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心學》感悟

秦時明月 拍攝

最近讀了一些心學著作,林林總總,吐故納新,顧盼含章,期有所得。?

陽明先生四句真言:?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又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其實複雜的學術論述總搞得人一頭霧水,搞不清先生的學說到底是啥。其實,細細讀來,先生學術的道理可以說是,既簡單懂又極難做到,我理解就是人心是立身之本,他本來是純潔的如一張紙,因為有了意念的變化,才有了善惡,對的東西是善,錯的東西是惡,能夠明辨善惡是致知(認知),揚善棄惡是格物(實踐)。?

這些道理不難理解,但做到卻很難。?

比如,昨天有人說了一個觀點,或者背後說了我幾句話傳到我耳朵裡邊了,我就久久不能釋懷,總是把這些放在心上。?

再比如,你犯了一件錯誤,事後你也知道不應該那麼做,認識到了問題的根源,但就是放不下,內心無比糾結,最後影響自己的心緒,甚至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正是心學研究的範疇。?

應該說,在一件事情的內部,你知道事情的一切道理,你也明白所有行為導致的結果,但就是不能稀釋和看淡一些人的觀點和看法,對已經產生的事實和格局久久不能平復,這就是典型的能夠致知,但卻不能格物,這正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再比如,你知道學習比娛樂重要,但你在無數次學習還是娛樂玩耍的交鋒時毅然選擇娛樂,這就是典型的知行不一,與致良知的內涵背道而馳,如果說認識到學習很重要是一種善,那麼娛樂玩耍就是一種惡,當你認識到這些的時候,就是要努力學習提高素質,這是格物,但為什麼大部分時候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修心不夠,善惡移位,這時需要修鍊和提高。?

我們大部分人,嘴上說的和心裡想的截然相反,口是心非是心學學習鍛煉之大忌,比如,當我們表揚一個人的時候,說出來的話要建立內心真正的敬佩基礎上,這種譽言就是善,否則就是惡。與其奉承阿諛,不如不說為妙。遺憾的是,周遭世界滿眼是靈魂和肉體不一致的存在。?

心學是研究內心的的學說,是讓人內心產生快樂的學說,是讓人積極進步的學說,深入國人的靈魂,它的精髓在知行合一,當我們想不通,煩躁,抑鬱時,如何獲得去除煩惱,去獲取快樂,首先就是搞清楚事情的本質,然後在心裡認定這一點,其次是在行動中按照正確的認知去實踐,如果實踐中確實有障礙,做不到,那麼先強制自己按致良知的做法實踐,然後再去探尋格物的真諦,依此,快樂之門即開。?

就拿我來說吧,很多時候做得不夠,和別人幾句話不投機容易受刺激,脾氣容易暴躁,總還有些私心雜念,這些都是心裡的芳草,這些草是成長過程中不小心種上的,有的還長得很旺盛,給心靈除除草很有必要,但需要三省吾身,日積月累方有所得。?

學習心學的過程,就是除草的過程。

推薦閱讀:

對話陽明先生——讀傳習錄手記(35)
《陽明心學》系列對話 第三講
心學: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_
成功與失敗之間,差了一個王陽明
世界是變化的。

TAG:感悟 | 心學 | 初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