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開》幕後最大反派王爺究竟是誰?差點做了皇帝的爹
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躲在幕後陷害吳家東院的貝勒,是一個唯利是圖、草菅人命的晚清貝勒爺形象,歷史原型是載漪。
在真實歷史中,載漪曾欺騙慈禧,甚至想利用義和團殺掉光緒皇帝。
(見諭如見本王,速將涇陽吳周氏交與持諭人發落——載漪)
義和團運動中,載漪與庄親王載勛等利用義和團排外,力主慈禧對外宣戰。本來慈禧太后是不想與洋人較勁的,幾十年來,洋人的威風她早已領教。可偏在此時,打著「撫清滅洋」口號的義和團運動興起。
端郡王載漪是太后的侄女婿,他聯合一幫子人頻頻奏請太后,將義和團所謂的御槍炮之法術吹得天花亂墜。太后自然要驗證一番,載漪帶來幾個高手,果然刀槍不入,神奇非凡,頓時太后的心就像頤和園的綠波,泛起層層漣漪。
載漪見狀甚是歡喜,於是乾脆在家設起神壇,香霧繚繞,早晚跪拜。他感覺到這還不夠熱鬧,於是又將自己統率的虎神營拉進來,在院子里操練義和拳。他覺得還不踏實,於是又將董福祥的甘軍調入京城,為撫拳滅洋助長聲威。這些「愛國」熱情終於換來切實利益,他掌管了總理衙門大權,並主兵事,使自己的權勢達到人生的頂點。
(愛新覺羅·載漪)
在載漪的調度下,山東那些受到袁世凱壓制的拳民紛紛入京,捕殺基督教民,並圍攻東交民巷外國使館。洋人認為清政府已無力控制京城局勢,便組成八國聯軍,沿渤海灣登陸,要剿滅義和團。
洋人干涉起來,太后不免心虛。兵部尚書徐用儀和戶部尚書立山等力主剿滅義和團,免得與洋人衝突,但載漪的慷慨陳詞卻更能蠱惑人心,他說:「義和團都是出萬死不顧一生,以赴國家之難的義民。」大學士剛毅等王公大臣側旁吶喊助力,終於堅定了太后的信念。
聯軍為解後顧之憂,攻陷大沽口炮台,局勢急劇惡化。載漪慌慌張張找人密謀,竟仿造出一份列強給清政府的外交照會,大意是太后還政於皇上,聯軍代清政府收糧納款,並掌控國家軍隊。太后一聽,勃然大怒,立馬召集御前會議,下詔宣撫國民,正式向列強「宣戰」。為顯抗敵決心,太后下令痛斬「賣國賊」,這樣徐用儀、立山等人就滴血北京菜市口了。
太后的決策成為她人生最大的敗筆。一路顛簸,她遠走西安;而寄予厚望的義和團不過是烏合之眾,洋槍一響便四處逃散。清政府急忙求和,與洋人簽訂《辛丑條約》,賠償4.5億兩白銀,加上利息共達8.5億兩白銀,相當於大清國10年的收入。而載漪被洋人指責為「禍首」,太后打算處死他,但忽生悲憫之心,便把他和兒子一起流放新疆。辛亥革命後,載漪成了叫花子,依靠袁世凱及親友接濟度日。
(那年花開月正圓電視截圖:載漪)
載漪為何拿國家做兒戲,執意要欺騙慈禧太后呢?原來他有自己的小算盤。1899年太后對光緒帝失去信心,於是想讓載漪十五歲的兒子溥儁替代,並擇次年元旦登基。洋人覺得這手法不合法律,太后只得將計劃擱淺。可載漪正在興頭上,怎能讓美事中斷,於是他就糾集同黨,利用義和團來做文章了。先是通過義和團忽悠太后,以表忠誠與愛國;後來洋人來了,他便鋌而走險,用偽造外國照會的辦法來綁架太后,試圖廢黜光緒皇帝,助推兒子上位。
義和團事變後,載漪在八國聯軍的禍首名單上。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清政府下令將載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伊犁。
辛亥革命以後,載漪貧窘更甚,袁世凱" 每月予以二百金,以濟其困" 。袁世凱死後,貧窮更甚,溥儁及其長媳均在蘭州去世。載漪返回北京後, 靠親友接濟度日。
1917年,借張勳復辟之機,載漪才重獲自由,直至1922年去世。
推薦閱讀:
※王爺,你的大楷真好。
※王爺與王府(四)
※灶王爺
※皇帝賜王爺一座宅子,王爺興沖衝去看,走半道使者宣旨:滿門抄斬
※王爺 你的大楷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