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艦》勇氣隨波逝去:德國海軍「呂佐夫」號戰列巡洋艦的末路

(溫馨提示:本文約5400字,配圖24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編者按:1914年5月31日的日德蘭大海戰是大艦巨炮時代最壯麗的史詩,霸氣衝天的皇家海軍大艦隊蒙受了苦澀的挫折,3艘新銳戰巡長眠北海,而德意志公海艦隊最大的損失就是「呂佐夫」號戰列巡洋艦的沉沒,它也是德軍唯一被擊沉的無畏型主力艦。本文為一位海軍史愛好者兼模型發燒友在製作「呂佐夫」號的模型時寫下的考證文字與感言,追述了這艘戰艦的最後戰鬥,值得一讀。

凱撒的迷夢

筆者先前與友人聊天,談及對20世紀影響最大的人物,美國海軍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上校算是其中之一,他的名著《海權論》激發了那個時代諸多當權者的大國迷夢,吸引了不少的信徒,其中最狂熱的粉絲就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在威廉二世即位之前,鐵血宰相俾斯麥極力避免與當時的超級大國英國發生衝突,但他的努力隨著年輕氣盛的威廉登上皇位而煙消雲散。馬漢上校關於海權的宏論讓凱撒的野心急劇膨脹,而他的意志在短短十年間變成了威廉港內林立的桅杆和成排的大炮。迅速壯大的德國公海艦隊在讓皇帝感到滿足的同時,也引起了英國人的高度警惕和強烈反感,英德造艦競賽成為點燃一戰火藥桶最重要的導火索。在威廉二世眼中,足夠數量的威武主力艦,加上他心中有關「德意志軍人勇猛善戰」的迷之自信,足以讓德國挑戰英國的海上霸權,但戰爭給德國人上了非常慘痛的一課。

這幅畫作表現了德皇威廉二世乘坐舢板檢閱公海艦隊的情景,深受馬漢海權論影響的威廉二世一心要打造比肩英國皇家海軍的主力艦隊。

德國人的「海洋強國夢」遇到真正的海上霸主英國就真心玩不轉了,在英德造艦競賽中,英國人的態度強硬得有如無畏艦的裝甲板:德國人每造一艘主力艦,英國人就造兩艘!此外,德國的地理位置也決定了英國海軍完全沒有必要像德國人設想的那樣「把艦隊開到威廉港外等著德國魚雷艇的襲擊」,只要採取遠程封鎖戰略,守住斯卡帕灣和英吉利海峽,封鎖由北海進入大西洋的通道,就能讓德國花費巨資打造的艦隊基本變成擺設。

北海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海域,只要封閉南面的英吉利海峽和北面的奧克尼-設得蘭水道,就能將德國艦隊封鎖在北海之內。

在一戰期間,除了幾次炮擊英國海岸外,德國公海艦隊與英國大艦隊爆發的最大衝突就是日德蘭海戰,關於此戰的細節已有太多專著描寫,這裡不再贅述,總之是德國人「暴打了獄卒,依然被囚禁」,此後直到戰爭結束,公海艦隊恥辱地被英國人活捉,只能在斯卡帕灣一沉了之,維護了最後的少許尊嚴。

戰巡之實相

講完時代背景,再聊聊戰列巡洋艦這個艦種。在一戰以來的海戰史上,戰列巡洋艦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就是莫名其妙地瞬間爆沉,比如日德蘭海戰中的「瑪麗女王」號和丹麥海峽海戰中的「胡德」號,戰巡因此遭致不少嘲笑,被冠以各種諢名,什麼薄皮大餡兒,放煙花,打火機等等,但筆者想說的是,戰列巡洋艦既然是英國海軍的發明,自然是為大英帝國服務的。日不落帝國有個很現實的問題——雖然皇家海軍的戰列艦隊無可匹敵,卻難以確保海外殖民地的安全,一旦爆發戰爭對手很可能派出快速巡洋艦襲擾英國遍及全球的殖民地和航運線,而低速的戰列艦無力應對這樣的威脅。鑒於這種情況,英國人需要一種能快速部署並且全面壓制敵方巡洋艦的戰艦。

英國海軍「無敵」號戰列巡洋艦側視圖及俯視圖,該艦是歷史上第一艘戰列巡洋艦。

基於這種需要,英國人通過削減戰列艦的裝甲,將節約的重量用於增加鍋爐、提升動力,從而獲得了全新的戰列巡洋艦,它保持了戰列艦的火力,防護和航速不輸於裝甲巡洋艦,因此在與巡洋艦的較量中佔據了壓倒性優勢。最能體現戰列巡洋艦作為巡洋艦殺手本色的海戰是1914年12月的福克蘭海戰:由斯佩伯爵指揮的德國遠東艦隊以2艘裝甲巡洋艦為核心,在太平洋上罕有對手,但在福克蘭群島遇到2艘英國戰巡後陷入打不過、跑不掉的尷尬境地,妥妥地認栽了。

這幅繪畫再現了1914年12月的福克蘭海戰中,斯佩艦隊的「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號裝甲巡洋艦被英軍戰列巡洋艦追殺的慘狀。

在英德造艦競賽中,德國人緊跟對手的動向也走上了戰巡之路,只是對該艦種的理解與原創者有所不同。在德語中戰列巡洋艦被稱為Grosse Kreuzer,直譯就是「大型巡洋艦」,而德國血統的戰巡並非由戰列艦演化而成,而是從巡洋艦發展而來。德國戰巡延續了重視生存性的設計理念,通過犧牲部分火力換取更厚的裝甲,在航速上相比英國戰巡也有1~2節的差距,但生存力佔優。這種設計上的差異被很多人當作日德蘭海戰中英國戰巡頻頻被秒殺的罪魁禍首,但後來有證據顯示,英國戰巡的猝死不應該由設計師們背鍋。

德國海軍「馮·德·坦恩」號戰列巡洋艦,該艦是德國海軍第一艘真正的戰列巡洋艦。

德國海軍「馮·德·坦恩」號戰列巡洋艦的側視圖及俯視圖,該艦採用舷側交錯炮塔布局。

在日德蘭海戰中,雙方的交戰距離通常在15000米左右,在這一距離上炮彈多以大角度下落並擊中軍艦的甲板。實際上英德戰巡的水平裝甲大致相仿,就投影面積而言甲板面積遠大於炮塔面積,從命中幾率看如果炮塔中彈應該有更多的炮彈擊中甲板並給鍋爐艙造成損傷。但是,沒有證據表明3艘英國戰巡在沉沒前因鍋爐艙損毀而減速,可見英國戰巡在防護上相比德國戰巡的劣勢並非造成其戰損的首因。

德國戰列巡洋艦「德弗林格爾」號槍炮長格奧爾吉·馮·哈澤海軍中校的回憶錄為上述觀點提供了更有說服力的證據。哈澤對海戰過程做了很詳盡的描述,並提到了一些容易被忽略的事實。戰巡的主炮塔與彈藥庫之間有提升彈藥的通道,正常情況下這個通道要用防火門封閉,僅在提送彈藥時才被打開,這項操作原則在德國戰巡上得到嚴格執行,也正因為這個緣故其射擊速度不可能太快,多以半數主炮進行半齊射。在英國戰巡上,為了追求火力最大化,甚至進行試射時都會採用全齊射方式,即以全部主炮開火。為了保證射速,英國戰巡上的彈藥通道時常保持防火門敞開,於是一旦炮塔中彈火焰就會沿著通道蔓延到彈藥庫內,引起連鎖殉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德弗林格爾」號槍炮長馮·哈澤中校的回憶錄《基爾和日德蘭》英文版封面,這本書提供了很多有關日德蘭海戰的第一手資料。

世人之所以會留下「英國戰巡的悲慘命運應歸咎於設計錯誤」的刻板印象,大概是因為很多關於日德蘭海戰中英國方面的記述都源於大艦隊司令傑利科和戰巡艦隊司令貝蒂的回憶錄,這兩位在戰後對於海戰損失是各種甩鍋,考慮到他們的作品都是在海軍內部完成的,所以從維護自身顏面考慮,只能把責任往造船廠和設計部門頭上推。至於皇家海軍的英勇將士們怎麼可能有責任呢?負責制定訓練章程的高官們又怎麼會有過錯呢?人性的弱點就是這樣。

最強德造戰巡

鋪墊結束,言歸正題,還是談談本文主角:德國海軍「呂佐夫」號戰列巡洋艦,雖然維基百科上介紹甚詳,但考慮到萬一維基步谷歌之後塵,還是多說幾句吧。「呂佐夫」號是德弗林格爾級戰列巡洋艦的二號艦,該級戰巡是為了應對英國獅級戰巡而建造的,相比之前的毛奇級和塞德里茨級有了很多改進,標誌著德國戰巡的設計真正走向成熟。德弗林格爾級是德國海軍在一戰前設計的最後一級戰巡,由於後續的馬肯森級因為戰爭原因未能完成,因而成為德系戰巡的絕響。

在海上高速航行的「呂佐夫」號戰列巡洋艦,該艦為德弗林格爾級二號艦。

德國海軍德弗林格爾級戰列巡洋艦的側視圖及俯視圖,該艦採用全中線炮塔布局。

德弗林格爾級共造3艘,分別為「德弗林格爾」、「呂佐夫」和「興登堡」號,正常排水量26600噸,滿載排水量31200噸。「德弗林格爾」和「呂佐夫」號的設計大體相同,「興登堡」號則略作修改,艦體稍長,排水量略增。「德弗林格爾」號有16個水密區劃,「呂佐夫」和「興登堡」號為17個,雙層船底長度占艦體全長的65%,相比之前德國戰巡的75%有所減少。在動力設計上德弗林格爾級原計劃採取傳統的蒸汽輪機與新型柴油機並用及三軸推進的方案,由於當時柴油機技術並不成熟,最後還是選擇了14座燃煤鍋爐加8座燃油鍋爐,4台蒸汽輪機四軸驅動的設計,最高航速26.5節,比獅級少1節,續航力為5600海里/14節,對於基本在家門口活動的德國戰巡來說已經足夠了。

「呂佐夫」號戰列巡洋艦的艦體剖視圖。

德弗林格爾級的火力和防護都較之前的戰巡有明顯提升,毛奇級和塞德里茨級均裝備10門280毫米艦炮,提爾皮茨認為280毫米艦炮威力足夠,他對德制穿甲彈有著謎一樣的自信,但是在英國主力艦普遍升級為343毫米艦炮的情況下,280毫米艦炮實在不夠看,因此德弗林格爾級選擇安裝8門50倍徑305毫米艦炮,雖然依舊比英國戰巡主炮小一號,但火力較之前的德國戰巡有明顯增強。德弗林格爾級還放棄了兩舷交錯炮塔布局,舷側炮塔不僅射界有限,而且在軍艦轉向時會對船體重心和穩定性造成不利影響,而德弗林格爾級的4座主炮塔全部布置於艦體中線上,更為合理。

從空中拍攝的「德弗林格爾」號戰列巡洋艦,其4座主炮塔分別指向不同方向。

「德弗林格爾」號的後主炮群,該艦安裝了50倍徑305毫米艦炮,威力較之前的德造戰巡明顯增強。

德弗林格爾級的舷側主裝甲帶為300毫米克虜伯滲碳裝甲鋼,為鍋爐艙、輪機艙和彈藥庫等要害部位提供保護,在主要防護區劃之外的舷側裝甲向艦首方向減薄至120毫米,向艦尾方向減薄至100毫米,在舷側裝甲帶內側幾米處還設有45毫米厚的防雷隔壁,主裝甲甲板在非要害部位的厚度為30毫米,而在要害部位增至80毫米。此外,前後指揮塔和主炮塔也都有重甲保護。相比英國獅級(舷側裝甲帶229毫米,水平裝甲64毫米),德弗林格爾級的舷側防禦更強,水平防護則相差不多。

德弗林格爾級戰列巡洋艦的裝甲結構剖面圖,其舷側裝甲帶厚度達300毫米。

德弗林格爾級被德國海軍當成理想的戰列巡洋艦設計,雖然存在一些小問題,比如甲板容易上浪,滿舵轉向時減速明顯且艦體傾斜較大,但總體來說瑕不掩瑜,是一級設計非常成功的主力艦。

「呂佐夫」號於1912年5月在但澤的席紹船廠開工,1913年11月29日下水,1915年8月8日服役,但在海試時引擎出現故障,進入基爾港修理,直到1916年3月20日才正式加入第1偵察艦隊,並在4月參加了對英國大雅茅斯的炮擊行動。此後,「呂佐夫」號作為第1偵察艦隊司令弗蘭茨·馮·希佩爾少將的旗艦參加了日德蘭海戰,在交戰中遭到重創,進水過多,無法挽救,最終沉沒,其真正的服役期僅有兩個多月,可以說相當短命。

1913年11月29日「呂佐夫」號下水時的留影,該艦於1915年建成服役。

炮火中的葬禮

關於日德蘭海戰的著述真的是汗牛充棟,筆者無需展開,只想寫寫「呂佐夫」號在服役生涯中最後幾個小時的經歷。在日德蘭海戰中,德軍第1偵察艦隊集中了公海艦隊全部5艘精銳戰巡,而「呂佐夫」號作為最新服役的戰艦兼旗艦擔任艦隊前導艦,位於編隊最前方。按照公海艦隊司令舍爾中將的計劃,戰巡編隊首先接敵,並將英國艦隊引誘到公海艦隊主力設下的陷阱中。

1916年5月31日下午,英德兩軍前衛艦隊遭遇時的航線。

1916年5月31日,皇家海軍第1戰列巡洋艦分艦隊的6艘戰巡在貝蒂的率領下與德國第1偵察艦隊狹路相逢,希佩爾隨即轉向東南偏南,將獵物引向舍爾的炮口。貝蒂按照皇家海軍「見敵必戰」的信條立即全力追擊,16時左右,在雙方接近到14000~15000米距離時,德軍旗艦「呂佐夫」號升起信號旗「各艦從左向右分配目標」,隨後該艦瞄準貝蒂的旗艦「獅」號率先開火,幾分鐘後「獅」號開始還擊,日德蘭海戰的前衛戰就此打響。

這幅畫作表現了日德蘭海戰前衛戰階段,由「呂佐夫」號領銜的德國第1偵察艦隊與英軍戰列巡洋艦編隊交戰的壯觀場面。

英國人的第一輪齊射非常沒有水平,炮彈偏離目標竟達一英里,但幾輪齊射下來漸漸找到了準頭,「呂佐夫」的前艏樓被「獅」號命中,但同時德國人的炮彈也多次擊中「獅」號。「呂佐夫」號的槍炮官巴岑中校犯下一個難以理解的錯誤,居然使用高爆彈而非穿甲彈攻擊「獅」號,他事後也非常後悔。實際上「呂佐夫」號的齊射命中率相當高,在開戰20分鐘內進行31輪齊射,命中6枚,如果使用穿甲彈「獅」號可能早就一命嗚呼了,貝蒂也極可能命喪當場,整個戰局的走勢都會非常不同。

不過,「獅」號差點就被「呂佐夫」號搞死了,一枚305毫米炮彈擊穿了「獅」號的Q炮塔頂蓋,引燃了堆積在炮室內的發射葯,引發大爆炸,幸虧炮塔指揮官哈維少校臨死前下令向彈藥庫注水,才保住了貝蒂的旗艦,否則這位司令官怕是抱怨「我們這些該死的船今天有點兒毛病」的機會都不會有。

英國皇家海軍「獅」號戰列巡洋艦Q炮塔的損壞情況,炮塔頂蓋被「呂佐夫」號的炮彈擊穿,引發爆炸,險些讓貝蒂的旗艦報銷。

隨著交火的繼續,德國人率先得分,英軍戰列線末尾的「不倦」號被德艦「馮·德·坦恩」號以精準的齊射轟沉。可是,希佩爾沒有來得及高興,姍姍來遲的英國第5戰列艦分隊的4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出現在戰場上,它們的381毫米重炮絕對是德國戰巡難以抵擋的。當「馮·德·坦恩」號的艦尾被這種炮彈擊中時,德國人形容道:「兩萬噸的巨艦像音叉一樣抖動起來。」儘管劣勢明顯,希佩爾的艦隊還是全力迎戰,再創新功,「瑪麗女王」號成為英國人的第二個犧牲者。可是,「呂佐夫」號的狀況很不樂觀,在交火中接連中彈,其中包括3枚381毫米炮彈,通信天線全部報銷,已經失去了旗艦功能。

英德戰列巡洋艦編隊炮戰形勢圖

希佩爾可謂超額完成了任務,不僅將獵物吸引過來,還幹掉了2艘戰巡。當舍爾的主力出現在海天線上,德國人一定在彈冠相慶,可惜傑利科的大艦隊輕鬆地讓他們的笑容僵住了,現在舍爾發現掉進陷阱的其實是他自己。在隨後的交戰中,「呂佐夫」號在與英國「無敵」號戰巡的對決中成功地KO了對手,但自己也被連續擊中8次,而且彈著點全部集中於艦首,大量進水導致艦首開始下沉,好在動力系統保持完好,傷痕纍纍的「呂佐夫」號只能蹣跚著撤出戰場。

在撤退過程中,「呂佐夫」號一直在喝海水,艦首嚴重浸水,一號主炮塔的彈藥庫已被淹沒,其下沉情形恰如著名的「泰坦尼克」號,只是情狀更為慘烈,過程更為痛苦。晚間20時,1艘魚雷艇與「呂佐夫」號接舷,將希佩爾及幕僚轉移出來,並釋放煙幕掩護撤退。此後不久,「呂佐夫」號再度被4枚大口徑炮彈擊中,自從開戰以來這艘戰巡已經累計被20枚重磅炮彈擊中,而這四次重擊對這艘垂死掙扎的戰艦來說,恰如縮短死亡痛苦的最後一擊。

「呂佐夫」號在日德蘭海戰中的中彈情況,該艦至少被24枚大口徑炮彈擊中。

這幅畫作表現了5月31日晚間,一艘魚雷艇靠近「呂佐夫」號,將希佩爾少將及其幕僚轉移下來。

6月1日凌晨1時30分,海水開始漫進「呂佐夫」號的前鍋爐艙,而艦體前部裝甲甲板以下的所有艙室都已經灌滿海水,電力中斷,艦首吃水已達17米,同時更多的海水從彈洞湧入艦體。艦員們所有挽救戰艦的努力都宣告失敗,至2時20分,「呂佐夫」號已經進水8000噸,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艦長哈爾德上校被迫下令棄艦。幾艘魚雷艇靠近該艦舷側,轉移艦員。2時45分,海水已經漫上「呂佐夫」號的艦橋,魚雷艇G38號向它發射了2枚魚雷,2分鐘後,德國海軍曾經的驕傲,第1偵察艦隊旗艦,嶄新的「呂佐夫」號永遠消失在北海的浪濤中。

這幅圖畫展現了「呂佐夫」行將沉沒時的情景,該艦是德國海軍在日德蘭海戰中唯一沉沒的無畏艦。

「呂佐夫」的沉沒為日德蘭海戰畫上了悲涼的句號。德國海軍其他遭受重創的戰艦,包括進水5000噸的「塞德里茨」號都幸運地返回基地。公海艦隊在日德蘭海戰中取得了戰術上的完勝,德皇威廉二世親臨威廉港視察歸航的艦隊,並以最動聽的言辭讚揚了海軍將士們的英勇。然而,在艦隊全身而退的背後,德國海軍從此喪失了出海決戰的勇氣,直到戰爭結束就一直困守在港口內,坐等斯卡帕灣的恥辱降臨。戰後,在戰敗的陰鬱氛圍中,哈澤中校在回憶錄的最後寫道:「失去金錢,輕如鴻毛;失去榮譽,危如累卵;失去勇氣,萬劫不復!」可以說,德國公海艦隊的勇氣在1916年6月1日凌晨時分伴隨著「呂佐夫」號的沉沒而消失了。

日德蘭海戰之後,德皇威廉二世前往威廉港,向歸來的艦隊官兵們發表講話,但他的讚賞並不能挽回公海艦隊的勇氣。

今日依舊豎立在德國威廉港的「呂佐夫」號陣亡官兵紀念碑。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推薦閱讀:

以勇氣迎接失敗
抬頭要有底氣,低頭要有勇氣。
勇氣與真意3
自由,是有勇氣去踐行內心的想法
不合時宜的冥想:尼采談叔本華(五)

TAG:德國 | 海軍 | 勇氣 | 巡洋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