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試著把記筆記變成一種思維訓練?

何不試著把記筆記變成一種思維訓練?

星期一利用通勤時間掃完了一本叫《聰明人用方格筆記》的書。和其它同類書一樣,這書其實水分相當高,但看完了總歸還是有一點收穫。簡單把讀書的心得寫一寫。

這本書提到的方格筆記有一陣子我也用過,但因為手殘,從來不在本子上畫圖表之類的,方格本對我來說和其它本子並無二致。作者在書中羅列了方格筆記本的六個優勢,但我看來,其實不一定非要方格本不可。書題不免有點博眼球的意思,不必太認真理會。

總結起來,這本書最核心的內容就是以下三個法則:

【法則一】留出空餘,行首對齊,用圖、畫、表等呈現「視覺效果」。

【法則二】在筆記本頂部3~5厘米寬的空白區域寫下標題。

【法則三】按照「事實→解釋→行動」這一「黃金三分法」記筆記。

嚴格說來,只有法則一最能體現方格本的優勢。其它兩條在別的本子上實現起來也毫無壓力。

第一條法則很好懂,就是用整齊的版式來製造良好的視覺體驗,不多說了。

第二條法則倒是很有意義,因為大部分人使用筆記本時,總是將頂部的空白就這麼空著。按照作者的觀點,其實那個位置是用來總結醒目的標題,有類似報紙標題的效果。如果要達到這一目的,有一點要求,那就是每一頁記錄一個主題,絕對不把主題不一樣的內容記錄在同一頁。

第三條法則是最核心的內容。所謂黃金三分法,在書中羅列了幾種變體。有所謂的「東大體」(作者是日本人)、康奈爾體、埃森哲體、和麥肯錫體。看圖就知道各自的差別:

康奈爾體:

埃森哲體:

麥肯錫體:

普通人記筆記一般只注意事實的部分,而往往忽略掉對事實的進一步解釋,進而將自己的思考轉化成具體可操作的方案。

對於普通學生而言:「事實=板書」「解釋=發現點」「行動=總結」。我曾經多次在課堂上介紹康奈爾筆記的使用方法,但真正執行的學生寥寥無幾。長年累月習慣了照抄黑板ppt的學生,極少認真對所記錄的內容進行更進一步思考,更不要說經由思考得出什麼結論。

如果說這種筆記的方式有什麼特別出眾的地方的話,我贊同它其實是一種思維訓練方式。可能一開始會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發現,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好像把筆記這麼劃分以後是浪費紙張,但其實人的思維潛能是無限的,當我們逼迫自己去進行更多主動思考以後,相信能寫的內容會越來越多。筆記本也就不再單純是一個記錄本,而會成為一個你獨一無二的創造。

另外對於抄板書,這本書的作者也提了一個很有趣的建議:將「看黑板→寫筆記」的記錄方法改為: 「看黑板→印在大腦中→不看黑板,將印在大腦中的內容重現在筆記本上」。 不是一邊看黑板一邊抄寫,而是在「看黑板→抄寫」之間加入「印在大腦中的一秒鐘」。 我把這一秒鐘稱為「空白的一秒鐘」。 (Kindle#634-638)

不過這種筆記方式在進入職場以後也要發生轉變,按照作者的解釋,學校里獲取的知識是經過老師整理的,邏輯、結構清晰的內容,而進入職場後,筆記非常容易變成一個什麼都往裡面放的雜物間。」『這也記、那也記』『先記下再說』『說不定以後會用到』……按照這樣的想法記筆記的話,記在筆記上的信息日後被使用的概率幾乎為零。「

因此進入職場後的筆記應該勇敢捨棄。和房間的收納整理一樣,關鍵就是將「捨棄」發揮到極致。 要想保持生活空間的井然有序,就要從「捨棄」開始,由「捨棄」結束。擁有舒適生活的人都是習慣性「捨棄」的人。

所以這時候,筆記的模式就轉變為:記筆記→捨棄→得出一個結論。

恩,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大概就是這樣。另外有若干細節的建議,我選擇了有意思的羅列出來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1. 使用A4甚至更大一些的筆記本;

  2. 盡量選擇貴一些的書寫工具,讓書寫更順暢,也更有儀式感;

  3. 筆記本中使用的顏色筆控制在三種以內;

  4. 藍色利於激發創造性,紅色利於提高準確度;

  5. 可以將筆記本橫過來使用,更適合人的視覺習慣。

最後借用書中的一張圖說明一個完美的三分法筆記長什麼樣子:

題圖來自:Khurt Williams

根據CCO協議使用

公眾號:八樓書房


推薦閱讀:

開欄第一天(知識的輸出系統構建)
康奈爾筆記本是什麼學習方法?
一個人也可以的高效「輸出」!科學解讀正確「知識輸出」的時間配分和方法
大圖景學習實例:如何拯救一位該挨揍的紋身師?
如何有效提高語數英成績?實現彎道超車的技巧必須掌握!

TAG:筆記 | 學習方法 |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