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國絕非「貨幣戰」始作俑者 貶值合情合理
參考消息網8月21日報道 外媒稱, 雅加達郊外的年輕乞丐曾經不要美元而喜歡日元。同時,印度尼西亞的潛在顧客對日本進口商品敬而遠之,因為它們太貴了。如果你的繁榮有賴於為產品找到外國市場,那麼,貨幣堅挺就是個禍害。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8月18日報道,近日,中國以競爭性貨幣貶值為符咒,成為最新一個試圖驅除這個禍害的國家。北京方面調整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計算方法,引發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人民幣單日匯率最大波動。有分析人士稱,其他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可能會被迫跟風,也許造成一連串針鋒相對的貶值行動。
報道稱,然而,就貨幣衝突而言,中國是後來者。2005年以前,人民幣匯率盯住美元。這個政策放寬以後,至2015年4月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已累計升值35%。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不再認為人民幣幣值偏低。
與此同時,各大發達經濟體的央行維持幾近於零的利率,使用新印製的現金大量購買金融資產,這就是所謂量化寬鬆。這種政策已成為政府壓低貨幣幣值、促進出口增長的慣用工具。
報道稱,日本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其出口至今仍未回到危機前的巔峰水平。該國忍受了三年的日元大幅升值,直到2013年4月日本銀行推出自己的量化寬鬆計劃,才逆轉了這一趨勢。從那以來,日元對美元貶值了33%左右。安倍晉三首相的「三支箭」引起熱議,但其實這是其經濟政策中唯一付諸實施的內容。
在貿易蓬勃發展、產出增長強勁的情況下,這種非常舉動無傷大雅。但是,在世界經濟處於低迷狀態時,它們就具有掠奪性和危險性。一個國家的出口受益則必然有其他國家受損。美國財政部對日本不同尋常的量化寬鬆計劃(就這件事來說,還有美聯儲的量化寬鬆舉措)緘口不言,卻經常利用其向國會遞交的報告抨擊中國「操縱」貨幣。這種態度真是奇怪。
首先一點,中國的出口激增讓很多美國人得到好處,儘管這顯然使製造業工人的日子更加艱難。消費者手裡的美元能買到更多東西,借貸者可以得到更便宜的融資,因為中國把它賺來的大部分錢用於購買美國國債。
美國財政部口出怨言的最奇怪之處在於,中國事實上一直維持貨幣堅挺,表現出克制卻未贏得多少讚揚。
誠然,北京的動機並不完全出於無私。世界上其他國家或許認為中國是廉價玩具和低端電器的生產國,但人民幣升值迫使中國製造商進軍高檔消費市場。該國越來越多地自產資本貨物而不是從德國或日本進口。從船舶到智能手機,中國正挑戰三星及其他韓國製造商。僅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這一家中國企業現在就佔據世界民用無人機市場的70%。中國的經濟增長計劃曾經包含大力投資於固定資產並投入大量廉價勞動力進行操作、向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出口製成品。如今情況變了,北京希望中國經濟更多地依靠有增值的製造活動並轉向國內消費和服務支出。那有賴於工人掙得更多,從而有更多的收入用於支出。它不可能通過壓低中國商品在外國市場上的價格來實現。
北京每次稍稍下調人民幣幣值,往往都是被迫的。約一年半以前,中國貨幣一度持續貶值,令美國大為惱火。然而當時,很多對沖基金在通過借貸較便宜的日元、買入以人民幣定價的公司債等資產來賺錢。中方指出,「按照市場原則」,人民幣的交易應當是雙向的。
近日的貶值舉措也是市場動向的反應,它不大可能是人民幣幣值急劇下降的開端。很多公司有離岸美元借款,人民幣貶值不過是讓他們的債務負擔更重了而已。而且當局也不希望看到資本外流量大幅增加。
報道稱,但如果事實證明以上論述過於樂觀,隨後發生了貨幣戰,那麼,歷史應當載明:第一槍不是北京打響的。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人民幣
下一頁:IMF延遲調整貨幣籃子 人民幣一年內無法成儲備貨幣
推薦閱讀:
※起底中國經濟:人口、貨幣、地產、庫存,全是乾貨!
※瑞士貨幣匯率大波動 究竟發生了什麼
※美元帝國:肆虐五十年(下)
※400萬元一枚都不賣的數字貨幣,是不是得交點稅?
※別老用QQ幣的思維 想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