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男癌引外媒關註:會引起中國的性別革命嗎|直男癌
直男癌到底是一種什麼病
最先進入「現代社會」的英國,兩性關係一直都沒有尖銳對立。
英國文化既不十分強調雄性力量和男子氣概,也不過分強調女性的恥感和貞操
文/鄭秋軼
最近,作家周國平在微博上討論兩性關係,說一個女人,才華再高,若不肯做一個溫柔的情人、體貼的妻子,美感要打折扣。此言一出,批評排山倒海而來,周國平不得不刪除微博。
時隔不久,某大學教授也在網上發表對「女德」的看法,告誡學生要「嫁雞隨雞」「女子無才便是德」,云云。
網友出離憤怒了,大聲疾呼:救救直男癌。這場熱鬧甚至引起了外媒的關注,2月5日,日本《外交學者》雜誌評論稱,「這會引起中國的性別革命嗎?」
「直男癌」一詞,來自英語straight man(異性戀),它很形象,指「不可救藥」的直男做派,即推崇男性至上主義的雙重標準,漠視或不尊重女性。
按說,作為知識精英,周國平等肯定明白性別平等的道理,但言談間卻不經意流露出直男癌傾向。看來這個「病」不分地位和身份,稍不注意就會染上。如果直男癌真是一種「病」,那麼它是怎麼來的?有救嗎?
直男癌患者一般都相信一個觀念:一陰一陽之謂道。由此形成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多少年來根深蒂固,落到性別關係上,更是如此。男性一定要像一棵橡樹,高大挺直,女性必須如「攀緣的凌霄花」。
當男性不像橡樹一般高大偉岸時,就被父權體系貶為「不像一個男人」。因此,一些人潛意識裡埋藏著對「不夠直」的恐懼,由此誘發出直男癌。
直男癌所倡導的其實是一種「支配性男性氣質」。在原始或農耕時代,這是正當的,因為男性需要在田地里多用力。但在一個現代或後現代社會,這個關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了。1982年,人類學家對澳大利亞一所高中的調查揭示,影響性彆氣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生物原因,還包括性傾向、階級、經濟、種族,等等。性彆氣質是多樣的,被建構的,而兩性關係,在橡樹和凌霄花之外,還有更多的選擇。
拋棄生物決定論,從社會因素看兩性關係,是現代性的視角。如果一個文化規定了某種性彆氣質是正確的,其他是錯誤的,那麼這個文化便不是一種現代、開放的文化。
社會學家發現,最先進入「現代社會」的英國,兩性關係一直都沒有尖銳對立。英國文化既不十分強調雄性力量和男子氣概,也不過分強調女性的恥感和貞操。這種寬鬆開放的性別關係可以維持終生。所以,夫妻在英國人那裡變成了婚姻中的朋友(married friends)。
攻克直男癌利國利民。最顯見的兩點好處是:女博士不用恨嫁了,男屌絲不必有房有車了。但與英國相比,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推薦閱讀:
※咖啡市場 | 藍樽咖啡(Blue Bottle Coffee)發起細節革命
※《大視野看民國》連載三——辛亥排滿革命的前因後果(2)
※金雁:俄國為什麼能夠發生革命?
※祭革命烈士賦
※俄舉行紀念「1941年紀念十月革命閱兵」的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