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投資(2)

政治,經濟,投資(2)

19世紀的美國,除了內戰的一小段時間,連聯邦所得稅都沒有,掙多少自己留下來多少,不用上繳國家。當時聯邦政府的收入主要來自一些關稅,政府每年的花費大概是GDP的3%。

19世紀巔峰期的英國,日不落帝國,政府的開支也從來沒超過GDP的10%。

現在,美國政府的開支已經超過GDP50%。一個人,一半的勞動果實要由政府來支配,這真的是為我們好么?政府真的擅長做資源分配么?

無論在哪個國家,政府都是最沒效率的機構。在美國,如果你想通過政府機構幫助窮人,大概只有20%的錢最後可以真正到窮人手裡,其他的錢要浪費在渠道上;私人機構可以有80%左右。

20世紀,是政府一點點由小變大的世紀,是凱恩斯主義一點點蠶食自由世界的世紀,19世紀工業革命賦予千千萬萬普通人的自由又被一點點還了回去。現在,比起20世紀初,我們的科技是進步了,我們的生產力是發達多了,我們的生活是好多了,但是,我們的社會制度卻退步了,我們的觀念卻退步了。我們變得什麼都依賴政府,人們已經忘記了,在沒有這麼一個龐大的政府之前,自由世界是如何用一種更有效的方式運作的。

今天我想寫幾個徹底挑戰大眾認知觀念的例子,告訴他們,為什麼越變越大的政府極大的阻礙了世界的發展,為什麼在他們看來完全不可少的政府機構都是在傷害他們:

第一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有全世界最嚴苛的藥品標準。

大眾都覺得FDA是最好的機構。可惜,FDA殺的人比救的人要多得多多多多多,只不過是用一種很少人察覺到的隱蔽方式。

先講段歷史,為什麼FDA有世界最嚴格的標準:

56年德國一家製藥廠發現了一種鎮定藥物,Thalidomide,動物實驗沒發現任何毒性。57年他們發現這種葯對孕婦morning sickness有非常好的療效,對頭痛,失眠也有非常好的效果,Thalidomide在歐洲迅速推廣開來。

同年,他們來美國推廣這種葯,但是在做老鼠實驗的時候,FDA發現在幾十倍藥量下,Thalidomide在老鼠身上也沒有催眠效果,所以FDA拒絕發放牌照,要求廠家提供更多實驗數據。

就在廠家還在搜集實驗數據時,歐洲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四肢殘缺的新生兒。證據很快指向這種葯Thalidomide,原來它會影響人類胎兒的四肢發育,但是不會影響老鼠的。

1萬多個歐洲胎兒受影響,但因為FDA的原因,Thalidomide沒在美國被推廣,美國只出現了10多個這種嬰兒,普通消費者得到了保護。FDA相關的工作人員得到了總統親自頒獎,國會在1962年大幅提高FDA對所有藥品的審查標準。

按常人的思維,這絕絕對對是好事情,世界因為FDA,因為政府嚴格的監管變得更好了。

可惜不是這樣。

我從3個方面解釋為什麼:

1,從1962年開始,新藥物上市時間平均被推遲10到15年。

或許你會說,這樣很好,這樣才安全。

但你只考慮了藥品副作用可能殺的人,你有沒有想過,晚上市10到15年的藥物,本來可以救多少人?有多少人因為沒拿到這些葯死了?用62年以前的標準,其實有毒的葯也只是極少一部分,為了這一小部分,把所有可以救人命的葯推遲10-15年,真的好么?有人做過計算,可能救的人和可能毒死的人,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用62年後FDA的標準,阿司匹林和青黴素可能都通不過審查,因為阿司匹林會讓人類胚胎以外幾乎所有動物胚胎畸形,青黴素的致敏率太高。如果人類沒有阿司匹林或者青黴素,對人類是多大的損失?62年以後類似的藥物有多少呢?只不過再也不會進入我們的視野了。

80年代艾滋病人,在政府的「保護」下,得不到還沒完成所有臨床實驗的艾滋病藥物,只能眼睜睜的等死。少數幾個繞過監管拿到藥物,結果多活了十幾年。《達拉斯買傢俱樂部》說的就是這方面的故事。

一邊是疾病的折磨,一邊是有可能的副作用。只有真正得病的病人才知道自己有多痛苦,才知道要不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去嘗試某種藥物,為什麼一定要達到政府制訂的比如95%的置信區間才能算有效藥物,為什麼80%,70%就不能算有效藥物?療效和副作用的權衡要由病人和醫生自己決定,為什麼政府官員要替他做決定?

每年有大把晚期癌症病人,在政府的「保護」下,得不到處於試驗期的藥物。一邊是註定的死亡,一邊是可能的毒副作用,政府官員已經替他們做了選擇:死亡不可怕,毒副作用更可怕。

很多在歐洲上市的藥物,在美國要推遲好幾年。單單是因為這個原因拿不到藥物而死亡的美國人,每年都比Thalidomide影響的嬰兒多幾倍。但是沒辦法,政府在「保護」大家。

2,很多非常見病的葯,在這種制度下,不會再被開發。

因為某些葯的用藥人群不大,62年以後,再也沒有哪個製藥公司會為了一小群人,傻傻的花幾億十幾億美金,十幾年時間,完成FDA要求的所有實驗,去開發相關藥物。

如果你很健康,當然很好。但如果你得了某些非常見病,需要一些非常用藥,不好意思,只能怪自己不走運,政府官員也已經為你做了決定:製藥公司按官方規定的標準化流程開發藥品對大眾最重要,可能會犧牲掉像你這樣的一小部分人,但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3,因為跟專利時間的衝突,很多藥品也不會再被開發。

很多化學物質,可能專利保護就剩那麼幾年,哪怕這種化合物理論上,或者in vitro,都被證明有非常大的可能性對一些疾病有療效,製藥公司也不會再開發這些藥物,因為等花了十幾億,完成FDA那些實驗要求,等藥品真的可以上市,專利保護期也要過了,怎麼收回成本?

那麼,更好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答案:自由市場。

肯定有人會擔心,沒有FDA,只有自由市場,誰來保護我們的安全。

答案是,在自由市場,沒有政府的FDA,會有很多私人的,獨立的,盈利性的,互相競爭的FDA。

事實上是,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美國就一直是由私人機構做這個事,比如AMA,Consumers Report 都有很大的藥品檢測部門,只不過是政府成立了FDA以後,他們慢慢退出了這個領域。

其實患者了解藥品安全這個需求會非常強烈,會非常願意在這個領域花錢,所以會吸引最優秀的一批醫生、化學家、藥劑師進入這個行業,成立一批最高標準的一流公司做這個事情,就像自由市場的任何其他領域一樣:有需求,就會有解決方案。Thalidomide那種事情出來以後,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了讓自己公司多賺錢,這些私人的FDA其實自己也會提高監察標準,根本不用政府插手。

我們不妨再換個角度,從這些製藥廠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有一種葯,它的適用人群非常廣,製藥廠會不會自發去做那些FDA要求的各種試驗,去儘力搜集藥物的療效和安全信息?

1,他想多賺錢的話,就要向大眾證明他的藥物非常安全,要比他競爭對手更安全更有效,所以他會去做這些實驗。Thalidomide事件以後,製藥公司如果不做足夠的臨床試驗,他的葯就可能再也賣不出去,所以這些製藥公司自己也會去做。

2,如果他不想被告得焦頭爛額,不想身敗名裂,不想公司的其他產品受拖累,他也會去做這些實驗。你仔細想想,你覺得Thalidomide這個公司在這個葯上賺錢了么?其實這個公司不被告破產就燒高香了吧。

自由市場本身就有足夠的獎勵和懲罰機制讓製藥公司有最大動力做出最有效和安全的藥物。

在自由市場下,會有莆田藥廠,但也會有真正優秀的,想做長期生意的藥廠,你只要選他們家的葯就好了。

在自由市場下,藥廠會付錢去找有口碑、有威望的藥品安全機構給他們的藥品認證,給他們的藥品安全級別分類,你只要去買這種有認證的葯就好了。

在自由市場下,如果你要等到某種藥物有非常詳盡的數據,可以最大程度保障你的安全的情況下再去用它,可以,這是你的選擇;如果你要在某個實驗階段就決定用它,可以,這也是你的選擇;如果你被疾病折磨得非常痛苦,想選擇一種只對極少數人有療效,對絕大多數人無效並且有副作用的藥物,你想冒這個風險,可以,這也是你的選擇。癌症病人不用眼睜睜在等待藥物過程中死去,醫生也不用再怕因為開出一支在歐洲可以用但在美國還沒被批准的葯被FDA吊銷執照。

在自由市場下,製藥公司也有足夠的動力為罕見病患者研發藥物。只是,的確,你可能不能等到大型臨床3期數據以後再去選擇,你可能必須在某個實驗階段就試用這些藥物。製藥公司是沒有足夠的利益驅動力像研發廣譜葯一樣研發這些葯的。但這也比政府管制下的現行機制好,起碼你有了選擇,有了希望。(放心,製藥公司不會故意毒死你的,還要從你身上賺錢呢。)

同樣的道理,專利時間也不會成為研發的阻力。

老百姓思維簡單,總覺得有政府干預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就像最低工資,老百姓總是支持最低工資標準,他們不明白,提高最低工資表面上看是讓最低工資提高了,薪水有保障了,但其實無數工作機會因此消失了,很多人會連工作都找不到,經濟體也不能再有效運轉了,完全是得不償失的事情。最低工資有效的話,直接調到100w一年就好了,人人都是年薪百萬。當然,到時候99%的人就要失業了。FDA就像最低工資標準,表面上看現在的葯都更安全了,但其實無數能讓我們生活變得更好的葯因此消失了。20世紀以後,如果政府沒有開始藥品管制,如果我們沒有讓自己喪失對自由市場的信心,我們會積累到比現在多得多的藥物數據,有比現在多得多的藥物供我們選擇。

第二個:SEC美國證監會

也先說段歷史,從2000年開始,有個叫Harry Markopolos的人,多次向SEC寄送材料,舉報麥道夫是龐氏騙局,但SEC連續8年毫無動作。直到2008年市場崩盤,麥道夫自己掩飾不下去了,這件事才被抖出來。

就像FDA,一般人本能覺得SEC是必須存在的,沒它的金融市場會亂成一團。其實並不是這樣,只不過大家都生在這個有SEC的年代,所以會覺得它就是這世界的一部分。SEC是羅斯福在30年代才建立的,SEC之前美國已經完成工業化了。紐交所18世紀末就在紐約成立了,19世紀末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交易所了。美國在這段時間是怎麼保證證券市場安全的?

答案也是自由市場。

民眾有強烈了解公司財務真假和安全的需求,就有互相競爭的私人機構滿足這種需求。老百姓總傻傻的認為只有政府機構才可以給他們最好的保護,很可惜,這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沒有競爭的政府機構永遠都是最沒效率的,只有競爭,才會把最好的東西帶給世界。

在自由市場,私人機構必須要互相競爭,給客戶最安全的信息。如果出現麥道夫這種騙子,這些私人機構會在第一時間抓住他,因為能逮到麥道夫這種大魚,一方面保護了自己的客戶,一方面可以大幅度提高品牌價值,麥道夫不會逍遙法外8年之久。

上市融資的公司為了自己的股票能賣個好價錢,為了能用最低成本融到資,自己也會去提高信息披露標準。如果上市公司有欺詐,私人SEC為了維護自己的品牌,也會儘可能為客戶在法庭上索賠。

現行政府SEC的一些法規,比如Insider trading law之類到底有沒有必要,在自由市場下也很容易解決,因為在自由市場下,交易所也都私有,互相競爭,有些交易所會允許它們的公司可以insider trading,有些不允許,投資者按自己的喜好選擇就可以了。(關於insider trading law 的必要性和爭論,感興趣的可以看看谷歌,這個東西並不像普通人想像的那麼簡單)

一般人想當然的覺得SEC讓市場安全了,卻從來不考慮政府SEC把私人SEC擠出了市場,同時強制的申報、審計和披露標準,大幅提高了上市的成本和時間,讓千千萬萬的中小公司對上市望而卻步,影響了他們的融資渠道和成本,表面上是安全了,其實是讓經濟體變得不效率了。在自由市場下,投資者擔心自己的資金安全,可以只買那些最好的私人機構推薦的,安全級別最高的公司股票。

經濟體就是一塊大餡餅,政府本身不生產這塊餅,政府占的份額越大,真正生產這塊餅的人能留下來的份額就越小。90%的政府部門都消耗著大量資源,養著一群廢人,不從事任何有價值的經濟產出,而且還干著干預自由市場的事。

教育部?所有學校都應該私有化,包括大學,為什麼國家需要一個叫教育部的東西?沒有政府插手,人們也有強烈的接受教育的需求。美國從殖民時代到19世紀中期,都是私立學校和教會學校,然後公立學校才越來越多。公立學校運作效率和效果,稍微了解點美國的人都清楚。

商業部?或者叫補貼部?補貼政治家挑選出來的行業。誰能進這些行業,我就不說了。

交通部?為什麼國家要去修路,私人可以做的更好。19世紀前30年,美國經濟主要在東北部發展,鐵路和蒸汽船還沒開始流行,當時的私人收費公路(turnpike)長度對比當時的經濟體量大小,全面超越二戰後美國政府開始修州際公路時代。

工商局?質監局?如果連藥品這種性命攸關的東西都應該交給自由市場解決,這些局又是用來幹嘛的呢,用來管什麼,質檢什麼呢。

央行?這是個超級怪物,所有經濟扭曲的罪魁禍首。而且,為什麼國家可以隨便稀釋老百姓的存款?一個強盜搶了你的錢,然後給你上一堂數學課,論證他拿你的錢花了可以刺激經濟,對你有好處,你肯定不買賬。但是這個人叫做「國家」和「凱恩斯」,老百姓就沒意見了。央行是老百姓最大的敵人,政治家最好的朋友。有了它,政治家可以隨時為了自己的短期目的犧牲所有公民的長期利益,一切問題可以用注射海洛因的方式解決,只不過,每次注射量都要大一點,注射時間都要久一點,對機體傷害也更多一點。1913年美國有了美聯儲以後,美國再也說不上是純正的自由經濟了,一個新稅種也隨即誕生:通貨膨脹稅。

國家存在的目的,是提供一個基本的框架(警察,法庭,軍隊),保護公民的生命權,財產權,保護契約的執行,而不是像八爪魚一樣把爪子伸到市場的方方面面,這才是一個國家最有效的運作方式,這才是曾經的美國政府可以小到3%GDP的原因,所謂的government is best which governs least。

200多年前,受夠歐洲皇權貴族壓迫的人們跑到新大陸,建立了新的國家。美國國父們為了讓老百姓不再受權力的壓迫,為了讓他們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寫下了美國憲法,把政府權力限制在一個小小的框架里。國家只有憲法里規定的18項權力。沒寫出來的,全歸人民所有。

因為國父們寬廣的胸懷,人類社會向前跨了一大步。5000年的人類文明史,第一次,皇權貴族被關進籠子里,老百姓終於可以不用再為統治階級而勞作,公權力終於成了僕人,而不是主人。

接下來的一個多世紀是西方歷史上最繁榮,最自由的世紀。波瀾壯闊的工業化,自由市場,自由貿易讓普通人的生活迅速改善,大量平民階級迅速變成中產階級,美國由一個金字塔社會變為一個橄欖形社會。

可惜,1929年大蕭條的苦難讓美國人開始懷疑一直信奉的自由市場,凱恩斯主義的流行讓美國政府拋棄了一貫的小政府和不干預傳統。當時的人們不懂,大蕭條的元兇正是政府機構美聯儲和政府過度干預,凱恩斯開出的藥方卻是更多的政府機構和干預。

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越來越多的政府管制,讓經濟越來越沒活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依賴政府,開始要求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和政府管制。惡性循環。

保護我們的殘疾人!結果政府給了我們Disability Act,從此沒人敢僱傭殘疾人。保護我們的工資!結果政府給了我們Minimum Wage Law,從此大量低薪人員找不到工作。保護我們的婦女!結果政府給了我們Equal Pay Act,從此大量婦女工作消失。保護我們的老人!結果政府給了我們Social Security,從此無數年輕人的血汗錢被捲入世界最大的龐氏騙局。保護我們的銀行和金融系統!結果政府給了我們Federal Reserve,從此我們損失在一個個金融泡沫上的錢遠超過每年倒閉的幾個銀行里的存款。一次又一次踐踏憲法,搞出一個又一個新法案新項目新機構,經濟體一個又一個枷鎖。

再後來,出身在這個年代的人,以為世界本來就應該這個樣子,以為政府本來就應該這樣無處不在的「保護」著我們,以前的歷史如若天方夜譚,彷彿自由是件多麼可怕多麼混亂的事情。就像出生在牢籠的囚鳥,都以為牢籠才是安全的存在,都忘記了,窗外那一片藍天才是他們真正的家;肖恩克監獄裡的囚犯們,都已經變得離不開這一堵堵高牆了。

拚命想逃脫皇權貴族壓迫的人們,歷盡千辛萬苦來到新大陸,結果花了1個多世紀的時間,又造出新的一批皇權貴族,以「保護」之名。

200多年前,托馬斯傑弗遜曾寫下一句話「I predict future happiness for Americans if they can prevent the government from wasting the labors of the people under the pretense of taking care of them."

Under the pretense of taking care of them,字字珠璣,可惜普通老百姓沒足夠的智慧理解這幾個字。

他們以為沒有政府,就不會有公路,不會有高鐵,不會有大飛機,不會有港珠澳大橋。他們也不想想,沒有政府,也有微軟,有波音,有華為,有騰訊,有Xspace。他們以為政府項目都是免費的恩賜,都是天上掉的餡餅,他們不明白,這些都是他們身上抽的血,都是「under the pretense of taking care of them"。他們以為經濟的發展要靠政府無處不在的指揮,卻不知道這些指揮只會傷害他們,私有制和自由市場才是真正的核心要素;他們以為政府是最有效率的資源分配者,卻不知道事實正好相反;他們以為這一片繁榮是政府的偉大功績,卻不知道這只是前所未有的印錢速度製造出來的海市蜃樓。

就像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裡面寫的:「所有通向地獄的路,原來都是準備去天堂的。」

20世紀的人們,踩著一條鋪滿鮮花的路,本來想去天堂,到一個政府可以保障一切、提供一切的極樂世界,不經意卻到了地獄。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免費的都是撒旦的盛宴;我們吃著他的盛宴,他卻吸著我們的血。1913年,美國修憲開始徵收個人所得稅,人的勞動果實都不再只屬於他自己。這曾是天賦人權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擁有他的時間,他的身體,他的勞動,所以也應該擁有他的全部勞動成果。可惜,一張薄薄的憲法羊皮紙怎麼擋得住權力的擴張,從此,能留下來多少勞動果實都要看政治家的恩賜。慢慢的,我們的血給養出一個龐然大物,所有人都被帶上鐐銬,成了奴隸,制度的奴隸,更是自己觀念的奴隸。

唯一的救贖,藏在「自由市場」這四個字里,更藏在我們的觀念和意志里。觀念的轉變和意志的力量,塑造著這個世界。

有時我會想,幾百年後的人們會怎麼寫我們這個世紀的歷史?14到17世紀的文藝復興用科學的火炬點亮了中世紀的黑暗,18、19世紀的工業革命讓普通人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自由,20世紀是懷疑自由的價值又重回集權和管制的世紀,21世紀呢?我們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20世紀的世界進程已被越來越大的政府拖慢太多太多,21世紀的我們是選擇全面擁抱自由市場,最大程度釋放人類的潛能;還是選擇無視這一百年的痛苦和災難,讓政府分配越來越多的資源?

當《勇敢的心》里的男主角對天長吼freedom的時候,大部分現代人已經意識不到,freedom對他們來說還意味著什麼,世界彷彿已經如此完美。

Freedom永遠意味著,少得多的稅收,多得多的可支配收入,發達得多的經濟,沒通貨膨脹,沒泡沫的房價,更豐富低廉的商品,更先進的科技/藥品。

Freedom也永遠意味著,政府要被縮到最小,皇權貴族們的利益要受到傷害。

只有一個社會中足夠多的人意識到自由的價值,並努力爭取自由,越來越多的自由才會光臨我們。

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為之努力。

推薦閱讀:

外媒:對華先示威再示好 「菲版特朗普」強調中菲經濟聯繫
基因經濟
自由的阿甘 2016 年 12 月 19 日的文章
胡少江:中國經濟學家不應該忽視經濟學的正義性
銀行的高股息為什麼不討投資者的好?--葉檀20140403--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TAG:政府 | 投資 | 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