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我精神導論》披露我之戰爭——沉默之石
來自專欄之我精神導論
沉默之石
歙縣位於安徽省南部,史稱「徽州府」,是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東南鄒魯」、「文化之邦」的美譽,歙縣牌坊則是徽州文化的精神化石。據統計,歙縣自唐至清建有牌坊140餘座。其中,節孝坊35座,忠義坊30座。這些牌坊雕刻裝飾是從中國文化出發的,在徽派雕刻裝飾藝術中,潛藏著封建倫理道德的靈魂,其審美特徵歸結為一個「儒」字。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及仁、義、禮、智、信這三綱五常和三從四德等封建社會的宗教倫理觀念都從中得到充分印證。岳母刺字,表現「忠」;卧冰求鯉,表現「孝」;蘇武牧羊,表現「節」;孔融讓梨,表現「義」。
棠樾是歙縣的一個村莊。牌坊共七座,每座高11米,寬9米左右,為明清時代徽商大賈鮑氏家族所建。它以「義」為中心,按忠、孝、節、義順序展開,均為皇帝御表,一律青石結構,自東至西聳立在村口寬闊的青石板甬道上,極目望去,氣勢恢宏,蔚為壯觀。(本節選自安徽日報)
吳氏節孝坊,始建於清乾隆52年冬,上面嵌有乾隆皇帝御表的「節盡三冬」、「脈存一線」等字樣。吳氏二十九歲喪夫,從此不嫁,一生守節達六十年,直至病故,令人心酸。另一座表彰汪氏,25歲喪夫守節,將孤兒撫養成人後,終於在45歲時病逝。《民國歙志》記載,棠樾家族入志的有59位烈女。每一位烈女身後,都有一個說不完的凄涼哀傷的故事。
有人感嘆:我的故鄉歙縣簡直是個「牌坊森林」,縣城街道上「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各式各樣的牌坊鱗次櫛比,一眼望不見盡頭!特別是那牌坊的名稱,功德坊、忠正坊、名門坊、孝子坊、貞節坊、仁義坊、百歲坊、學宮書院坊、文廟武廟坊、衙署府第坊、會館商肆坊、陵墓祠廟坊等等,數不勝數!老人們說:歙縣牌坊是一部史書,它記錄了整個徽州的歷史;男人們說,歙縣牌坊是一枚枚勳章,它記錄了古代徽州歷史上所有的榮譽和輝煌;女人們則告訴我,歙縣牌坊是一卷女人書,它記錄了整個徽州女人的笑、整個徽州女人的淚、整個徽州女人的溫柔與善良、整個徽州女人的血淚和悲傷!(本節選自浙江在線)
牌坊定義是這樣表述的——為宣揚禮教、標榜功德、榮宗耀祖、旌表貞烈而建的紀念性建築物。樹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後恩,流芳百世之舉,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牌坊濫觴於漢闕,成熟於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極。不僅置於郊壇、孔廟,以及用於宮殿、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還置於主要街道的起點、交叉口、橋樑等處。
其實,牌坊的最大功能在於「壓抑」,即以統治者的意志及綱常,儘可能或最大限度地壓抑住大眾靈魂里「之我」,在牌坊標榜「精神」照射之下,大眾「之我」日漸陶醉,由此靈魂被「精神」改寫,大眾「之我」俯首稱臣。另一方面,這些牌坊更是無言的「暗示」,牌坊成了催眠棒,人們思想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所謂暗示,沉默的石頭替代了說教,大眾「之我」迷醉在催眠棒下無所作為,進而思維認知與價值判斷在不聲不響中被牌坊所倡導的精神淋漓征服了。
g
推薦閱讀:
※殲10首飛20周年,簡單聊聊它的故事
※古代緬甸的九百年戰爭:因與中國和泰國交戰變衰落
※第二次鴉片戰爭因為啥會比第一次輸的還要慘?
※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號都有哪些缺點?
※士兵打仗的時候,該如何選擇恰當的單兵輕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