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疑難雜症高手,每年門診量超過5000人,迄今為止唯一的一位女性國醫大師劉敏如

國醫大師是中醫藥從業人員的最高榮譽,目前劉敏如是其中唯一一名女性,她尤其擅長治療月經不調、痛經、崩漏、閉經、不孕等婦科病。由她率先提出的「臟腑、經絡、氣血作用於胞宮是產生月經的生理基礎」,「腦、腎、天癸、胞宮是月經產生與調節的主要環節」等重要理論,填補了中醫學月經調節機理無人研究的空白。她還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提出中醫帶下產生理論,為臨床帶下疾病提供了有益的治療思路。

2014年10月30日,中國中醫界的最高榮譽——第二屆國醫大師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有30人被授予「國醫大師」榮譽稱號,其中,成都中醫藥大學劉敏如教授成為迄今為止唯一的一位女性國醫大師。

第一位女國醫大師81歲仍坐診

2014年10月3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第二屆「國醫大師」表彰大會上領獎時,劉敏如穿著旗袍。這引起了不少人的讚歎:「這哪兒是81歲的老奶奶呀,看起來就只有50多歲!」聽到這樣的稱讚,劉敏如哈哈大笑起來。

其實,這樣的評價,她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了。劉敏如的女兒今年已經50多歲了,她們兩個站在一起,往往會被路人誤以為是兩姊妹。平時在家裡,劉敏如經常在兒女面前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等我老了以後……」這時,年過五旬的女兒就會「打擊」母親:你都80高壽了,還不算老呀!這時,劉敏如就會反駁說,你看看我這身板,多硬朗!

劉敏如的身體好,得到了全家的公認。「否則我女兒不會讓我全國甚至世界到處飛。」如今的

劉敏如,特別繁忙。當上了「國醫大師」以後會更加繁忙,但她一點都不擔心自己的身體吃不消。如今已步入冬天,不少地方溫度只有幾攝氏度,很多年輕人都穿上了棉襖,多數老人都躲在家裡保暖不輕易外出,可劉敏如沒有一點「避寒」的意識。「我現在都還沒穿棉襖,裡邊就是一件很薄的毛衣,加一件外套。」

雖已84歲高齡,劉敏如依然保持每周3天坐診,每天平均接診10名病人。在她看來,現今的醫學模式,已經不單單是「生物—醫學」模式,而是「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而中醫的診療方式,最有利的就是結合現代醫學模式,綜合地99治病治人、身心並調,提高臨床療效。所以,不論面對多忙碌的門診工作,她都做到對每位前來求診的患者和藹親切,細心傾聽患者的心聲,對她們提出的疑問,不厭其煩且深入淺出地予以解答,給予恰當的安慰輔導,身心調和,以有利於患者的康復。給病人問診、開方子,她都會反覆斟酌,仔細考慮後才下筆。這已經是她多年養成的行醫習慣。中午的時候,她會小睡一段時間,但是如果有病人等候,她也會縮短睡眠時間,開始下午的問診。劉敏如說:「因為下午也要看病,中午睡覺主要是為了養足精神。」

初涉醫林有虎氣

劉敏如說,自己從小就沒有「嬌嬌女」的習性。這與她的成長環境頗有關係。劉敏如1933年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爺爺是秀才,外公是拔貢,家中有著濃厚的尊師重教的氛圍,這讓她熱愛學習、才思敏捷。另一方面,她的父親、伯父都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將領,作為將門之後,她身上虎氣十足。回憶起兒時上學的經歷,劉敏如坦言自己也有「調皮搗蛋」的時候,「雖然成績好,

但我絕不是循規蹈矩的學生。」

另類「好學生」劉敏如就這樣一路上著當地最好的學校,大大咧咧地成長著。臨近高中畢業時,華西大學醫學院(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前身)招生打出「吃住全免」的旗號,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她興奮地報了名,順利踏上了學醫之路。

「治病救人可不是小事,既然來學,就一定得學好。」青年劉敏如這樣告誡自己。當時的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產婦分娩大多靠產婆,破傷風、產後出血等情況頻發。為了宣傳新法接生,第一年假期,他們這些「嫩娃娃」就被老師帶著下鄉科普、培訓帶教新法接生。

在與農民的接觸中,劉敏如發現中醫良好的群眾基礎和簡便驗廉的特點。何不掌握兩種治病武器,中西醫兩手抓?1956年,她又考入成都中醫學院(現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系。6年的學習結束後,因成績優異而留校任教。

赴港執業拓新篇

劉敏如幾十年如一日忙碌於教書、臨床、科研,直至退休仍壯心不已。中醫越老越吃香,有醫療機構頻頻邀請古稀之年的劉敏如來坐診。權衡之後,她做出了大膽的決定:2002年,她應邀到香港東華三院-香港大學中醫藥臨床教研中心做顧問中醫師,同時擔任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學術顧問。「我覺得中醫應該走出去,我應該能在內地和香港間的中醫學術交流、中醫藥傳播方面做點事。」她說。

出發之前,劉敏如對香港的中醫藥群眾基礎是樂觀的。粵港人給人的普遍印象就包括愛用中藥材煲湯保養。但到了香港以後,她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香港的居民看病基本都是找西醫,看中醫的竟然只是為了「煲個湯」。「很多西醫對中醫有嚴重的排斥心理,有的甚至在病歷單上寫明了不要去找中醫看。」劉敏如說,來就診的患者說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您看看我有什麼問題?我就是來調理調理。」

最初的磨合、適應,對「直腸子」的劉敏如來說並不容易。剛開始出診時,劉敏如診斷出患者有疾病需要中藥治療時,會遇到患者質疑的情況。「我直接就說,我是內地來的中醫專家,不是江湖醫生。要是不信我就別找我看了。」憶起當年的情景,劉敏如忍不住笑了,「患者倒是被我的義正詞嚴給鎮住了。我們的醫生、工作人員卻都嚇壞了,說下次可不能這麼說了,在香港這麼說是犯錯誤的。」

不過這樣的「犯錯誤」經歷僅此一例,絕大多數時候,劉敏如對患者是耐心溫柔的。有次一位患者痛經來就診,看了幾次不見好,就抱怨起劉敏如來。劉敏如也不惱,告訴她可能患了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需要有耐心。患者轉而去了西醫醫院,問題沒得到解決,最後還是拐回來找她。「這回她有耐心多了,過了一段時間就好了,還跟我成了好朋友。」劉敏如回憶,像這樣的患者還有很多,在她的悉心治療下,越來越多的香港患者對中醫從質疑轉為信任,甚至還有患者從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慕名而來。

劉敏如說,在香港這些年,她充分體會到中醫是全科型、綜合性、個體化的醫學,只要有自信、有能力,「粉絲」一定會越來越多。但中醫要有底線,看不好的絕不故弄玄虛。「我不能解決的,一定據實以告,並推薦給能人。」

「把病人當朋友,讓他們感受到你的真誠和關心,患者會和你交心。」這是劉敏如多年行醫的心得。這份心,患者顯然感受到了。著名節目主持人吳小莉在出席劉教授80壽慶時說:「我全家老小有病都找劉教授診治,我出差有病也打電話諮詢劉教授,她一回答一解釋一建議我就放心了,她是我們全家的健康保護神,更是我們尊敬的長輩……」

堅持出診 用療效為中醫說話

雖已是耄耋老人,劉敏如仍堅持臨床第一線工作。現在她每周在工作室出3個半天門診,帶教2個半天。給病人問診、開方,她都會反覆斟酌,仔細考慮後才下筆。這也是她多年養成的行醫習慣。

年輕時,劉敏如曾為一個90多歲、常年咳痰的老人看病。診斷之後,她給老人開了一劑中藥,並將藥方交給自己的同學、現已是首屆國醫大師的郭子光看,「老師都不敢開的湯藥,你敢開?」郭子光的話讓劉敏如心裡一沉,因為她當時剛獨立開方不久,這服藥的配方又很複雜,確實有風險。之後,劉敏如又返回老人家中,仔細斟酌、修改處方。之後的幾天,劉敏如經常詢問,生怕老人因為自己的藥方發生意外。

半個月後,老人的女兒找到劉敏如,告訴她老人吃了葯吐了半痰盂的濃痰,病情一下就減輕了許多。家人按照藥方又給老人抓了半個月的葯,漸漸老人身體好轉,已經能去茶館喝茶了。

「有次遇到一個患者痛經,來看了幾次都不見效,抱怨起我來。我告訴她,你這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但患者還是堅持去了西醫院,治療也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最後還是回到我這裡來繼續治療。現在成了我的『老病人』。」劉敏如回憶,像這樣的患者還有很多,對於中醫從質疑、猶豫,到信任、堅定,複診的患者越來越多,甚至還有從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慕名而來的。「中醫有不錯的效果,能讓他們信服。」劉敏如說。

如今,在香港、珠海都設有劉敏如名醫工作室。多年來,她多次赴歐美及東南亞行醫講學,參加國際中醫學術交流會,傳播中醫藥文化。

提醒女性:不要為體型只吃蔬菜

劉敏如是著名的中醫婦科專家,對於女性生理調理方面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她說:「比如不少女性都有手腳冰冷的感覺,這說明體內熱量不足。有些女生對體型比較在意,經常晚上不吃飯

或者只吃蔬菜,而蛋白、脂肪、糖分等物質的攝入很少,而這些都是熱量的主要來源,時間久了,就會出現手腳冰涼的問題。」對於自己的養生方式,劉敏如總結說:「六個字:自在、自律、自為。比如自在,舉個例子,平時在家裡,如果不想洗碗,就直接不洗了。在生活中,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比如我要是想打盹了,就會放下手上的工作,去睡一會兒,無論誰也攔不住我。自律,則是要按時吃飯、睡覺,要有相對穩定的生物鐘。自為,則是要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讓自己有事可做,不要長期閑著無事可干。」

在劉敏如的學生陸華看來,老師對吃的東西一點都不忌口:「很多人覺得老年人不應該吃肉或者少吃肉,擔心膽固醇高,但老師卻經常吃肉,還常常吃肥肉。」「我不挑吃,喜歡吃就多吃些,但不會只吃喜歡的。」這似乎成為劉敏如飯桌上的箴言,每次和學生吃飯,學生都專門為她點一些

適合老人家吃的菜,都被「批評」:不要特別照顧我,你們吃啥我就吃啥。

身為中醫大師,劉敏如的愛好卻有些特別。「琴、棋、書、畫,雖然算不上精通,但每一樣都特別喜歡。」劉敏如說起自己的愛好,話題一下子就來了。「鋼琴我會彈,也經常和朋友一起去唱歌,空餘時間還經常畫畫。」在她看來,這些愛好也是養生的一大秘訣,她把這稱之為「自為」

,只有保持好愉悅的心情,人才會長壽。

人物小檔案

劉敏如,1933年出生於成都,1962年畢業於成都中醫學院(現成都中醫藥大學)醫學系,並留校任教。教授、博士生導師。擅長月經不調、痛經、崩漏、閉經、不孕等婦科常見及疑難疾病的治療,病證結合,以基本病機為綱,注重補腎與調理氣血,調治與預防並重。在月經調節、生理帶下、補腎調節乳汁分泌等中醫機理方面創立新論,率先提出並發展了諸如盆腔疼痛證、經斷前後諸證、女陰白色病損、痛經病機及崩漏等中醫婦科新病種。

作為兩屆60位國醫大師中唯一的女性,她在繼承傳統經典理論的基礎上,對中醫學的學說、理論多有創新,尤其是在中醫婦科方面造詣頗深,一些研究填補了領域空白。

從醫60載,她致力臨床,培育後學,潛心科研,處處透著「巾幗不讓鬚眉」的幹勁和氣度。親友、同道和學生感慨她「耄耋之年不減女漢子作風」,那是因為她有顆永遠年輕的心——


推薦閱讀:

市人民醫院有大動作!門診停止靜脈輸注抗菌藥物
你沒聽過的門診語言的藝術
為什麼在門診很少見到第四代頭孢?
2008年11月10日周一上午黃老師門診點滴
華山醫院門診專家(復旦大學附屬醫院)

TAG:婦科 | 女性 | 大師 | 高手 | 疑難雜症 | 門診 | 5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