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下肢缺血)外科治療醫生排名&臨床案例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下肢缺血)外科治療醫生排名&臨床案例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下肢缺血)外科治療醫生排名&臨床案例

2017-10-31 大咖醫 大咖醫 大咖醫 大咖醫 微信號 dakayi2016

功能介紹 中國首款官方資料精確查詢大醫生APP-大咖醫,聚集國家級疑難學科領域名家,通過文字、視頻展現醫學前沿科技與名家養生健康知識,真誠傳播他們高尚醫道與從醫智慧,為患者查詢名醫大家與重要疾病,為醫者建設資訊平台與診療案例。予人咖醫,指間留香!

找頂級名醫—讓天下沒有難找的頂級醫生

查疑難重症—快捷查詢疑難重症最新療法與名醫案例

尋健康養生—傳播權威健康養生知識

排行榜簡介:

中國大咖醫排行榜主要是根據我國政府核准的醫學、醫師以及其他專業學會、協會等組織官方信息,並結合醫生、學者在其專業領域獲得的榮譽稱號、項目成果、獲獎情況,以及其在國內外醫學領域的學術影響力等綜合評估而得出的國內首家疾病醫生排行榜。

疾病百科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PAD)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率逐年提高。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吸煙、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狀態、血液粘著性增高及高齡等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危險因素。其中吸煙與糖尿病的危害最大,二者均可使周圍動脈疾病的發生率增高3~4倍,合併存在危險性更高。其次是高脂血症,尤其是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與全身多部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密切相關。及時發現導致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並加以控制,能夠延緩動脈硬化的進程,降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生風險。

  • 治療方法

目前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主要有內科保守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兩類。

一、內科治療:①藥物治療。使用血管擴張劑可以解除血管痙攣,促進側枝循環,從而改善患肢血供;同時伴有冠心病、腦血管病,以及外科手術後的患者,還可應用血小板聚集抑製劑如阿司匹林等。②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特別要強調戒煙,這有利於減緩病情的進展。③步行鍛煉。每日步行30分鐘以上,持續數月,可望增加患者的步行距離。④保護肢體免受機械的、溫度的和化學性外傷,並保持皮膚清潔。

二、外科手術:①血管搭橋術。是指利用一段人造血管或自體血管,跨越病變動脈而將近端血液引到遠端缺血部位,緩解疼痛,促進癒合和恢復肢體功能。②內膜剝脫術。主要適用於短段的動脈閉塞病變,手術剝脫增生的內膜和繼發血栓,解除血管的狹窄。③經皮血管腔內球囊成形術(PTA)。PTA是目前最廣泛應用於臨床的血管腔內外科技術,一些動脈短段閉塞的病變,可經皮穿刺插入帶球囊的導管,以球囊擴張病變處,使閉塞動脈段得到復通。④腔內支架血管成形術。由於PTA術後存在複發的問題,在PTA的基礎上結合使用血管內支架,可以大大提高遠期通暢率。⑤腔內超聲血管成形術。利用超聲波的機械振動和空化效應清除動脈硬化斑塊,對血管壁損傷小,併發症少,是一種安全可靠的血管成形術。⑥骨髓幹細胞移植術。採用先進的幹細胞提取技術,用介入法和局部法將體內骨髓提取出的幹細胞注入血管閉塞部位,促使其長出新的血管,改善肢體的供血問題。這是一種簡單、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取材方便、不存在排斥反應、無社會倫理問題等優點,尤其適用於無法搭橋手術和不能耐受手術的病人。

臨床案例

  • 宣武醫院汪忠鎬、谷湧泉:三十載不懈努力攻克糖尿病下肢缺血外科治療世界性難題 (案例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6年第8期)

原標題:三十載不懈努力攻克糖尿病下肢缺血外科治療世界性難題——訪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獲得者谷湧泉教授

由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血管外科谷湧泉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的「糖尿病下肢缺血外科治療的臨床研究」項目,榮獲了2015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此項目在國內最早提出糖尿病下肢缺血可以進行外科治療的理念,並成功付諸實踐,之後逐步建立起糖尿病下肢缺血外科治療的完整體系,將之向全國範圍推廣,取得了巨大的臨床效益和社會效益。日前,本報記者採訪了谷湧泉教授,請他詳細介紹了本項目開展的過程及意義。

當前,糖尿病發病率呈逐漸增加趨勢,我國成人糖尿病發病率高達11.6%,12%~25%的患者可並發糖尿病下肢缺血。谷湧泉介紹,糖尿病下肢缺血是糖尿病患者由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導致的肢體缺血,主要癥狀是早期的下肢活動受限(間歇性跛行)、中期的靜息痛和晚期的下肢遠端潰瘍或壞疽。糖尿病下肢缺血是引起潰瘍、截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和治癒率低的特點。截肢患者的臨床預後不良:圍手術期膝上截肢的病死率達18%~46%;膝下截肢病死率為9%~38%;截肢術後3年病死率為75.9%。在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的時代,糖尿病下肢缺血是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巨大災難和臨床上處理非常棘手的疾病,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醫療難題。谷湧泉在談及糖尿病下肢缺血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的嚴重傷害時,不禁回憶起他早年遇到的一個病例:一位80多歲的老年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因高齡、病情嚴重,陷入了截肢和身體承受能力的兩難境地,最終在疾病造成的巨大痛苦煎熬中離開人世。

殘酷的疾病現實令谷湧泉等血管外科醫生痛心疾首,也激發起他們征服疾病、造福患者的決心。然而,既往國際醫學界普遍認為「糖尿病下肢缺血是遠端微小動脈硬化閉塞導致」,而糖尿病患者傷口易感染且不易癒合,因此無法進行外科血流重建治療。這一盛行的錯誤理念導致對患者單純採取內科保守治療,效果不佳,80%的患者最終不得不截肢。

在此背景下,汪忠鎬院士、谷湧泉教授等「糖尿病下肢缺血外科治療的臨床研究」課題組成員,基於為患者解除病痛的醫者之心和探索科學真知的精神,決心打破傳統觀念,開始了掃除病魔的創新之旅。課題組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嘗試以外科手段治療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經過30餘年的不懈努力,針對中國人的糖尿病下肢缺血進行了血流重建的系列臨床研究,證實了血流重建治療的可行性,建立了完整的治療體系,完善了治療規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打破傳統思維開創外科治療糖尿病下肢缺血先河

課題組在國內最早提出糖尿病下肢缺血可以進行外科治療的理念並成功付諸實踐;最早對比性研究發現了中國人糖尿病下肢缺血的血管病變特點,並最早開展了下肢動脈重建手術,開創了我國外科治療糖尿病下肢缺血的先河。汪忠鎬院士等總結了國內外的相關資料和過去治療的病例,在20 世紀80 年代開展外周血管造影,發現通過延遲顯像可以看到經側枝顯影的閉塞病變遠端的血管,提示糖尿病下肢缺血包含兩種病變,即可以外科治療的大血管病變和無法進行外科處理的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而80%~90%的患者具有可以外科治療的大血管病變。 依據這些研究,課題組在國內首先提出了「糖尿病下肢缺血可以通過下肢動脈重建」的方法避免截肢的理念。

1983年10月,我國血管外科泰斗、著名血管外科專家汪忠鎬院士完成了國內第一例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的下肢動脈重建手術,使患者的足部潰瘍癒合,患肢得以保存;在1984 年又用外科旁路進行血流重建,治療了2 例糖尿病下肢缺血的病例,也取得成功。這些以實際效果證實了外科可以治療糖尿病下肢缺血理念的正確性。1984年,汪忠鎬將他的研究工作發表在《中華醫學雜誌》上。隨著外科治療糖尿病下肢動脈缺血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人們逐步轉變了觀念;這一理論的建立也得到了廣大血管外科醫生的認可,為外科治療糖尿病下肢缺血的進一步推廣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完成了642例類似患者的治療,使大多數患者的肢體得以保存,在其中一項研究(78例患者95條患肢)中,平均隨訪10個月,保肢率達到96.6%,優於國際上88%~91%的同期保肢水平。

在大量血管造影的基礎上,谷湧泉等在國內最早明確了中國人糖尿病下肢缺血的血管病變特點:(1)糖尿病患者下肢缺血發病年齡較非糖尿病人群提前7.8年。(2)病變累及的部位在糖尿病患者多為大腿的股淺動脈及其以遠的動脈;非糖尿病患者多為股淺動脈及其以近的動脈。(3)糖尿病患者下肢多為多個平面病變。(4)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下肢遠端組織潰瘍或壞疽。課題組還發現中國人和西方人糖尿病膝下病變累及的血管有所不同,中國人累及最多的是脛前動脈(64.5%),其次為脛後動脈(59.9%),最後是腓動脈(31.6%);而國外多項研究發現,西方糖尿病人群膝下病變累及最多的是脛後動脈,其次是脛前動脈。因此,我國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膝下動脈病變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這些發現也在臨床實踐中得到進一步證實,為臨床治療提供了依據。

攻堅克難建立完整的糖尿病下肢缺血外科治療體系

面對糖尿病下肢缺血病變治療中出現的多項難題,課題組樹立了不懼險阻、勇於攻關的信念,歷經艱辛,成功解決了糖尿病下肢缺血血流重建中的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外科治療體系。

針對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下肢血管常為多節段病變,既有股腘動脈閉塞又合併膝下動脈閉塞,課題組採用股動脈-腘動脈人工血管-小腿動脈的序貫式旁路移植和腘動脈-小腿動脈旁路移植的方法,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股動脈-膝上腘動脈旁路移植時人工血管的長期通暢率與自體靜脈效果相當,故多採用人工血管即可;而小腿動脈病變的旁路移植採用自體血管(最常用的是大隱靜脈)的療效明顯優於人工血管。不少糖尿病老年患者常伴有靜脈曲張,或曾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已使用了大隱靜脈,或雙下肢多發病變時有效的自體靜脈長度不足,此時的自體移植物缺乏。為此,谷湧泉等研究發現,自體橈動脈與小腿動脈口徑相當,只要術前檢查明確尺動脈供血充足不影響手部血供,採用自體橈動脈作為下肢動脈遠端旁路移植材料非常理想。谷湧泉在國內率先應用自體橈動脈作為旁路移植材料進行手術獲得成功;同時也在國內首次採用上肢的頭靜脈作為下肢動脈旁路移植材料,也達到了與自體大隱靜脈相同的效果。在課題組的一項研究中,應用上述下肢血管旁路移植方法治療了82例嚴重的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的96條肢體,平均隨訪13.5個月,保肢率為95.5%,明顯高於國外66%的保肢率。

約有20%~30%的糖尿病重度下肢缺血患者,小腿遠端動脈流出道較差,3根小腿動脈經常僅剩1根,且足部動脈及微循環不良,導致旁路移植的2年血管通暢率在32%~55%。如何提高動脈旁路移植血管的通暢率進而提高保肢率?谷湧泉等經過臨床上的摸索和實踐,在國內率先採用下肢遠端吻合口的動靜脈瘺技術,並在國際上首先提出「限制性動靜脈瘺」概念,將瘺口直徑限制在2mm,既可以達到改善遠端供血的目的,又通過動靜脈瘺增大了血流量,達到了提高移植血管長期通暢率的效果,而這一小瘺口又不致於引起心功能不全等併發症。應用這項技術,課題組進行的一組21例研究中,平均隨訪15.2個月,最長5 1個月,移植血管通暢率達到100%,保肢率100%。

通過以上對於下肢血管旁路移植手術的不斷完善,課題組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但是,手術本身是創傷性很大的治療措施,對於那些身體狀況不佳,耐受手術不良的患者增加了病死率。有資料報道:合併糖尿病的下肢嚴重缺血患者圍手術期病死率是11.1%;如果該類患者同時合併冠心病,則圍手術期病死率高達2 0 . 4 %。面對這類不宜手術的患者,課題組將如何應對?經過探索,課題組找到了解決不耐受手術患者下肢缺血的利器,他們在國內最早開展了下肢動脈介入治療,這進一步擴大了外科治療的適應證,降低了病死率。

由於器械和技術的缺乏,既往國內介入治療部位主要在髂、股、腘動脈,而膝下小動脈的介入治療少有人問津,主因是膝下小動脈直徑太細,手術效果差,同時也缺乏合適的介入器材。不過,隨著最近十多年來介入技術的提高和介入器材工藝的改進,國外已經有一些報道,而且取得了令人興奮的結果。課題組在國內最早開展了膝下小動脈的介入治療,在他們早期開展的一項研究中,應用介入技術治療41例48條患肢,平均隨訪時間8.5個月,總救肢率88.1%,圍手術期病死率為0;而同期國外的保肢率為82%~93%,病死率為0.9%。課題組的工作已經基本達到國際水平。

但是,還有新的臨床問題在出現:20 % ~ 3 0%的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由於本身體質弱及伴發嚴重心腦血管病變或者其他嚴重疾病而無法耐受旁路移植的手術創傷;或者由於遠端沒有動脈流出道而無法進行動脈旁路移植或者介入治療;還有一部分旁路移植及介入治療失敗的患者。這些患者均面臨無法有效血管重建而不得不截肢甚至死亡的危險。對於這樣困難的局面,治療何去何從?難道要放棄這部分患者嗎?谷湧泉在思索:能否找到一種技術可以讓閉塞部位的側枝循環增加,改善病變遠端的血液供應?課題組將目光逐漸聚焦到血管新生療法上。他們發現,正常人血液幹細胞具有向非造血細胞分化的功能,能在體外和體內分化成血管和神經細胞,還能分泌多種血管生長因子。他們於2002 年開始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自體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移植治療嚴重下肢慢性缺血,取得了成功;又在國內最早開展了採用自體骨髓來源的單個核細胞移植的血管新生療法治療嚴重糖尿病足,取得成功。課題組還在國際上首先比較了外周血來源和骨髓來源的血管新生療法的療效,發現二者各有利弊,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用不同方式。課題組採用血管新生療法共治療了 286例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制定了患者准入的指標、標準化移植技術和療效評價體系和臨床護理規程。該新療法已經在國內外推廣應用,據不完全統計受益患者達31 2 7例。這些研究引起國內外同行關注,發表後被廣泛引用。課題組關於應用幹細胞療法治療糖尿病下肢缺血的獨創經驗,已經被最新版(20 1 2版)美國感染疾病協會-糖尿病足感染治療指南採納,因可以降低截肢率和住院時間而明確作為治療推薦。多位國際醫學專家對此創新療法表示肯定和讚賞,認為該技術是一項突破性進展,為難治性下肢缺血提供了可能治癒的希望。

經過上述的種種努力,課題組經過一系列研究,逐漸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外科治療糖尿病下肢缺血的方案體系。這一體系的建立,使臨床醫生可以根據患者的體質情況、動脈病變的情況以及伴發疾病情況來選擇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使各類患者均得到了科學有效的治療,從而降低了截肢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質量,為廣大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福音。

規範推廣促進國內糖尿病下肢缺血治療水平的整體提高

對於全國幾千萬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需要全國範圍內有更多掌握正確有效治療手段的醫生為他們解除病痛。因此,課題組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規範、推廣顯得尤為重要。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研究,谷湧泉等執筆制定了《糖尿病足診治指南》,經過國內相關專業的專家多次充分討論,以國際血管聯盟中國分會糖尿病足專業委員會的名義發表,為臨床治療糖尿病下肢缺血指明了方向。為規範自體幹細胞移植治療下肢慢性缺血,谷湧泉等執筆並召集汪忠鎬院士、吳祖澤院士、付小兵院士等50餘名國內相關專家制訂並推出了專家共識,以中華醫學會醫學工程學分會幹細胞學組和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血管外科學組名義聯合頒布,成為國際上第一個關於自體幹細胞移植治療臨床疾病的相關行業規範。上述指南、共識的制定和發布,有力地規範了我國糖尿病下肢缺血外科治療和自體幹細胞移植治療下肢慢性缺血工作,減少了醫療資源的浪費,提高了手術成功率和有效率,降低了致殘率和病死率,造福了大量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為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本項目按照要求提供的20篇學術文章,被他引770 次,其中9篇發表於SCI雜誌,累積影響因子43.922。項目被授予國家專利2項,主編學術專著12本,主編教材2部,參編專著5部,參編教材1部。本項目成果在國內67家醫院得到推廣應用,治療9474 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了更好地在全國範圍內,尤其是基層地區推廣先進治療技術,谷湧泉等從2004 年以來組織舉辦了5屆全國糖尿病足學習班,開展了幹細胞移植、介入治療的手術演示,指導參加學習的醫生如何正確操作、如何選擇患者,參加醫院累計501家,參加學員1045 人次,提高了與會醫生的認識水平和業務能力。舉辦相關學術研討會7次,參加醫院累計695家,參加代表1306人次。

此前,人民衛生出版社曾邀請谷湧泉撰寫《糖尿病足診療新進展》一書,一經印刷便被搶購一空,產生很大反響,很多患者拿著這本書來找谷湧泉就醫。有鑒於此,人民衛生出版社邀請谷湧泉再撰寫更為系統的糖尿病足治療著作。目前,谷湧泉等正組織國內相關領域的頂級專家,撰寫有關糖尿病足的預防與治療的學術專著。谷湧泉還通過設立網站、微信群,將技術向更廣泛的地區和醫生中推廣。谷湧泉還認為,要做好大型三甲醫院和基層醫院的聯動,實現雙向轉診、分級診療。大醫院開展好血管旁路移植、介入治療、幹細胞移植等高端技術,基層醫院做好換藥、後期康復等工作,從而更有效地利用醫療資源,縮短患者在三甲醫院的住院時間,減少醫療花費。

三十載不懈努力,幾代人銳意創新。以谷湧泉教授為第一完成人的「糖尿病下肢缺血外科治療的臨床研究」課題組,以解患者倒懸為己任,敢於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以創新的精神在外科治療糖尿病下肢缺血這一國際性難題上開闢出一條嶄新的中國之路,其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為千萬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帶來生的希望和更好的生命質量。真心期望他們在醫學的道路上不斷進取,再創輝煌!

我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下肢缺血)診治部分代表人物介紹

  • 汪忠鎬:布-加綜合征、大動脈炎血管損害、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腦缺血、血管重建術治療糖尿病肢體缺血(糖尿病足)、深靜脈血栓形成、下肢動脈硬化閉塞、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哮喘診治國際大師

【所屬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人物概述】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胃食管反流病及其食管外反流概念臨床工作的開拓人,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概念——「胃食管喉氣管綜合征」。國際脈管學院副主席、國際血管聯盟顧問、前亞洲血管外科學會主席、國際血管聯盟副主席、國際脈管雜誌副主編、國際血管外科年鑒編委、國際布加綜合征學會創始主席、美國血管外科學會傑出會員、印度血管外科學會名譽會員。1996年、1998年、2002年和2004年分別獲國際脈管學院、國際血管聯盟、國際布加綜合征學會和印度總統頒發的研究成就獎、功勛獎、終身成就獎、發展血管外科事業獎和亞洲血管學會成就獎。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血管學組首任負責人及終身名譽主任委員,《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診治指南》專家組成員,《慢性下肢靜脈疾病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專家組成員。汪忠鎬院士在布加綜合征、大動脈炎、頸動脈體瘤等疑難疾病的診斷、治療,以及血管腔內療法、人工血管生物化、骨髓細胞向內皮細胞分化等方面的開創性成果國際領先,在國內首先開展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腦缺血、血管重建術治療糖尿病肢體缺血等,全方位提高了我國血管外科學整體學術水平,推動我國血管外科學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近十年對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哮喘、反流性咳嗽、反流性呼吸道疾病、食管外反流有很高造詣。2006年汪忠鎬院士因自身患有以哮喘為主要表現的胃食管反流病,經正確診斷並抗反流手術治療而痊癒後,為了救治更多同類患者,致力於GERD事業,在二炮總醫院創立了國內首家GERD專病科室,並做了大量的學術和科普推廣工作,提出了胃食管喉氣道綜合症的概念,在全國各地成立了幾十家GERD中心,在世界上首創GERD的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為我國乃至全世界的GERD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 王玉琦:頸動脈狹窄,四肢和內臟動脈閉塞,動脈瘤、血管損傷和下肢靜脈疾病、深靜脈血栓形成等血管外科疾病診治國際名醫

【所屬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人物概述】亞洲血管外科學會主席,國際血管外科學會會員,國際血管腔內醫師學會會員等,國際心血管外科學會(ISCV)、國際脈管學會(ICA)和國際血管腔內治療專家學會員。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血管外科學組副組長,中國醫院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學會醫療保險分會副會長,中國醫院管理學會醫院經濟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診治指南》專家組成員,《慢性下肢靜脈疾病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專家組成員,《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第2版)》專家組成員。他用新的手術方法治療胸腹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和主髂動脈閉塞症取得了良好效果。他系統研究了國內顱外頸動脈狹窄和缺血性腦中風的關係並成功地開展了頸動脈內膜切除治療小中風的工作,在國內首先採用原位大隱靜脈旁路移植術治療下肢長段動脈閉塞症,首先開展了點式大隱靜脈曲張剝除術都獲得了良好效果。

  • 包俊敏:下肢動脈閉塞症、糖尿病足、腹主動脈瘤、夾層動脈瘤、頸動脈狹窄、腎動脈狹窄、大動脈炎、靜脈血栓形成診治國際名醫

【所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

【人物概述】《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診治指南》專家組成員,中國醫師協會腔內血管學專業委員會下肢動脈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醫學工程學分會血管外科與組織工程學組委員、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全國委員、國際血管聯盟中國分會糖尿病足分委會副主任委員。在國內率先開展規範應用動脈內溶栓術治療下肢動脈閉塞症、足弓動脈成形術治療糖尿病足等新技術,在長段動脈閉塞性疾病腔內治療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獨到的思路和技術方法,綜合治療水平居於國內領先水平,是該領域的國內頂級專家,年均完成手術500餘例,常年擔任全國三十多家醫院的會診和手術指導專家。

  • 谷湧泉:大動脈疾病(動脈瘤、主動脈夾層)、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下肢缺血(糖尿病足)、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深靜脈血栓形成外科治療國際名醫

【所屬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人物概述】我國知名血管外科專家,在汪院士指導下攻克糖尿病下肢缺血外科治療世界性難題,國際血管聯盟副主席、國際血管聯盟組織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醫學工程學分會幹細胞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醫學工程學分會組織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腔內血管學專業委員會糖尿病足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診治指南》專家組成員,《慢性下肢靜脈疾病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專家組成員,《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第2版)》專家組成員。在國內首創應用橈動脈行足背動脈搭橋治療糖尿病足,應用自體血管進行下肢遠端小血管搭橋治療下肢缺血的療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居領先地位。師從我國血管外科泰斗、著名血管外科專家汪忠鎬院士。在汪忠鎬院士的指導下,從1994年即在國內率先開展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變的膝下小動脈球囊成形技術,目前治療300多例患者,成功率高達95%,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2003年又在國內率先開展應用自體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療下肢缺血,目前已治療了400餘例患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此項技術在國際上屬於領先。在治療腦缺血型大動脈炎方面,在國際上首創應用分期重建頸動脈血流的方法,手術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併發症也大為減少,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主動脈疾病的手術和微創治療方面和腎動脈狹窄或閉塞性疾病的手術和介入治療方面均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

  • 王深明:周圍血管疾病、主動脈夾層、難治性主動脈夾層瘤、深靜脈血栓形成、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甲狀腺、乳腺疾病診治國內名醫

【所屬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人物概述】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血管外科學組組長、中央保健局會診專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診治指南》專家組成員,《慢性下肢靜脈疾病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專家組成員,《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第2版)》專家組成員。擅長周圍血管疾病、主動脈夾層、難治性主動脈夾層瘤、甲狀腺、乳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特別對胸腹主動脈瘤、頸動脈體瘤、頸動脈閉塞或狹窄、下肢動脈急慢性缺血、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下肢深靜脈瓣膜和交通靜脈功能不全、淺靜脈曲張、深靜脈血栓形成、動靜脈瘺、各類血管瘤、先天性靜脈畸形等血管疾病以及各種甲狀腺和甲狀旁腺疾病,乳腺癌、乳腺纖維囊性增生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 景在平:微創治療主動脈夾層、主動脈瘤(如胸腹主動脈瘤等)、心臟主動脈瓣狹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深靜脈血栓形成等血管疾病國際名醫

【所屬醫院】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

【人物概述】亞洲血管外科協會理事、歐洲血管外科協會及國際腔內血管專家協會委員;《JournalofEndovascularTherapy(腔內血管治療雜誌)》等雜誌編委。中國腔內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腔內血管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腔內血管學專業委員會腔內微創治療心臟瓣膜疾病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心血管專家委員會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腔內血管學專業委員會科普與人文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全軍血管外科學組組長;中央軍委保健委持證專家;中央保健委持證專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診治指南》專家組成員,《慢性下肢靜脈疾病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專家組成員,《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第2版)》專家組成員。在國內提出「腔內血管外科」和「腔內隔絕術」的理論概念,率先完成「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胸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和「心臟主動脈瓣球擴式腔內微創置換術」等一系列手術。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Endovascology(腔內血管學)的理論概念,創新完成了一系列世界首例病例。在總結大量臨床病例經驗基礎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主動脈夾層腔內隔絕術的「3N3V」分型法,成功研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動脈弓分支型腔內移植物。該款移植物已完成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並成功轉化,成為世界首款實際臨床應用的主動脈弓分支型移植物。

疾病防治

  • 臨床表現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一般見於中老年人,常伴有吸煙、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等危險因素。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癥狀的有無和嚴重程度,受病變進展的速度、側支循環的多寡、個體的耐受力等多種因素影響。癥狀一般由輕至重逐漸發展,但在動脈硬化閉塞症基礎上繼發急性血栓形成時,可導致癥狀突然加重。

早期可無明顯癥狀,或僅有輕微不適,如畏寒、發涼等。之後逐漸出現間歇性跛行癥狀,這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特徵性癥狀。表現為行走一段距離後,出現患肢疲勞、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時間;休息後癥狀可完全緩解,再次行走後癥狀復現,每次行走的距離、休息的時間一般較為固定;另外,酸痛的部位與血管病變的位置存在相關性。病變進一步發展,則出現靜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時就存在肢端疼痛,平卧及夜間休息時容易發生。最終肢體可出現潰瘍、壞疽,多由輕微的肢端損傷誘發。

  • 如何預防

該病的預防主要在於嚴格控制動脈粥樣的硬化的危險因素,如嚴格監測、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嚴格戒煙,可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降低下肢動脈硬塞症的發生率,並預防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

1.對存在上述一個或數個危險因素的患者應加強監測,及時發現和診治可能存在的動脈狹窄、閉塞性病變。

2.對於已發生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患者,應早期加強鍛煉、嚴格用藥,並加強足部護理,避免皮膚破損及外傷等,以防病情加重。

3.對於已行手術或治療的患者,上述預防措施仍需堅持應用,以預防手術部位血管再狹窄及身體其他部位的動脈發生病變。


推薦閱讀:

醫生猝死,網友評論:醫生多的是,不差這一個
眼圖醫生:均衡放大過度不利於串列連接的原因
廈門250斤孕婦產子 剖腹後醫生竟找不到娃在哪
原來醫生才是最牛的段子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經常坐著開醫囑的醫生,你的頸椎還好嗎?

TAG:醫學 | 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