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戰國(三十八)東海之濱的恩恩怨怨

蘇秦在倡導合縱失敗之後,躲在了燕國,並且幫助燕易王討回失地。然而燕王噲當政時,卻發生了禪讓這種當時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使得燕國大亂。此時南方的齊國正在齊宣王的統治下蒸蒸日上,利用燕國內亂的時機起兵伐燕,幾乎滅亡燕國,從此兩國結怨。燕國和齊國內部分別發生了哪些故事?燕國又是如何先滅亡後復國的呢?

給齊國帶來亡國之難的,不是強大的秦國楚國,也不是中原的三晉,而是之前一直默默無聞的燕國。大家不禁要問,燕國跟齊國有啥深仇大恨要滅亡齊國,而且兩國實力懸殊,弱小的燕國怎麼可能打敗強大的齊國呢。那麼我們先看一下這兩個東海之濱的國家之間的恩恩怨怨,因為正當張儀在中原施展連橫大計,孟嘗君新舉合縱大旗的時候,齊國和燕國之間卻發生了一段不得不說的故事。

我們先找回一位老朋友,就是張儀的同學,把張儀弄出山的合縱組織創始人蘇秦。當年蘇大官人遊說山東六國合縱,打了一仗就被張儀帶人拍回去了。後來公孫衍合縱齊,魏兩國攻打趙國,當時蘇秦正在趙國當官,被趙武靈王拉出來罵了一頓,直接當騙子轟走。蘇秦忽悠合縱是從燕國開始的,於是他就跑去燕文侯那裡躲了起來。

過了沒多久,燕文侯去世,燕易王即位。燕國的地理位置在東北那嘎噠,遠離秦,楚兩個龐然大物,臨近的大國主要是齊國,還有一個天天忙著跟少數民族打仗的趙國。當然燕國北部也面臨少數民族的襲擾,齊桓公時代還差點被山戎滅了國,不過現在北部的少數民族已經消停一些了,所以平時能夠欺負燕國的主要就是齊國。這次也不例外,齊威王利用人家燕國辦理國喪,派兵攻打燕國,很快就佔了十座城池。燕易王環顧四周求幫助,發現燕國還養著一個白吃白喝的蘇秦呢,說老蘇你要不要干點活了?蘇秦倒也是痛快,直接跑到齊威王那裡忽悠了一頓,說現在燕王的媳婦可是秦國人,不如把這十座城還給燕國,兩家和好,也不用擔心將來秦國報復云云。蘇秦干別的不行,懸樑刺股多年還是練就了一口無敵的伶牙俐齒,愣是給燕國把那十座城給忽悠了回來。

後來燕國內部有大臣說蘇秦就是個小人,言而無信,而且還有八卦緋聞說蘇秦跟燕易王他老媽有一腿。這下燕易王火了,又把蘇秦拉過來罵了一頓,要給他撤職。蘇秦說:「沒錯,我是個言而無信的小人,但這是燕王您的福分。要是我天天父母身邊盡孝,像伯夷叔齊那樣廉潔,誰還來給你出主意,幫你把戰場上失去的城池忽悠回來啊?」然後蘇秦開始引經據典,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讓燕易王恢復了他在燕國的官職,反而進一步得到了重用。但是蘇秦自己做的那些缺德事自己清楚,所以在燕國待著不太放心,於是就溜去了齊國,卻開始用另外一種方式報答燕國的知遇之恩。

燕易王的故事很快就翻過去了,因為這哥們參加完五國相王,稱了王之後兩年就掛了。他兒子燕王噲即位,找了個能幹的國相叫子之。子之辦事果斷,能夠監督考察官吏,社會聲望也不錯,為燕國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燕王噲的思想比較奇葩,估計是受到墨家思想影響,認為君王應該交給有為的人來做,於是產生了禪讓王位的想法。子之也想競爭一下燕王之位,既然上面有讓位的想法,那就私下運作一下好了。於是子之買通蘇代(蘇秦的弟弟)等大臣,分別在燕王噲旁邊講述堯舜禪讓的故事及其美名,並且說齊宣王不會成就霸業因為他不信任大臣,從而讓燕王噲進一步堅定了自己的想法,相信子之可以讓燕國興盛。於是公元前316年,燕王噲下令,禪讓國君,讓子之成為燕王。這一下可炸了鍋,因為禪讓的效果可遠遠大於變法改革,自從中國有了朝代以來從來沒人干過,要是這種做法在其他諸侯國得到普及還得了。所以全部諸侯國,包括周天子,都不承認子之的王位,就連中山這樣的小國也不買子之的帳。因此子之在即位之初就為自己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果不其然,兩年之後,還沒等其他諸侯國動手,燕國內部已經亂了起來。燕王噲的太子平叛亂,帶上自己的幾個心腹將軍和自己的兵馬,討伐子之,要給自己的父親(主要是自己)掙回王位。一場內亂就在燕國都城薊城爆發,並且很快轉化成一場亂戰。參加鬥爭的不光部分文武大臣,還有許多平民。但是局勢並不像太子平想像的那麼順利,因為子之畢竟已經是燕王,燕國的軍隊也不是擺設,很快就平息了太子平的叛亂,並且殺了太子平及其餘黨。可是,這場內亂之後,燕國已經徹底亂了,更可怕的是,齊宣王已經帶著齊國大軍來「幫忙」了。

為啥齊宣王這個時候來了呢?一方面是因為燕國周圍大國只有齊國,另一方面,這幾年齊國更加強大了。

前面我們說過,田氏代齊之後,經過幾年的蟄伏,齊國在齊威王時代開始迅速發展。齊威王在文化上很好的利用了他父親建立的稷下學宮,招攬了鄒忌,淳于髡等人才,軍事上重用田忌和孫臏,並且在桂陵和馬陵兩場戰役中把魏國徹底從中原霸主打入下滑軌道,還成功的阻止了秦惠王對齊國的進攻。公元前320年,齊威王去世,他兒子齊宣王即位。戰國時期的田氏齊國國力在齊宣王在位時期達到了頂峰,我們僅僅從流傳下來的幾個故事就可以看出一二。

第一個故事是齊宣王關於人才的論道。他將稷下學宮進一步發展壯大,築巢引鳳吸引天下人才。有一次他跟一個叫顏斶的學者討論國君和士人的地位問題,被顏斶駁斥的啞口無言,但齊宣王還是佩服他的才能,將其破格重用,求賢之心也更加強烈。第二個故事就是齊宣王和丑娘娘鍾離春的傳說,不但被後人多次改編成電視劇和小說,還被郭德綱編成了搞笑的單口相聲。丑娘娘鍾離春雖然長相嚇人,但是見到齊宣王就一語中的的指出齊國的問題和齊宣王的弊病,讓齊宣王心服口服,最終這位中國古代四大丑女之首的女人成為了王后。第三個故事就是齊宣王和孟子關於王道和霸道的討論。孟子在魏惠王那裡頗受冷落,就在齊宣王即位後不久來到了齊國,並且教育齊宣王要實行王道,與民同樂,實施仁政等等,從而有了我們學習到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文章和「與民同樂」的典故。經過齊宣王的勵精圖治,齊國國力進一步增強,成為當時唯一可以跟秦國抗衡的強國。

北方的燕國一亂,讓志在進一步壯大齊國的齊宣王看到了機會。不過讓人有些意外的是,最為主張齊宣王討伐燕國的不是別人,而是天天教育他實行仁政,與民同樂的孟子。因為孟子非常反對燕王噲的禪讓與子之政權,同時他也希望看到齊國進一步壯大,於是建議齊宣王出兵伐燕,立下不世之功。於是齊宣王再次派出齊國第一大將匡章,帶上齊國全部主力部隊北伐燕國。兩國的實力本來就不在同一檔次,加上燕國內亂後國力進一步削弱,民心動搖,齊國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燕國都城薊城,子之被殺。此時齊宣王被這次相對輕鬆的勝利沖昏了頭腦,在徹底滅掉燕國與另立燕王之間產生了糾結。而齊國軍隊更是在燕國燒殺搶掠,讓燕國百姓進一步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因此,燕國人幫齊宣王做了決定,在燕國國內很快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抗齊國的運動。

齊宣王鬱悶了,好容易找到個機會佔了這麼大塊地方,難道現在要送出去嗎?他把孟子叫來商量,既然當初伐燕國的主意是你孟子出的,那麼現在你要告訴我怎麼收場啊。孟子說這個道理很簡單啊,我們齊國大軍到了燕國的時候,燕國守軍唱著「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老百姓拿著吃的到馬路上喊「歡迎歡迎,熱烈歡迎」,是因為他們燕國內部夠亂了,想讓齊國帶領他們走出水深火熱的生活。沒想到咱們齊軍到了燕國之後,搶奪財物,毀壞宗廟,殺戮百姓,燕國人當然不願意了,所以才反抗我們。齊宣王很無奈,但是讓他更無奈的還在後面,因為反對他們的不光燕國百姓,還有其他的諸侯。大夥都不希望看到齊國滅亡燕國,使得齊國一家獨大,所以以秦國為首的其他諸侯陸續開始派兵干涉,並且在公元前312年,秦國名將樗里疾帶上韓,魏兩國軍隊(當時他們還是倒向秦國的)討伐齊國,齊國大敗而歸。現在齊宣王已經沒有了選擇,只好從燕國退兵,燕國最終得以復國。

就這樣,同在東海之濱的兩個國家從此結下了梁子。公元前311年,燕太子平的弟弟公子職在趙武靈王的幫助下回國即位,就是燕昭王。(不知道趙武靈王是喜歡多管閑事還是熱心腸,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三個國王,趙惠文王,秦昭王,燕昭王都是他幫忙擁立的,而且這三個還都乾的不錯,說明趙武靈王獨具慧眼,只是不太擅長處理家務事。)燕昭王拿出當年夫差找人在門口提醒他替父報仇的架勢,天天不忘燕國之恥,立志在有生之年滅亡齊國,以雪燕國被齊國佔領的恥辱。他勵精圖治,招納人才,體恤民眾,很快幫助燕國人民從戰亂中恢復過來。

關於燕昭王的求賢若渴,有個著名的「千金買馬骨」的故事。燕昭王拜訪燕國老臣郭隗,問他如何更好的吸引人才。郭隗給燕昭王講述了一個千金買馬骨的傳說:「有一個國王要重金求購千里馬,但是很難找到,於是就給了一個下人一千金,讓他去買千里馬。這個下人好容易找到一匹馬,但是不幸那匹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馬的馬骨買了回來。國王大怒,你花五百金買個死馬乾嘛?下人說,如果大家聽說您買個馬骨都用五百金,還愁沒人給您送來千里馬嗎?果然,沒多久,國王就買到三匹千里馬。」郭隗繼續說:「大王您要招納人才,就拿我這個老東西作為馬骨吧。」於是燕昭王就給郭隗蓋了豪華的房子,做什麼事都非常重視他,並且經常去噓寒問暖。這件事傳出去之後,很多人才都聽說燕昭王求賢若渴,於是紛至沓來,例如齊國的鄒衍,趙國的劇辛,以及大名鼎鼎的樂毅。諸葛亮自我比喻做管仲,樂毅,說明樂毅的能力不在諸葛亮和管仲之下。他的祖先就是魏文侯手下著名的將軍樂羊,在滅掉中山國之後,樂家就定居在趙國。後來樂毅也曾經得到趙武靈王的重用,但是沙丘之變後,趙武靈王被困死,樂毅也就趁機逃出了趙國,來到魏國。不久他又聽說了燕昭王千金買馬骨的故事,於是就來投奔了燕國。

在燕昭王的精心治理和樂毅等人的輔佐下,燕國實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成為了一個不可輕視的諸侯。然而真正給燕國創造復仇機會的人,卻是那位當初悄悄的離開燕國,幾乎被人遺忘的縱橫家,蘇秦。(待續)

推薦閱讀:

中國禮法關係新論——以春秋戰國至唐代為中心
春秋戰國前歷史6
五分鐘帶你快速瀏覽東周列國,熟記春秋戰國史之戰國篇
中國全史百卷本第014卷 [春秋戰國思想史]-613
春秋戰國時期度量衡制度的混亂

TAG:春秋戰國 | 東海 | 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