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新歲展慶帖》《啜茶帖》《次韻三舍人詩帖》
《新歲展慶帖》,紙本,凡19行,249字。120.2厘米×48.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新歲展慶帖》蘇軾書於元豐四年(1081)。 陳季常者廠名糙飛父希亮,字公弼。公弼知鳳翔,東坡始筮簽書判官,相從二年。東坡貶黃州,陳季常獨與友善。時陳正居黃州之北的岐亭。公擇,即李常,亦東坡好友。李常在元豐中卜「落校理,通判滑州。歲余復職知鄂州」,即今武昌。時東坡「得公擇書,過上元乃行,計月末到此」,因此去信陳季常,相約「公亦以此時來乙,於是便有此帖。但是,後來東坡又改變了計劃,因為他發出信後,又見「馬鋪報」,知「公擇二十一日人光州界,計今已在光。輒於太守處借人持書約會於岐亭」。於是,便有《正月廿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於女王城東禪莊院》和《岐亭道上見梅花,戲贈季常詩》二首。 其時,東坡的生活非常困難,他在《東坡八首並敘》中道:「余至黃州二年,日以困匱。故人馬正卿哀余乏食,為於郡申請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此廢營地便為「東坡」,東坡親手墾植其閭,即帖中所謂「上元起造,尚未畢工」。他在給李常的信中亦說:「某見在東坡,作陂種稻,勞苦之中,亦自有樂事。有屋五間,果菜十數畝,桑百餘本,身耕妻蠶,聊以卒歲也。」 帖中所云「扶劣膏」、「木茶臼」,在東坡與陳、李二人的近期信札中出現,更證明此帖為同一時期所為。
董其昌跋此帖後說:「東坡真跡,余所見無慮數十卷,皆宋人雙勾廓填。坡書本濃,既經填墨,蓋不免墨豬之論。此二帖(包括《人來得書帖》)則杜老所謂須臾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也。」其實,東坡黃州五年以前書均顯秀逸、勁健,無肥狀。此風格使然。釋文: 軾啟。新歲未獲展慶,祝頌無窮。稍晴,起居如何?數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擇書,過上元乃行,計月末間到此。公亦以此時來,如何,如何?竊計上元起造尚未畢工,軾亦自不出,無緣奉陪夜遊也。沙枋畫籠,旦夕附陳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鑄銅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並椎,試令依樣造看,兼適有閩中人便,或令看過,因往彼買一副也。乞暫付去人,專愛護,便納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謹。軾再拜,季常先生丈閣下。正月二日。另紙行書:子由亦曾言,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書,人還即奉謝次。知壁畫已壞了,不須快悵,但頓著潤筆,新屋下不愁好畫也。
《啜茶帖》,紙本,縱23.4厘米,橫18.1厘米。故宮博物院收藏。
《啜茶帖》也稱《致道源帖》,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寫給道源的一則便札,22字,縱分4行。《墨緣匯觀》、《三希堂法帖》著錄。其書用墨豐贍而骨力洞達,所謂「無意於嘉而嘉」於此可見一斑。曾編入《蘇氏一門十一帖》。內容是通音問,談啜茶,說起居,落筆如漫不經心,而整體布白自然錯落,豐秀雅逸。
釋文: 道源無事,只今可能枉顧啜茶否?有少事須至面白。孟堅必已好安也。軾上 恕草草
《次韻三舍人詩帖》,紙木,自書詩—首。凡14行,計120字。29.8厘米×46.5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推薦閱讀:
※蘇軾-《洞庭春色賦》
※蘇軾參禪三偈
※每天一首古詩詞:蘇軾最走心的一首詞
※蘇軾《畱侯論》
※宋名家詞集錦之五——蘇軾
TAG:蘇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