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人物寫出美感,就把他和有美感的事物放在一起
來自專欄作文新思維
跟課文學作文之《散文詩兩首》(人教版初一上冊)
在前邊的文章里,我寫到過這麼一句:要讓你所描寫的人物顯出美感,就把她和有美感的事物放在一起。
這個意識蠻重要的,現在我來展開談。
這種意識在人類的心理活動中根深蒂固吧。讀人類學的書,會發覺擁有原始思維的人們最會這麼想,把猛獸的牙齒佩戴身上,認為自己會因此變得勇敢;把兔子尾巴佩戴身上,認為自己會因此善於藏匿。在《離騷》里,屈原也是不停地把各種香草往自己身上戴,世界穢濁,唯有我高潔。如今人們講究科學,不再重視原始思維,但是這個心理依然強烈,戴顆鑽石,拎個LV,就覺得自己一下子變高級了似的。
在各種訴諸視覺的藝術中,也是這樣,畫面中一個女人,拿著一個爛蘋果或是拿著一個紅蘋果,將會對她的美麗產生影響;讀著一本專業書籍和讀著一本時尚雜誌,也會影響讀者對她的內在美的判斷;站在一個凌亂的房間里和站在一個整潔的房間里,想想這種區別吧。
所以我要強調這一點:要讓你所描寫的人物顯出美感,就把她和有美感的事物放在一起。
反之,也對,想把她寫得形象醜陋,就讓她和醜陋的東西在一起。
作文時,或許你覺得大情節上不便這麼隨意,但至少細節上是完全可以按照這個思路去考慮的。
來看《金色花》中的例子。
母親早上沐浴後,穿過林蔭,走到小庭院。此時,作者為母親這個形象附加了這麼一些美的事物。
「濕發披在兩肩」,帶來親切溫柔的感覺。還記得那首《致青春》的歌詞嗎,「她洗過的發像心中火焰」。
「金色花的林蔭」,帶來明媚的感覺。
「做禱告的小庭院」,帶來虔誠的感覺。
一個母親行走的時候,身上和身邊絕不止這麼一些要素,她可能穿著拖鞋呢,她可能踩得地面咚咚響呢,然而,這些和作者心目中的母親的美麗形象不一致,作者只選擇了讓「濕發」「金色花」「禱告」和母親在一起。
於是在這篇文章里,我們還看到:
午飯後,母親讀書,是和「窗前」「《羅摩衍那》」在一起。
黃昏時,母親去牛棚,是和「拿了燈」在一起。
現在來具體到文筆。
最基礎的文筆技巧,就是給句子主幹添加修飾詞,比如這一句:
雨點打著,只能在那荷葉上面,聚了些水珠。
加上修飾詞:
雨點不住地打著,只能在那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無力的水珠。
就成了《荷葉·母親》中的句子。
選擇哪些詞和你要修飾的句子主幹在一起,很見匠心和功底,平時的語文學習中,可以累積些你認為表達效果很好的詞語,多多益善。
從這個角度來講,有一種修辭手法很有意義,就是比喻。
比喻最能把各種各樣不屬於寫作對象的事物帶入你的寫作對象里,並且帶入得天衣無縫,不過這次結合的這兩篇課文中沒有令人驚艷的比喻,就舉個例子能說明問題就好。
比如《荷葉·母親》中:
從窗內往外看時,那一朵白蓮已經謝了,白瓣兒小船般散飄在水面。
在這裡,如果不使用比喻,「小船」這個事物就難以進入對蓮花的描寫里。
比喻的修辭對於描寫很重要,這個重要性以後再展開講。
最後,在這個思路下,關於描寫還有一點值得說。
當然我們也需要學慣用描寫暗示出感情,而不是直接把感情寫出來;但是,如果你單純的描寫不能把感情表達得讓人感覺到,那麼,在描寫的旁邊把情感直接寫出來,將會把這種感情有效而強烈地融入到描寫中,這是一種做到情景交融的簡單方法。
比如《荷葉·母親》中:
對屋裡母親喚著,我連忙走過去,坐在母親身邊——一回頭忽然看見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地傾側了下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我不寧的心緒散盡了。
一句「我不寧的心緒散盡了」放在景物描寫旁邊,一下子讓前邊的景物描寫顯得感情滿滿。
當然這只是一種選擇,不是必須要這麼做,或許有些人不喜歡把感情說得太明確,而是喜歡下面這種處理:
對屋裡母親喚著,我連忙走過去,坐在母親身邊——一回頭忽然看見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地傾側了下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
推薦閱讀:
※偉人到底是如何定位的?
※劉備老婆兩次被俘,為何都毫髮無損就回來了?
※【軼事秘聞】冰心與林徽因因何關係不佳?
※秦朝的歷史人物
※光緒是個好皇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