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亭真人養真秘籍》***數息、調息、閉息、住息、踵息、胎息、無胎息***
《丹亭真人養真秘籍》***數息、調息、閉息、住息、踵息、胎息、無胎息***
《丹亭真人養真秘籍》***數息、調息、閉息、住息、踵息、胎息、無胎息***
ΔΔ諸息大論ΔΔ
太原傅山青主錄
【養真秘籍總論】
養浩生曰:「延年妙法,弟子既得聞教矣!嘗聞上古真師云:『鉛汞不結,雖延年千禩,終屬窯頭土胚。』未知何者為鉛?何者為汞?又有何方,鉛汞方能得結?哀叩真師不厭瑣瑣,再將至大法,細垂示,則頑鐵成金,凡鳥成鳳,端賴之於茲矣。」
真人曰:「此際功大,非同小術,乃脫假成真,無極大道也。故得此道者,非旁門可入,非雜類可成,惟此一神一炁而已。蓋炁即鉛也,神即汞也。欲死此汞,先死此鉛。鉛死則汞死,鉛汞皆死,則煉作一團,方臻玅境。譬之外丹。然初須採得鉛中一點真炁,日養月煉,鉛炁既足,汞見立干。今須與子剖破籓籬。人自肇形以來,本是一點真炁,而炁之妙用不窮,變化不測處,即神也。知生此形者是炁,則化此形者,炁也。軀畏此炁死,真修惡,此炁生。炁死則有形者不能運轉,炁生則無形者不能運化。所以必先死此炁,此炁既死,則炁之妙用不窮,變化不測者,亦因之而死也。神炁死作一團,則此身一太虛也。此身既太虛,則四大皆我形,六虛皆我體,所以聖人曰:『與天地參也成真』。所以然之玅,畢之期矣!」
養浩生曰:「成真之道,功在於炁固矣,然下手處,端在何處?」
真人曰:「此炁所以難得死者,以有呼吸之炁泄之也。下手處,必須數此呼吸之數。既知數息便要調息,既知調息便要閉息,既知閉息便要住息,以至踵胎息。胎息方求入無胎息的境地,以躋聖域。」
養浩生曰:「敢求!諸息功夫,有何分別?」
真人曰:「安得無別。數息者,數此出入息,不過鼻頭上功夫也。調息者,調此氣息以出入於藏息之處也,工漸加於內也。閉息雖亦內觀妙諦,然無不持守之跡。住息則覺有安之意焉。踵息則不止安閑,其中若有物焉,其時若有精焉,故曰真人之息以踵者,此也。胎息則息若成胎,不出不入,神與炁住矣。必至無胎息,則不知有炁,安知有神,渾然中處,而神通變化,肇於此矣!」#
【數息第一】
[總論]
養浩生曰:「敢問數息之時,有何作用?」
真人曰:「此處要知周天息數卦爻,方辯呼吸之理。更宜知呼吸中有點真炁,呼吸之處,外郛內臟一一詳明,方為真之下手。」
[周天數息卦爻法]
養浩生曰:「敢問數息之方?」
真人曰:「謹按上古真師周天數息,每月除乾坤為鼎器,坎離為藥物外,六十卦每日二卦。子後一卦,午後一卦。每陽爻三十六息,陰爻二十四息,不可一毫踰越,則此氣不致猖獗。每數一爻畢,則內想此氣自尾閭夾脊上升,玉枕泥丸入口,化為甘津,咽下重樓,送入中宮,畧抑一二息,再數二爻,余爻皆同。今將逐日卦爻息數開後。」
[子後]
Δ初一
復≒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姤≒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二
頤≒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大過≒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三
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鼎≒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四
益≒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恆≒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五
震≒
巽≒
Δ初六
噬嗑≒
井≒
Δ初七
隨≒
蠱≒
Δ初八
無妄≒
升≒
Δ初九
明夷≒
訟≒
Δ初十
Δ十一
Δ十二
Δ十三
Δ十四
Δ十五
同人≒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師≒ 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十六
Δ十七
Δ十八
Δ十九
Δ二十
Δ二十一
Δ二十二
Δ二十三
Δ二十四
Δ二十五
Δ二十六
Δ二十七
Δ二十八
Δ二十九
Δ三十
夬≒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剝≒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右六十卦共三十日,倘遇月小之日,則以夬繼初一辰巳午未四時,餘八時行本日卦。剝卦繼十五辰巳午未四時,餘八時行本日卦。
養浩生曰:「如此數息,多少日程?」
真人曰:「無甚日程,直要此呼吸之氣,出入不爽,進退不急,大約亦須一月方為絕妙呼吸論。」
養浩生曰:「此呼吸之炁,果有何玅而顧數之?」
真人曰:「夫呼吸者,一出一入之息也,即一升一降之氣也。在外為出入,在內為升降。一吸為進為升,一呼為出為降。人自漏出,下至漏終,共一萬三千五百息。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一日氣脈共行一百八十丈,所以醫家察人寒熱,亦以息數多寡辨之,故調此呼吸,則六腑可以宣通,百脈可以順鬯,雖是後天,然先天真炁亦在於茲,而寄之焉。黃庭經云:『吸廬外,出入丹田。』此外呼吸也。古師云:『真就真人呼吸處,奼女往來飛。』此內呼吸也。蓋外呼吸為人道之基,內呼吸為修道之本。外呼吸不可廢之於初,內呼吸不可缺之於後,故無此外呼吸,則升不能升,降不能降。既無升降,則無運用,從何下手?故呼吸之際,為入道者第一關也,子其辨之。」
#
[真炁辨]
【數息第一】
[總論]
養浩生曰:「敢問數息之時,有何作用?」
真人曰:「此處要知周天息數卦爻,方辯呼吸之理。更宜知呼吸中有點真炁,呼吸之處,外郛內臟一一詳明,方為真之下手。」
[周天數息卦爻法]
養浩生曰:「敢問數息之方?」
真人曰:「謹按上古真師周天數息,每月除乾坤為鼎器,坎離為藥物外,六十卦每日二卦。子後一卦,午後一卦。每陽爻三十六息,陰爻二十四息,不可一毫踰越,則此氣不致猖獗。每數一爻畢,則內想此氣自尾閭夾脊上升,玉枕泥丸入口,化為甘津,咽下重樓,送入中宮,畧抑一二息,再數二爻,余爻皆同。今將逐日卦爻息數開後。」
[子後]
Δ初一
復≒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姤≒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二
頤≒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大過≒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三
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鼎≒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四
益≒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恆≒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五
震≒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巽≒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六
噬嗑≒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井≒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七
隨≒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蠱≒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八
無妄≒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升≒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九
明夷≒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訟≒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初十
賁≒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困≒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十一
既濟≒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未濟≒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十二
家人≒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解≒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十三
豐≒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渙≒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十四
革≒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蒙≒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十五
同人≒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
師≒ 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
Δ十六
臨≒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十七
損≒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咸≒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十八
節≒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旅≒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十九
中孚≒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小過≒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
歸妹≒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漸≒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一
睽≒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蹇≒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二
兌≒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艮≒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三
履≒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謙≒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四
泰≒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否≒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五
大畜≒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萃≒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六
需≒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晉≒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七
小畜≒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豫≒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八
大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觀≒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二十九
大有≒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比≒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Δ三十
夬≒二十四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三十六息。
剝≒三十六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二十四息。
右六十卦共三十日,倘遇月小之日,則以夬繼初一辰巳午未四時,餘八時行本日卦。剝卦繼十五辰巳午未四時,餘八時行本日卦。
養浩生曰:「如此數息,多少日程?」
真人曰:「無甚日程,直要此呼吸之氣,出入不爽,進退不急,大約亦須一月方為絕妙呼吸論。」
養浩生曰:「此呼吸之炁,果有何玅而顧數之?」
真人曰:「夫呼吸者,一出一入之息也,即一升一降之氣也。在外為出入,在內為升降。一吸為進為升,一呼為出為降。人自漏出,下至漏終,共一萬三千五百息。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一日氣脈共行一百八十丈,所以醫家察人寒熱,亦以息數多寡辨之,故調此呼吸,則六腑可以宣通,百脈可以順鬯,雖是後天,然先天真炁亦在於茲,而寄之焉。黃庭經云:『吸廬外,出入丹田。』此外呼吸也。古師云:『真就真人呼吸處,奼女往來飛。』此內呼吸也。蓋外呼吸為人道之基,內呼吸為修道之本。外呼吸不可廢之於初,內呼吸不可缺之於後,故無此外呼吸,則升不能升,降不能降。既無升降,則無運用,從何下手?故呼吸之際,為入道者第一關也,子其辨之。」
#
[真炁辨]
養浩生曰:「呼吸既屬後天,則先天之真炁豈又有一種乎?」
真人曰:「然呼吸雖屬修行第一關,使修行者止於鼻頭作功夫,則又拙也。要知未有此身之先,而我之身且無所著,何況呼吸。此無歸著處正是真我,人要究此真我,寄於何所,來自何方,不過杳冥一炁而已。此杳冥一炁,即道之精也,故曰:『至道之精,杳杳冥冥。』夫杳冥之炁方是真炁。此真炁雖能運動,止是凡軀,不名聖體,子其辨之。」
#
[所以呼吸之處論]
養浩生曰:「此呼吸雖出入於鼻,然所以呼吸之處,端在何處?」
真人曰:「所以呼吸之處中宮也。此處原法象天地,天之至極處,抵地之至極處,共八萬四千里,而人物之生育,則八萬四千里之一萬二千里焉。人身之形體亦復如是,心若天也、腎若地也。自心之至極處,以至腎之至極處,共八寸四分,而神炁之盤結,則在一寸四分中之一寸二分焉。此個去處,在心之下,腎之上,肝之右,肺之左,中有一竅,其色甚黃,外分八竅,故吾旌陽老祖曰:『中黃八柱』是也。前後二竅以象乾坤。上者,自心以通泥丸;下者,自腎以徹湧泉。旁六竅以象坎、離、震、兌、巽、艮,通於六腑。一身之炁皆率於此,如水之朝東焉。人之積炁,必積於此,積胎於此,結真、長胎、住息之真去處也。」#
[外郛論]
養浩生曰:「何謂外郛?」
真人曰:
外郛者,人之凡軀也。
此身支節雖多,原系一道血脈包絡,節節相通。
脈之根蒂,雖內通臟腑,要知脈之經由處,方為知炁脈之全,乃可以稱道,不然徒肓生耳。
於坐時,自大指次指端上陽溪兩筋,至督大椎,行頸入齒縫,夾口吻交人中,夾鼻孔,諸跳動,乃中宮炁,由大腸肺經而出。
於坐時,自鼻兩旁上,左右交額繞唇,交承漿,過督下膝,入足中指,諸脈跳動者,乃中宮炁,由胃經而出。
於坐時,自足大指上股入腹,至中下腕歷胸,挾咽連舌,諸脈跳動,乃中宮炁,由脾經而出。
於坐時,自小指端出腕,與踝出肘,循肩會督大椎,分左右,下腋過上腕中腕,循頸,至目角入耳,諸脈跳動者,乃中宮炁,由小腸而出。
於坐時,起於目內眥,過督分左右。一支由玉枕下頂抵大椎而下。一支由腰貫臀背至足小指,諸脈跳動者,乃中宮炁,由膀胱而出。
於坐時,自足小指下湧泉至督注盲俞,下任,復上喉,又復下繞心,諸脈跳動,乃中宮炁,由腎經而出。
於坐時,自胸下膈出脅,降腋,循臂入掌中,復循小指、次指,諸脈跳動,乃中宮炁,由心包絡而出。
於坐時,自小指出次指,循臂外貫肘上肩交膻中,繞下膈挾耳,過督大椎,諸脈跳動,乃中宮炁,由三焦而出。
於坐時,自目外眥抵頭,循髮際,外折下耳,後循頸出督大椎,以至膝,抵足小指,諸脈跳動,乃中宮炁,由膽經而出。
於坐時,自足大指,循足跗,貫膝,遶陰器,會任,循喉連目系,下頸交唇,諸脈跳動,乃中宮炁,由肝經而出。
此際皆由中宮炁滿,傳達各經,氣足流通各脈。
一脈流動,則是本經氣足,倘於坐時有不跳動之脈,必其本經氣不足也,子其識之。#
[內臟郛解]
[內臟郛解]
養浩生曰:「敢問何謂內郛?」
真人曰:
夫內臟郛者,蓋以五臟為中【上日下丁】,(ㄊㄧㄥˇ,空也。)之郛也。人身臟腑內景,各有區別,參稽古論,述此詳解:
凡人咽喉二竅,同出一腕,異途施化。
喉在前,主出納;咽在後,主吞咽。
喉系堅空,連接肺,本為氣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竅,以機諸脈之行,氣之巨海。
咽系柔空,下接胃,本為飲食同路,水食同下,並歸胃中,乃水谷之海也。
二道並行,各不相犯。
蓋飲食必歷氣口而下,氣口有形,謂之會厭。
凡飲食當咽,會厭即垂,厥口乃閉,故水谷下咽,了不相犯。
語言呼吸,則會厭開張,
當食言語,則水殼乘氣送下,喉腕遂剌,而咳也。
喉之下有肺,兩葉白瑩,謂之華蓋以覆。
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無有窮已,乃清濁之交運,人身之橐鑰也。
肺之下有心,心有系絡,上屬於肺,肺受清氣,下乃灌注,外有包絡,裹赤黃脂,其象尖長圓扁,其色黑赤,黃青其中,竅數多寡各異,上通於舌,旁有系,一脈下連於腎,而注氣焉。
心之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回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
膈膜之下有肝,肝有獨葉者,有二三葉者,其亦上絡心肺,為血之海,上通於目,下亦無竅。
肝短葉下有膽,膽有汁,藏而不瀉。
此喉之一竅,施厥運化,流行熏蒸,以成脈絡者。
如此咽至胃,長一尺六寸,通謂之咽門,咽下有膈膜,膈之下有胃,盛飲食而腐熱之,則左有脾,與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馬。
肝亦赤紫,其形如刀鐮,聞聲則動,動則磨胃,食乃消。
胃之下,右有小腸,後附脊膂,左還,回周疊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
臍上共十六曲,右有大腸,即迴腸。
當腸左環,回周疊積,而下赤盤十六曲,廣腸附脊,以受迴腸,左環疊積,下辟乃出,滓穢之路。
廣腸左側有膀胱,乃津液之府,五味入胃,其津液上升,化為血脈,以成骨髓。
精液之餘溜下,下部得氣之氣,施化小腸,滲入膀胱,而溲,變注泄矣。
凡胃中腐熱水谷,其精氣自胃上口曰賁門,
傳於肺,肺播於諸脈,其滓穢自胃之下口曰幽門,
傳於小腸,至小腸下口,閨門,泌別其汁。
清者滲出小腸,以入膀胱,滓穢之濁,則轉入大腸。
膀胱赤白瑩凈,外無所入之竅,全假氣化施行,氣不能化,則閉隔不通而為病矣!
三焦有名無形,主持諸炁,以象三才,故呼吸升降,水谷徃來,皆賴此通達。
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大將之分而行,傳胃中谷味之精炁於肺,播於諸脈。
中焦在胃中腕,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潤身體生育之機,莫貴於此,故獨得於經,逐命曰營氣。
下焦如瀆,其炁起於胃下腕,別附迴腸,注於膀腕,主出而不納,此脾、胃、大腸、小腸、三焦,乃咽之一竅,資生血氣,轉化糟粕而出入如此,腎有二,乃精所舍也,生於脊膂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分,五分形似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下,外有黃脂包裹,內白外黑,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過屏翳穴,從趨脊骨,下有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上行夾脊,至腦中,是為髓海,五臟之真,惟腎為根,腎上下有竅,谷味之液,化而為精,絕其生乃滅。
凡人腎虛,水不足也,徃徃見人,補以躁葯,以火煉水,其精愈爍,攝生者,觀於腎之神里,則咽津納液,正所以滋培腎蒂也。
夭壽之消息,不端系之於腎乎!
此諸臟郛竅穴如此,知此竅,則知世人身軀,莫非真炁之布濩,故流通則命固,滯塞則疾生,內結夫胎息,神與炁並者乎!
附臟郛圖於後
正人臟圖一
伏人臟圖一
《正人臟圖》
咽喉
結喉
心
膈膜
胃
左脾
右肝膽
小腸大腸膀胱
水分:
闌門謂大小二腸會處也
自此泌別清獨水谷分為
膀胱:
溺自此出
大腸:
一名分水謂水谷
承受於闌門
水谷滲入膀胱為溺
谷之滓穢則自闌門
傳送大腸而為便
《伏人臟圖》
胃管
肺
胃
干在左
左命右腎
小腸大腸
肛門言其處似車肛之形
故以命名
印廣腸洞腸也
一名魄門
主受大腸之谷
大便出焉
其繫上通於心
下通於腎
水火相濟
#
【調息第二】
[總論]
養浩生曰:「敢問調息之時,有何作用?」
真人曰:
當調息時,念最懼亂,故有止念之法。
神最懼昏,故有卻法。
炁最惡急,故有緩氣法。
徑路惡不明,所以又有辨咽喉法,以明徑路。
知此數法,則調息之功,思過半矣!#
[調息法]
養浩生曰:「敢問調息之方?」
真人曰:
調息與數息不同。
數息者,數此息也。
調息者,調剛而使之柔、調猛而使之緩、調急而使之徐,皆涉外於有為也。
其法一依前卦爻調之。
凡調一爻畢,即抑息十數,想此氣自尾閭夾脊,上升泥丸,入口咽下,送入中宮,如調復卦一爻陽息,先吸後呼。
吸則自腎升之,而上至中宮而止;
呼則自心降之,而下至中宮而止。
一呼一吸,一上一下,皆自心而下,自腎而上,謂之小周天法。
三十六息畢,即抑息十數。
抑息者,謂口鼻之間無出入也。
當抑息時,默想此炁,自尾閭夾脊,上升泥丸,送入中宮。
如調復卦二爻陰息,先吸後呼。
則自腎升之而上,亦至中宮而止;
呼則自心降之而下,亦至中宮而止。
一呼一吸,一上一下,皆自心而下,自腎而上,
調二十四息畢,即抑息十二數。
當抑息時,默想此炁,自尾閭夾脊,上升泥丸,咽下送入中宮。
如調復卦三爻陰息,亦先吸後呼。
吸則自腎升之而上,
呼則自心降之而下,亦皆至中宮而止。
一呼一吸,一上一下,皆自心而下,自腎而上。
調二十四息畢,即抑息十二數。
當抑息時,默想此炁,自尾閭夾脊,上升泥丸,咽下送入中宮。
如調復卦四爻陰息,亦先吸後呼。
吸則自胃升之而上,至中宮而止;
呼則自中宮降之而下,至中宮而止。
一呼一吸,一上一下,皆自心而下,自腎而上。
調二十四息,即抑息十四數。
當抑息時,默想此炁,自尾閭夾脊,上升泥丸,咽下送入中宮。
如調復卦五爻陰息,亦先吸後呼。
吸則自腎升之而上;呼則自心降之而下,皆至中宮而止。
一呼一吸,一上一下。
調二十四息畢,即抑息十六數。
當抑息時,皆默想此炁,自尾閭夾脊,而上升泥丸,咽下送入於中宮。
余卦仿此,俱增息數。#
[止念法]
養浩生曰:「敢問止念之法?」
真人曰:
夫念不止者,
首起於不能忘物,
次起於不能忘己。
未作功時,即當捐除一切
今日捐一分,明日捐二分,
日復一日,自然此念不致外馳。
再於坐時,念頭紛亂,即覺心照之,
如恐覺心亦是亂心,便當用大虛觀法。
藏炁穴、閉息,想此身與虛空一般大,包羅天地,一切世界皆藏於吾中宮,不可著一物,雜念自然消散。
如此四五次,自然行正景功夫,而無雜想,此正念第一義也。
[卻昏法]
養浩生曰:「敢問卻昏之法?」
真人曰:
昏倦皆由神不清。
神清則昏自卻,倦自忘。
設當坐時,神忽昏倦,便當住功離蒲團,立身行熊經鳥舉諸動功。
或於坐時,限定規程,今日一香,明日香半,後一香半,漸漸加功,自然忘倦。
大抵食多亦多能致昏。
蓋臟腑之內,飲食充實,則真炁不能運轉。
炁停則神滯,葷酒過多,亦能致昏,不可不知也。
[氣急使緩法]
[氣急使緩法]
養浩生曰:「敢問緩氣之方?」
真人曰:
氣本柔緩。
多由其人平日行路迅速,或氣質鹵莽,飲食甚多,以致呼吸失調,出多入少,故坐時多有調息不準者。
倘有此獘,即宜令其靜坐,半月於調息。
時作意,入多出少。
於行步時,每二三步一息,久久行之,自然安詳。
此際尤宜減飲食,葢食多則氣促也。
[辨咽喉明徑路法]
養浩生曰:「敢問辨咽喉法?」
真人曰:
按人咽喉二,竅同出一脘,異途施化。
喉在前,主出納;咽在後,主吞咽。
喉系堅空連肺,本為炁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竅,以激諸脈之行,氣之巨海也。
咽系柔空下接胃,本為飲食之路,水食同下,並歸於胃,乃水谷之海也。
二道雖並行不犯,然咽通於胃,所納皆有形有質之物。夫物屬有形,則終有盡。
喉通心肺,湥入腎,皆無形無質之物。夫無形者,炁則灌不窮。
凡學者於咽氣時,液宜想此氣從喉而下十二重樓,歷肺至中黃,此要訣也。
倘不知此,則傳送不清,從咽而下,致令真炁雜於便溺,雖有聖功,兀坐千禩,而真炁不結,聖胎難就,子其辨之。
【閉息第三】
[總論]
養浩生曰:「敢問閉息之時,有何功用?」
真人曰:
閉息者,謂閉此息之出入之路也。
夫閉此息之出入之路,葢欲歸此息之凝,結根也。
故此息有根,方有此息,此息既閉,息息歸根,此修行入門法也。
無此法門則息不能住,設執此法則不能靈,故必先閉息。
當閉息時,設不知樞紐,則止能歸根,不能上達。
樞紐者,舌也,故又有才抵齶法。
既上達多不知增炁,則真炁不長。
炁既長矣,倘中雜火,必上逆作膈,故有化浮火法。
此火不上逆,則下行,故浮火雖化,則火亦能不泄,
故有化民火法。
上下之火雖不行矣,強壅此中,久必作毒,以透出四肢,故有化邪火法。
三火俱滅,獨存真炁,熏蒸四肢,清明在躬,精華外溢,當此之時,亦移形貌之小驗者也。
[閉息法]
養浩生曰:「敢問閉息之方?」
真人曰:
閉息與抑息少異。
閉息則能二三百息,抑息不過二三十息耳。
一依前卦爻調之。
凡調一爻畢,即閉息,謹緘口鼻,以心默約息數,以記多寡,不可太猛。
設能至百息,便於七八十息,即神引此炁,自尾閭夾脊,上升泥丸,入口咽下送入中宮。
如閉復卦,一爻陽息,便以目光下垂,中(曰上丁下ㄊㄧㄥˇ)一寸三分去處,用心默數,從一至十,從十至百,從一百至二百,如能至五千,便於四千息時,即目光下透尾閭,歷夾脊玉枕升泥丸,入口咽下,以目送舊處。
如閉復卦,二爻陰息,仍以目光下垂,中(曰上丁下ㄊㄧㄥˇ)一寸三分去處,用心默數,從一至十息處,即移目光下透尾閭,歷夾脊玉枕升泥丸,入口咽下,以目送舊處。
如閉復卦,三爻陰息,仍以目光下垂,中(曰上丁下ㄊㄧㄥˇ)一寸三分去處,用心默數,從一至十,從十至百,至二百,如能至一百五十息,便於一百三十息處,即移目光下透尾閭,歷夾脊玉枕升泥丸,入口咽下,以目送舊處。
如閉復卦,四爻陰息,仍以目光下垂,中(曰上丁下ㄊㄧㄥˇ)一寸三分去處,用心默數,從一至十,從十至百,至二百,如能至二百息,於一百八十息時,即移目光下透尾閭,歷夾脊玉枕升泥丸,入口咽下,以目送舊處。
如閉復卦,五爻陰息,仍以目光下垂,中(曰上丁下ㄊㄧㄥˇ)一寸三分去處,用心默數,從一至十,從十至百,從一百至二百,如能二百五十息,便於二百三十息,即移目光下透尾閭,歷夾脊玉枕升泥丸,入口咽下,以目送舊處。
如閉復卦,六爻陰息,仍以目光下垂,中(曰上丁下ㄊㄧㄥˇ)一寸三分去處,用心默數,從一至十,從十至百,從一百至二百,如能三百息,便於二百六十息,即移目光下透尾閭,歷夾脊玉枕升上泥丸,入口咽下,以目送舊處,余卦依此而行。
養浩生曰:「其中皆用作為涉存此想,何也?」
真人曰:
作為存想,初入門者,斷不可以無設無存想,是兀然枯坐,與頑禪無二。
且此存想作為之法,真然到得胎息地位,方可言無此,故曰過河雖用筏,到岸不須舟也。
[用舌抵齶法]
養浩生曰:「所謂樞紐在舌者,何也?」
真人曰:
按:人之舌,為內脈之樞紐,知此樞紐,則內脈俱開,真氣方能上升。
蓋舌者,心之苗也,其脈下通於心。
蓋心有二系,一繫上與肺通,一系入肺兩大葉。
由肺而下,曲折向後,並連於脊。
其餘細絡,貫脊髓而與腎通,則舌又為二系之總紐也明矣。
故於坐時,令此舌上抵,則心肺二竅,俱噏然開張。
肺為藏炁之腑,肺竅既開,則炁自下降,以通於腎。
腎又藏精之舍也,精炁原屬有情,一見自能合體,況舌既抵其正脈,可以開心肺腎三者之竅。
其連余絡,通於脊者,亦可通尾閭夾脊諸竅,所以亦用意引,則真炁如水之朝東,俱心源源而上升也。
舌初抵時,其下有筋,必微有痛意,已漸上抵,方為妙諦。
自此以下,抵齶法皆不可少也,宜志之。
[增息法]
養浩生曰:「敢問增息之方。」
真人曰:
增息之法,不過文火武火,馴致之,如誘小兒步然。
初能數步,後至百十竟,且騰躍矣,此非一朝一夕所就,皆漸積漸累之功,如本分所得之息,自然而然謂之文火。
設文火到得百息,欲增至百一二十息者,便將舌極力抵齶,緊閉口齒,奮鼓精神。
如閉前百息覺有餘閑,即依舊安閑增至百一二十息,此增息法也,宜類推之也。
此法自閉息以至胎息,他不得不然,則真息不能長進也,此成始成終之要訣也。
[化浮火使真氣不上逆之法]
養浩生曰:「敢問化浮火法。」
真人曰:
浮火乃人平日上逆之餘氣。
未行功則謂之氣,既行功則謂之火。
緣人素常思慮過多,憤怒踰節,致使此氣上沖。
凡人頭眩目昏,以致癭瘤耳閉,膈噎吐血,皆此氣之所為也。
要是有白話文就好了,這個看起來還是有點暈阿,不過,也受到了點啟發,本人目前正處於數息階段
[化浮火使真氣不上逆之法]
養浩生曰:「敢問化浮火法。」
真人曰:
浮火乃人平日上逆之餘氣。
未行功則謂之氣,既行功則謂之火。
緣人素常思慮過多,憤怒踰節,致使此氣上沖。
凡人頭眩目昏,以致癭瘤耳閉,膈噎吐血,皆此氣之所為也。
凡行功時,覺胸前微有隔塞,意即便住功,神運此氣。
從喉而降,隨咽氣以佐之,直降至腎。
如此行數十次,自然浮火不降,注入中宮,隨真氣俱化而為一,如小人之順君子,自然化邪入正。
行之久久覺,覺胸臆之間,空空洞洞,是無浮火之驗也。
[化民火使真氣不下行法]
養浩生曰:「敢問化民火法。」
真人曰:
民火者,乃臟腑惡濁之氣,以其質濁,故易於趨下而湊氛,即庇往往真炁從茲而泄。
凡人墜疝痔癖,皆此火之根醞釀使然也。
凡行一竟,自宜提氣百數,此氣上入中(曰上丁下ㄊㄧㄥˇ)化為真氣,久久行之,自無前患,庶積炁之時,無所滲漏,不致下行,而中黃之位方日積日暖,可計程期。
[化邪火使真氣不作毒法]
養浩生曰:「敢問化邪火法。」
真人曰:
邪火者,乃胎元邪淫之火,藏於臟腑,不用功時,及無所犯時,隱而不發。
至真炁一鼓,則周身氣脈為之運動,或透於皮膚,或隱於肢節,悞遭其對,皆能化為毒。
凡行功宜戒遠行,蓋行動之時,肢體運動,如兩木相盪都能生火。
次於用功完時,便想此氣不止存於中(曰上丁下ㄊㄧㄥˇ),身外皆有,盡從十萬八千毛孔中而入歸於中宮,歸畢,便將四大盡無所有。
此皆閉息行之,俟氣稍息,仍調息又行如此十數次,久久行之,一切邪火皆消化烏有矣!
[熏蒸四肢法]
養浩生曰:「敢問熏蒸之法。」
真人曰:
熏蒸法,法者,凡一切功完時,沐浴法也。
此法葢恐行功炁有不到之處,故令煉士,於功一完時,閉息,不必舌抵齶。
想此身,不見四肢,惟有真炁充周。
葢溢無所不有,則中宮所積之炁,必旁透四肢,浸潤百骸,古語所謂:「無所到無所不到也。」
此功徹始徹終,此不可少,直至胎息,方可棄他。
【住息第四】
[總論]
養浩生曰:「敢問住息,有何作用?」
真人曰:
住息者,謂此息已住也。
此息已住,則此胎將長也。
住息之時,於中黃時,儼若有物,常如火暖,不甚作飢,此住息之真光景也。
息既住矣,則關竅自開。
但虞所稟氣弱,於諸關竅,不能竟過,故有諸開關竅法。
諸關既開,猶虞四肢百竅不相連絡,故有四肢引氣法。
關竅脈絡俱相連通,則此炁真宜收拾,盡入本原,以息息歸根,故有留氣法。
氣既留矣,倘陰陽來雜,則胎炁不純,故有進神火消陰法。
但此陽氣,賴陰而住,陰既消鎔,恐陽不獨存,故有護陽不散法。
至於便溺者皆減,則又封之,固一助耳。
[住息法]
養浩生曰:「敢問住息之法。」
真人曰:
住息與閉息不同,葢閉息者,僅僅能閉之而已,住息則此息知有住處,不甚費氣力,已能千息也。
到此地位,開關期近,宜於住息,一將完時,不使炁急,便神馭此炁,下尾閭關,徃來十度,方上夾脊泥丸,放下舌來,漱口中津,作液咽下,送下中宮。
住息二周,將完時,不使炁急,便神馭此炁,下尾閭關,徃來二十度,上夾脊泥丸,放下舌來,漱口中津,作液咽下,送下中宮。
住息三周,將完時,不使炁急,便神馭此炁,下尾閭關,徃來三十度,上夾脊泥丸,放下舌來,漱口中津,作液咽下,送下中宮。
住息四周,將完時,不使炁急,便神馭此炁,下尾閭關,徃來四十度,上夾脊泥丸,放下舌來,漱口中津,作液咽下,送下中宮。
住息五周,將完時,不使炁急,便神馭此炁,下尾閭關,徃來五十度,上夾脊泥丸,放下舌來,漱口中津,作液咽下,送下中宮。
住息六周,將完時,不使炁急,便神馭此炁,下尾閭關,徃來六十度,上夾脊泥丸,放下舌來,漱口中津,作液咽下,送下中宮。
凡行功,或一次行二十周,便留六周以行此法,以臻開關境地。
[開任督諸關法]
養浩生曰:「敢問開關之法。」
真人曰:
語云:「積炁開關。」
葢真炁內積,自然關竅日開。
葢開關者,通吾身之橐鑰也。
通吾身之橐鑰者,所以招攝大葯也。
人生以中黃為炁海,以脊後諸關為黃河。
自夾脊以至中黃,猶自黃河以入大海也。所謂逆挽黃河者,此也。
炁厚則開竅,不開此無所慮。
慮者,或於將開未開之際,生意外之變,故古之真師,一一皆有補救,設無補救,則前功盡棄,可不哀哉。
[開督脈法]
養浩生曰:「敢問先開何脈?」
真人曰:
先開督脈。
督脈在脊,起尾閭、歷夾脊、玉枕,分兩邊上風府,入泥丸,循兩目、下鼻兩邊,而終於人中,皆脊之督也。
此脈在脊骨外兩傍邊,左右各有脈。
未用功前為後天,精髓所壅塞,一加真息通透,則壅塞自開,關竅自辟。
故
左脈開,則左耳先有響聲;
右脈開,則右耳先有響聲。
此脈先開,尾閭開時,其下甚熱,玉柄崛起,急須著意引上。
此關徜稟來氣弱,不得上者,於一用功時,淫水即泄,可用大拇指掩住督脈,以右食指掩住玉枕,提氣三十六口,再用意導引三四十遍,自然得升。
如再不過去,即離座起身,兩足並立,雙手握固,躬自俛手,如揖狀,輕輕擺尾三十六數,搖動其氣,雖七十六老翁,亦能通透。
[開夾脊關法]
養浩生曰:「敢問次開何關?」
真人曰:
次開夾脊關。
此關在脊第十八椎骨,開時下有熱氣浙浙聲急,宜用意導引以度此關。
倘稟來氣弱,不得上者,此處疼痛,如打傷狀,可閉息,用息三上,一上引之,自然過去。
再如不過去,便離座,丁字立定,左拳直舉出恭身,右手叉腰如武士,俛弓徃來,搖動三十六數,不二三日,自然過去。
[開玉枕關法]
養浩生曰:「敢問次開何關?」
真人曰:
次開玉枕關。
背後第一大椎,開時不覺熱氣滾滾而上,始而茶鳴,再如松濤,久則雷吼。
急於用意導引,以渡此關。
倘稟來氣弱,不能過此者,響聲至此即住。
可閉息,用意引上,隨吸,鼻微俯首,以提之,,自然過去。
炁既能過,是謂補腦還精,此小還丹法門。
養浩生曰:「何謂大還丹法門?」
真人曰:
大還丹法門者,乃炁歸元海也。
炁歸元海者,是謂歸根竅復命關,貫尾閭、通泥丸,故謂之大還丹也。
養浩生曰:「何方方能大還丹?」
真人曰:
若要大還丹,除非通任脈關。
此關固易於開,然此點真氣氤氳之體,本易消化,倘一咽遲則口中空有津液。
夫津液屬陰,陰質不必結陽丹,雖積累千日,終屬無用。
養浩生曰:「然則為之奈何?」
真人曰:
養浩生曰:「然則為之奈何?」
真人曰:
急須通透任脈,於咽津之先用意,從喉墜下中宮,如大石墜海一般,竟墜至底,八行持數日,覺腹中轆轆然、騰騰然熱,方是任脈這通透之驗。
養浩生曰:「任脈不知宜開何處?」
真人曰:
仕脈自十二重樓肺脘[日丁,日上丁下,ㄊㄧㄥˇ]口,皆宜開之。
養浩生曰:「十二重樓若何?」
真人曰:
十二重樓前有辨咽喉法,今只用意墜之數十,自然真炁能認正路,不趨旁徑,方中歸可定。
養浩生曰:「肺俞若何?」
真人曰:
肺俞在重樓下,此乃藏炁之海,炁固易歸。所慮者,炁一入此,不能即下,故須用意墜下數番,方得真炁下行,如送炁時,膈不作噎,不必拘此。
養浩生曰:「 [日丁,日上丁下,ㄊㄧㄥˇ]口若何?」
真人曰:
在心系下,其竅甚微,倘咽送之時,不知斟酌,惟求急送,止如瓶口,不能多受,勢必旁溢,法宜於開十二重樓時,細細咽津,微微納炁,習演久久,至開[日丁]口,自免旁溢,點點皆入中宮也。
此開任脈督脈法,更無餘蘊矣。但開關後,最忌者,遠行勞碌,一犯此弊,炁上下時,必差三四百息,則耗無數真炁,此其驗也,子其戒之。
[引炁入四肢法]
養浩生曰:「敢問引炁入四肢法。」
真人曰:
此炁既透,任督二脈,如水能入海,雖溝渠溪澗,亦必灌溉,之所以必引入四肢百脈也。
養浩生曰:「先當引何脈?」
真人曰:
先須引四肢。
用兩拳各分左右,下垂如揖,直至腳面,徐徐引起,如提重物。存此炁,自足底湧泉穴,漸漸隨手提起,以至平身,以兩拳直伸,至頂上,使手足三陰之炁,從足走胸,從胸走手,將手一放。又意手足三陽之炁,從手走頭,從頭走手,從手又至足。如此三十六數完,則手足三陰三陽之炁,自然徹上徹下。初雖不覺,後自真炁滾滾也,所謂四肢如車輪者,臻之於此。
養浩生曰:「次宜引何脈?」
真人曰:
次宜引委中、承山、三里三穴。委中穴在膝後彎紋中;承山穴在足根上八寸;三里穴在膝下三寸。欲引此脈,先將左膝抵住右之委中,則右之承山,自然壓往右之三里,用意從此氣,踵而復起,三十六數畢,久以右藤更作。葢委中能管肚腹之患,承山能堅筋骨,使脈絡通流,遍身輕健,不徒引之而已。
養浩生曰:「次宜引何脈?」
真人曰:
次宜引曲池、肩井二穴。
曲池在肘後尖紋盡處,肩井即頂中也。互以手臂彎轉,以左右手交相互抵。曲池意領此炁,平平著力,左右徃來牽動,手亦隨之,更作三十六數次。葢曲池通手之三陽處總交會也。
養浩生曰:「次宜引何脈?」
真人曰:
次宜引風府、風池二穴。腦後髮際之下陷處,為之風府;兩關高肉為之風池。必以兩手交叉,接實風池。若首從右側,將右之魚際重風池一按,右亦更作如左,徃來轉轉,搖動天柱,三十六自然亦能去風痰矣!96
推薦閱讀:
※鑒別紫水晶真假的獨門秘籍
※古今繪瓷秘籍
※金庸群俠傳中所有的武功秘籍
※泡妞大全 男人必看的把妹秘籍
※第15任鮮肉男友上線!蕭亞軒可以出本斬男秘籍了…
TAG:秘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