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痤瘡
07-10
(一)從病因辯治 1、熱 1>、風熱:面鼻屬肺,肺經風熱熏蒸,邪壅肌膚而成。可見痤瘡疼痛,發癢,咽干微 咳,舌紅,尿赤,多見於黑頭粉刺和丘疹性痤瘡,治宜疏風清熱。 2>、血熱:好發於青春期,青春之年,血熱氣盛,血上壅,夾濕夾毒,壅於肌膚,而成此疾。可見面紅,粉刺較硬。舌紅、口渴、尿赤,多見於黑頭粉刺,治宜涼血清熱。 2、濕 飲食辛辣刺激及膏粱厚味之品,釀生濕濁,濕郁化熱,濕熱內蘊而成。可見皮脂溢出明 顯,舌紅,苔白膩,便秘尿赤,多見於丘疹性痤瘡,治宜化濕清熱。 3、毒 1>、濕毒:內有蘊濕,久而成毒,阻滯氣機,膠結顏面而成。可見頭重如裹,大便黏 膩,便後不爽,舌紅,苔白膩。多屬於囊腫性痤瘡,治宜利濕解毒。 2>、熱毒:內有蘊熱。不能外宣,聚而成毒,化腐稱膿,可見顏面潮紅,口乾喜飲,便 干溲赤,舌紅,苔黃。多見於膿皰性痤瘡,治宜清熱解毒。 4、痰瘀 濕邪蘊久,釀濕成痰,痰濕相裹,阻滯氣血經絡,凝血成瘀,痰瘀互結,凝滯肌膚而成。 多見於結節性痤瘡或囊腫性痤瘡。治宜化痰軟堅,活血化瘀。 (二)從三焦辯治 1、清上焦,重治肺,泄其鬱熱 肺合皮毛,痤瘡的發生與肺經關係密切,它由肺熱鬱蒸顏面而致,而肺居上焦,故治宜 清泄上焦肺之鬱火。 2、理中焦,運脾胃,祛其濕邪 痤瘡伴油性脂溢性皮炎,其證為濕熱之象,此系食肥甘辛辣,濕蘊中焦,脾失健運所 致,治宜調理中焦,除濕健脾。 3、治下焦,調肝腎,抑其相火 《格致餘論》曰:濕熱相火為病甚多」「相火寄於肝腎二部」,情慾常能煽動相火,相 火妄動則陰陽失衡,臟腑違各,痤瘡遂生。肝腎居下焦,故採用清下焦相火,滋肝腎之陰兼清濕熱的方法。 (三)從臟腑辯治 1、從肺胃論治 本病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復感風邪而發病,治當清肺胃 濕熱,佐以解毒。根據肺與大腸相表裡及肺合皮毛理論,提出由於久食肥甘,偏嗜魚腥,大腸積熱,不能下達,上蒸肺胃,肺胃血熱或脾胃濕熱,則面部易生肺風粉刺,故治療採用通瀉大腸而達到清泄肺(脾)胃之濕熱的作用。外病內治,上病下治,運用滋陰清肺通下法治療痤瘡。 2、從肝論治 痤瘡的發生髮展均與肝密切相關,而女子的經、孕、產、乳更是以肝為基礎。臨床治療不能拘泥肺、脾、胃的濕、熱、痰、瘀的傳統觀念,除了疏肝鬱,清肝,利肝濕,養肝血之外,更應注重通調月經,使月經通調,氣血和順,以提高臨床療效。女子以血為本,肝體陰而用陽,經前陰血下注血海,全身陰血相對不足,以致肝失血養,肝氣易郁為患,郁久化熱, 肝炎上炎面部,故每次月經來潮痤瘡癥狀往往加重。 3、從心論治 根據「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主血脈,其華在面」得出痤瘡的形成是心火上炎,血熱上蒸於面,阻滯肌膚而發。以自擬祛斑散結合辨證施治,應用於臨床收到良好的效果。 4、從腎論治 在臨床中體會到,痤瘡的發病除與肺胃血熱有關外,素體腎陰不足,沖任失調,天癸相火過旺為發病之本,肺胃血熱為發病之標。據此,以滋腎瀉火,調理沖任,清肺解毒為治療原則。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醫三才醫學論》
※頸椎病的中醫辨證分型
※中醫體質——腎虛
※面神經炎的中醫診療與中醫護理
※[中醫常識] 補腎的中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