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命的永恆:《論語·子張》繹義
《子張》篇是《論語》的第19篇,共計25章。主要的內容為集中記載了孔子的一些主要弟子——子張、子夏、子游、曾子、子貢等人的言辭。這顯然為孔子去世之後,他的及門弟子弘揚老師學說、維護老師地位、傳承儒學傳統的具體驗證。由此可見,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夠不斷得到發揚光大,是他的諸多弟子積極努力、不懈堅持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子張、子貢、曾子等人不愧為孔門傳人、儒雅功臣。常言道:「薪火相傳」,儒學的生生不息之發展,印證了這個事物運動的一般規律。因此,本篇的內容為治儒學歷史者所不可忽略。
《子張》一篇中,輯錄子張的言辭3章,子夏的言辭10章,子游的言辭2章(另有一段評議子夏弟子的言辭與子夏的言辭在同一章),曾子的言辭4章、子貢的言辭6章。通觀全篇,只有曾子一人以「子」尊稱之,其他均以字相稱,故後世學者大多認為此篇撰著者當為曾子的弟子。
在子女的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生物生命的延續;而在學生的身上,則可以看到老師文化生命的延續。「薪盡火傳」,孔子的思想之所以在身後能代有相傳,日益光大發揚,這是與其弟子繼承與傳授分不開的。這些弟子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層次,領悟孔子思想的精髓與要義,並加以體認和傳播,從而使得孔子學說的基本精神與核心主張,得以經受住時間的洗禮,融入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偉大而不朽,亘古而常新。這是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蹟,而締造這一奇蹟的發軔者,就是這些孔門弟子。從這個意義上講,子夏、曾子、子貢等人無疑是孔門的傑出傳人,儒學的不朽功臣!
這些弟子對孔子學說的繼承發揚,究竟反映在哪些具體方面?概括地說,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對孔子的偉大歷史文化貢獻作出高度的評價,維護老師的形象,肯定老師的地位。這方面,子貢所付出的努力最多,發揮的作用最大,影響也最為深遠持久。他強調孔子學說的博大精深,仰之彌高,用之不竭,是一座美不勝收、異彩紛呈的思想寶庫:「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強調孔子作為不世出的「聖人」,猶如日月,猶如蒼天,是高聳人云的不朽豐碑,是永遠無法企及和逾越的:「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一再指出,孔子是真正的人類文化思想之永恆奇蹟,「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第二,提倡專心學習,像孔子那樣,把學習視為自己的生命,通過學習,積累知識,蘊涵義理,塑造人格,提升境界。「學而時習之」,這是孔子立德為仁,明禮治政的起點。他一生都在學習,因而最終能夠成其偉大。孔子的學習理念與實際努力,作為楷模,始終在影響著其弟子們的人生理想與價值取向。身為受其親炙的弟子,他們在潛移默化之中,早已完全認同了老師的理念與方法。因此,在他們看來,要傳承與弘揚孔子的學說,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注重學習,打好基礎,鍥而不捨,心無旁鶩。這就是子夏所總結的「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博學而篤志,切間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第三,主張謙虛謹慎,要像孔子那樣,做到虛懷若谷,謙遜謹慎,見賢思齊,從善改惡,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不好高騖遠,忌自滿得意。眾所周知,孔子對理想君子人格的追求,業已成為其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君子人格,從大處說,是禮、義、仁、智、信無所不包,從小處說,則是要從嚴於律己、躬身自勉做起,即注重細節,注重小節,取得成績之時,謙遜低調,犯有過錯之時,不憚悔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門弟子深諳夫子所汲汲倡導「立德為仁」先要做人的基本道理,在踐行孔子思想的過程中逐一加以落實,為此,他們提倡隨時改進不足,修正錯誤,「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主張把君子之道落到細微之處,力求從細微之處見精神,「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傳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強調持之以恆,鍥而不捨;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在此基礎上成就君子理想人格:「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
與此同時,他們還倡導立身處世要做到「守經用權」,使堅持原則性與運用靈活性得到有機的統一,「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還秉承孔子「學而不思則罔」的主張,強調獨立思考,自出機杼,切忌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沒有主見,喪失原則。子貢他對於商紂王的評價,就集中地體現了這種優秀的文化自覺意識:「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本篇中孔門弟子雖然在尊奉孔子地位,踐行孔子思想,弘揚儒學精神等基本問題上有高度的一致,但是,作為具體的個體,他們的秉性氣質、境界器局、行為方法、思維模式以及關注問題的側重點,卻是各具特點,有所差異。在篇中,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是子張的自信張揚,子夏的平易低調,曾子的篤行寡言,子貢的敏捷雄辯。他們的鮮明個性,栩栩如生;他們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他們各得孔子之道的一部分精髓要義,境界或許有高下之分,感悟或許有多寡之別,但組合在一起,則鑄就了孔子思想學說新的完整體系,這也許就是子貢所理解的「文武之道」一般傳承規律:「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總而言之,孔子之於學生,名為師生,誼屬朋友;學生之於孔子,名為師生、情同父子。孔子生前,毫無保留以道義仁德培養學生,以造就君子為人生最大意義之所在;孔子身後,學生則超越功利,以事父孝道弘揚師德,以傳承文化為事業最大價值之所在。這不僅僅是中國教育史上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更是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毫無疑問,孔子的弟子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擁有一位偉大而睿智的老師;孔子本人同樣也是幸運的,因為他擁有一群卓越而傑出的弟子!
推薦閱讀:
※心靈家園【永恆說說集】 (10)
※朗誦 | 愛如煙花,瞬間即是永恆
※梨形體型/永恆的曲線
※十八、永恆
※來世,請卿為伊點燃永恆的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