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值得珍藏的鋼琴名曲】巴赫《英國組曲》(第一、二部)

《英國組曲》(English Suites)BWV806-811雖然不是巴赫的音樂核心《馬太受難曲》與《平均律鋼琴曲》那樣記錄了人類的哲學思考,但是這部組曲絕不平凡,是18世紀鍵盤名作,表達了巴赫對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與渴望,從中可以進入巴赫超人類思維的時空世界,感受他的哲學思辨。從這套組曲所用的音域來看,是巴赫為撥弦的大鍵琴所作的一套由六支曲子所構成的組曲。根據最新考證應該寫於巴赫服務魏瑪宮廷時期,被認為是巴赫最早的鍵盤作品。各曲都充滿協奏曲的華麗精神,具有典型的德國風格,這些組曲有的短小但意境廣博,有的具有浪漫的氣息,有的清新內斂,有的莊嚴肅穆。

安德拉什·席夫(András Schiff 1953- )匈牙利鋼琴家。

作品標題並非巴赫自己所取,而是後人加上的,目前就其標題來源有四種說法:認為巴赫在這部作曲中採用了把前奏曲列入組曲的英國形式;因為亨德爾在英國1702年所作的《A大調組曲》與巴赫的《A大調第一組曲》統一調性,類型也相似;巴赫在《第一號前奏曲》中使用的主題和英國作曲家普賽爾(Henry Purcell)的托卡塔的基格舞曲主題雷同;據J·C·巴赫(巴赫的兒子)抄本所記載,這套組曲乃應英國人所約而作。

巴洛克時期風格是不規則的規則,如果說文藝復興時期風格是圓形的珍珠那樣飽滿光澤,那麼巴洛克則是不規則的。這一段時期指在文藝復興後,從蒙迪威爾第到巴赫,至亨德爾結束的一段音樂歷史時期。要想進入巴赫煙波浩淼的時空世界,我們需要從掌握一些基本的舞曲入手,這些舞曲在巴洛克時期很流行,在巴赫的作品很常見,不僅在《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德國組曲》等出現,還在《馬太受難曲》中也有組曲和帕蒂塔中出現的所有舞曲元素,這些嚴肅的宗教作品充滿了世俗的元素。我們可以先有個總的作品概念,清楚作品結構,當聽到一首曲子時能辨聽出是什麼舞曲以及它的風格特點,甚至歷史來源與速度節奏。

巴洛克音樂「時裝秀」中鋼琴作品的體裁--舞曲,古典組曲在巴洛克巴赫時期一般是按阿勒曼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基格的次序排列構成,有時冠有前奏曲和插入其它舞曲,比如在基格前插入加沃特。

1、前奏曲(Prelude):維瓦爾第《和諧的靈感》(Op.3)里的十二首協奏曲(大協奏曲、獨奏協奏曲)在巴洛克時代備受歡迎、迅速傳播,並啟發巴赫《英國組曲》里部分前奏曲的創作。

2、阿勒曼德(Allemande):意為「日耳曼風格的」,端莊穩重,是一種四拍的舞蹈,以第四拍上一個弱起的十六分音符與強拍第一音構成同音反覆為特徵,隨後以流暢的十六分音符為基本節奏,構成一個具有主題意味的主要旋律,並不時地在各聲部出現。(曾經有人以「Bang Bang兩聲,焰火晚會開始了」這樣闡述阿勒曼德的兩個同音反覆以及之後的主題發展,而這樣會把音樂的想像力之美毀掉,不主張不建議)

3、庫朗特(Courante):義大利式庫朗特有如奔跑(庫朗特有「奔跑」的意思),往往左右行進,而不是前後行進。在路易十四的大力推崇下,庫朗特再次成為宮廷舞會上的寵兒。往往由喜愛跳舞的國王親自跳起整晚第一支庫朗特。

4、薩拉班德(Sarabande):據起源於波斯,由於原是一種帶有色情動作的舞蹈,情調熱烈奔放而被教會禁止,但是文學作品中還經常出現,比如塞萬提斯的作品。十六世紀未傳入法國後,逐漸演變為速度緩慢、音調莊重的舞曲,常用於貴族社會和舞劇中。亨德爾歌劇《里納爾多》中的「讓我痛哭吧」就是著名的曲例。巴赫創作的舞曲中,薩拉班德的數量最多,《馬太受難曲》結尾的合唱也是帶有薩拉班德風格的曲子。

5、布列(Bourree):法國民間舞蹈,也是宮廷舞蹈和器樂曲式。這個詞,古法語是從羊身上剪得的「羊毛」的意思,有時候也叫「法國木屐舞」,這種舞蹈速度非常快,活潑熱烈。據說,波爾卡就是由布列舞蹈演變而成。

6、加沃特(Gavotte):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貴族喜歡在宮廷中以扮演牧人和村姑為嬉戲,這種原先淳樸風趣的民俗舞曲因此變得略帶做作意味的優雅和瀟洒。

7、基格(Gigue):基格舞是一種活潑歡快的舞蹈。和作為舞蹈伴奏的曲調一樣,它起源於16世紀的英國,在今天最多的是與愛爾蘭舞曲和蘇格蘭鄉村舞曲有關。

《英國組曲》是由一些序曲與舞曲組成,發音短促,注重強弱對比,以更多的顫音、波音等裝飾音代替長音是它的特點,音樂的主題以點狀的形態潛行,它們似翩然而至的音樂碎片,串起一條條優美可愛的流動旋律線,串起一片片閃光的溫暖生活片段。這些組曲有的篇幅短小卻意境寵大,有的爛漫溫暖有如陽光童年,有的清秀內斂,有的肅穆莊嚴。巴赫的音樂是陽光下的各種細瑣辛勞,如蜜蜂釀採花粉的歌唱,如採茶撲蝶的舞蹈,質樸且充滿快樂,帶有一種依戀與帶淚的幸福,它又像是月亮寫給太陽的信,夜晚掛在草上,太陽早晨收走。透過美麗的巴洛克窗花遠眺那曾經斑斕的景色,永遠的音樂高峰,迷濛而溫馨得讓人陶醉。

巴赫A大調第一號英國組曲 BWV806(古爾德)

A大調第一號英國組曲(BWV806):明朗快樂又清澄的第一號組曲,這部組曲的母題是A大調下行音階最初幾個音:A--升G--升F--E,有時是主動機開始,有時是旋律的骨架,有時是它的變化音,有時是構成音。共包括:前奏曲,阿勒曼德,庫朗特Ⅰ,庫朗特Ⅱ(和2首復奏),薩拉班德,布雷Ⅰ,布雷Ⅱ,吉格。

1、前奏曲:這原是一種短小篇幅的相當於過門、引子之類的穿插性片段的附屬性結構。這首前奏曲篇幅短小,與後面幾組的前奏曲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但規整有秩序的巴洛克時期復調風格撲面而來,陽光明媚。

2、阿勒曼德:這是一首頗具幻想意味的舞曲,樂曲既沒有鮮明的旋律,也沒有明確的句法結構。整個輪廓由一個個往下墜的長音構成,分解和弦貫穿其中,有如在薄霧黃昏之時,對著緩緩西沉的夕陽發怔。4次展現主題,每次主題開始都是有兩個同音反覆的A音,所以我們會聽到兩聲AA,就知道主題或移位或轉調開始展現了,這是阿勒曼德引人注目的開始音,隨之呈現井然而深刻的音樂秩序。

3、庫朗特,比前面阿勒曼德的速度激烈,快速奔跑的特點。分庫朗特Ⅰ與庫朗特Ⅱ。庫朗特Ⅱ相比庫朗特Ⅰ溫柔些,看起來巴赫很喜歡這個第Ⅱ庫朗特,寫完之後又言猶未盡,連接寫了兩個變體復奏。第一個變體左手加上了華彩進行,第二變體左手從頭到尾加入八分音符的流動音型,使得它恢復庫朗特本來「奔跑」的真面目。那些裝飾音的撩撥非常誘人,裝飾音的精緻典雅在聆聽時給很多纖細的浮想翩翩之感。

4、薩拉班德:這是一首寧靜柔美的詠嘆調,巴赫把它選入《聖誕大合唱》做搖籃曲。如影相隨的低聲部在堅實地押著節奏積極回應高聲部,高聲部則清晰飽滿地傾訴,像風箏,手裡串著線,始終在一起,又各自獨立歌唱。喜歡復調也來源於這種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溫馨親切之感,薩拉班德速度比較緩慢,也許是思念,也許是回憶。

5、布列:第一布列採用卡農式的織體,為樂曲帶來嬉遊的歡樂感,天真爛漫地互相追趕逐鬧,快樂得會不期然地隨著音樂而舞動起來的。

6、基格:活潑諧趣輕快,它綜合了前面庫朗特、布列等舞曲的特點,讓我們繼續如痴如醉地沉迷。

巴赫A小調第二號英國組曲BWV 807(拉羅恰)

《a小調第二英國組曲》(BWV807):非常華美的第二組曲,每曲都動人心魄,也是被演奏家們彈得最多的。從一開始的八度音跳躍、鮮明主題的序曲就捕獲人心,華麗卻流露出女性般的柔美與優雅。共包括六段:前奏曲,阿勒曼德舞曲,庫朗特舞曲,薩拉班德舞曲,布列舞曲,吉格舞曲。

1、前奏曲:前奏曲八度大跳組成的主題結實而充滿活力,全曲採用協奏曲式的賦格寫法,整個結構又分三大部分,不斷反覆再現與發展。這首前奏曲主題宏大,單獨就可看作是一部完整的協奏曲。有小溪流水般歡欣活潑場景,美如雲端佳人初現舞會上的驚鴻一瞥,也有月下花影的朦朧情調,晚風吹來舞會歡聲笑語,一輪皎潔的月亮升起,它的銀光塗著這些果樹的梢端。還出現一稍安靜的段落,先是一段寧靜靜謐的甜美的音樂,左手出現微笑起伏的音調,彷彿竊竊私語,作為背景的右手是帶有裝飾變化的同音反覆型。

2、阿勒曼德:二聲部織體優美深情地傾訴,主旋律文雅而氣息悠長,秀氣的裝飾音映襯著主旋律在不斷傾訴,穩定又不失流淌著的流動性。

3、庫朗特:這首庫朗特的節奏含糊是出了名的,一開頭就引人入勝,主旋律每逢強拍都是長音的節奏型,減弱了庫朗特奔跑歡騰的特性,但在堅定的低音伴奏下卻也顯得精神抖擻。巴赫的旋律美得就像飛旋而下的斑斕秋葉,就算多年以後回想起來,還是一樣的悸動。

4、薩拉班德:莊重抒情風格,速度較緩慢,相當沉重地傾訴。

5、布列:這是激動人心的一首舞曲,思緒如優雅的駿馬賓士,又如玩耍的孩子在田野上快速輕盈奔跑,不由自主地跟著旋律旋轉,像描寫MargotFonteyn的《紅舞鞋》那樣不停地旋轉下去。

6、基格:緊接的這首基格主題同樣歡躍,以賓士的均等時值節奏流動,旋律不斷努力地往上一級一級攀越。欣迎明霞舒展,陽光一點一點把金色鍍上這片大地,無垠的土野上撒腿奔跑的小動物,礫石在浪花里閃閃歡歌,前面陽光明朗,前面大好河山,就在那山頂上。

如何才能不辜負這樣美的音樂?多聽吧,一定會感受到那種理智而剋制的巴洛克時期音樂的魅力,安泰若素的自在,無須擾人卻熱情自知,徒忙碌而怡然自得的凡間景象,安靜地沐浴在如星伴月皎潔的月華中。人情每多溫柔虛幻,不想如蜜蜂釀採花蜜,不想終有一日抽身離去。從田野上長大的孩子,怎麼也難以抹去那層質樸的東西,也最能理解辛勞的含義以及在大地上赤足奔跑的快意,彈著巴赫有宗教色彩的復調音樂,優美、典雅、純凈、快樂,無論什麼時候都有著對美好的無盡希冀,悟此道!

(《英國組曲》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英國童裝品牌大合集
中國人在英國結婚程序指南
英國怎樣成「腐國」?
美國國務卿克里敦促英國留在歐盟內
博聞網 英國爵位面面觀

TAG:英國 | 鋼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