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敘述年邁父親送兒出差場景感動網友(錢江晚報 2010-12-11)
浙大吳飛老師的微博截圖。
本報記者 王湛
昨天,本報報道的《139個字的微博,引發大感動》發酵了大家含蓄的情感。浙大老師吳飛(@浙江大學吳飛)在微博上用簡潔而誠摯的文字描述了兒女對年邁父母的親情,觸動了很多人心底的柔軟。
很多網友看了報紙後在微博上關注了浙大吳飛老師的微博,有讀者跟帖說「我深有感觸,父親的兩鬢也已發白,看到了錢報上的報道,我眼眶濕了。」
或許,這真是我們每個人心裡最柔軟的部分,它隱藏在深處,在平時的忙忙碌碌中,我們自己沒有發覺罷了。一旦被觸動,在感動與歉疚之外,令我們深思的,是該如何面對這「愛與無奈」的窘境。
這139個字的微博,讓青年評論家夏烈很有感觸,「我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這種感受,唯有成長了,才會明白。」
不過,夏烈認為,這是中國人情感表達上的窘境。「中國人不善表達,尤其在上下兩代人之間,這種窘境更嚴重。」夏烈說,「在中國的傳統里,長輩是權威的,小輩是被『灌輸』的,這樣的模式導致了兩代人之間很少有平等的交流,久而久之,就習慣於『不交流』了。」
夏烈覺得這很悲哀,「這最終導致了我們目前這種『窘境』,一方面心裡對父母有愛,另一方面,又無法真正溝通。」
在夏烈看來,從1925年朱自清先生創作《背影》,到2010年末吳飛的微博,八十多年過去了,我們在親情的表達上,卻仍然那麼弱勢。「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我們要慢慢學會強勢表達,這一點,確實要像國外學習。」
作家陸琪在前天就轉發了這條微博,這也讓他感觸良多:「我們可以嘗試知識的反哺,父母和子女處於不同時代,肯定有代溝,然後交流的話題越來越少。子女其實有責任主動和父母親近,傳遞給他們更多新的知識和信息,教他們上網,讓他們開拓眼界,這樣可以減輕孤獨感,又有新的話題和共同語言。」
陸琪說他遵循「千孝不如一順」,「父母親想看看你,就回去給他們看看,這比給多少錢買多少補品都好。」但是,陸琪也承認,大部分父母都和吳飛的父親一樣,「並沒有什麼要求,只是想看看兒子,這是一種很隱忍的情感。」
浙江省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楊建華卻覺得這種默默的無言的愛也很好。「這是一種天然的、難以割捨的愛,下一輩的人不用有壓力,多陪陪長輩,多聽聽他們說話,這份愛可以在心底滋養你。」
如果你想著,今天要給遠方的父母打一個問候電話;
如果你想著,這個雙休日要去陪老父老母曬會兒太陽;
如果你想著,馬上給在家幫忙帶孩子的老人一個問候;
如果你想著,再忙也要在這個春節回家與爹媽一起過年……
如果你想了,不如就做吧。
關注吳飛老師寫的這則微博,是因為他隱於文字之下的感情,讓我們產生了共鳴。這139個字讓很多網友想到了朱自清的名作《背影》,也有人想到了龍應台的《目送》。龍先生在文章中說: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顯然,兒女與父母的情感,在付出與被付出之間,有各種社會成因。作為永恆的主題,它在文學中並不鮮見。而我們還總是願意被身邊的真摯打動,在匆匆的人生行程中,留下默默相望的時間。
我們是誰?一群忙忙碌碌的工作者,年紀在三五十歲間,是單位里的主勞力。並且,上有老下有小。在忙得七葷八素的時候,會聽見我們的老人安慰說:你們忙,不用管我們。我們就真的、也只能管自己忙了。
只有在那一瞬間——看到他們老去的容顏、瘦弱的背影、欲言又止的眼神,我們才會恍然,這時候的父母已若孩童一般,無助。而他們又總是沉默無言,將依託的尋求隱藏得很深很深。這樣的場景讓我們悲從心來,並柔到極致。
又到一年終,當我們被各種工作總結、年終彙報包圍的時候,還是希望,對自己的親情生活做一個盤點。對於身邊的親人,我們做了什麼?可以做些什麼?
如果因為這139個字的感懷,讓我們多打了一個電話;或者,因為它,我們買好了回家的車票……為此,我們要感謝吳飛老師,感謝自己聽從於內心的柔軟。吳蒂
http://news.sina.com.cn/s/2010-12-11/064721621464.shtml推薦閱讀:
※[原創]越戰倖存者的敘述
※錯位,故事敘述的經典套路 一一《我的前半生》觀後
※我們如何敘述中華民族
※任仲倫:《山河故人》是對平民生活的溫潤敘述
※哈全安:西方對中東的敘述理論或許已成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