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困難 交往障礙 情緒偏激
07-10
荊楚網消息(楚天都市報副刊)指導專家/同濟醫學院少兒衛生與婦幼保健系教授余毅震省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王鳳文/記者張艷通訊員周建躍在「金龍魚加油2008·湖北省中小學健康知識調查活動」中,「心理健康部分」設有6道問答題。從回收的答卷中我們發現,這些中小學生大部分都回答正確。但此次活動的指導專家、同濟醫學院教授余毅震告訴記者,回答正確並不能說明中小學生的心理狀況很樂觀,相反事實不容忽視:當前我省中小學生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24.19%,其中男生檢出率為25.67%,女生檢出率為22.26%。從不同的年齡段來看, 8—11歲組年齡問題檢出率20.02% ,12—16 歲為30.44%(摘自《2005年湖北省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與研究報告》)。最常見問題:學習適應學習障礙在中小學生中比較多見,小學常為發病的高峰階段,據統計,l—8歲以下兒童中有1%—15%的學習障礙兒童,男女比例為6-10∶1。對於學習困難的小學生而言,他們的智力基本正常,學業成績卻明顯落後,老師對他們的評價多集中在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厭學等方面。中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則給他們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因為學習壓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屢見不鮮。這其中不乏重點學校成績優秀的學生。孩子出現學習適應困難,家長可通過分析和觀察,了解孩子行為和能力方面的特點,以及對由於學習成績不良而產生的對學習失去信心及學習興趣下降等問題進行干預,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平等的朋友關係。癥狀嚴重的,可通過心理諮詢和心理疏導、心理訓練或藥物治療的方法,使孩子擺脫心理衝突,恢復到平靜和愉快的學習中來。第二苦惱:人際關係孩子的學習問題,歷來是父母們最重視的問題,那麼人際關係問題,父母是否同樣重視呢?許多家長並不知,人際關係問題引發的苦惱,是中小學生目前的第二大苦惱。中小學生的人際交往範圍基本上在家庭和學校之內,父母、老師和同學是他們交往的主要對象。有調查顯示:中小學生因人際關係引發的苦惱也正是來自父母、老師和同學,比如與同學不合、害怕(或厭惡)老師、與家長對立。在幫孩子處理人際關係問題上,家長可多鼓勵孩子參加群體活動。在孩子參加群體活動過程中,幫助孩子學會用他人的眼光看問題,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當孩子被夥伴或同學排斥時,不可一味護著、寵著自己的孩子,應該鼓勵、引導孩子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孩子學會如何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而不是糾纏問題本身。讓人頭疼的情緒與行為異常多動、學習能力差、網路成癮、異食癖,以及一些不良習慣如咬指甲、眨眼、挖鼻孔等……除了學習和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一小部分中小學生表現出來的這些行為異常也不容忽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科學的進步,威脅兒童健康的傳染病、營養不良症已基本控制。但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學習、升學的壓力給中小學生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使兒童行為、情緒障礙的發生率呈逐漸上升趨勢。這些異常表現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家長應從日常生活中密切關注,以便早期發現,早期糾正。兒童期最重要的關係便是親子關係,調整家庭關係也是治療兒童心理問題的關鍵。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孩子心理出現問題時,會流露出一些警示信號,一是情緒表現異常:恐懼、焦慮、不願上學、容易生氣、敵意、想輕生等。二是行為表現異常:或者表現為離群獨處,不與同年齡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語、少動、精神不集中;或者表現為過分活躍、暴力傾向、逃學、偷東西等。三是生理方面表現:頭疼、噁心、嘔吐、厭食或貪食、早醒、入睡困難、耳鳴、尿頻甚至全身不適,但醫生檢查又沒有發現軀體疾病。如何預防青少年兒童心理疾患,專家都認為,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家長承擔的責任比老師多。家長參與關注孩子的心理,可以減少75%的青少年心理問題。因此,家長再忙也別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專家還特別指出,中小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不是某一因素的孤立作用,而是家庭、社會和生長發育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上述《報告》中,其中一項「家庭環境質量調查」就如此顯示:家庭環境的高親密度(即家庭氛圍和諧、親子關係良好)會降低學生的行為問題發生率,高矛盾性(即父母不和睦,親子關係緊張)會增加學生的行為問題發生率。因此,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親密和諧的家庭關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尤為重要。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