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得分享1:《論語》季氏篇第八、子罕篇第一
07-11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科判「需敬畏」(季氏篇第八)《論語》中以「孔子曰」開頭的章節是孔子的再傳弟子整理編寫的,而「子曰」章節是由孔子弟子編寫。君子有三大恐懼而不敢違背的事,其一就是天命。我們對天命並不陌生,老師講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時就講得很透徹了,我們還可以再藉此機會進行複習。老師又對此進行了擴充,「做善得善」好理解,「做善得樂」則更加深化了:前輩做善使後輩得樂,得樂後再為善事,一直延續下去。又討論了為什麼「古富多代」,而今「富不過三代」。古代家族大都家風醇厚,代代積善,而今天向善教育愈發缺乏,人們更多注重物質享受。順天則吉,逆天則凶。「畏天命」自然要積善,要明白吉凶禍福的自然規律,從而儘力使福報綿延到子孫後代(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君子第二畏懼的是「大人」,即為政者,君子敬畏在位之人並不是阿諛奉承,而是深知大人居其位可以為人民辦教化、謀福祉。並且自己要注意時刻關注並適時引導他遵從吉凶禍福的道理,更好地造福百姓。這種「畏」是「禮敬」,最終是要利益百姓,而不是一般人所注重的與自己的利害關係。君子還畏「聖人之言」,因為聖人之言是符合吉凶禍福的,「其理深遠」意即聖人之言講道理透徹有力,在未來生活中仍然會有所應用。「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這句話可以聯繫上文,表明君子畏天命的前提是「知天命」。小人無道德和學問,不知道吉凶禍福的道理,因此不畏天命。「狎大人」指輕視為政者,小人表面上對大人極盡尊敬,實際上是「畏大人之位」,從自己的利害關係出發,有利則親近。「侮聖人之言」是指小人輕視怠慢聖人說的話,因為小人不知道聖人所說的話都是真理。此句也可理解為「不知天命而不畏」為原因,「狎大人」和「侮聖人」之言為結果,由此就把天命、大人和聖人之言三者連在一起。子罕言利與命與人。——「待機而明」(子罕篇第一)「罕」即「稀少」,少的程度不言而喻。「言」是直言,「語」則為對答,需要區別開來。「罕言利」是因為「利」以「義」為前提,在任何利益面前都要有所思慮,要儘力利益大眾,使大眾成聖成賢,以此為自己的利益所在。「罕言命」指注重立命,而不反覆述說其重要性因為這樣對實現立命並無益處。「罕言仁」就是很少講說仁心,這並不是因為不慈悲,而是明白別人不了解卻反覆言說,極易造成別人對仁心的反感甚至侮慢,效果是適得其反的(放低了文化的高規格)。因此,對他人的文化教化應該循序漸進:一是觀察其對文化的接受程度;另一即是為了讓其保持對學習的期望和熱情。「罕言利與命與仁」也是有前提的,即通達人情世故。這樣可以有效評估出對「何人該言,何人無需多言」。這種能力我們還要在生活中好好領會才是。科判「嘆蒼生無福君子夭」第一句中「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的原因是哀公認為孔子大概是不會為之所用了,就希望孔子推薦好學之人(孔門中好學之人能力較強)。幫助國家發展。這就要聯繫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了,三家大夫勢力強大,哀公的權利中落,希望重新振興國家。最後,老師拋出一系列問題:1、「好學」與「不遷怒,不貳過」的關係?2、「不遷怒」與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不遷怒」有什麼區別?3、「今也則亡」是不是誇張之說?各位學員們都可以認真思考一下,希望我們都能形成自己獨特且合理的認識,對大德經典有更深的體悟。——(學員:王金)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一個老中醫治腫瘤多年的心得
※(25)孫氏內家拳傳人張西可實戰與練功心得 (五)
※玄空飛星心得九大要訣
※于丹《論語》心得講稿
※今年福氣很旺,事業錢財收穫順心得利的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