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實用的「啟蒙教育」方法
好媽媽語錄 啟蒙教育對人的一生至關重要,黃金期在3歲前,之後的十多年時間也是關鍵期。從出生到進入青春期,都可以稱作啟蒙教育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有極強的可塑性,教育在這一階段最能表現它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從前往後,逐漸遞減。所以,這項工作越是做得早,就越做得好,真正的一寸光陰一寸金。 ——尹建莉 道不盡的啟蒙教育 啟蒙教育主要有兩個方面:智力啟蒙、情感啟蒙。 智力啟蒙的第一要訣是語言輸入。因為人是用語言來思維的,語言的清晰度和思維清晰度完全呈正相關。落實到具體的操作上,其實非常簡單,不外乎就是多和孩子說話,儘早帶著孩子進入閱讀和背誦階段。 這項工作要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去做。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從孩子出生第一個月,就要凡事跟他說說。嬰幼兒和成人的語言交流有兩種功能,一是刺激大腦發育,二是刺激心理發育。如果早期缺少語言交流,則孩子的智力發育水平和情感發育水平都會出現問題。比如「狼孩」,因為從小沒有獲得人類語言刺激,智力出現永久的損害。即使回到正常人類社會,也不可能恢復到正常人的智力水平,並且壽命也比較短。人的壽命和智商呈正相關,這已是被研究和社會經驗證實的。 要注意的是,和孩子說話的目的是交流。所以,不要過分刻意,以免變成嘮叨和雜訊。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分使用「吃飯飯」、「睡覺覺」之類的疊聲詞。總用兒語跟孩子說話並無益處,偶爾以兒語表達情趣即可。同時,注意口氣的平和,避免語氣、表情上的誇張,不要動不動就拖長音且高八度地說「是嗎」、「真棒啊」。 情感啟蒙的第一要訣是多和孩子接觸。這很好理解,做起來也非常簡單,無非是多抱抱孩子,儘可能增加和孩子相處的時間。父母溫暖的懷抱是孩子智力發育的東風、情感發育的沃土,也是機體發育的營養品。 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婦女因為勞動的需要,經常把孩子背在身後的筐中或用綁帶綁在身上。孩子的雙腿大部分時間是受束縛的,無法活動。但他們到一歲半左右時,能很自然地像全世界所有的兒童一樣學會走路。孤兒院的孩子,他們的雙腿從來不受限制,平均學會走路的時間卻比正常孩子晚一兩年。因為媽媽背上的孩子能和媽媽說話,感覺媽媽的體溫;而孤兒院中缺少語言交流和母愛的孩子,不光智力受損,生理髮育也變得遲緩。 中國當下農村「留守兒童」、城市「寄養兒童」現象導致的兒童學習困難、心理障礙問題,其原因和「孤兒院現象」是同一種。 怎麼做更重要 當然,並不是父母親自帶孩子,孩子就一定能得到好的啟蒙教育。從另一個角度說,教育的本質不是由誰來做,而是怎麼做。 我收到過一位媽媽的來信,她說自己很愛看書,她也知道隔代教養的弊端。有了孩子後,她就辭職回家,做全職媽媽。但她並沒有意識到母子間早期語言交流對孩子的重要性。從孩子八九個月時,她發現電視上不停變換的畫面能吸引孩子,孩子看電視時不哭不鬧,坐在嬰兒車中很安靜。她覺得把孩子放在電視機前真是照看孩子的好辦法,既有漂亮畫面和標準語言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又省卻了自己體力上的勞累,孩子看電視時,自己還可以安靜地看書,真是一舉幾得。所以,孩子只要醒著,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電視機前度過。她忙於自己看書以及做家務、給孩子做飯等事,很少跟孩子說話,也很少抱孩子。孩子兩歲半以後,她才發現情況不妙,孩子能背出天氣預報中所有的地名,也能準確背出許多廣告詞,卻不會語言交流,幾乎不和人進行目光接觸,對一切都很冷漠,只在看電視時專註而興奮,總體智商明顯比同齡孩子低,被診斷為「自閉症」。美國電視機大普及時代到來後,緊接著出現「自閉症」大流行。究其原因,「電視保姆」「功不可沒」。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對幾千個家庭進行了研究,他發現,兒童的智力發展和母親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有巨大的依存關係。尤其在孩子3歲前,如果母親和孩子交流得少、交流內容簡單,孩子是在情感和智力活動都比較貧乏的狀態中長大,那麼,孩子的智商就會偏低,行為也容易出現偏差。 在這裡,還建議家長少用嬰兒車,因為它會妨礙語言交流和肢體接觸。嬰兒車只是個輔助工具,特別需要的時候用用即可,不要形成習慣,一出門就推嬰兒車。即使推出來,也不要總把孩子放在車中。 不要擔心抱孩子會把孩子「慣壞了」,擁抱本身不會慣壞孩子,經常得不到父母擁抱的孩子才會「壞了」。有過「皮膚飢餓」經歷的孩子,長大後會有深刻的不安全感。如果說有的孩子不抱就哭,原因不在抱得多本身,應該是孩子在其他方面經常性地心理受阻,內心有委屈感或失落感,下意識地用哭來表達情緒。退一步,即使你的孩子天生比別的孩子更喜歡讓家長抱著,也不是件壞事,孩子幾年間就長大了,用不了幾年,父母想抱也沒有那麼大力氣,而且孩子也不讓你抱了。記憶中有許多懷抱孩子的印象,是多麼好的一件事! 閱讀——啟蒙教育的魔杖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是發展其智力、讓其智力不單以加法增長而是以乘法遞增的最好、最簡單的辦法。 從孩子一兩歲開始,就可以嘗試幫孩子建立語言和文字間的聯繫,儘早認字並進入閱讀,這對兒童早慧作用十分明顯。在各類傑出人物中,你可以找出不少學歷不高的,但你幾乎找不到從不閱讀的。 關於識字,3000個漢字要學五六年的教學模式非常落後,尤其不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現在資訊這麼發達,家長們幾乎都識字,如果方法得當,孩子完全可以在學齡前不知不覺地輕鬆完成基礎識字任務——這方法在我的另一本書中有專門陳述,許多家長採用同樣的方法,都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這裡再次強調的是,千萬不要用笨辦法教孩子識字;否則,會提前敗壞孩子的識字和閱讀興趣。 起初,家長拿一本書給孩子講時,孩子可能不會全神貫注地聽,聽幾句就去玩別的了,也可能會把書搶過去亂翻,甚至撕了,這些都很正常。來日方長,順其自然,不要讓孩子覺得講故事是件令人厭倦的事,孩子和家長的互動始終愉快就好。至於撕書,就讓他撕幾本,他在用小手感覺世界,「撕」也是閱讀的一種。 在選擇圖書方面:第一,內容大致從簡到難、由淺入深,難度逐步遞進。但也不要過分考慮幾歲讀什麼,年齡和閱讀內容沒有嚴格的對應,孩子的閱讀基礎不一樣,閱讀程度差異會非常大。第二,儘可能內容廣泛,尊重孩子的興趣;不妨多買幾種,總會發現孩子喜歡哪些不喜歡哪些。注意,不管一次買多少,不要一下全堆到孩子面前,每次只拿出一兩本即可,適當製造短缺感,以免因為書太多讓孩子感覺煩躁,或降低孩子對書的興趣。第三,最好不選擇同時有幾種文字的。比如有的童書,有漢語又有英語,還帶拼音。用意雖好,意義卻寥寥。不要在閱讀之上附加學拼音、學英語的功能,那樣會破壞閱讀的樂趣。成年人也很難在一本書上同時看兩種文字,況且孩子。尤其拼音,其實是非常容易學習的一種東西,因為它是為文字服務的抽象符號,本身毫無意義,所以並不適合太小的孩子學習。 我一直反對用卡片來教孩子認字,但這並不意味著家裡不能有簡單的挂圖或卡片。其實,挂圖和卡片內容簡單、色彩艷麗,孩子往往也喜歡。這裡強調的是,只把這些東西當簡單的玩具即可,不要當成學習工具,它承載不起教孩子認字的重任。文字不能孤零零地記憶,也最好不要只使用一種載體。散碎的文字,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了,順口讀給孩子,比如包裝盒上的字、街上的店鋪名等。它們和卡片上的「雞」或「蘋果」一樣,隨時隨地讀一下,讓孩子在不同的地方看到這些字,經過不斷重複,很自然地就記住了。
好媽媽語錄 「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這些條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補習班或才藝班,他的大腦都會健全地發展。」 ——尹建莉 愉悅的感覺最重要 語言輸入,背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種能量儲備。應該讓孩子儘早進行母語經典背誦,這對各國孩子同樣適用。把經典語言文化早早放進如白紙一樣純潔的大腦中,這些東西遲早會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文化財富。孩子的大腦先被好東西佔領,以後遇到差東西,他自然就不屑於去接受。童年是記憶的黃金期,抓住這個時期讓孩子背誦一些母語經典作品,既是一種智力教育,也是一種人格培養。 中國人其實早就這樣做了。千百年來,中國傳統學校教育使用的就是背誦,效果當然也是有目共睹的。可惜的是,傳統私塾教育沒有發展出其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一條腿走路,越走越跟不上現代學校教育的步子。人們在批判傳統教育時,找不到別的目標,就把怨氣都發泄到了這一條腿上。民國開始建立現代化學校教育,中西方教育開始融合。「一條腿」儘管飽受責難,按慣性還在使用著,它也確實仍然有力地支撐著教育的重任。所以,在那幾十年間,中國教育呈現新局面,人文、科學各領域產生了不少國際級大師。哪怕是文化界那些完全否定文言文的白話文倡導者,他們自身其實也是文言文的受益者。新中國成立後,古典文學的學習被擠得僅剩立錐之地,經典背誦被一些無聊的內容擠占,語文教育全面淪陷。 在經典背誦方面,中國人顯得尤其幸運,《詩經》以來出現的各種詩歌、辭賦等經典文言文作品流芳千百年,都可以成為背誦內容。建議幼兒最好先背誦詩歌。因為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就是詩歌,詩歌是和童年最接近的文學形式,文字精美,平仄押韻,琅琅上口,很容易被孩子喜歡。並且,它比較短,容易記憶。如果一開始就讓孩子背《三字經》或《論語》,恐怕會讓孩子感覺為難,影響興趣。 有人反對經典背誦,擔心這是「機械記憶」,對兒童不好。這是把當下課程學習中的「死記硬背」和「經典背誦」混淆了。其實,兩者完全不同。分水嶺就是:第一,孩子背誦的內容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還是用於考試的標準答案。第二,孩子是在愉快的情緒體驗中背誦,還是在被逼無奈中完成一件苦差事。記憶力也是用進廢退,兒童時期的背誦,不但記得牢,背誦對記憶力本身也是一種訓練。很多人記憶力不佳,這和他們早期缺少相關訓練有關。 關於幼兒詩歌背誦,我的另一本書中有專門內容。在這裡補充三點。 第一,這項工作可以做得更早一些,從孩子幾個月就可以開始。具體辦法為,把古詩當作普通兒歌,在和孩子玩耍或哄孩子睡覺時,順口背給孩子聽。比如在哄孩子睡覺時,隨著輕輕的拍打或晃動,有節奏地反覆背幾首古詩。這對孩子來說,和聽搖籃曲一樣。不要在意孩子理解不理解,這是一種潛移默化,記住沒記住並不重要。 第二,不要操之過急,目的性不要太強,對背誦應該有遊戲心態,不要計較孩子花多長時間背會一首詩,也不要在意孩子背會又忘了,這些都正常。只要孩子一直願意和你玩這個「遊戲」,你就做成功了。 第三,經常在某個固定時刻或固定場合下背誦,讓孩子慢慢養成一種習慣。培養習慣中也不必過分刻板,有時孩子會很有興趣地依習慣行事,有時會打破習慣,甚至兩個月都不想背一首詩,這些也都正常。 孩子成長是個比較長的過程,一切教育行為切忌操之過急,底線是不要讓孩子感覺厭煩。一直有意識地做,但要做得隨意些。 智力啟蒙的分支還有數理啟蒙、藝術啟蒙等,道理都是一樣的,都最好在愉快的遊戲中進行。 在早期教育中,還應該特別注意培養孩子愛運動的習慣。就像運動可以促進肌肉骨胳生長一樣,運動也可以促進大腦新細胞的生長,促進智力發育。這方面興趣的培養和其他興趣的培養一樣,要注意這幾個方面:家長的表率做得如何,家庭生活中是否有這樣的內容,是遊戲還是任務,孩子從中感覺到的是快樂還是壓力? 可能會有讀者注意到,在上面陳述中,我總是強調不管做什麼,都要讓孩子感覺愉快。這其實是涉及智力啟蒙、非常重要、又常常被人忽略的一個方面:情緒。心理學研究已證實,長期不快樂和壓抑,會導致一些原本天賦很好的孩子越來越笨,「在糟糕的情緒下,我們的思維也更抑鬱」。由於情緒不同,最後在心理上剩下的東西就不一樣。 警惕啟蒙教育的誤區 上面主要談啟蒙教育應該做些什麼,下面簡單談談要防止進入哪些誤區。 第一,不要輕易把啟蒙教育委託給早教機構。把孩子送早教機構的目的也許不一樣,如果是為了讓孩子到早教機構找小朋友玩,這沒什麼說的;如果是為了孩子的智力開發或情感開發,真的寄託了一個「早教」的期望,請家長想一下,早教機構的從業人員真的是一群懂教育的人嗎?他們的課程設計真的合理嗎?花錢真的能買來教育嗎? 「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這些條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補習班或才藝班,他的大腦都會健全地發展。」 換個思路,把上課外班的時間用來讓孩子玩耍,把家長在課外班等候的時間用來進行親子閱讀,把省下的錢用來重新購置被孩子損壞的杯、碗、電腦、手機等,收穫是否更多? 不少家長送孩子進早教機構,可能是出於攀比心理,這種心理盲目而有害。明白什麼叫啟蒙教育,知道給孩子什麼是最好的,內心就會有定力,就不會為了虛榮去折騰孩子。 第二,不要把啟蒙教育和「提前學習」混為一談。否則,會導致走兩個極端:早早逼孩子學習功課,令孩子厭學和大腦遲鈍;或什麼也不讓孩子學習,誤失啟蒙教育的良機。 我接觸過一位「海歸」,她接受了「玩耍就是教育」這樣一種理念,就什麼也不讓孩子學習,只讓他玩,甚至不把孩子送幼兒園,擔心幼兒園會教孩子認字、學拼音。孩子在家裡除了擺弄玩具、和老人逛菜市場,就是看電視。結果上小學後,孩子學習非常吃力,很快表現出厭學和自卑。分析這位家長的做法,她把學習和快樂對立起來,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她讓孩子在學齡前完全沒有智力生活,所以,後來孩子在學習上的吃力幾乎是必然的。 把學習和快樂對立起來,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錯誤認識。其實,這兩者完全不對立。人的天性是愛學習的,如果學習沒有急功近利地奴役孩子,它就是好的。一個背了100首唐詩的孩子就肯定不如一個只背了10首唐詩的孩子快樂嗎?數量說明不了什麼。詩歌是如何背會的,在什麼心情下背會的,孩子的感覺如何,這才是判斷的標準。 當下,人們對「啟蒙教育」的否定來源於詞語造成的概念誤讀。「啟蒙教育」和「提前學習」事實上是性質相反的兩種東西,前者激活了孩子的腦力,後者只是往大腦中灌輸了一點兒知識;對未來學習的影響,前者是推動力,後者很可能成為阻力——這裡面的分水嶺,就是整個學習過程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緒體驗,是否激活了孩子的興趣。在啟蒙教育的問題上,形式不重要,感覺才重要。 第三,不要相信任何測試,不要試圖提前預知你的孩子智商如何、有哪方面天才、適合從事什麼職業等。人的每一種才能都是多方面協作的結果,每一種命運都是千百種因素共同造就。量表或儀器不是上帝,不能完成這樣複雜的任務。而且,這些測試往往並不能給孩子以正面激勵,卻會給他們很多不良暗示,對他的發展形成束縛和限制。只要我們給孩子一個好的智力基礎和心理基礎,剩下的,交給未來吧。 中國人早就悟透了早教的重要,所以才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之說。一個無中生有的生命突兀地來到世上,在平均25000天的人生中,必須在最初最弱的1000多天中完成從混沌走向清朗的大飛躍。這是生命中最初的一次飛躍,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飛躍。一個三十而立的人,他站立在什麼位置和高度,不是30歲的他決定的,是3歲的他決定的。這就是啟蒙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推薦閱讀:
※硬文│深度解析父母對孩子英文啟蒙教育的彷徨
※襲人為何十分熱心賈寶玉的性啟蒙工作?
※啟蒙的反思(四)
※李秋零:康德與啟蒙運動
※禪宗啟蒙(連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