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學校引發清朝高層互毆,卻讓中國加速前進五十年

元朝明朝清朝民國當代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任艷《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簽約群媒體字數:2627字,閱讀時間:約7分鐘

1867年,是知恥而後勇的晚清近代「洋務運動」,即將蓄足馬力加速的年頭。以恭親王奕訢和名臣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為代表的「洋務派」,親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國難,更見識了世界之大,明白大清朝再也不能渾渾噩噩的活。於是引進近代工業創建近代軍隊等「洋務」藍圖,正有條不紊的付諸實施。還有一樁教育方面的「小事」——創建並增設京師同文館課程,為大清朝培養未來「洋務」方面的骨幹人才。可是,就在這些「洋務」精英們忙得熱火朝天時,這個看上去不起眼的同文館,卻好似一根導火線,在這年引發了一場轟然大地震,整個大清朝堂上口水紛飛,掐得亂七八糟。甚至以後世諸多學者的觀點:晚清洋務運動的歷史,乃至中國近代史的走向,幾乎都因此確定坐標。這場意義重大的事件,就是1867年晚清朝堂上一出啼笑皆非的活劇:同文館之爭。這件「醜聞」的導火索是同文館設立「天文算學館」,那麼先了解一下京師同文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各國使節紛紛進駐京師,中外交涉事件激增,而泱泱大國卻沒幾個翻譯人才。在這種背景下,恭親王奕訢上摺子,以「欲悉各國情形,必諳其語言文字,方不受人欺矇」為由,建議創立京師同文館,意在培養外交和翻譯人才。

清政府批准後,1862年,清末第一所官辦外語學校——京城同文館成立。學校先後開設英、法、俄、德、日文等課程,還聘請洋人當老師,招收學生為15歲以下的聰穎兒童,以八旗子弟為主,每個語種館不超過24名學生。這種辦學形式與私塾里老先生帶著小孩們頌讀「人之初,性本善」雖有不同,但畢竟招收學生少,還只是學習語言,影響有限,所以,當時朝堂內外並沒有什麼反對的聲音,學校創辦一帆風順。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清政府的腐朽落後形成鮮明對比,各項技術人才的匱乏更是愈加嚴重。李鴻章、曾國藩等人都認為目前的形勢已經遠不是培養語言人才這麼簡單了,要想學會造洋槍洋炮,就必須學會製造原理,也即「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中國原有的以經史教育為主的傳統教育顯然已經不合時宜。當時甚至有人發聲:「一切西學皆從算學出」,這話明白指出要想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就必須培養算學、理化等自然學科的知識分子。於是,1866年末,洋務派的領軍人物奕訢、李鴻章等人再次遞上奏摺,請朝廷在同文館中設立天文算學館,得到朝廷認可後進入籌備階段,這如同平地一聲雷,瞬間引爆清政府高層的一場「互掐」大戲。在奕訢等人的主張下,天文算學館仍以洋人為師,招收的學生不僅年齡放寬,生源範圍也擴大到「滿漢舉人恩、拔、歲、副、優貢,並准令前項正途出身五品以下滿漢京外各官,願意入館學習者......一體與考」。這觸動了傳統士大夫階層敏感的神經。拉開「互掐」大戲序幕的是山東道監察御史張盛藻,他在奏摺里指出,科甲出身的人去學習這些奇技淫巧,朝廷還用陞官、銀兩賞賜做誘惑,這是「重名利,輕氣節」,這樣就會把「讀孔孟之書,學堯舜之道」的「正途人」引向岐途。不過,張盛藻與奕訢等人明顯不是一個「段位」,存在感太低,輕而易舉就被打壓。這時,一位重量級人物的登場將大戲引入高潮,他就是倭仁。倭仁不僅是三朝元老,著名理學家,還是同治皇帝的師傅,在士大夫中有很高的威望,儘管奕訢對會出現反對聲音有心理準備,但倭仁還是讓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倭仁一上場就把問題上升到國家高度,指出「立國之道,尚禮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而科舉出身的士子師從「夷人」,就會動搖國本,甚至「變夏為夷」,乃是亡國之舉。清政府不能用對待張盛藻的態度來對待倭仁,兩宮太后立即召見了倭仁,又把他的摺子遞給了奕訢的總理衙門。奕訢不是等閑之輩,隨後就上呈一個奏摺,對倭仁的「變夏為夷」避而不答,而是強調國家目前的危機,重申設立天文算學館的必要,暗中還「黑」了倭仁一把,認為他「空言無補,有礙洋務」,並將朝中重臣李鴻章、曾國藩等人的來往密函附上,最後不忘將上倭仁一軍:「大學士認為我等之舉不可行,想必已有強國良策,以抵禦外國而使我國不受欺侮,那我願意追隨大學士竭心效力。」

▲奕訢沒想到倭仁也不是吃素的,繼續自己的反對意見,並把矛頭直指奕訢:「如果你們有把握,以夷人為師,就能精通算術學,必能制出精巧的機器,中國的讀書人一定不會被夷人所利用,夷人必能被中國殲滅,那就太好了!但若是做不到這些,那還是不開天文算學館為妙!」要說姜還是老的辣,倭仁這一招果然厲害,當時中國積弊已深,誰敢提著自己的腦袋打包票說學習了算學就一定能富國強兵,滅了夷人?奕訢自然也不敢保證,他再次遞上奏摺,說我只是盡心儘力辦事,但成敗,就算是諸葛亮也無法預料,何況我等?這時,互毆進入到白熱化階段。不過,奕訢在倭仁的摺子里找到一個漏洞,針鋒相對地指出,大學士說「天下之大不患無才,要學算學,也不必師從夷人」,如此說來,大學士一定能保薦幾人,那就另設一算術館,你來負責,以觀成效。朝廷順水推舟同意了奕訢的建議,讓倭仁「擇地另設一館」,還給他一個新職務: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

一直態度強硬的倭仁這下可被難住了,我哪兒有精於算學之人呀?我一帝師,在總理衙門行走能幹什麼?接旨後的倭仁在朝堂上被擠兌得異常難堪,倍感羞辱,沒幾天就氣得病倒,竟至「上馬眩暈,顏色憔悴」,對於朝廷的任命推病不去。這場同文館之爭引起的高層互撕,就這樣以洋務派的勝利而結束。但因為倭仁的巨大影響力,地方各級官僚還不停地上疏反對,甚至有人把「久旱不雨」等自然災害也歸罪於開辦天文算學館,震怒之下的奕訢進行強壓,才終於了結。後來,同文館為國家培養了諸多人才,其中為使館提供大量譯員,後來還有人擔任外交要職;也有部分畢業生進入政壇,還有進入電報局,製造局,船政局等領域任重要職務。而天文算學館的興辦,更是開了學科學風氣,對社會無疑是起了積極的作用。以這個角度說,不管這場「同文館之爭」里,那些守舊的官員們如何醜態百出,如何給後世的相聲小品電影等文藝作品增添了無數笑料。它最終的結果,卻到底為內外交困的晚清王朝,踢開了自強路上一堆討厭的絆腳石。也正是從這一年起,「洋務運動」的諸多大事業,開始轟轟烈烈的鋪開,好些曾備受非議 「洋務」骨幹們,終於可以大展拳腳。近代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宛如新風一般吹入古老的中國。

雖然洋務運動,並未使中國走向富強,但對照下1867年前後,晚清工業科技涇渭分明的差別,對照下船政局馬尾船廠漢陽鐵廠北洋水師對於近代中國的意義,就可知這場「同文館之爭」,至少令近代中國,加速前進了五十年。那一代為中國自強而忍辱負重的「洋務運動」骨幹們,無論成敗,依然當得起後世我輩,深深的敬意。
推薦閱讀:

一盞清茶,十年塵夢
(971)[轉]凈空老法師:這個結果我等了六十年了…………
李稻葵: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增速仍可重回7%以上
董卿十年磨一劍
從臉上看人生黃金十年的運勢

TAG:中國 | 清朝 | 學校 | 十年 | 加速 | 高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