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安石名作鑒賞

王安石名作鑒賞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曾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故又稱王文公。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縣)人。  王安石二十歲前跟隨父親王益遊歷過許多地方,如江寧、揚州、韶州、開封,對民生疾苦有一定了解。據其詩《憶昨詩示諸外弟》所言,他很早就有了「欲以稷契遐相希」的抱負。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中進士,先後被朝廷派往揚州、鄞縣、舒州、常州、饒州等地做地方官,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嘉三年(1058),王安石調任江東提點刑獄,寫了一封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主張改革,但未受到仁宗和當政大臣的重視。嘉五年(1060),入朝為三司度支判官。熙寧二年(1069),擢為參知政事,前後兩度為相,積極推行青苗、農田水利、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以期緩和階級矛盾,發展生產。由於保守派的頑固反對,變法無多大成效。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退居江寧。元豐八年(1085),神宗去世,高太后任命司馬光為宰相,全面廢除新法。王安石憂憤成疾,次年病卒,年六十六歲。  歐陽修在《贈王介甫》一詩中說,「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把他比作自己平生最敬佩的文學家李白、韓愈。但王安石在《酬永叔見寄》詩中卻回答道:「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安敢望韓公。」王安石的願望不是做個文學家,而是做個出色的政治家,希望追循孟子,以仁義之道匡時濟世。  王安石乃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張文章應「有補於世用」,「要以適用為本」,「巧且華不必適用」,「適用亦不必巧且華」。(《上人書》)他的散文邏輯嚴密、論理透闢、筆力雄健、語言簡練、風格峭拔,無論政論文、書論、短論、記敘文等都具有以上特點。其中《本朝百年無事札子》、《答司馬諫議書》、《讀孟嘗君傳》、《傷仲永》、《游褒禪山記》等篇歷來為傳誦之作。  王安石詩歌亦長於說理,且往往寓說理於形象之中,更加豐富生動,成就超過散文。王安石的詩風在其漫長的創作道路上經過了幾次變遷,正如葉夢得在《石林詩話》卷中指出:「王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更為涵蓄。……皆直道其胸中事。後為群牧判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現存一千五百多首的王詩,從藝術風格和題材看,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三十六歲在京中任群牧判官之前是前期,詩尚意氣,少含蓄,以政治詩為主。從三十六歲到五十六歲的二十年間為中期,此間隨著政治修養和文學修養的提高,詩歌藝術漸趨成熟,形成了雄直峭拔而壯麗超逸的獨特風貌。題材更為豐富,除政治詩外,還有詠古懷舊、酬答贈別之類的作品。總的說來,前中兩期的詩歌大部分思想性較強,藝術性亦較高。五十六歲退居江寧後十年為晚期。這時期王安石不再著意政治風雨,而流連山水、參禪學佛,生活和心境大為改變,從而引起了作品內容和風格的變化,多描寫湖光山色,講究藝術技巧、鍊字鍊句,早年詩中洋溢的政治熱情大大消退。多作律詩和絕句,且寫得精深華妙,清絕可愛。黃庭堅說:「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詠之,便覺沆瀣生牙頰間。」(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五)  王安石一生著述頗多,有《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詞集)。注釋王詩者以南宋李壁為最早,有《王荊文公詩箋注》五十卷。清人沈欽韓在李注基礎上,完成了《王荊公詩集李壁注勘誤補正》四卷,《王荊公文集注》八卷。中華書局將兩書校勘合併排印,名《王荊公詩文沈氏注》,極便檢閱。  登飛來峰[1]  飛來山上千尋塔[2],聞說雞鳴見日升[3]。  不畏浮雲遮望眼[4],自緣身在最高層[5]。  【注釋】  [1]飛來峰:在越州(今浙江紹興)飛來山,據史志記載,山上有塔高二十三丈,站在山上可見海上日出。  [2]千尋:極言其高。古以八尺為一「尋」。  [3]雞鳴見日升:孟浩然《天台》詩:「雞鳴見日出,常與仙人會。」此用其語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5]自緣:只因為。  【導讀】  皇二年(1050),王安石知鄞縣秩滿而歸,路經越州,有《登越州城樓》詩。本詩當亦同時而作。詩人登上飛來峰,頓覺視野開闊,胸襟寬廣,豪情萬丈。末二句寓哲理於形象,見宋詩理趣之特色。「浮雲」是具有比喻內涵的意象,比喻障礙、阻隔之類的事物。「不畏」是詩中的主題詞,表示一種堅定執著的追求態度。「身在最高層」,象徵人生期待之高遠。作者高瞻遠矚的胸懷和堅毅無畏的氣概躍然紙上。  葛溪驛[1]  缺月昏昏漏未央[2],一燈明滅照秋床[3]。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4]。  坐感歲時歌慷慨[5],起看天地色凄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6],正抱疏桐葉半黃。  【注釋】  [1]葛溪驛:在今江西弋陽縣南。驛是古代供來往官員或遞送公文之人暫住和換馬的處所。  [2]漏未央:漏聲未盡,意指黑夜正長。漏:漏壺,古代的計時器。未央:未盡。  [3]明滅:忽明忽暗。  [4]「病身」二句:生病之人最為敏感,最先感受到風露的寒意,歸夢中不知道身與故鄉遠隔千山萬水。  [5]歲時:時節,此指秋天。慷慨:感慨悲涼。  [6]行人:作者自指。  【導讀】  這首詩寫於宋仁宗皇二年(1050)自臨川赴錢塘(今浙江杭州)途宿驛中。詩中抒寫了作者的旅愁鄉思。詩人選擇缺月、孤燈、風露、鳴蟬、疏桐等衰殘的景象構成凄涼的秋景和孤寂的旅況,襯托出抱病的行人,從而表現羈旅獨苦的處境和心情。紀昀評道:「老健深穩,意境自殊不凡。三、四句細膩,後四句神力圓足。」  壬辰寒食[1]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2]。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3]。  巾發雪爭出[4],鏡顏朱早凋[5]。  未知軒冕樂[6],但欲老漁樵[7]。  【注釋】  [1]寒食:節令名,在農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說客思如春風裡的柳條之多。客思:他鄉之思。思:思緒,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記》載,江南東道升州土元縣:古冶城在今縣四五里;本吳鑄冶之地,因以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宮附近。  [4]巾:頭巾。雪:白髮。  [5]朱:紅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顏。  [6]軒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車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祿。  [7]老:終老。漁樵:漁人和樵夫,指代隱逸生活。  【導讀】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損之)曾為江寧通判。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卒於官,葬於江寧牛首山(今江寧縣南)。皇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寧祭掃父親墓時寫下此詩。詩人用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抒發了自己省墓時沉痛的心情以及變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歸隱的願望。語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四說:「風神跌宕,筆勢清雄,荊公獨擅。」  明妃曲  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1],淚濕春風鬢角垂[2]。  低徊顧影無顏色[3],尚得君王不自持[4]。  歸來卻怪丹青手[5],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6]。  一去心知更不歸[7],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8],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9]。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10],人生失意無南北。  【注釋】  [1]明妃:即王昭君。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秭歸)人,名嬙,字昭君。漢元帝宮妃。她入宮數年,一直不得召見。匈奴首領呼韓邪來朝求婚,自請遠嫁。晉時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明妃。  [2]春風:指昭君姣好的容顏,語本杜甫詩句「畫圖省識春風面」(《詠懷古迹》之三)。[3]無顏色:臉上失色,容顏慘淡。  [4]君王:漢元帝劉。不自持:不能自持,不能自我剋制。  [5]丹青手:畫師。丹:丹砂。青:青灰。丹、青是古代繪畫常用的兩種顏料,後作為畫的代稱。  [6]「意態」兩句:《西京雜記》卷二:「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此所記載畫工事,《南匈奴傳》未載,而後代文人喜用。  [7]更:再。  [8]寄聲:寄個口信。塞南:指漢王朝。  [9]氈城:古代匈奴人住在氈帳里,故云。  [10]咫尺:形容極近。周代以八寸為一「咫」。長門:漢時宮門。阿嬌:漢武帝陳皇后小名。陳皇后失寵後被幽禁在長門宮。  【導讀】  嘉四年(1059),王安石提點江東刑獄時作了兩首《明妃曲》,這是第一首。同時歐陽修、司馬光、劉敞皆有和作。  昭君出塞,是歷代文人喜用來抒發情懷的題材。前人的昭君出塞詩,不是唾罵毛延壽醜化昭君形象,就是詠嘆昭君在塞外的悲慘遭遇。而王安石在這個題材上顯示出他慣有的自出新意的風格。他一反前人舊論,把昭君悲劇歸咎於剛愎自用、平庸無能的漢元帝,含蓄指責了統治者對人才的埋沒和扼殺。進而提煉出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歷史規律:君心莫測而易變,臣子命運既無力自主又無法預料。王安石此詩當是有感而發。《宋詩精華錄》說:「『低徊』二句,言漢帝猶有眼力,勝於神宗。『意態』句言人不易知。『可憐』句用意忠厚,末言君恩之不可恃。」還說:「二詩荊公自己寫照之最顯者。」雖然把「仁宗」誤作「神宗」,他這種說法還是頗有道理的。嘉三年(1058),王安石有《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力主變法,卻沒有受到仁宗趙禎和當政大臣的重視。而此詩作於嘉四年(1059),所以詩中含有不遇明主,才幹難施的深意,算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  王安石此詩立意新警,人們對其貶譽不一。李壁說:「詩人務一時新奇,求出前人所未道,而不知其言之失也。」賀裳《載酒園詩話》說:「王介甫《明妃曲》二篇,持猶可觀,然意在翻案。如『家人(至)南北』,其後篇益甚,故遭彈射不已。」黃庭堅跋此篇卻說:「荊公作此篇,可與李翰林、王右丞並驅爭先矣。」  此詩寫法也頗新穎,寫美人之美,專從其不美之時寫起,「淚濕春風」、「低徊顧影」,皆美人最「無顏色」之際,尚且使「君王不自持」,則其光彩照人之時又將如何呢?另外,「著盡漢宮衣」和「寄聲欲問塞南事」兩個細節,也有力地表現了昭君情系故鄉故國之深致。  示長安君[1]  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2]。  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  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里行[3]。  欲問後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  【注釋】  [1]長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妹王文淑,工部侍郎張奎之妻,封長安縣君。縣君,唐宋五品官員之母或妻的一種封號。  [2]愴情:悲傷,傷感。  [3]塵沙萬里行:指出使遼國。  【導讀】  這是嘉五年(1060)春,王安石護送遼國使臣回國前寫給大妹王文淑的一首詩。「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年少時感情衝動,離別時頗感心情沉重;人到中年,相逢亦悲情,更何況離別?這首詩正抒發了詩人「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感情。此詩未用典故,不事藻飾,佳處在於深摯真情蘊涵其中。頷聯準確地選擇家庭生活的細節,創造出溫馨親昵的家庭氛圍,更見中年離別之「愴情」。「草草」、「昏昏」、「供」、「話」看似信手拈來,卻又用得精闢得當。吳可《藏海詩話》云:「七言律一篇中必有剩語,一句中必有剩字,如:『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如此句無剩字。」在對仗修辭上,此詩也頗具技巧。首聯以「少年」與「老去」對起,造成似對非對的效果;頷聯無論從內容、用詞還是音調來看,確為工對;頸聯又用流水對,如此一來,全詩情韻相生,既工健又活潑。  思王逢原[1]  其二  蓬蒿今日想紛披,冢上秋風又一吹[2]。  妙質不為平世得[3],微言唯有故人知[4]。  廬山南墮當書案[5],湓水東來入酒卮[6]。  陳跡可憐隨手盡[7],欲歡無復似當時[8]。  【注釋】  [1]王逢原:王令,字逢原,廣陵(江蘇揚州)人。才華橫溢,品行高標,王安石甚為推重,並將妻妹嫁與他。年二十八而卒。  [2]「蓬蒿」二句意思是朋友雖已逝一年,但自己仍牽掛哀悼他。蓬蒿:野草。《禮記·檀弓》上說:「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宿草就是隔年的草,意指一年以後對於已去世的朋友不再哀傷哭泣了。「宿草」,就成為後世專指友人喪逝的用語。這裡蓬蒿泛指野草,化用《禮記》之典。  [3]「妙質」句是說己之知己王逢原不為當世之人所理解。妙質:比喻投契的知己。《莊子·徐無鬼》:「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平世:舊指清平之世,這裡指當世。  [4]微言:精闢深刻的言論。《漢書·藝文志》:「仲尼歿而微言絕。」故人:作者自指。  [5]廬山:在江西九江南。嘉三年(1058),王安石在鄱陽任提點江東刑獄,曾邀王令前去聚會。當:對著。  [6]湓水:源出江西瑞昌清湓山,東流經九江城下。酒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7]陳跡:舊事。隨手:隨著,緊接著。《史記·淮陰侯列傳》:「(鍾離昧)曰:『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  [8]無復:不再。  【導讀】  王安石十分賞識王令的節操和才華,對其早逝深感悲慟和惋惜,先後寫了挽辭和墓志銘寄託自己的哀思。嘉五年(1060)秋,即王令卒後一年,王安石寫下三首悼念故友的詩,這是其中第二首。這首詩短短八句融會了寫景、議論、回憶、感嘆,使用了想像、對比、使事等手法,抒發了詩人對故友的深切懷念,對人生知己難遇的悵恨,對天不憐才的悲憤。讀來凄惻感人,讓人看到王安石不僅是個意志堅定的鐵腕宰相,還是個感情深摯的詩人。頸聯追憶詩人當年與王令一起讀書飲酒的豪情逸興:廬山向南傾側,猶如自天而降,對著我們的書案;湓水滔滔東來,好像要流入我們的酒杯。廬山南墮,湓水東來,已是雄奇壯觀,又以「當」與「入」兩個動詞將自然景物的描寫與人事的敘述融為一體,更見出奇。其雄偉的氣魄、豐富的想像、精練的字句使這兩句成為荊公詩中的名聯。全詩寫得迴腸盪氣,有杜甫詩沉鬱頓挫之風致。  葛蘊作《巫山高》,愛其飄逸,因亦作兩篇(選一)[1]其二  巫山高,偃薄江水之滔滔[2]。  水於天下實至險,山亦起伏為波濤。  其巔冥冥不可見[3],崖岸斗絕悲猿猱[4]。  赤楓青櫟生滿谷,山鬼白日樵人遭。  窈窕陽台彼神女[5],朝朝暮暮能雲雨[6]。  以云為衣月為褚[7],乘光服暗無留阻[8]。  崑崙曾城道可取[9],方丈蓬萊多伴侶[10]。  塊獨守此嗟何求[11],況乃低回夢中語。  【注釋】  [1]葛蘊:北宋詩人,與王安石同時。曾鞏《元豐類稿》有《答葛蘊》詩云:「得子百篇作,讀之為欣忻。大章已逸發,小章更清新。」葛蘊「百篇作」中,有《巫山高》一詩,屬「大章已逸發」者。《巫山高》:漢樂府詩名,這裡是葛蘊用樂府舊題創作的一首古體詩。  [2]偃薄:猶卧臨,堵塞逼迫之意。  [3]冥冥:昏暗,指山峰高聳入雲看不清。  [4]斗絕:即陡絕。  [5]神女:傳說中的巫山女神。  [6]「朝朝」句語本宋玉《高唐賦》:「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7]褚:絲綿衣服。  [8]服:猶乘,使用、駕馭之意。無留阻:指來去自如,出沒自由。  [9]崑崙曾城:傳說中的神仙住地。傳說昆崙山有曾城九重,高一萬一千里,上有不死之樹。[10]方丈蓬萊:傳說中海上的兩座仙山。  [11]塊獨:孤獨。  【導讀】  作者寫此詩純為追慕「飄逸」之風格,所謂「飄逸」,就是指驅駕氣勢,馳騁想像而構成的風格。全詩前半寫巫峽之高峻兇險,後半寫神女的朝雲暮雨、獨處巫山,雖無深刻意蘊,卻有豐富的想像、奇詭的語言、浩蕩的氣勢和飄逸的風格,而成為一代傑作。葉夢得《石林詩話》載歐陽修之子歐陽述其父自評語,謂:「吾詩《廬山高》今人莫能為,唯李太白能之。」讀王安石這首《巫山高》也有「唯李太白能之」的感覺,因而,為王安石詩作注的李壁說:「公此詩體制類歐公《廬山高》,皆一代傑作。」  「水於天下實至險,山亦起伏為波濤」既概括又形象地勾勒出巫山巫峽的山形水勢,氣勢雄偉,體現了詩人掀雷挾電的氣魄與筆力。陳衍《宋詩精華錄》稱道:「三四兩句,橫絕一世,何減『崎乎數州之間,灌注乎天下之半』邪!是能以文為詩者,誨於天地間,為物最巨,猶詞費矣。」可見對此二句是極度讚賞。所引「崎」二句是左思《吳都賦》中語,陳衍藉此指出王詩「以文為詩」的特點。確實,句中用了「於」、「亦」等虛字,以及「實至險」、「為波濤」等文章用語與句式,遂令詩作更為流走自然,造成了奔瀉壯闊的氣勢。這正是王安石以文為詩的成功之處。陳衍還稱讚:「『山鬼』於各詩辭中,三次見面,愈出愈奇矣。『乘光』七字,亦驚人語。」  題西太一宮壁[1]  其一  柳葉鳴蜩綠暗[2],荷花落日紅酣[3]。  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4]。  【注釋】  [1]西太一宮:神廟名,宋神宗天聖年間建。魏泰《東軒筆錄》卷五:「太乙宮舊在京城西蘇村,謂之西太一。」故址在今河南開封市西八角鎮。太一:尊神名。  [2]蜩:蟬。綠暗:形容樹蔭濃密。  [3]紅酣:形容荷花艷麗。  [4]三十六陂: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的蓄水池。《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七載,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三月,「引古索河為源,注房家、黃家、孟王陂及三十六陂高仰處,儲水為塘以備」。江南揚州附近也有三十六陂,故詩中雲「想見江南」,謂此處可以想見江南水鄉的景色。  【導讀】  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應剛即位的宋神宗之召,赴京任翰林學士,重遊西太一宮,寫下兩首題壁詩,這是第一首。  六言詩始見於東漢末年孔融、曹丕之作,至宋朝頗為流行。六言詩比七絕更難工,藝術概括力更強,但王安石這首詩卻極盡其妙,寫得清麗空靈。詩中描繪春末夏初的景象,富有詩情畫意:夏蟬躺在柳蔭深處鳴叫著,盛開的荷花在落日餘暉的映照下顯得更加殷紅,而那三十六陂的池水則靜靜地流淌著。這些美景勾起了詩人對江南故鄉的風光、親人的思念。當時王安石剛得到宋神宗的重用,正值大展宏圖之際,卻流露出對江湖生活的依戀,可見心情十分矛盾。全詩意蘊深廣,言有盡而意無窮。  東坡見此詩曰:「此老狐狸精也。」(蔡《西清詩話》)遂和之。歐陽修、黃庭堅均有和韻。陳衍《宋詩精華錄》卷二評此題下二詩道:「絕代銷魂,荊公詩當以此二首壓卷。」  夜直[1]  金爐香盡漏聲殘[2],翦翦輕風陣陣寒[3]。  春色惱人眠不得[4],月移花影上欄干。  【注釋】  [1]夜直:猶今語所謂值夜班。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三載:「館閣每夜輪校官一人直宿。」宋朝制度,翰林學士每夜輪流一人值夜班住宿在學士院里。  [2]金爐:銅製香爐。金:古代金屬的通稱,這裡指銅。漏聲:銅壺滴漏之聲。  [3]翦翦:形容微風輕拂。  [4]惱人:使人煩惱,撩撥人。  【導讀】  這首詩是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在京任翰林學士值宿時所作。全詩記敘了詩人在春夜院中的所見所感。「翦翦輕風陣陣寒」,語本韓《夜深》「惻惻輕寒翦翦風」;「春色惱人眠不得」則是從羅隱《春日葉秀才曲江》「春色惱人遮不得」點化而來。取法於前人,充分運用疊詞、清濁等調聲之法,而用筆更為細膩空靈,境界更為優美,於清麗幽遠之中見出一縷淡淡的寂寞之感。  元日[1]  爆竹聲中一歲除[2],春風送暖入屠蘇[3]。  千門萬戶日[4],總把新桃換舊符[5]。  【注釋】  [1]元日:農曆正月初一。  [2]一歲:一年。除:去,逝去。  [3]屠蘇:古代一種酒名,用屠蘇草浸泡而成,據說喝了能辟瘟疫。舊時元日有飲屠蘇酒的習慣。  [4]:日出時光亮的樣子。  [5]桃、符:古代元日時,在大門上掛著的兩塊畫著門神或題著門神名字神荼、鬱壘的桃木板,認為能壓邪。五代時開始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後發展為春聯,故也以桃符為春聯的別名。  【導讀】  這首七絕描寫元日里人們喜迎佳節的情景,反映了作者開始推行新法,實行改革時的歡快心情。作者也許無意,但「新桃換舊符」這一意象所蘊涵的新舊更替之義,在人類生活、社會歷史變遷中卻具有深長的象徵意味,容易引起人們對「變更」的敏感。  泊船瓜洲[1]  京口瓜洲一水間[2],鐘山只隔數重山[3]。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釋】  [1]瓜洲:亦作瓜州,在今江蘇邗江縣南,大運河由此注入長江,位於長江北岸,是著名的古渡口。  [2]京口:今江蘇鎮江,位於長江南岸,與瓜洲隔水相望。  [3]鐘山:一名蔣山,即紫金山,位於今南京市東北郊,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後,寓居金陵鐘山。  【導讀】  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入京時寫下這首詩。詩中既反映了他復相入京的喜悅心情,又表達了希望早日功成身退、投老山林的心愿,或許還隱含了前途難測的疑慮。  此詩是王安石作詩態度嚴謹、反覆推敲的著名例子。洪邁《容齋續筆》卷八載,吳中人士藏有作者原稿,「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文字頻改,工夫自出」(《童蒙詩訓》)。這裡,經過精心篩選的「綠」字用作動詞,極其富於表現力,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成鮮明的視覺形象,寫出了春風的精神及江南萬物復甦、生機盎然的景緻。難怪宋人許《彥周詩話》讚譽此詩「超然邁倫,能追逐李杜陶謝」。唐人丘為《題農父廬舍》有「春風何日至,已綠湖上山」,李白《侍從宜春苑賦柳色聽新鶯百囀歌》有「東風已綠瀛洲草」,或為安石所本。  「春風」句非常精彩,幾乎吸引了讀者對此詩的全部注意力,因而最意味深長的尾句常常被忽視了。其實作者抒情的重點是在尾句,其中蘊涵著充滿矛盾的複雜心情:無奈的復出,期望功成歸隱,不知能否成功,更不知能否平安歸來。  登寶公塔[1]  倦童疲馬放鬆門[2],自把長筇倚石根[3]。  江月轉空為白晝[4],嶺雲分暝與黃昏[5]。  鼠搖岑寂聲隨起[6],鴉矯荒寒影對翻[7]。  當此不知誰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8]。  【注釋】  [1]寶公塔:寶公,名寶志,南朝高僧,梁天監十三年(514)卒,葬於鐘山定林寺前,梁武帝建塔於其上,名寶公塔。塔前有寺。  [2]童:追隨的童僕。松門:松木為門,此指寺門。  [3]筇:筇竹,可作拐杖,因此把筇作為拐杖的代稱。石根:大石的底部,此指石壁。  [4]轉:運轉。  [5]暝:日暮,夜晚。  [6]岑寂:寂靜,寂寞。  [7]矯:舉起,昂起。此指振翅而飛。  [8]道人:得道之人,這裡指守塔院的僧人。  【導讀】  這首七律敘寫了黃昏時詩人登寶公塔的所見所感。三、四兩句奇思異想,極為工妙,是王安石詩中的名句,意思是:江月皎潔,將夜空照得如同白晝;俄而嶺間飄來雲影,像把暝色分給了黃昏,加深了暮色的昏暗。《冷齋夜話》引黃魯直語道:「以『江月』二句為句中眼。」《詩評》中:「具吞吐噓之勢,造化歸其毫端。」五、六句寫老鼠爬動輕輕一搖,打破了塔寺的寂靜,各種聲音隨之而起;烏鴉在荒寒的天空中振翅高飛,投下它們相對翻飛的身影。用一「搖」字,詩境亦隨之搖曳,「矯」字工而健。末兩句即陶淵明《飲酒》「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之意,源頭是《莊子·外物》:「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詩人登高望遠,為所見到的壯闊寧靜的景色而心曠神怡,以至忘卻了塵世間的煩擾和紛爭。詩中表現了他這種物我兩忘的感受。  純甫出僧惠崇畫要予作詩[1]  畫史紛紛何足數[2],惠崇晚出吾最許。  旱雲六月漲林莽,移我然墮洲渚[3]。  黃蘆低摧雪翳土[4],鳧雁靜立將儔侶。  往時所歷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5]。  暮氣沉舟暗魚罟[6],欹眠嘔軋如鳴櫓[7]。  頗疑道人三昧力[8],異域山川能斷取。  方諸承水調幻葯[9],灑落生綃變寒暑[10]。  金坡巨然山數堵[11],粉墨空多真漫與[12]。  濠梁崔白亦善畫[13],曾見桃花靜初吐。  酒酣弄筆起春風,便恐飄零作紅雨[14]。  流鶯探枝婉欲語,蜜蜂掇蕊隨翅股[15]。  一時二子皆絕藝[16],裘馬穿羸久羈旅[17]。  華堂豈惜萬黃金,苦道今人不如古[18]。  【注釋】  [1]純甫:王安石幼弟,名安上。惠崇:宋初時的九詩僧之一。《圖畫見聞志》卷四稱他:「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江遠渚,蕭灑虛曠之象,人所難道也。」  [2]畫史:善畫之人,畫家。《莊子·田子方》:「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  [3]然: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4]雪:指蘆花。  [5]西江浦:詩人家鄉的地名。  [6]罟:魚網。  [7]欹眠:側身而睡。欹:通「」。嘔軋:睡眠中發出的聲音。  [8]三昧:佛教用語,意思是使人心神平靜,雜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借指事物的訣要。  [9]方諸: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皿。《周禮·秋官》:「以鑒取明水於月。」鄭玄註:「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幻葯:佛家語。《楞嚴經》:「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葯。是諸師等,於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  [10]生綃:未曾漂煮過的絲織品,用以作畫。  [11]金坡:金鑾院的省稱,指翰林院。巨然:五代南唐著名畫僧。山數堵:《鑾坡遺事》:「玉堂後北壁兩堵董源畫水,正北一壁吳僧巨然畫山水,皆有遠思,一時絕筆也。有二小壁畫松,亦妙。」  [12]漫與:隨意,不刻意求工。  [13]濠梁:今安徽鳳陽縣。崔白:字子西,與王安石同時,工花竹翎毛。  [14]此句語本李賀《將進酒》:「桃花亂落如紅雨。」  [15]掇蕊:採花釀蜜。隨翅股:翅股相隨,即一隻接著一隻。  [16]二子:指惠崇和崔白。  [17]裘馬穿羸:衣服破爛,馬匹瘦弱。  [18]苦道:硬說。  【導讀】  這是一首題畫詩。作者從各個方面讚歎惠崇的高超畫藝,並由此展開議論,感嘆世人厚古薄今,不識真才絕藝,反映出作者推崇人才和不附和俗流的藝術識見。此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全詩可分為四段,清人方東樹在《昭昧詹言》卷十二中將其概括為:「一點、一寫、一襯、一雙收。」「一點」是指開頭兩句的點題。「一寫」是指「旱雲」以下十二句對惠崇畫的描述,其中用了三種不同的寫法——直描、聯想、想像,顯得有波瀾,有變化。「一襯」是指用巨然、崔白之畫來襯托惠崇。「一雙收」是指篇末四句以感慨作收。方東樹還稱譽此詩「奇險筆力」,又說:「通篇用全力,千錘百鍊,無一字一筆懈,如挽萬鈞之弩,此可葯世之粗才。」確為的評。  歲晚[1]  月映林塘靜,風含笑語驚。  俯窺憐綠凈[2],小立佇幽香[3]。  攜幼尋新[4],扶衰上野航[5]。  延緣久未已[6],歲晚惜流光[7]。  【注釋】  [1]歲晚:年盡。  [2]憐綠凈:意本韓愈《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綠凈不可唾」。綠:指水色。  [3]佇:站著等待。  [4]:蓮子。  [5]扶衰:支持著衰老的身體。野航:山野間水上的船。  [6]延緣:徘徊流連。  [7]流光:流逝的光陰。  【導讀】  這首詩寫年終時節,詩人出遊觀水賞花,為清麗幽遠的景色所迷而流連忘返。全詩洋溢著詩人對生活的熱愛之情。詩中動詞如「映」、「含」、「窺」、「佇」等,運用得精闢傳神,將情和景融合得渾然一體。《漫叟詩話》曰:「荊公定林後詩,精深華妙,非少作之比。嘗作《歲晚》詩,自以比謝靈運,議者以為然。」  半山春晚即事[1]  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2]。  翳翳陂路靜[3],交交園屋深[4]。  床敷每小息[5],杖屨亦幽尋[6]。  惟有北山鳥[7],經過遺好音[8]。  【注釋】  [1]半山:在今南京市東北中山門內。王安石《題半山寺壁詩》李壁註:「半山報寧禪寺,公故宅也。由東門至蔣山(即鐘山),此為半道,故以半山為名。其地亦名白塘。」即事:有感於眼前事物而作。  [2]酬:酬報。清陰:繁茂樹陰。  [3]翳翳:陰晦不明,形容樹木茂密。陂路:坡道。  [4]交交:枝葉交叉的樣子。  [5]床敷:坐卧之具鋪設的竹席。  [6]杖屨:扶杖漫步。幽尋:尋幽探勝。  [7]北山:即鐘山。  [8]遺:送。好音:美妙動聽的鳴叫聲。  【導讀】  這首詩作於詩人罷相退居半山園以後。詩作動靜結合,生動傳神地描繪出晚春清幽之景及詩人寧靜閑適的山居生活。其中亦寄託了詩人變法不得推行的感慨。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評末兩句曰:「寓感憤於沖夷之中,令人不覺,全由筆妙。」末兩句以北山鳥留下動聽的鳴聲,暗寓羨慕歸隱的心意。「惟有」二字,則含有世無同道者,故變法難以實施的感慨。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云:「半山詩工密圓妥,不事奇險,惟此『春風取花去』之聯乃出奇也。余皆淡靜有味。」此詩首聯以散文句式作擬人化的描寫,確見新奇。  定林[1]  漱甘涼病齒[2],坐曠息煩襟[3]。  因脫水邊屨[4],就敷岩上衾[5]。  但留雲對宿,仍值月相尋[6]。  真樂非無寄[7],悲蟲亦好音。  【注釋】  [1]定林:即定林寺。據《建康志》記載,定林寺有二。上定林寺在鐘山應潮井後,南朝劉宋元嘉十六年(439)建。下定林寺在鐘山南麓寶公塔西北,元嘉元年(424)置,有王安石讀書處。  [2]漱甘:用泉水漱口。甘:指泉水。語出《世說》孫楚「枕石漱流」之典。  [3]坐曠:坐在空闊的地方。煩襟:煩躁的心情。襟:胸懷,心懷。  [4]屨:鞋。  [5]就:靠近。敷:鋪設。衾:被褥。  [6]值:逢著。  [7]寄:寄託。  【導讀】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時,經常到定林寺遊玩休憩,並寫過不少詩作,這是其中最為出色的一首。這首詩即興即事,信筆寫來,展現了作者退歸後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兩忘的境界。最後兩句抒寫自己曠達的胸懷,極富理趣。「真樂」一詞,見於《列子·仲尼》「無樂無知,是真樂真知」,晉張湛註:「都無所樂,都無所知,則能樂天下之樂,知天下之知,而我無心者也。」「無心」是指毫無機心。詩人自問無論出處,皆以道為準,未嘗雜有機心,故能得「真樂」,即使聽到「悲蟲」之音亦感到愉悅。賀裳《載酒園詩話》贊此詩道:「作閑適詩,又復如此,真無所不妙。」劉辰翁評:「有輞川幽澹之趣。」(《須溪批點李壁注王荊公詩》卷二十二)陳衍則說:「頗有王右丞『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意境。」(《宋詩精華錄》)  書湖陰先生壁[1]  其一  茅檐長掃靜無苔[2],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3],兩山排闥送青來[4]。  【注釋】  [1]湖陰先生:王安石退居金陵時的鄰居楊德逢的別號。  [2]茅檐:代指庭院。靜:通「凈」。  [3]護田:《漢書·西域傳序》:「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台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師古曰:「統領保護營田之事。」  [4]排闥:推開門。《漢書·樊噲傳》:「高帝嘗病,惡見人,卧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噲乃排闥直入。」  【導讀】  這是作者七絕中的傑作。作者要讚美主人的高潔,卻著力描寫楊家內外的景色,不寫人而寫山水,將具體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相融合,氣足神完,渾然無跡,體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尤其是三、四兩句,詩人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山寫水,賦予山水以人的情感、人的意趣,既生動又自然,是古今傳誦的名句。在修辭技巧上,三、四兩句也堪稱範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云:「荊公詩用法甚嚴,尤精於對偶。嘗云:用漢人語,止可以用漢人語對;若參以異代語,便不相類。如『一水』云云,皆漢人語也。此惟公用之,不覺拘窘卑凡。」「護田」和「排闥」的典故都出自《漢書》,是嚴格的「史」對「史」、「漢人語」對「漢人語」,可見詩律極為工細精嚴。但讀來卻妥溜自然,只知詩人運用了擬人手法,而不覺其在「用事」。用事而不使人覺,正是其成功之處。  送和甫至龍安微雨因寄吳氏女子[1]  荒煙涼雨助人悲,淚染衣巾不自知。  除卻春風沙際綠,一如看汝過江時[2]。  【注釋】  [1]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禮,字和甫。龍安:即龍安津,在江寧城西二十里。吳氏女子:指王安石長女,適浦城人吳充之子吳安持。因古代女子出嫁後從夫姓,故稱吳氏女子。吳安持當時在汴京任官。  [2]汝:你,指吳氏女子。  【導讀】  元豐五年(1082),王安石送弟王安禮赴京任尚書左丞。從熙寧九年(1076)罷相返金陵至是時,王安石已七年未與長女相見,此番送弟,觸景生情,更為思念遠方的女兒,詩人飽含深情,融情入景,寫下這首七絕寄予她,表達了父女之間的骨肉至情。釋普聞《詩論》贊此詩:「拂去豪逸之氣,屏盪老健之節,其意韻幽遠,清癯雅麗為得也。」王安石的長女亦能作詩,曾有寄父》一絕云:「西風不入小窗紗,秋氣應憐我憶家。極目江南千里恨,依然和淚看黃花。」王安石在此前後還寫了《寄吳氏女子一首》、《寄吳氏女子》、《次吳氏女韻二首》等,可見父女情深。  題齊安壁[1]  日凈山如染[2],風暄草欲薰[3]。  梅殘數點雪,麥漲一川雲[4]。  【注釋】  [1]齊安:齊安寺,在江寧。  [2]山如染:山色翠綠,像是染成的一樣。  [3]暄:暖和。薰:花草的芳香。  [4]「梅殘」二句:梅花已凋落,枝頭只綴著幾朵雪似的殘花;麥子蓬勃生長,好像大片雲彩。雪:喻指潔白的梅花。漲:形容麥子蓬勃生長。川:平川,平地。  【導讀】  初春時節,萬物煥發蓬勃生機。作者以準確的語言,兼用比喻,描繪出這幅生動形象的春光圖。其句法結構之妙,向為人所稱道,有人說他深受晚唐詩歌的影響,如唐人有「雪晴山脊見」,「山青花欲燃」等。而李壁為此詩作注時說:「杜詩『暄風暖景明年日』,許渾《廣中詩》『未臘梅先實,終冬草自熏』,《別賦》『閨中風暖,陌上草薰』,曹松詩『林殘數枝月,發冷一梳風』。公句法類此。」李壁之意是:王安石所繼承的不只是晚唐,甚至可以追溯到漢魏六朝。  染雲染云為柳葉,剪水作梨花。  不是春風巧,何緣有歲華[1]。  【注釋】  [1]何緣:緣何,為什麼。歲華:一年中美好的時光。  【導讀】  春回大地,詩人心境閑適,以欣喜的目光看著這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不禁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柔嫩的柳葉,不就是春風用輕柔的雲染成的嗎?還有那潔白的梨花,也像是春風用清澈的水剪成的。詩人滿懷喜悅和感動,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遂寫下這首清絕可愛的小詩。  南浦  南浦隨花去[1],回舟路已迷。  暗香無覓處,日落畫橋西[2]。  【注釋】  [1]隨花:隨著花香。  [2]畫橋:有彩繪裝飾的橋。  【導讀】  此詩寫作者在南浦泛舟賞花,因沉醉在花香中,不覺在回來時迷了路,描繪出作者將一己融於大自然之中的情景,意境空靈閑澹,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苕溪漁隱叢話》卷三十五稱:「荊公小詩,如『南浦隨花去……』真可以使人一唱而三嘆也。」  題舫子[1]  愛此江邊好,留連至日斜。  眠分黃犢草[2],坐占白鷗沙。  【注釋】  [1]舫子:小船。  [2]黃犢:小黃牛。  【導讀】  這是一首題在舫子上的小詩,生動描繪了詩人退居江寧後的生活情形:整日留連於湖光山色,有時小憩在小黃牛歇息的草地上,有時又小坐在白鷗嬉戲的沙灘上,極其閑適寧靜。從而營造出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末兩句筆力高妙,造語凝練,「分」、「占」二字精警傳神。胡苕溪曰:「盧仝《山中絕句》云:『陽坡軟草厚如織,因與鹿相對眠。』王介甫止用五字道兩句,云:『眠分黃犢草』,豈不簡而妙乎?」《禁臠》云:「沙草,則眾人所謂水邊林下之物。所與之游處者,牛羊鷗鳥爾。而荊公造而為:『眠分黃犢草,坐占白鷗沙』之語,其筆力高妙,殆若天成。」  南浦[1]  南浦東岡二月時[2],物華撩我有新詩[3]。  含風鴨綠粼粼起[4],弄日鵝黃裊裊垂[5]。  【注釋】  [1]南浦:在金陵城南,章江(即章水)到此分流,舊有南浦亭,即王勃《滕王閣詩》中「畫棟朝飛南浦雲」的南浦。  [2]東岡:在金陵城東,一名白土岡。  [3]物華:猶言風物。撩:挑動,引逗。  [4]鴨綠:即鴨頭綠,深綠色,指水光。  [5]弄:逗弄,嬉弄。鵝黃:鵝兒黃,嫩黃色,指初春的楊柳。  【導讀】  早春二月,南浦、東岡一帶的美麗風光,激發起作者的詩情,寫下這首雅麗精絕的小詩。三、四兩句為傳世名句,對偶精嚴而又不覺其著力。運用借代和比喻的修辭手法,不明言水柳,卻給人以楊柳依依、春到人間的強烈可感性。同時,疊詞的使用也給這首七絕增添了音調流麗之美。  金陵即事[1]  其一  水際柴門一半開[2],小橋分路入蒼苔[3]。  背人照影無窮柳[4],隔屋吹香並是梅[5]。  【注釋】  [1]金陵:今江蘇南京。  [2]水際:水邊。  [3]入蒼苔:通向長滿青苔的小路。  [4]「背人」句:俯視水面,只見人背後的無數柳樹在水中照看著自己的影子。  [5]並是:都是。  【導讀】  此題共三首詩,這裡選其中第一首。楊萬里《誠齋集》卷八說:「五、七字絕句,最少而難工。雖作者亦難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和介甫是最工於此。」還列舉了他最為欣賞的幾首王詩,此詩亦在其內。李壁注曰:「此詩吟諷不足可入圖畫。」這首七絕就眼前景物為題材而隨意揮寫,的確十分精緻,宛然如畫。詩中對語造句新奇工整,陳衍在《宋詩精華錄》里說:「荊公絕句,多對語甚工者,似是作律詩未就,化成截句。」朱自清《宋五家詩鈔·王安石》於此詩後云:「余嘗言荊公詩,有《世說》所稱謝征西之妖冶,沈子培極以為然。荊公功名士,胸中未能免俗,然饒有山林氣。相業不得意,或亦氣機相感邪?」不無道理。HT〗  鐘山即事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1]。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注釋】  [1]竹西:竹林西部。弄春柔:指花草在春風吹拂下搖曳多姿。  【導讀】  這首詩描寫空靈閑靜的環境與心境。詩人晚年退居鐘山內心寧靜淡泊,又具雅緻情懷,靜到極處的自然在詩人眼中卻是有聲有色、生機盎然。「一鳥不鳴山更幽」。語本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安石在此反其意而用之,描摹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新穎獨特,也顯示了作者不願蹈襲前人而獨運匠心的藝術追求。  初夏即事  石樑茅屋有彎[1],流水濺濺度兩陂[2]。  晴日暖風生麥氣[3],綠陰幽草勝花時[4]。  【注釋】  [1]石樑:石橋。:曲折的堤岸。  [2]濺濺:流水聲。度:流過。陂:斜坡。  [3]生:激發、助長。麥氣:麥子成熟時散發出的香氣。  [4]花時:春暖花開的時節。  【導讀】  風吹麥浪,綠陰幽草,清麗如畫的田園初夏風光讓詩人心曠神怡,覺得這一切比百花盛開的春天還賞心悅目,遂寫下這首小詩,表達出詩人的這種閑適愉悅的心境。  江上  江上秋陰一半開[1],晚雲含雨卻低徊[2]。  青山繚繞疑無路[3],忽見千帆隱映來[4]。  【注釋】  [1]秋陰:秋天陰沉的天色。  [2]「晚雲」句:寫含著雨氣的暮雲在低處徘徊。  [3]繚繞:迴旋,纏繞。  [4]隱映:時隱時現。  【導讀】  這首小詩描寫舟行江上所見,寄寓作者獨特的人生感受與信念。其中「青山繚繞」兩句,極富理趣,很能體現宋詩的特色。表面是描寫青山繚繞在前,似已無路可行,忽然遠處又隱隱約約駛來眾多船帆。深層意思是:儘管自己的人生道路坎坷,屢遭打擊,但光明的未來在前方,人生總是充滿希望。這兩句對陸遊的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當有直接影響。  北山[1]  北山輸綠漲橫陂[2],直塹回塘灧灧時[3]。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4]。  【注釋】  [1]北山:即鐘山。周隱處,孔稚圭作《北山移文》。  [2]輸:送。綠:指水。陂:池塘。  [3]塹:溝壕,指灌溉渠。回塘:曲折的池塘。灧灧:水滿而蕩漾。  [4]「細數」二句說我因細細數著落花而在此坐了許久;緩步回家時,我又注意路邊的芳草,因此回家遲了。  【導讀】  這首詩寫北山的景色與作者的閒遊之樂。後兩句詩通過寫生活細節表現對生活、自然的熱愛之情,是化用王維「興闌啼鳥緩,坐久落花多」(《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及劉長卿「芳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長沙過賈誼宅》)句意,卻又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頗得後人賞譽。吳可《藏海詩話》:「『細數落花』,『緩尋芳草』,其語輕清。『因坐久』、『得歸遲』,則其語典重。以輕清配典重,所以不墮唐末人句法中;蓋唐末人輕佻耳。」《三山老人語錄》曰:「歐公『靜愛竹時來野寺,獨尋春偶過溪橋』,與荊公『落花』詩聯皆狀閑適,而王為工。」此為公允之評。  出郊  川原一片綠交加[1],深樹冥冥不見花[2]。  風日有情無處著,初回光景到桑麻[3]。  【注釋】  [1]川原:平原,原野。交加:交相掩映。  [2]冥冥:昏暗。  [3]光景:風光景色。  【導讀】  風和日麗之時,詩人出行郊外,見田野景色秀麗而又和諧,為之陶醉不已,寫下了這首七絕。全詩疏淡平和卻又耐人尋味。三、四句意含幽默而句法轉折,深藏著詩人對景物的細心觀察和刻意表現,但又表達得自然流暢,毫不雕琢。  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1]。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2]。  【注釋】  [1]凌寒:冒著嚴寒。  [2]暗香:幽香。出自林逋《山園小梅》詩「暗香浮動月黃昏」這一詠梅名句。  【導讀】  王安石這首五絕應該是古往今來的詠梅詩中最為簡潔者,區區二十字,既敘寫了嚴寒壓不倒梅花的色,也敘寫了嚴寒奪不走梅花的清香,突出了梅花「凌寒」的傲骨,構思精巧,寓意深遠。此詩當脫胎於南朝陳蘇子卿《梅花落》一詩:「中庭一樹梅,寒多葉未開。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清代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一對原作和改作進行了比較:「(介甫)雖用其語,卻全反其意,亦自可嘉。然細味之,則古人之意婉,介甫之氣直。大抵介甫一生,不徒事事立異,性亦不耐含蓄。」清代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卷五:「王荊公『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親切而有稚氣。」  北陂杏花[1]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2]。  縱被春風吹作雪[3],絕勝南陌碾成塵[4]。  【注釋】  [1]陂:池塘。這裡指水中小洲。  [2]妖嬈:嬌艷嫵媚。這句說枝頭的杏花與水中的倒影嬌艷嫵媚,各占春光。  [3]吹作雪:杏花色白,風吹落花如雪。  [4]絕勝:遠遠勝過。南陌:指道路邊上。  【導讀】  這是一首詠杏花的七絕。清代吳之振說:「安石遺情世外,其悲壯即寓閑淡之中。」(《宋詩鈔初集·臨川詩鈔序》)這首七絕就是其中一典型。一、二兩句主要抒寫了詩人閑淡的情趣,三、四兩句則有幾分悲壯的色彩。「雪」與「塵」分別是高尚與污濁的象喻。詩人原先積極推行新法,後來罷相被迫閑居江寧,出處進退雖有不同,而其進步的政治理想與道德情操未嘗有異。為堅持理想而不惜獻身是詩人一貫的宗旨。「縱被」、「絕勝」語氣堅決悲壯,與屈原「九死未悔」的精神極為相似,因此陳衍《宋詩精華錄》說「末二句恰是自己身份」,可謂一語中的。


 


推薦閱讀:

岑參 名作鑒賞
瓷器巔峰: 宋代八大名窯鑒賞
東瀛武士刀鑒賞與製造過程
中央級高官八字鑒賞
引用 詩歌鑒賞文學

TAG:鑒賞 | 王安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