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存款15年首降」是一出苦肉計

日報

周報

雜誌

國際金融報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往期回顧

分類檢索返回目錄「存款15年首降」是一出苦肉計本報記者 陳莎莎 《 國際金融報 》( 2014年11月17日 第06 版)

柏可林 攝銀行業存款總額15年來首次下降,有人分析,中國銀行業或許真的迎來了歷史性大轉折時期。然而,《國際金融報》記者調查發現,真相併非如此,此次存款下降或許只是各銀行為順應「上級指示」而做出的「良好表現」而已。有報道稱,銀行盡量要求客戶把存款改成理財產品。某股份制銀行人士透露,上月末該行總行向分行曾下發嚴厲通知,要求嚴控季末存款增長,否則追究分行行長的責任,「當時各分行行長壓力肯定很大,不但不敢主動去拉存款,而且盡量要求客戶不要在季末存入大額存款,如果非要存入,則建議他們通過買理財產品的方式來變通。」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儘管存款總額下降,但銀行的總資產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換句話說,銀行並沒失去什麼,存款只是被變成了另外的形式。這是理解此次「存款15年首降」的關鍵。有業內人士指出,今年的三季報是禁止「沖時點」新規出台後首次亮相的成績單,用9月末沒有沖時點的正常數據與6月末沖時點後的瘋狂數據對比,才得出大幅下滑的結果。因此這一現象不具有代表性,還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一份賬本減萬億存款存貸比亮紅燈銀行業存款總額15年來首次下降,到底是個什麼情形?據上市銀行三季報顯示,16家上市銀行三季度存款比二季度下降1.5萬億,降幅1.97%。較2013年末的70.42萬億元,增幅僅為7.38%。其中,有13家銀行存款減少,而去年同一時間段,僅兩家銀行遭遇負增長,存款總額下降在近年來還是首次出現。而央行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銀行業三季度的存款為112.7萬億元,減少了9500億元,銀行業存款在第三季度出現至少自1999年以來的首個季度下降。存款流失直接導致銀行業的存貸比,逼近監管紅線。截至三季度末,16家上市銀行中有15家,本外幣合計口徑存貸比高於今年中期。共有10家上市銀行的存貸比超過了70%,其中的6家銀行更是超過了73%,逼近了監管紅線。從存款結構上看,流失率最高的是「個人活期存款」,交通銀行三季度個人活期存款流失471億元,與半年報相比下降了8.38%;而南京銀行個人活期存款流失比例最大,其三季度流失了47.65億元,環比下降了25%。三季度光大銀行和浦發銀行個人活期存量流失率也達到19.12%和12.36%。中國證券網報道,上市股份制銀行三季度末存款數據顯示,8家上市股份制銀行在三季度末存款餘額都無一例外地出現了下降,並且其中幾家銀行下降規模在千億以上。中信銀行是這8家銀行中季末存款規模環比下降最大的銀行。半年報顯示,該行客戶存款總額為30532.13億元,較年初增加了15.14%,而到三季度末,該行客戶存款規模為28757.25億元,較年初只上升了8.45%,三季度末時點存款規模下降了1774.88億元,存貸比環比提高4.2%至73.6%。其次是招商銀行,半年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該行客戶存款總額為34207.48億元,而到了三季度末,該行吸收存款規模為32655.2億元,季末時點存款規模下降了1552.28億元。這使得其存貸比上升3.9%,至73.0%。季末下降規模較大的還有浦發銀行,該行半年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該行本外幣存款餘額為2.7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3.93%,而三季報則顯示,該行三季度末本外幣存款總額2.6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11%。從季末時點規模來看,存款規模下降了約700億元。光大銀行也不例外,半年報顯示,該行截至6月末的存款餘額為17962.82億元,而到三季度末,該項數據為17282.79億元,三季度末時點存款餘額下降了680億元。興業銀行的則半年報顯示,該行存款總額為22465.22億元,到三季度末,該行存款規模為22052.28億元,季末時點存款規模下降了412.94億元,環比下降了1.8%。興業銀行在壓縮9月末的存款規模之前,還主動控制了資產規模增速,通過降低同業資產攤薄,保持凈息差超預期增長。數據顯示,該行第三季度同業資產減少953億元,環降8.0%。華夏銀行三季度末存款規模環比下降了238億元,民生銀行三季度末存款規模環比下降了228.87億元。一紙通知禁「沖時點」央行施重典這次銀行業存款總額15年首降,真實的原因是什麼?「其實,存款下降從去年就開始了。」瑞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存款減少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影子銀行(表現為理財產品等)未能得到良好監管,理財產品收益高達5%,再加上通脹率,如此高的收益吸走了許多資金。另外,剛性兌付也沒被打破,大家都認為理財產品很安全,國企等由政府做後盾的資金擁有者,願意為影子銀行托底。」那為什麼是第三季度才出現「首降」呢?某民營銀行管理者透露,這次數據顯示存款首降,主要是因為9月出台的存款偏離度管理辦法,對超過3%以上的偏離度懲罰過於嚴厲,導致銀行在季末沖存款時點的衝動大大降低。他所指的「季末沖存款時點」,是中國銀行業主要由國有銀行主導導致的「中國特色」。一到季末、年中和年末,各銀行為應對考核和做出漂亮的報表,使出各種手段拉存款,讓存款數瞬間飆升,次月又如潮水般退去。這種「沖時點」的怪象從2008年以來已成為中國銀行業的一道「特殊風景線」,在全世界都極其罕見,《北京青年報》評論說。2014年開始,這種情況進一步加劇,基本呈現上月漲、下月跌的「人造波浪」:1月末存款比上年末減少0.94萬億元;3月末存款比上月末增加3.66萬億元,4月末即環比減少0.65萬億元;6月末存款比上月增加3.79萬億元,7月末環比再次減少1.98萬億元。《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多家銀行的內部人士,幾乎無一例外都告訴記者,此次所謂「銀行業存款總額15年首降」,不過是因為9月出台的存款偏離度管理辦法,央行要求的超過3%以上的偏離度,各大銀行為了完成該指標,暫時做出的調整而已。「過了這波,未來存款數據還會回來的。」某存款損失最嚴重的銀行,很坦然地告訴記者。他們所指的「對超過3%以上的偏離度懲罰」,是指9月12日,銀監會、財政部和央行發布《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文件就是針對沖時點問題的,「指導商業銀行改進績效考評制度,設立存款偏離度指標,約束存款『沖時點』行為,有效防範和控制風險」,設置月末存款偏離率指標,並根據歷史數據及測算情況,要求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不得超過3%。該文件規定,月末存款偏離度=(月末最後一日各項存款-本月日均存款)/本月日均存款×100%。存款偏離度是什麼?一般認為,為了約束銀行業金融機構拉存款「沖時點」行為,監管機構擬推出存款偏離度監管指標,以此來引導商業銀行加強流動性和資產負債管理,做好各時點的流動性安排,合理安排資產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提高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銀監會一直在圍繞存款「沖時點」的問題進行監測,也將存款從月末統計上升為存款的日均統計。一個對策擠走高息存款轉為理財產品風聲緊,銀行寧願存款減少,也不願撞在「嚴查嚴打」的「槍口」上。「如果你恨一家銀行,就在每月最後一天給她存錢」,這是網路上,針對銀行被銀監會上了一道「月末存款偏離度不得超過3%」緊箍咒之後的調侃。「某些銀行今年的策略是擠掉水分,所以它的財報會看起來『流失』了大量存款,而銀行業整體而言,減少的那部分存款,正是銀行自己努力擠掉的存款,尤其是需要支付高息的部分。」一位銀行高管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儘管,銀行存款減少是大勢所趨,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銀行自己也是推動存款減少的主要力量。或者,銀行主動將存款轉為理財產品。某股份制銀行人士透露,上月末該行總行向分行曾下發嚴厲通知,要求嚴控季末存款增長,否則則追究分行行長的責任,「當時各分行行長壓力肯定很大,不但不敢主動去拉存款,而且盡量要求客戶不要在季末存入大額存款,如果非要存入,則建議他們通過買理財產品的方式來變通」。「很難想像銀行業者在9月的中下旬里到底有多窘迫,但嚴厲的存款偏離度考核新規在一夜之間就得到了堅定執行,他們行動的態度與結果應該會讓監管層比較滿意。」媒體評論稱。禁止「沖時點」的文件明確禁止8種拉存款的手段,對於月末存款偏離度超過3%的銀行,銀監會規定,自下月起連續暫停准入事項3個月以上;對於一年之內月末存款偏離度兩次超過3%的銀行,適當降低其年度監管評級。對於月末存款偏離度超過4%的銀行,將面臨更嚴重的懲罰。在鐵腕的行政壓力之下,該行有效地實現了季末存款規模的環比下降,成功地實現了日均存款的健康增長。「起碼,存款偏離度這個指標是達到了」。一出苦肉計央行有要求地方也有要求央行的要求算是達到了,但商業銀行的苦衷被放大了——存款規模的下降,直接將銀行逼向了存貸比上限。截至2014年9月末,建行、交行存貸比分別為72.02%、73.92%,逼近75%監管上限。存貸比即銀行貸款總額/存款總額,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就會想法提高存貸比例,因為存款需要銀行支付利息,如果一家銀行的存款很多,貸款很少,就意味著它成本高,而收入少,銀行的盈利能力就較差。根據《商業銀行法》相關規定,目前商業銀行存貸比限定在75%以內,以保證銀行不會過度放貸引發金融危機。於是問題環環相扣:為了避免銀行應付「存貸比」而「沖時點」攬儲,銀監會規定了「存款偏離度」,而為了應付「存款偏離度」,銀行要求取消存貸比。其實取消存貸比限制的呼聲由來已久。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在2014年4月的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就強調了存貸比的諸多弊端,甚至損傷實體經濟。由於商業銀行貸款投放依然受到貸款/存款不得超過75%的限制,所以為了能貸出去更多款,銀行必須在財務報表上,展現出足夠多的存款。中行原副行長王永利也指出,商業銀行存款沖時點的目的是保貸款的較高增長,特別是作為上市公司的銀行,按照規定需要每個季度披露一次信息,因此銀行在季末沖時點,而非每個月末都沖時點。那麼,取消存貸比就能解決問題嗎?會否摁下葫蘆浮起瓢?「銀行業畢竟是國有為主,監管部門與銀行之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相互配合。銀監會對銀行的各種監管,只能是行政上補缺補漏,無法根本上解決,容易出現換湯不換藥的情況,這是體制本身決定的。」某經濟學家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某銀行負責貸款的客戶經理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我不願意放鬆存貸比,慢慢就成次貸危機了,很多銀行會爆掉,而且存款少了,也做不好貸款。」他解釋說,「取消存貸比,存款就會流到理財產品,因為銀行沒有了吸收存款的法定約束力。而只有擴大存款規模,才能多放貸款,一旦存款流向理財產品,企業貸款的代價就會更高。」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存款減少萬億,銀行總資產卻沒有太大變化,減少的存款很大程度被變成了理財產品,或者說是沈建光所指的影子銀行系統。因此,在銀監會明確禁止的手段中,銀監會也特地強調,「禁止通過理財產品倒存。理財產品期限結構設計不合理,發行和到期時間集中於每月下旬,於月末、季末等關鍵時點將理財資金轉為存款」。該客戶經理說,取消存貸比其實對理財客戶也不利。「沒有存貸比限制,銀行就發收益低的理財。你看看五大行郵儲行的理財,比股份行小城商行的至少0.3%至1%左右。因為他們存款多,郵政儲蓄銀行存貸比20%不到,五大行60%至70%,股份行小城商行70%左右。」業內人士認為,存貸比已經漸漸在失去真實反映銀行流動性風險等作用。然而,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近日在署名文章《我國銀行流動性監管制度變革——銀行監管改革探索之四》中表示,存貸比並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流動性指標,因而存貸比的存廢問題不是一個流動性管理問題,而是信貸管理問題。沈建光也告訴記者,「在取消存貸比之前,必須將影子銀行的監管進一步落實,因為一旦商業銀行不受存款與貸款比例的約束,流向影子銀行的資金可能進一步增加,放貸、吸收資金的風險都將加大。」正如沈建光擔憂的,王兆星也表示,取消信貸比首先需要回答3個問題:包括放棄存貸比監管後,資本等監管指標和商業銀行自我約束機制,能否有效約束信貸擴張?是否允許不同業務模式的商業銀行存在和鼓勵市場細分?新的流動性指標,如凈穩定資金比例能否有效填補取消存貸比指標後留下的空白?王兆星認為,如果對這3個問題都能得出肯定的答案,才可以放棄將存貸比作為「監管指標」,而遵循國際慣例將其列為「監測指標」,進一步放鬆管制,釋放金融活力。沈建光說只要管理好了影子銀行,取消存貸比就不需要過分擔憂,「目前已經放鬆了存貸比,而取消存貸比需要修改《商業銀行法》,2015年應該會通過實施。由於商業銀行存款入庫央行的比例是20%,所以存貸比最高也不會超過80%。」返回目錄下一篇


推薦閱讀:

我有34萬存款,卻不敢帶孩子出去玩一趟
儲蓄是否越多越好?
叫醒存摺上的睡錢 通知存款勝過活期儲蓄|大眾理財|理財|投資
存款只有三千的生活,讓我很高興
30歲該有多少存款?

TAG:存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