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秦陵地宮之謎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

民間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地宮在不在驪山?專家使用遙感和物探方法進行探測,確認地宮就在秦陵園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

墓室是否完好?

考古隊的探測結果表明,陵墓四周都是一圈極厚的宮牆,墓室完好無損和這道宮牆有很大關係。這種新發現的墓葬形式被稱為「秦陵式」。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

在古代由於受技術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實為不易,並且如果地宮位於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長期滲透,定會使地宮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當然這些都不過是推測,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地下墓穴的結構如何呢?

從已發掘的秦始皇陵遺迹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宮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帶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實現這一點,非建造廣闊的墓室難以如願。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

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

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裡,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里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據悉,考古學家根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但卻一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地宮有無水銀?

考古隊的探測結果表明,地宮內的確存在水銀,且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證明。

宮內水銀防腐防盜,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介紹,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和我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秦始皇曾親自到過渤海灣,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畫進自己的地宮。如果這被證實,說明秦代對中國地理就有了調查和研究,也是個新發現。」劉士毅說。

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宏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瀰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而且汞是劇毒物質,大量吸入可導致死亡,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

墓道有幾條?

考古隊的探測結果表明,只有東、西兩條墓道。而從商周到漢代,帝王墓道通常為東南西北4條。這一新發現引起專家極大關注。

曾經有知名媒體報道稱,考古學者使用鑽探方法在封土東邊發現了5條墓道,封土西邊北邊也各找到1條。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澄清說,根據這次探測結果,除了東、西各一條墓道外,其餘則是一些陪葬坑。

從商周到漢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為4條,分別貫穿東南西北4個方向,這是尊貴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普通官員和百姓的墓道為一條或兩條。目前卻僅僅發現了東西兩條墓道,但是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應為4條。

為什麼不將秦始皇的陵墓挖掘出來呢?

因為現在沒有那麼好的保存技術,把挖出來的東西完整保存下來。兵馬俑就是技術不夠而掉色了。有的學者認為,兵馬俑軍陣就是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究竟建造兵馬俑軍陣是出於何種目的,一時還無法確證。一代偉人秦始皇,諸多謎底墓中藏。

秦始皇陵園除從葬坑外,還發現石料加工場的遺址,建築遺物有門砧、柱礎、瓦、脊、瓦當、石水道、陶水道等。秦始皇陵規模之大可見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沒有設計藍圖呢?

據史書所說「使水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來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絕非任意,必定是按設計圖有計劃地營造,縱觀歷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難想像其中的關聯之處。具體設計藍圖如何,還在進一步研究之中。

是誰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據推測,少府是主管建築的,國家陵墓當由其管理。當然最高的管理上級還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萬機,由少府具體操作辦理而已。不過,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統一後命名的,在統一之前有無這一官職無從考證,但無論有無,肯定有一種機構專管宮廷的土木建築工程。至於這一機構名稱如何,尚待進一步考證。

時常有人問,秦始皇為什麼要使用那麼多的泥人泥馬來陪葬呢?

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實質上是按古代禮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設計的。因為秦始皇即位後,使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當時他率領千軍萬馬南征北戰,從而并吞了六國,統一了天下。為了顯示他生前的功績,以軍隊的形式來陪葬似乎是一種必然。


推薦閱讀:

鄭新立:江山代有人才出 不廢江河萬古流
知道中國江河名稱的由來嗎?
活水的江河──聖靈的浸、澆灌與充滿
流淌在詩詞里的「江河水」(上)
金秋時節夜釣江河翹嘴魚的技巧

TAG:探索 | 江河 | 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