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中國人對美國特性又愛又怕

美國人常常對中國和中國人抱著有點簡單化的看法。儘管對這個經濟巨人的崛起及其對美國生活方式的影響感到不安,美國人眼裡的中國形象仍然源於過去:沉悶、僵硬、缺乏色彩、極度守舊。

中國人則對美國著迷,儘管美國固有的種種矛盾常常令他們困惑。美國自由但不公平,富於創造力而欠缺時尚,喜歡運動卻明顯超重,制度健全而政治功能障礙,崇尚個人主義卻又自欺欺人(他們喜歡嘲笑自戀而平庸的「美國偶像」參賽者)。他們驚奇於一個有3億充滿主動精神者的國度沒有失控。

在個人層面,中國人羨慕甚至迷醉於美國式的個人主義。但同時他們認為這對於個人或作為國家競爭優勢都是危險的。

熱愛美國生活方式的跡象隨處可見。美國電影和電視劇的非法DVD熱銷,特別是《老友記》、《慾望都市》、《絕望的主婦》和《生活大爆炸》這類宣揚典型美國式共性與個性相融的節目。

-沒有背景的黑人貝拉克·奧巴馬當選總統,中國人對此感到敬畏,這是對真正平等的讚頌。每個企業集團都想成為中國的通用電氣。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是最高榜樣,憑著個人遠見和獲得行業大師的地位受到尊敬。對於中國農村的居民來說———他們不像沿海居民那麼老於世故———美國不僅因為自由受到尊敬,而且被描述成「夢想的國度」。

美國夢,也就是發財致富而最終獲得自由,令中國人感到興奮,無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但是,美國人夢想著獨立,中國人卻渴望支配自己的命運,掌控日常生活的種種煩惱和不測。與我們不同,中國人想的從來都不是逃離,而是向上走。他們對擁有一切的標準定義是「五子登科」:也就是票子、車子、房子、妻子和孩子。這在21世紀與早先時代一樣強大。缺少這些由社會規定的成功證明,中國人就感覺自己被拋棄了。

中美之間在物質上的相似性掩蓋了情感動力的根本不同,這植根於截然不同的社會結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對美國進取精神的羨慕源於儒家傳統。中國人的價值體系是嚴格控制與雄心抱負的奇特結合。生產力的基本單位是家族而不是個人。人權要麼是抽象的概念,要麼是為務實而必須犧牲的奢侈品。但儒家思想一直主張社會流動性。中國人通過精通習俗傳統(至少在理論上)得以攀登社會階梯:這個等級制度的形狀和構造都由社會決定。

儒家重視自我,因此美國式的自我表達分外時髦。宣揚「自我」的品牌,從耐克到蘋果得到中國人,特別是年輕城市精英的極大推崇。美國大學極富吸引力,印著最新說唱俚語的T恤熱賣,特立獨行的流行文化天后,比如Lady Gaga、碧昂絲和麥當娜都深受喜愛。NBA的科比和詹姆斯遠比中國球星受追捧。

美式符號儘管受人崇拜,卻極少被模仿。沒有幾個中國人會挑戰體系。文身被小心地放在腳踝或肩部。染髮絕不過火,顏色從紅色到金色,有時候是灰色。男人極少把衣著暴露或過於招搖的女朋友帶回家見父母。即使最固執己見的僱員也難以鼓足勇氣公然挑戰上級。簡而言之,美國式的個人主義是禁果,誘人而危險。中國仍然醉心於真正美國式的自我表達,但會因為在自己的生活中無法實現而感到失望。因此,對美國以及美國特性的看法充滿糾結。


推薦閱讀:

一點簡介
沒有福爾摩斯的智商,現在你還好意思看新聞?
社交媒體把特朗普送上寶座
西方媒體應當如何面對改革中的中國 ?
李敖是披著龍應台外衣的阮次山!

TAG:中國 | 美國 | 中國人 | 媒體 | 美國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