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增補版】黃帝之魂:華夏復興

【增補版】黃帝之魂:華夏復興

簡目

內容

說明

上篇:黃帝之魂

中篇:一二次復興

下篇:三四次復興

參考資料

別鶴 撰

【僅供各位參考,版權已有,轉載引用時請完整註明,分享必謝,抄襲必究,此亦《軒轅誓》的前言,和個人對「中國夢」深化共識的闡述,及相關課程、論壇的概要】

2014年10月初稿

2017年7月修改

內容:全文分上中下三篇,從軒轅黃帝起源到抗日戰爭勝利,展現華夏民族和華夏文明四次偉大復興的軌跡。

說明:一,歷史上侵略中國的戎狄部族,與現代社會向華夏尊稱、漢人古稱和漢化統戰名稱「中華民族」歸化的各個族群,乃兩碼事,宜區分;二,抗戰之後,禁區較多,故不涉及敏感內容,只略提與歷代傳承的脈絡。

上篇:黃帝之魂

1. 黃帝之前

主題:《禮運大同篇》描述當時的景象:「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場景:花山大夏,蔥嶺崑崙,華夏之名,由此而來。

人物:有巢把房建,燧人點火燃,伏羲八卦始,神農百草遍。

我們的先民,生活在一個毫無壟斷,人盡才、地盡利、物盡用、貨暢流的民生時代。

2. 黃帝降世

主題:在當時的黃河長江流域,華夏系統表現為彩陶,華夏之外的系統表現為鼎。

場景一:先民遷徙,興於崑崙,翻越帕米爾,沿河源東進,而河北,而河南,而江北江南,黃河長江遂為華夏中國之搖籃。

場景二:彩陶與鼎。

——彩陶天水大地灣遺址,距今7000-1.3萬年。標誌:人頭形彩陶瓶,為母親形象雕塑。

代表人物:伏羲女媧。

——彩陶仰韶半坡遺址,距今7000-6300年。標誌:彩陶魚紋、鹿紋,成年女子和小孩合葬墓,小女孩隨葬石球。

人物:神農炎帝。

——彩陶仰韶史家遺址,距今6500-6000年。標誌:彩陶花紋,自渭水下游溯水而上,出現多人二次葬,表明華夏開始受到外力侵犯。《史記 五帝本紀》:「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彩陶仰韶廟底溝遺址:距今6300-5600年。標誌:向中下游擴散的彩陶地陰,玫瑰花紋,是以原始農業為基礎,最具中華特色,表現母系鼎盛時期的火花,是對初民「花山大夏」之呼應,對鼎系統之反擊征服;鶴魚石斧圖,廟底溝對半坡之徵服。

人物:軒轅黃帝。

——鼎之北辛後崗,東夷蚩尤系統:距今6500—6000年。標誌:父系單身葬墓,證明父系萌芽,東至山東半島,西越太行山而達晉中,南逾黃河,北達河套,層層西侵,華夏半坡炎帝系統節節敗退。

人物:蚩尤。

「禮運大同」受到壓迫,蚩尤橫暴,炎帝瀕危。軒轅黃帝挺身而起,出現在歷史舞台。

3. 黃帝功德

主題:按考古,黃帝二字,皆指母體,黃帝為最典型的原始母系部落,傳承於少典部落,而軒轅,是玫瑰彩陶的仰韶廟底溝時代,使黃帝部落發揚光大的大丈夫大英雄,故稱軒轅黃帝。

——越崑崙:軒轅黃帝即位之初,養性愛民,不好戰伐;然西戎四部,初侵帕米爾「花山大夏」,故黃帝討滅四帝,蹤伏羲神農之跡,率民東遷,屯兵崑崙北,是為軒轅之丘,築台軒轅丘,是為軒轅之台,沿河源東進,定居中原,作都於有熊,故號曰有熊氏。

—— 抗蚩尤:蚩尤以遊獵壟斷之東夷,西侵炎黃,軒轅奮起平之。清末民初同盟會《涿鹿戰歌》:「子孫當念祖宗功,我黃帝,真英雄,赤手辟幽叢,戰涿鹿,蚩尤攖其鋒,東巡大海,南登湘與熊,北上釜山,西略至崆峒。黃圖開拓最威風,從此中國本部無虜蹤。」華夏仰韶彩陶系統戰勝了東夷後崗鼎系統,廟底溝一統天下。軒轅 對東夷採取懷柔同化,故壟斷土地財富的父系萌芽,亦開始滲入當時的母系華夏,為大禹之後全面進入父系壟斷、世襲家天下的弱肉強食,客觀上埋下了伏筆。

——逐葷粥:葷粥遊獵部落,是後世匈奴、突厥、蒙古、通古斯諸西伯利亞部落之先,南侵華夏,軒轅奮起逐之。

——建民生:由於沒有壟斷,先民的創造力達到了鼎盛,綜軒轅黃帝之世,倡行中醫,釀酒,五穀,釜甑,井水,房屋,指南,舟車,絲綢,梳子,鏡子,筷子,曆法,音律,弓箭,算數,貝幣,足球;創作文字,始制衣冠;著歸藏易、金人銘、奇門遁甲,設史官、雲師、井田,迎日推策,建屏萬邦;其道為百家共術,以《黃帝四經》《黃帝內經》等,形成後世諸子的總源頭——黃帝學說。

場景一:華夏衣冠,漢服遙祭黃帝。

場景二:誦讀黃帝《金人銘》:「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怨主人,民害其貴。君子知天下之不可蓋也,故後之下之,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趨彼,我獨守此;眾人惑惑,我獨不從;內藏我知,不與人論技。我雖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長百穀者,以其卑下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戒之哉!戒之哉!」

場景三:黃帝部落中心,靈寶鑄鼎原,《禮運大同篇》再現中土:「治日月之行律,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歷之數;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凶;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暗,輔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隈;道不拾遺,市不豫賈;城郭不關,邑無盜賊;鄙旅之人,相讓以財;狗彘吐寂粟於路,而無忿爭之心;於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登熟;虎狼不妄噬,鷙鳥不妄搏;鳳凰翔於庭,麒麟游於郊;青龍進駕,飛黃 伏皂;諸北儋耳之國,莫不獻其貢職。」

場景四:黃帝諸子,如祝融燧火,蒼頡契版,容成造歷,隸首作數,大鴻卜日月,大撓演干支,伶倫奏黃鐘,榮將鑄咸池等。

人物:偉大的軒轅黃帝,將花山大夏的人道民生之世,在遊獵野蠻的肆虐圍剿中拯救延續,以「執雌持下,人莫逾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的自然法,為後世奠定了一個沒有壟斷、沒有侵略、沒有壓迫的習慣記憶,成為我們的立族之本。黃帝之魂,華夏民族,中華文明,對全人類的原始民生經驗,做了唯一完整的保留。

中篇:一二次復興

1. 第一次復興

主題一:由於東夷蚩尤鼎系統的滲入,後岡父系萌芽發展成的大汶口系統,逐漸打破了原有的母系民生習慣,財富土地出現壟斷,一變為世襲帝王家天下。

場景一:玫瑰彩陶消失,鼎定中原,大汶口系統西進,表現為黑陶,陶器之鼎逐漸變為神器,作為帝王象徵。

場景二:《汲冢竹書》為甲骨文驗證:「舜放堯於平陽」,堯舜禪讓,已是壟斷出現之後的強力威逼結果。

場景三:距今4000年左右,大禹收九牧之金,築為九鼎,夏啟開始世襲。

場景四:陶寺遺址,出現大型王墓,證明財富壟斷和世襲帝王開始出現。

主題二:由於內部壟斷,天下大爭,無力團結一致,抵抗外部侵害,故戎狄四起,從犬戎滅西周開始,華夏民族遭遇五百年天下大亂,生靈塗炭。

場景一:周幽王烽火戲諸候。

場景二:申侯勾結犬戎,攻佔鎬京,西周滅亡,進入東周亂世,春秋戰國。

場景三:諸子百家,盲人摸象,各執一詞,軒轅黃帝之道支離破碎,「大道隱沒,天下為家,道術為天下裂」,悉為壟斷服務,但又各有所長,例如老聃、萇弘、孔丘、管仲、墨翟、王禪、韓非、孫武等。

場景四:秦始皇建立帝制,舉國為囚,鞭笞天下,將五百年大亂推進到更加黑暗的深淵。

場景五:項羽重建土地世襲,復辟封建,屠城掠地,人人自危。

民眾迫切希望,在父系時代建立互助的共同體,來反抗內外壓迫,所以民族國家這種新的群體,取代原始部落,成為時代潮流。

主題三:漢朝——黃帝之魂第一次復興。

場景一:《大風歌》,劉邦團結底層大眾,約法三章,廢秦苛政,撥亂反正,終結五百年亂世。

人物:漢高祖。

場景二:文景之治,漢文帝廢肉刑,除言罪,罷露台,免田租,薄葬禮,倡讓賢,漢景帝削諸侯,抑豪強,史稱:「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然對匈奴綏靖,忍辱和親。

人物:漢文帝。

場景三:《黃帝四經》。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呂后和竇太后,都是黃帝信徒,以《黃帝四經》,和記載黃帝之道的《道德經》,為撥亂反正的藍本,後稱黃老之道。

場景四:漢武帝、漢宣帝、漢和帝反擊匈奴,開拓西域,鑿空漠北,兼并朝鮮,南下滇越,初奠中國版圖。故華夏民族炎黃子孫有了第一個小名:漢族。

人物:漢武帝:隸書同文,史賦興盛,大張撻伐。

人物:霍去病:封狼居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人物:陳湯:蔥嶺之西,追斬敵酋,「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人物:班超,馬援:縱橫西域,平定交趾,「平生慷慨班都護,萬裡間關馬伏波」。

場景五:尊儒毀黃,漢武帝董仲舒「不在六藝,勿使並進」,內朝相奪,強化帝制,盜賊半天下。漢高祖文帝,育濟蒼生,漢武帝,平定寰宇,兩種需求出現了矛盾。

場景六:內遷戎狄。漢武帝、漢光武帝、魏武帝數次內遷匈奴等部,潛滋暗長,為五胡亂華埋下伏筆。

2. 第二次復興

主題一:漢末到隋末,四百年流血漂櫓,戎狄肆虐,華夏民族步入冷兵器時代最漫長黑夜。

場景一:三國混戰:十室九空,白骨蔽野,千里無鳴。

場景二:五胡亂華:永嘉之禍,東晉南渡,黃河流域為奴為隸,陷入蠻族十六國爭鬥屠戮。

場景三:侯景之亂:江南狼藉,人人自危。

場景四:南朝腐化:民為部曲,官為門閥。

場景五:北朝奴役:華漢同胞數受歧視壓迫,任人宰割,姓氏紊亂,典籍埋沒。

場景六:文化疲憊:佛經多於六經幾十上百倍,沙門占田不斷。

場景七:隋煬暴虐:四百年間,晉武隋文短暫安定,局部恢復,各十年左右,煬帝敲骨吸髓,離散妻女,驕奢淫逸,同胞凍餒餓斃,仍讓夷狄胡吃白取,終至天下大亂。

場景八:隋末爆發:一百三十餘反王,曠古之亂,三人減二,良田荒蕪,多受突厥操縱,更有大小戎狄,割據西域遼東,群起迫華,華夏民族到了空前危險。

場景九:華夏民族的壯麗重生——五胡亂華時,黃帝子孫的奮起:

1.祖逖北伐;

2.桓溫北伐;

3.冉閔抗胡;

4.西涼李暠(李世民祖先)抗胡;

5.謝玄淝水之戰;

6.劉裕北伐局部光復;

7.陳霸先平羯亂;

8.楊堅局部光復北方;

9.隋末大亂,十胡又起,李世民掃盡傀儡軍閥,又北伐西討南下東征,滅東突厥、薛延駝、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中天竺、車鼻,擊潰西突厥、高句麗、吐蕃,全部戰勝,徹底光復開拓,洗雪五胡亂華和犬戎攻周之後所有國恥,華夏稱雄亞歐大陸,貞觀之治,萬國來朝!

主題二:唐朝——黃帝之魂第二次復興。

場景一:「秦王破陣樂」:少年李世民救駕雁門,智退突厥,成年之後,以亂世孤軍面對軍閥、突厥和四夷,西平薛仁杲,北剪劉武周,東擒王世充竇建德,再滅劉黑闥,並於五隴阪、渭水兩度復退突厥,統一中國,揭開史上最偉大民族復興的序幕。

場景二:貞觀之治: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貪污犯罪率降到歷史最低點,均田制、租庸調製、府兵制、貢舉製得以實施,既平均地權,又節制資本,農商並盛,群星璀璨,齊心圖治,留下《貞觀政要》《帝范》,貞觀律基礎上的《唐律疏議》為中華法系代表,以世界五大法系之首影響千年,遍及亞洲。

場景三:「雪恥酬百王,除凶報千古」:唐太宗把東西南北侵略者全部掃平,光復漢朝舊疆,拓展三倍版圖,帶華人從四百年內憂外侮不見天日的谷底,一躍為犯華夏者雖遠必誅的世界領袖。向北,打敗突厥、薛延陀、車鼻,向西,打敗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西突厥,向東,打敗高句麗、靺鞨,向南,打敗吐蕃、印度,實現了最徹底的一次驅除胡虜恢復中華,讓華夏人的疆域、國際地位和文化影響力都達到史上最強;唐高宗、玄宗錦上添花,「東綜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亞,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極印度及海洋洲,唐人威聲,遠播域外,漢族勢力,震爍古今」;在貞觀秉承軒轅「建屏萬邦」精神的十道節度使發展下,安史之後的中晚唐三次中興,北掃回鶻,西逐吐蕃,南平南詔,收復陰山、河西哈密、越南北部,漢疆唐土最終形成中國固有之版圖。故繼漢朝稱漢族之後,唐朝全亞聽命,中華冠冕,華夏民族炎黃子孫有了第二個小名:唐人。

場景四:文化復興與輸出:以道為一,《群書治要》恢復從軒轅黃帝到五胡亂華之前的固有文明,尊老子,中唐國祭黃帝;以儒為二,五經正義與釋奠禮尊孔代周;以佛為客,玄奘漢本位和慧能實踐哲學,漢化並改造六朝佛教。氏族志,澄清南北朝華夷之姓。對內解決了漢高文帝和漢武帝兩種需求的矛盾,對外歌舞畫雕,兩千邊塞詩,隨著黃帝之道,照亮全球中世紀。

人物:唐太宗李世民,同時做到了漢高祖的撥亂反正,漢文帝的育濟蒼生,漢武帝的平定寰宇,且超而上之,拯危亡、登衽席、匡文教、復漢疆、樹帝范、立典章,人類史上千古一帝和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民族英雄,在華夏史冊上,唯一與軒轅黃帝和國父孫中山先生並列。

人物:魏徵:貞觀之治的貫徹者和執行者。

人物:李靖:北滅突厥,西滅吐谷渾。

人物:蘇定方:西討至裏海,東征至平壤。

人物:高駢:平定越南北部,修建唯一海上大運河。

人物:玄奘、王玄策:影響印度,掃滅中天竺。

人物:張議潮:抗擊吐蕃,收復河西至哈密,唯一在剃髮易服之後迅速恢復衣冠,並以一隅光復促進全局中興的人物。

場景五:安史之亂。由於李隆基昏聵,繼漢朝內遷匈奴後,又一次淡忘華夷之辨,安祿山叛亂,唐朝盛極而衰,直接後果為丟失了蔥嶺以西,故土崑崙「花山大夏」千年不復。中晚唐雖三度中興,文武赫赫,卻已強弩之末。

場景六:固有疆域。終唐三百年,北伐東突厥、薛延陀、車鼻、鐵勒諸部、後突厥、回鶻、党項;西討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西突厥、拔汗那、突騎施、小勃律、大勃律、石國、大食;南下吐蕃、松外諸蠻、天竺、蠻僚、南詔、交趾;東征高句麗、靺鞨、百濟、日本、新羅、渤海、奚、契丹。將500萬平方公里的疆土,一度收復開拓至1400萬,並執天下牛耳。華夏民族之光榮燦爛,於此完成,故貞觀繼軒轅之後,成為後世恢復中華、振興中華「千載可稱,一人而已」的旗幟。

下篇:三四次復興

1. 崖山之後

主題:漢唐輝煌復興,卻在崖山之後,由於秦式帝制的復活,宋代掣肘相權,剝奪地方的兵權財權,猜忌將領,加上外交等多方面的失誤,華夏一亡於元,二亡於清,三半亡於列強及其影響,千年以來,均未成功復興。

場景一:誦讀岳飛滿江紅,文天祥正氣歌。

場景二:崖山海戰,十萬殉國。

場景三:蒙元實行全國種族壓迫和農奴制,狂暴屠殺,強分四等九級,五家共用一把菜刀,不許走夜路,行省,包稅,胥吏,人殉,各種殘暴野蠻,將如夢如幻的繁華文明,毀於一旦。

場景四:滿清第二次實行全國種族壓迫、農奴制和部族奴隸制,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遍及全國屠城六十餘座,剃髮易服,圈地投奴,寧古塔集中營,卧碑,文字獄,遷禁海,康乾大饑荒,軍機處,四庫全書,柳條邊,滿城駐防,禁地,禁會,禁練武,禁火器,禁異姓結拜,割地賠款,把中國徹底變成了東亞病夫,東方從此落後於西方,並成功地將漢奸包衣士紳,變成了農奴之上的特權階級,使得辛亥革命百年來,仍曲折蹉跎。

場景五:列強堅船利炮,日本軍國主義鐵蹄蹂躪,蘇俄輸入農奴制之上的烏托邦,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資本家再次輸入血汗工廠和各種減丁毒謀,今日之炎黃子孫,仍在憂患危局。

場景六:很多遊獵部眾,不堪其部族的奴隸制壓迫,認同華夏文明,故個體歸化為中國國民,如匈奴人金日磾歸化漢朝,朝鮮人高仙芝歸化唐朝,蒙古人滿桂、朝鮮人李如松歸化明朝,滿人文耆、恩溥加入同盟會歸化民國,這證明漢人非但沒有蘇俄栽贓的「大漢族主義」,反而因其人道主義的華夏文明,具有徹底的同化力和凝聚力。

2. 第三次復興

主題一:韓宋三路北伐,起紅巾復汴京,克上都,檄高麗,匡六部,行通寶,大小數百戰擊潰蒙元主力軍,為華夏全面亡國之後第一次復國。

場景:劉福通:「慨念生民,久陷於胡,倡義舉兵,恢復中華,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

人物:劉福通,韓宋實際領袖。

主題二:明朝並群雄,滅漢奸,復燕雲,克大都,八追蒙元,破北元,廢農奴,重建農耕自治,在韓宋危亡中力挽狂瀾,為復國成果的長期鞏固。

場景一:北伐檄文:「驅除胡虜,恢復中華」「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

場景二:廢除農奴制,剷除特權階層,還權於民:「大開黎庶通天路,剝盡人間狼子皮」 「新開荒的田地不問多少,永遠不要起科,有氣力的盡他種」,變奴為良,重建鄉約社學,確立底層查贓、綁貪諸民權,請回孟子,親講民貴君輕,維護封駁權。

場景三:鄭和下西洋,開闢海權。

場景四:繼漢唐之後,再次忽略華夷之辨,收留通古斯部,內遷,免稅,互市,授官,並給與努爾哈赤「龍虎將軍」兵權,遂釀成滔天巨患。

場景五:比甲只孫,蒙元牌位,行省胥吏,西域淪陷,種種比起漢唐,「恢復中華」不徹底。

場景六:白銀資本流入,東林商幫把持朝政,並在南明「聯虜平寇」,夾擊抗清農民軍,成為甲申之後的包衣。

場景七:清末改良保皇派,包衣康梁,以「啟蒙公知」幌子,鼓吹愚民論、素質論、革命不如立憲論,並將漢化概念「中華民族」去漢化,予以種種曲解。

場景八:王船山《黃書》在清末又一次出現,喚起了人民的黃帝魂意識。

人物:明太祖朱元璋:救韓宋之危亡,延續光復成果,廢除農奴制,重塑中華,是僅次於唐太宗李世民和漢高祖劉邦的傑出帝王。

人物:王船山、顧炎武、黃宗羲:明末傑出思想家,近代民族民權主義的先驅象徵。

人物:洪門群英:在殖民農奴制之下,將民族意識保留於下層社會,「反清復明」二百年。

主題三:部分反清志士,保留著明朝恢復的自耕農傳統,掙脫滿清,開闢南洋,建立近代世界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共和國,比美國憲法早十年,並成為近代華僑的重要基石。

場景:坤甸紀念廳對聯:「百戰據河山,揭地掀天,想見當年氣概;三章遵約法,經文緯武,猶存故國冠儀」。

人物:羅芳伯,蘭芳共和國的大唐總長,東方的華盛頓。

主題四:太平天國。

場景一:白崇禧題《翼王亭記》,石達開「忍令上國衣冠淪於夷狄,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

場景二:洪秀全的偏執妄想,曾國藩的匍匐蠕動,反映出「士大夫」群體的扭曲和墮落。

3. 第四次復興

主題一:民族,民權,民生。

場景一:滿清改良派留學生,受孫中山革命影響,群豪共聚一堂。

場景二:同盟會宣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並立革命方略,以選罷創復四權訓政,恢復縣鄉村自治,明廢除農奴、建立共和、從而凝聚全民族之程序方法。

場景三:中山先生奔波全球,將母系黃帝之道,總結為民生主義,將父系漢唐復興,總結為民族主義,針對殖民農奴制的現狀和以農工革命形成的社會民主經驗,總結並開啟走向大同的民權主義,將三民主義追溯為《禮運大同篇》黃帝之魂。

人物:國父孫中山先生:驅韃虜,復中華,終帝制,起共和,一心民族民權民生,一生踐行天下為公,全球華人的現代中國之父,一切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永遠的旗幟,與軒轅貞觀一樣,擁有歷代仰望的高度,具有凝聚全民的圖騰地位。

主題二:碧血黃花崗。

場景一:同盟會的數次起義,籌款,邊陲根據,聯絡長江,策反新軍等規劃。

場景二:花園山聚會,確立「尋孫逸仙期與一致」的總方針,後來發展為湖北共進會、文學社等同盟會外圍組織。

場景三:章太炎等學者由於迷信巴枯寧無政府主義,無端生事污衊,造成同盟會內訌,孫中山獨撐危局,在南洋檳榔嶼確定辛亥革命的總方略。

場景四:同盟會《民報》與康梁立憲「公知」的數次論戰。

場景五:辛亥確立以黃花崗起義為核心,湖北革命黨配合,共進會孫武將十六字綱領「平均地權」改為「平均人權」,反映出二百年的士農分裂,造成的階級私利,為後來之隱患。

場景六:黃花崗起義,「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此役之價值,驚天地而泣鬼神。」

人物:林覺民:黃花崗精神的象徵,《與妻書》。

人物:鄒容:《革命軍》。

人物:陶成章:唯一支持中山北伐的民元先驅。

人物:《黃帝魂》群英,第四次喚起「黃帝子孫」意識。

主題三:武昌起義。

場景一:同盟會保路運動,清廷調兵,武昌空虛。

場景二:共進會遙尊孫先生為總理,奉同盟會十六字綱領,成立同盟會總指揮部,刊《軍政府大總統孫》,新軍入共進會誓詞「奉總統孫文」,同盟會譚人鳳提供資金,同盟會居正為黎元洪授旗授劍,武昌三烈士高呼「孫中山萬歲,未死同志萬歲」,武昌起義奏捷。

場景三:黃興趕赴武昌,拖住清軍主力,同盟會相繼光復上海、南京,並迅速光復十幾省。

場景四:孫先生接到電邀任總統,不語一人,反去四國銀行團斷滿清軍費。

場景五:孫先生眾望所歸,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民國肇造,恢復中華。

場景六:孫先生率文武謁明孝陵,宣告中華光復,並將軍隊帶去明孝陵,防止軍隊干擾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總統。袁世凱承諾「永不行專制於中國」。

場景七:清廷軍費被斷,段祺瑞不顧袁世凱阻撓,毅然率軍逼宮,呼應共和,滿清退位。

場景八:南京三月,廢辮子、小腳、跪拜禮,頒布臨時約法,及一系列還政於民的措施。

場景九:孫先生以總統令確立黃帝紀年與民國元年的關係,並祭黃帝陵:「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場景十:東方各國反抗殖民、資本帝國主義與封建專制的領袖,如越南潘佩珠、菲律賓彭西、印尼哈達與蘇加諾、緬甸吳歐德馬、日本宮崎滔天、印度巴塔查爾亞、韓國申圭植、泰國帕儂榮,以及馬來西亞一干人等,共奉孫先生為亞洲革命的精神圖騰,凝聚在華夏周邊,共圖東方復興。

主題四:護國護法。

場景一:袁世凱倒行逆施:民元對英賣西藏,民二對日賣東北、對俄賣外蒙,善後大借款。

場景二:宋教仁被刺,法庭傳喚嫌疑人拒絕到庭,袁世凱毀滅證據,並悍然派兵,進攻九江沙河,率先挑起內戰,革命黨倉促應戰,史稱二次革命。

場景三:袁世凱簽署二十一條賣國條約,並夥同日本軍部、滿洲宗社黨等,偽造「孫文」簽章的《中日盟約》等一系列嫁禍,被揭穿,後一意孤行獨夫稱帝,天下共擊之。

場景四:北洋軍閥拒不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反而武力塗炭,孫中山被迫發起護法革命,國會選為大元帥和非常大總統,每次北洋稍做姿態恢復約法,孫即解散中華革命黨、華僑隊和軍隊,北洋遂次次毀約。

場景五:陳炯明以聯省之名,行割據專制之實,叛亂,護法受挫,孫先生總結《建國方略》,以「行易知難」明士人之責任,以「實業計劃」明節制資本、平均地權和工業化,以「民權初步」助民眾之集結。

主題五:黃埔軍校。

場景一:孫中山拒絕聯俄,蘇俄借陳炯明吳佩孚,南北滲透。

場景二:《孫文越飛宣言》,為剷除專制軍閥,廢除不平等條約,孫中山被迫聯俄,嚴控蘇俄。

場景三:廣州直選,並助農工會,系統講演三民主義。

場景四:確立耕者有其田方針,革命與農工實現結合,黃埔建軍。

場景五:中山先生為廢除不平等條約,開國民大會還政於民,而北上議和,病逝,近百萬民眾入京追悼,懸掛章太炎《祭孫公文》和海內外無數輓聯,北洋社稷壇公祭為「國父」,黃埔開始東征北伐,振興中華。

主題六:抗日衛國與兩岸建設。

場景一:白崇禧治理廣西模範省。

場景二:蔣中正發表廬山講話,號召「年無分老幼,地無分南北,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場景三:淞滬會戰,武漢會戰,數次長沙會戰等,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完成史上農業國戰勝工業國的奇蹟。

場景四:廢除滿清和北洋簽訂的一千多個不平等條約,籌備制憲行憲開國民大會,其中,臨時約法、五五憲草和四七憲法皆有「固有疆域」條款,以漢疆唐土為追溯依據,以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承認辛亥恢復中華、抗戰收復失地的果實。

場景五:中國參與組建聯合國,按黃帝之魂《禮運大同篇》原則起草聯合國憲章,並成為五常之一,孫中山先生手書《禮運大同篇》放置於聯合國,象徵華夏文明的原創性,和華夏文明對全人類的引導。

場景六:1949年,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尊奉孫中山先生畫像,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宣稱「繼承孫中山先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從此每年五一、十一,孫中山先生巨幅畫像皆在廣場中心尊奉,並大於其他任何領導人像,從未間斷,以宣布四九建政是「孫中山先生遺志」,並按照孫中山《建國方略實業計劃》繼續推進從30年代「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開始的工業化、現代化。辛亥革命恢復中華、建立共和、現代中國社會(民生)主義的進程,以遍布全國的326條中山路、全球75座中山公園和南極中山站等儀式,象徵延續,歷屆執政者皆宣稱是「孫中山先生最忠實繼承者」。

場景七:1966年,蔣中正在台灣發起包含漢服祭孔、祭南明抗清魯王在內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以孫中山先生誕辰為「中華文化復興節」。

場景八:台灣蔣經國時期,續接陳誠50年代按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的土地改革,實現高增長、工業化和分配公正同時兼容的經濟奇蹟,成為亞洲四小龍,締造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以後,華人社會的又一均富典範。

場景九:1980年代開始,鄧小平將廣場四角的馬恩列斯四位外國人畫像撤走,獨留大於其他任何領導人的孫中山先生畫像於廣場中心,保留每年五一、十一的敬奉儀式,與毛澤東像相對,以保護改革開放,並象徵傳承。

場景十:新世紀開始,民間自覺復興華夏,興起漢服熱,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剃髮易服四百年之後,華夏衣冠已綻放大江南北,全球華人同唱《重回漢唐》,禮運大同篇永放光芒。

參考資料:

軒轅《金人銘》《黃帝四經》

貞觀《群書治要》《政要》

中山《三民主義》《建國方略》

王船山《黃書》

陶成章《中國民族權力消長史》之《黃帝》

成本俊《唐太宗之精神及其事業》

柳克述《知識青年從軍之先例李世民》

伍立楊《鐵血黃花》

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

段振坤《黃帝學說》之《黃帝金人銘疏證、文化尊黃、道德經:權利與正義的經典》

陳君天《一寸山河一寸血》


推薦閱讀:

華夏經緯
華夏始祖黃帝正妃西陵嫘祖
記念那逝去的華夏
立遺囑熱線被打爆 預約呈現排隊潮吉林省華夏遺囑庫免費接受老人登記
【衣正華夏】

TAG:華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