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致親愛的女孩(一)誰說結了婚就要生孩子?

<原創>致親愛的女孩(一)誰說結了婚就要生孩子?

我曾在16歲的時候列舉生命必經的階段:上大學、工作、結婚。

現如今作為一名上過大學,已經工作的女孩,我在準備結婚的時候發現周圍的人都認為結了婚就要生孩子,不生孩子的婚姻是不幸福的。

這讓對婚姻充滿著浪漫幻想的我措手不及,婚姻不就是兩個人要永遠在一起、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么?有沒有孩子真的那麼重要嗎?

我認為結婚和生孩子是兩件應當分開考慮的事情:

媽媽總是跟我說,在考慮結婚的時候要考察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沒有責任心,是不是真心愛你以及適不適合做你孩子的父親。

似乎生孩子成為了婚姻的附屬品,只要另一半有可能成為一名好的父親,就能夠生孩子了。

現在所有人在聽說我要結婚之後,都覺得接下來我就要生孩子了。但是,生孩子這個問題事實從未出現在我的人生清單上。

於是,我開始被迫思考人為什麼要生孩子這個問題,我總想找出一大堆理由來反駁讓我生孩子的人,說服他們生孩子是一個多麼錯誤的選擇。

直到我發現,他們無可反駁。

因為人生的選擇本就沒有高低之分,每一個選擇所指向的都不必然是一個快樂的未來。

我們生而為人,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卑微,好似一粒塵埃般的存在,是什麼樣的狂妄能夠讓我們去評判他人的選擇是否正確或者將自己的選擇放在絕對正確的位置呢?

當我們開始為該怎麼選擇而痛苦的時候,我們往往假定了世界上有一個絕對正確的選擇,並且為自己沒有辦法達成這種正確而苦惱。

其實人本來就有很多理由要去生孩子,生孩子可以給人帶來幸福和痛苦,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人也有很多理由不生孩子,不生孩子也會給人帶來幸福和痛苦,這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而對於我來說,孩子就是沒有那麼重要,所以我沒有打算生孩子。

這不需要理由,這就是我內心的一個願望而已。

我因為無法勇敢承認自己內心的願望而痛苦,甚至希望和他人去辯解、闡述 「人不生孩子才更快樂呢」 這個我自以為的道理。最終在我尋遍世間的道理之後,終於在知道自己無法找到「人為什麼要生孩子」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也無法找到「人為什麼不要生孩子」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之後,豁然開朗。

原來我不打算生孩子根本不需要理由,就好像他人想生孩子不需要理由一樣。如果你非要找出什麼理由來,立刻就會有無數個反例來證明你的理由是多麼的站不住腳。事實上,我和他人並沒有什麼不一樣的,都只是在踐行自己內心的願望而已。而這個願望並不會傷害他人,我要做的只是勇敢的擁抱它就好了。

因此,重點是你內心的願望到底是什麼。

當你內心的願望與他人的想法不一致時,你能不能夠認清自己內心的願望,不質疑自己內心的願望,擁抱這個願望並且腳踏實地的踐行它?

與此同時,你是否能夠明白:他人的選擇雖然與你不一致,但也是如你一般的一個願望而已,你們之間是沒有對錯、沒有高低的。

生不生孩子,什麼時候生孩子,都取決於你的願望,這是與你結婚截然不同的兩個願望。因此,結了婚並不代表一定要生孩子。

婚姻是一件讓我想到就會很幸福的事

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另一個人選擇了我,向我承諾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會與我一起面對,不離不棄,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承諾,也是一個美好的期待

對我來說,這一份期待非常重要,它點亮了我的人生。只有愛情才能讓人對廝守終生充滿熱忱,我是因為愛情才選擇了婚姻,不是為了生孩子

費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一書中提出一個假設:

婚姻是為了生育孩子而存在的一種社會制度

他認為,生育首先不是一種本能。因本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不需要進行學習和訓練就具有的能力,而生育分為生和育兩個部分。其中生或許和本能有關聯性(費老認為只有「懷」才是本能),但是育是一種利他行為,是需要主動選擇並且經過學習和訓練才能完成的,與本能沒有關聯性。

他還認為,人類本沒有強烈的生育意願,但是社會是我們生存之根本,社會的運作需要保持人口數量,所以人類社會只能利用社會制度來讓人們願意生育,以達到讓社會繼續存在的目的。

而對於我們現在所認知的「傳統」社會來說,撫養孩子需要雙性撫育,這裡的雙性是不同性別的意思。為何需要雙性撫育呢?因孩子需要獲得兩性不同的社會經驗才可以成長為一個社會人。因此婚姻這一社會制度一方面是為了滿足雙性撫育而存在的,另一方面是為了讓人們具有生育意願以維持社會運作而創設的。

當然,他也指出,他的理論是有具有變動性的。上述觀點是建立在孩子的教育主要來源於家庭,以及兩性分工不同的前提下才能夠成立的。當兩性分工的差異開始變得模糊,雙性撫育就不再是必然的,人類可能會有另一種制度來替代婚姻作為生育制度。

這個具有變動特質的理論,雖然是在1947年提出的,在現代社會的特徵下依然可以自圓其說。我們可以看到現代社會的兩性分工的確越來越趨同,而孩子的教育越來越少的依賴於家庭。在健全的公共教育體制以及互聯網的信息大爆炸的現實情況下,社會正在用另一種方式將孩子們培育成一個社會人。在此背景下,人們對婚姻與生育的選擇正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婚姻可能將不再僅僅是一種生育制度

李銀河先生在《生育與村落文化》一書中展現了另一個事實

在中國村落文化的背景下,生育是一種人生目標

當一件事情是人生目標的時候,它就是一件必須要去做的事情

她同時研究了自願不育群體,並且發現:在中國城市逐漸脫離村落文化的基礎上

生育不再是一件必須去做的事情,經過獨立思考之後,自主選擇生育成為一種趨勢

從上述兩位頗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學者的觀點中,不難看出「傳統」的觀念一直強調:結婚就要生孩子、人必須要生孩子。而這些說法在近100年前的社會體系下的確說得通。

但是,相較近100年前的社會,現代社會的運作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在社會體系、階級制度、法律、精神文明、技術等各領域都獲得了飛速發展。這種發展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觀念形成的理論基礎。

結婚就要生孩子、人必須要生孩子這樣的「傳統」觀念很可能已經不再適合現代社會。

當我們發現,生孩子並不是人生必須要做的事情,才可以自然得出結婚並不代表生孩子的結論。從而讓自己在結婚生子的雙重壓力中解脫,真正思考自己作為一個人的願望到底是什麼。

當我們因為不想生孩子而遭到長輩們的反對,我們有時誤以為自己在反抗「傳統」,而害怕遭受懲罰。

但是「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遵照「傳統」是因為它可以帶給我們安全感,帶給我們幸福。當遵照「傳統」反而無法讓我們幸福,甚至會讓我們陷入一種可能的悲慘境地的時候,「傳統」便陷入了失靈狀態,最終淪為「糟粕」。

舊的「傳統」必然會因不符合現行社會的需求而被新的「傳統」替代,而新的「傳統」的形成需要時間。我們會面臨舊的「傳統」失靈,新的「傳統」缺席的空白期。

很不幸,我們現在正處於這種空白期。

但是往好的一面看,我們正在創造未來的「傳統」。

我相信,生孩子不是婚姻的附屬品。

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生或者不生,以及什麼時候生;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自由的與我們所愛的人結合,共同探索人生,一起作出生與不生的決定。

關鍵是,我們自由自主的在擁抱自己內心的願望,而這都將是幸福的。

喜歡我們的文章記得點擊關注公眾號:採訪實驗室

接下來會有更多同系列作品呈現給大家,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為什麼女性不能擁有一切?(二)
那些愛玩雙標的女權癌們,對男人耍了多少流氓?
最受同誌喜歡的吉祥物會在知乎誕生嗎
所謂女子力
艾瑪·沃森|性別平等也關乎你

TAG:婚姻 | 生育 | 性別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