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的幸福觀

「積極心理學」的幸福觀

文/潘小嫻

為什麼在當代社會,物質條件好了,卻有很多人心裡覺得不幸福?被哈佛學生譽為「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的泰勒·本-沙哈爾博士在其所著的《幸福的方法》一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因為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中,很多人以犧牲自身幸福卻換取成功,但這樣換來的成功與幸福往往脆弱而不長久。繼而,泰勒·本-沙哈爾提出,幸福的基本含義,那就是「我們要相信自己能夠幸福」,「我們每天其實都是在經歷著一個個細小的幸福」,這是一種全新的「積極心理學」的幸福觀。

「積極心理學」被稱為國際心理學界的第四次浪潮,是一門關於「幸福的科學」,它打破了了傳統心理學只關註失敗和障礙的舊模式,它並不針對「解決心理問題」,而是關注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更多地採用科學研究的結果,研究如何讓人活得更幸福。積極心理學很明確地告訴人們——幸福並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幸福是可以鍛煉並尋找的,而且還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後養成「習慣」的。

泰勒博士不僅澄清了什麼是幸福的價值觀,而且告訴我們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們通過簡單實用的步驟,愉快地實現對幸福的追求過程。《幸福的方法》一書里幾乎每一章都附有「反思」內容以及「練習」部分,這兩部分完全就是手把手地教讀者如何獲取幸福感的具體實用的小竅門。

  

比如,泰勒博士提出,記錄是把幸福鍛煉成習慣的一個好方法,因為一個人的幸福地圖,就是不要錯過身邊的幸福站點,而當我們記錄好自己的人生路線圖時,就可一邊體驗生命里的驚喜,一邊著手調諧自己的幸福頻率。記錄的內容包括每一天開心的事情,需要感激的事情,被肯定的事情,還有希望生活計劃發生怎樣的改變更幸福?比如,每周運動3次,每個月看兩場電影,與伴侶每個星期二出去逛逛,隔天閱讀一些有趣的讀物,等等,並提醒讀者,每次建立新習慣時不要太多,一到兩個足矣;另外,在習慣被固定下來之前,不要試圖增加新的內容。因為,微小的成果,要比野心勃勃導致的失敗好得多。就像暗室里的蠟燭,只需要一根就可以點亮整個屋子;而當一個新的好習慣被固定下來,變得像刷牙一樣的自然時,這一個幸福的經歷,自然也可以感染到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地方。當一個個小小的幸福鍛煉成了習慣,那麼其會產生連鎖效應的「幸福強心劑」,我們的幸福自然就變得根深蒂固了。
推薦閱讀:

要生二胎,父母請做好這些心理準備
心理學的詭計
十個有趣的心理小測試
超過一天沒吃飯是什麼感覺?
大學不快樂怎麼辦?

TAG:心理學 | 心理 | 幸福 | 積極心理學 | 積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