張煒一直堅持理想主義的文學精神,在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中安之若素。不然我們就不能看到《你在高原》中張煒疾步而從容的腳步。對張煒而言,這既是一個夙願,也是一種文學實踐。  用20年的時間去完成一個夙願或文學實踐,幾乎是一種「賭博」,他要同許多方面博弈,包括他自己。有人擔心讀者是否有足夠的耐心讀完。我想那倒大可不必。古往今來,「高山流水覓知音」者大有人在。《你在高原》是這個時代文學精神的頑強堅持,是這個時代文學精神決不妥協的宣言。我們應該向這部作品致敬。  點評:孟繁華  《純真博物館》  奧爾罕·帕慕克著,陳竹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這是帕慕克的第8本小說,與以前的作品不同,這回選擇了愛情。上流社會的富家子弟,拋棄令人欣羨的門當戶對的婚姻,愛上貧窮人家少女——這個老套故事後來卻有意想不到的結果。但《純真博物館》並非一般意義的「愛情小說」。在這裡,「博物館」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詞。它既是小說故事的核心,是人物行動、作家寫作的動機,也可以看作對它使用的藝術方法的提示。凱末爾為著讓「幸福的瞬間」永恆而收集物件,帕慕克也為留存那已逝或將逝的事物而收集、呈現細節。這是一種博物館式的寫作:在對「物件」的關注中,將虛構轉化為「歷史真實」,以挽留、重建一種文化。這樣,書中每一場景便有了確定的年代日期,作家作為人物進入小說,而且以歷史書的寫作編纂方式,附上了地圖和人名索引。特別是為人物精心卻不落痕迹地設置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伊斯坦布爾城市風貌的活動背景,加深了故事中各階層人物的心理、感情狀態和行為方式特定的社會變革、文化衝突的內涵。這顯示了帕慕克寫作的文化見證的宏大意圖。  正如書中所說,「物件」(擴大也可以說是「博物館」)是緩解不安、給予安慰、保存幸福所憑藉的力量。但同時,也是一種不斷讓物件與具體情境剝離的結果。帕慕克細緻、溫情、人性關切的語調中所深藏的不安和憂傷,部分可能來自對這一難以逆轉的事實的感知。  點評:洪子誠  《傳奇黃永玉》  李輝著,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傳奇黃永玉》是一部史料翔實、觀點鮮明、寫作手法獨特的人物傳記,也是近年來不多見的優秀的文化名人傳記。傳主之所以可以稱之為「傳奇」人物,在於他早年備嘗艱辛的飄泊生涯,在於他40年代在版畫創作上的嶄露頭角以及隨之而受到的「左」的可怕批判,在於他與沈從文的密切關係以及他對沈從文所作的出色評點,在於他70年代在「貓頭鷹黑畫」事件中所蒙受的奇冤,在於改革開放以來他在繪畫上的不斷創新和文學創作上的異軍突起……傳主的嫉惡如仇、不屈不撓、真誠坦率、特立獨行等等,在《傳奇黃永玉》中不時有細膩生動的表現。讀《傳奇黃永玉》,一個童心不泯、調皮可愛的湘西小老頭,躍然紙上。  顯而易見,李輝是為黃永玉先生作傳的不二人選。這不僅因為他與傳主是忘年交,更重要的是他對傳主所處的時代有較深入的把握、對傳主的個性有較真切的認知。時代的風雲變幻,構成了這部傳記的真實背景。歷史是嚴酷的,有時甚至是荒誕的,個人與時代的關係更是錯綜複雜。作者在這部傳記中儘可能完整地呈現這種複雜曲折,儘可能發掘傳主不為人知的史實及其身處逆境而不隨波逐流的可貴精神和品格,從而凸現一代知識分子的苦悶與追求。作者擅長史料爬梳,文筆又甚為了得,這就避免了不少人物傳記或文采尚好卻流於空疏,或材料出新卻未免枯燥的不足,而雙美兼具了。  點評:陳子善  《莊子的快活》  王蒙著,中華書局出版  一部《莊子》,既是哲學的,又是人生的、政治的、經濟的,而更是文學的。相當普遍的看法是認為其文學價值高於諸子之上。魯迅先生說過:「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是故,竊以為應當更多從文學角度解讀《莊子》。文學者,並非僅指文采章句,其本質乃是人的生存狀態、人情事理,以及對宇宙萬物的驚奇感覺。  王蒙便是如此讀庄解庄。《莊子的快活》以對《莊子·外篇》的解讀來展開,有原文、串講(轉述)、議論發揮3部分,重點則落在議論發揮部分。作者將對《莊子》的解讀與對中華文化傳統、當下世態人心的觀察思考融於一起,與自己的人生經驗、寫作體驗融於一起,沉潛咀嚼,吐唾重塑而成。全書縱橫上下古今,思想自由開放,意緒綿延不絕,話語幽默活潑,頗為汪洋辟闔、儀態萬方,而又完全是王蒙式的講述。這是王蒙與莊周的共舞。抑或說,作者是借莊周酒杯澆心中塊壘,進而實現與莊周的人生、情感、智慧的共舞。這並非凌空蹈虛,乃是以雙足踏歌而舞,一足立於莊周情境,一足立於現實生活。這種共舞讓我們較深刻地認識了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及其現實意義。  點評:聶震寧  《1Q84》  村上春樹著,施小煒譯,南海出版社出版  《1Q84》是向喬治·奧威爾《1984》致敬的書,更是一部繼續奧威爾的思考的書。《1Q84》寫的恰恰是1984年的事——當大家還在慶幸就整個世界而言,奧威爾的預言終未實現,村上春樹卻指出其實那時它已經變成「1Q84」了,儘管此種置換令人難以察覺。而對於一個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來說,村上春樹筆下的「1Q84」與奧威爾的「1984」無疑具有同等性質。在《1984》里,象徵體制的「老大哥」製造了愚民;在《1Q84》里,象徵迷狂信仰的「小小人」製造邪教教主,它們比邪教教主更有勢力。  與村上春樹早期充滿飄忽、纏綿的世紀末情緒的《挪威的森林》等有所不同,《1Q84》分量很重,是難得的有所擔當的作品。同時也很好看,真正稱得上「引人入勝」。這是一部純文學作品,有著重大主題,卻也可以當作犯罪小說、言情小說或幻想小說來看,正如作者所說,它是「綜合小說」。在2010年中國圖書市場,像《1Q84》這樣集「純文學」、「深刻」與「暢銷」於一身的作品並不多見。  點評:止 庵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菲利普·津巴多著,孫佩妏、陳雅馨譯,三聯書店出版  1971年美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最終因為局面失控,發生了流血暴力等情況而不得不中途停止。將近40年過去,對於這個實驗評價儘管莫衷一是,但是它在國際心理學界毫無疑問產生了巨大影響。本書是該實驗的主持人菲利普·津巴多首次親自撰寫的回顧研究之作。  實驗是招募一群志願者(都是身心健康、情緒穩定的大學生),在一個封閉的模擬監獄環境中,一部分人扮演囚徒,另一部分人扮演獄警。這個原定兩周的實驗雖然中途停止,但是已經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結論,本書的副標題「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就明確傳達了這樣的觀點:不合理的制度會讓好人變成惡魔。這裡「變成」一詞其實更應該這樣理解: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具有天使和惡魔的成分,但不合理的制度會將「惡魔」成分激發,而合理的制度則會激發「天使」成分。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故事曾不止一次被拍成電影,最新的影片是2010年上映的故事片《叛獄風雲》,它在相當程度上重現了當年的實驗。  點評:江曉原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生於英國的史景遷,近年來以明清史研究頗受矚目,所寫之史書風行於書肆,卻也引發像歷史還是像小說之爭議。但不妨用另一位學者的話去想這個問題:「歷史本身是不是文學其實並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寫歷史必須要有文學的才華。」  史景遷寫張岱,用的是論述與引文雜糅的方式,但竟然構成了另一種文字天成,不能不佩服他的「附身」能力。除了史料的爬梳,它給人更強烈的印象是,作者在用生命體會一位晚明文人的生命情境。即使我們在張岱的文字中,對他曾經票戲、造燈、制茶、賞雪等浮華一面有所領略,也還是需要一位史景遷式的史學家,把張岱文字背後的景緻挪到前景上來,重新剪裁成一個個人生斷面,從而看到那些追憶美好過往之文字背後蒼涼的底色。  張岱曾為明朝之逝去抗爭過,在名節與現實之中做過權衡,最後選擇了隱居著書。他最錦繡的文字作於明亡之後,自序「是遙想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雖是懺悔,卻字字珠璣,用情至深。不妨認為,正是這情深我執,才終釋放出一場中國文化的璀璨煙花,成就一個千百年不衰的文化勾魂人。
推薦閱讀:

為什麼工作這麼努力,卻沒有影響力?
2019年影響文昌運的吉凶方位
腸道菌群影響我們生理活動的新機制
不要讓員工的負情緒影響團隊氛圍
不只是導致糖尿病, 腸道細菌還能影響人的情緒和行為!

TAG:經典 | 影響 | 10年 | 2010年 |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