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特級教師工作室】文本細讀,徜徉在語言之途4
時間:2006年7月14日 地點:杭州市拱宸橋小學 活動:第三屆詩意語文高級研修班 整理:肖紹國 |
文本細讀,徜徉在語言之途
王 崧 舟
把語言擦亮
從「作者崇拜」轉向「讀者崇拜」,肯定有它內在的邏輯走向和因果聯繫。作者和讀者,無疑是文本細讀的兩極,缺了哪一極都不成。那麼,這兩極何以統一在一起呢?是什麼將作者和讀者邀約到同一張談判桌上呢?於是,就有了第三種細讀姿態——文本崇拜。沒有文本,作者無所棲身,讀者無所依憑,一切都成了一紙空文。正是文本,將作者和讀者拽到了一起。
下面,我再念一個細讀稿子,題目是《楓橋夜泊》,作者也是我雙名工作室的一個弟子,叫袁紅強。(議論聲)底下有人說,怎麼儘是您的弟子寫的文本細讀稿?(笑聲)不可以嗎?(笑聲)您有細讀文本的稿子也拿來讓我念念呀?(笑聲)我說過,咱們這個培訓班,不玩虛的,不玩酷的,對不對?那我這個雙名工作室,就更不能玩虛的,玩酷的,是不是?要不然,誰還願意屁顛屁顛地過來呢?(笑聲)其實,過來了他們才發現上當了,叫苦不迭呀!(笑聲)為什麼叫苦?這不都是「文本細讀」惹的禍嗎?(笑聲)文本細讀的過程,絕對「苦」!絕對「痛」!合在一起說,那就是絕對「痛苦」!(笑聲)但是,你讀了,你寫了,你有了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地收穫和體會了,那麼,就不是一個簡單的「痛苦」了,苦盡甘就來了嘛,這就叫「痛並快樂著」!(笑聲)好!廢話少說,我們先來念一念這篇文本細讀稿——
一、關於韻腳
《楓橋夜泊》,七言絕句,偶句押「an」韻,讀來有悵惘、愁哀之意味,是個切合詩情的好韻。
二、關於詩題
《楓橋夜泊》,四字詩題。「楓橋」點明地點,「夜」點明時間,「泊」點明事件。按照習慣的語序,似應擬作「夜泊楓橋」。兩相比較,詩題的落點顯然在一個「泊」字上,突出「泊」這個事件。「泊」者,既有「停泊靠岸」之意,兼有「飄泊四海」之味,當是題眼無疑。誰「泊」?「泊」在何處?因何而「泊」?「泊」出了什麼?因為是「泊」,所以就有可能意味著起航,但這「起航」又意味著什麼?可不可以包涵為「泊」的內容、「泊」的境界、「泊」的結果、「泊」的必然歸宿?在解題的環節中可以釋「泊」,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在朗讀感悟的過程中如何滲透對「泊」的追問?如何闡釋對「泊」的疑慮?如何解決「泊」意的渲染?
三、關於意象和意境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讀罷,如下意象浮於眼前: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船隻、客子、鐘聲,有清晰的有模糊的,有實體的有虛象的。深秋之夜,詩人泊舟楓橋,滿腹愁思,雖眠而未能入睡,一切極具江南水鄉特徵的夜景,都通過「愁眠」者的感受反映出來。目送月落,耳聞烏啼,身感霜華降臨;幾樹江楓、數點漁火,直面旅人更添煩愁。此時,夜已深沉,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襲聚船艙,在這幽冷清透、萬籟俱寂的時刻,寒山寺的鐘聲突然響起,穿透濃霜,貼著水面,直入船艙,一下,兩下,聲聲撞擊著詩人的心坎,怎能不叫人愁緒難耐、孤孑清寥。但同時又隱約覺得這鐘聲似乎還包裹著另外的一些意蘊,細嚼,卻又說不大清楚。
1.「愁眠」。慘白的月落、凄清的烏啼、寒寂的霜天、孤孑的江楓、昏黃的漁火,所有的意象都融入到「愁眠」之中。何謂「愁眠」?是因愁而眠還是因愁不眠?是想眠不能眠還是不眠伴入眠?這一切,因為愁眠,於是都染上了愁的色彩和氣息。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身感霜氣的凝重。由眼見到耳聞到身感,逐層推進,運思細密。「江楓」為靜,「漁火」為動;「江楓」幽暗,「漁火」閃爍,這一靜一動,一幽一明,撩撥著詩人的愁思,如同那微微搖晃的船隻在岸邊一盪一漾。但在詩的主旨把握上,由於沒有固定的主題,加之少年不識愁滋味,我們難道是為了通過教學使學生「愁啊愁,愁白了少年頭」不成?教學此詩,抓「愁」是顯然的,但不能一愁到底,為賦新詞強說愁。在教學中,我們當然要使學生滋生出愁的滋味,深刻地感悟到愁的情懷、愁的境界,但在某些情節上(如:落第的煩悶、生活的不如意、仕途的浮沉……)還要使他們釋放愁的情緒,明白愁的出路。我想,是不是可以擬出這樣一條情感脈絡來駕馭此詩的教學呢:觸愁(通讀感知)——生愁(觸景解景)——悟愁(體察想像)——釋愁(鐘聲述說)。權作嘗試吧。
2.「鐘聲」。這鐘聲一聲一聲地傳來,敲在客子的心上,使人愁上加愁,苦上疊苦,愁苦得無以復加,這是初讀時的直覺。但再讀、三讀、四讀、五讀,粗讀、細讀、想想讀讀,誦讀、品讀、停停讀讀,後,逐漸逐漸的,另一種感覺、另一種意蘊悄無聲息地在心中滋生、蔓延。那就是這鐘聲大有撥開愁霧、澄明心靈的意味啊。怎麼會這樣?難道是我的感覺出了問題不成?於是,為了求證,也為了消除心中的這份不安,我去查閱了一些跟佛教有關的文獻資料,比如:「寒山寺始建於梁代天監年間,早在一千多年前,這裡就有夜半撞鐘的儀式……」比如:「陪我祈福的和尚給我講佛經,他說鐘聲可以降伏魔力怨,半夜撞鐘一百零八下,可以消除一百零八種煩惱……」咀嚼著這些資料,我似乎聽到了寒山寺的鐘聲悠悠傳來,我好象有種醍醐灌頂、融會貫通之感。但這樣的蘊涵是很難讓學生強為體察的,那隻能順其學情,悄然熏陶,無痕關懷。
3.「客子」。「夜半鐘聲到客船」,說明詩人張繼於此處是為一介客子。那是怎樣的客子呢?是落第而歸、被貶下放的回客?抑或是遠離故園、遠地為官的過客?還是背井離鄉、斷腸天涯的孤客呢?怎樣的生活狀態就有怎樣的情感黏附。但這一切都不得而知,史料上亦無明確的記載。關於詩人當時創作此詩的背景資料,是假定一主題(比如可以將當時的背景定格為詩人赴洪州就任鹽鐵判官,路經蘇州,親眼目睹戰亂使田裡雜草叢生,農民被強征入伍而悲憤交加、愁苦無限的情形)以明確的態度告知呢,還是以多種假設的口吻適時地滲透(可以是落第而歸的愁悶,也可以是思念家鄉的情思,還可以是生活窘困的煩憂,更可以是憂國憂民的愁苦……)?我傾向於後者,將人文關懷置於一種較為寬泛的語境之中,這樣既尊重史實,又促使學生獨特感悟、多元理解。
這個細讀稿子比較簡約,但特點卻非常鮮明。從「韻腳」到「詩題」到「意象和意境」,心無旁騖、目不轉睛,細讀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詩作本身上,有人說「詩到語言為止」,顯然,袁老師對《楓橋夜泊》的細讀也是到「語言為止」、到「文本為止」。張繼如何如何,咱管不了也不想多管,是不是?(笑聲)「我」,一介書生,既不想做「痴人」,痴人太累,也不想做「上帝」,上帝太虛,誰也沒見過上帝長啥樣。(笑聲)我只想好好地觸摸文本、沉入文本,在文本這條語言之河中出生入死。
在文本中發現自己
各位,其實我們所談的「文本細讀」是對語義學文本細讀概念的一種借用,一種拿來主義式的活用,甚至是一種「盜用」。在文學批評的語境下,文本細讀做為一種作品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規定性,其目的和旨歸被牢牢鎖定在文學批評上,它是為文學批評服務的。而到了課程教學的語境下,文本細讀的服務對象則轉移至閱讀教學身上。所以,你看剛才袁老師的《楓橋夜泊》,其中就有不少涉及教學過程的設想。這時的文本細讀,從閱讀教學出發,為了閱讀教學,與閱讀教學結伴同行。正是這一轉移,使課程教學語境下的文本細讀衍生了一些與其母體不同的規定性,具體來說:
第一,細讀姿態的多元性。解讀姿態是文本細讀的一個先在的問題,課程論語境下的文本細讀,主張作者崇拜、文本崇拜、讀者崇拜等多種姿態的和平共處。無論基於何種崇拜的文本細讀,對閱讀教學而言,我們認為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和價值。而選擇何種細讀姿態,則是教師的一種自由。這叫「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笑聲)
第二,細讀指向的言語性。文本細讀,就是我們對言語的此在的細讀。它從字、詞、句等言語材料的釋讀入手,細緻分析言語的表達手法、修辭手法,層層解剖言語內在的組織結構,全力開掘言語的多側面內涵。
第三,細讀結論的兼容性。我們在文本細讀時,既要消化吸收、整理評判他人對文本細讀的種種見解和觀點,更要關注珍視、歸納梳理自己對文本細讀的獨特感悟和發現。只要有利於教學,他人的觀點、自己的感悟就有必要兼容並包、相輔相成。這叫「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的就是好貓」!(笑聲)
第四,細讀經驗的共享性。文本細讀,對我們來說,不僅是對言語存在的一個發現過程,也是對言語細讀的一個體驗過程。因此,文本細讀對教師而言是一種雙重收穫,我們既收穫言語解讀的意義、意味和意蘊,也收穫細讀言語的經驗、情緒和感受。這些通過自己親歷親為得來的細讀經驗,對閱讀教學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課程財富。
老師們,文本細讀雖然是一種技術,但是,它最終關乎的卻是教師自身做為一種專業人格的修鍊,它的終極意義不在於我們一定要讀出多少「人之未見,人之未發」。文本細讀,是對教師言語智慧和精神境域的一種砥礪和修鍊。通過文本細讀,我們的精神觸角將會變得越來越細膩、越來越敏感、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富有詩意。從這個意義上說,文本細讀實在是一次重新發現自己、估價自己、解構自己又升華自己的過程。那麼,教師如何真正實現自己的文本細讀呢?
第一,你用多少自信、多少毅力挑戰自己的精神惰性,你就有多少自信、多少毅力實現自己的文本細讀。我覺得,要實現文本細讀,首先要解決的是我們自身的「精神惰性」問題。人啊,都犯賤!(笑聲)「與讀共舞」,有點像「與狼共舞」。(笑聲)它是一種幸福的折磨、痛苦的享受,是幸福和痛苦糾纏、交織在一起的過程。越是起初,痛苦的感受越是強烈。你走在文本的叢林里,你卻看不到清流、聽不到鳥鳴、聞不到花香,這不是痛苦又是什麼?此時,人所固有的精神惰性就會驅使你中斷文本細讀之旅。如果放棄一旦成為現實,那麼,你真的只有像杜麗娘一樣慨嘆「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的份兒了!(笑聲)
第二,在進入文本時,重要的是要始終保持一種全然進入的敏感和警覺。一定要打開自己的生命,去教參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讓自己的精神胸懷敞開再敞開。你聽聽,容祖兒唱得多好:「生命已經打開,我要你總精彩。」(笑聲)只有打開生命,你渴望的那種精彩才會呈現、才會到來啊!打開生命,就是始終保持對文本言語的一種高度敏感,對每一句話,對每一個詞,甚至每一個標點符號,都必須抱著林黛玉第一次進賈府時的那種警覺。(笑聲)
第三,你有多種方式進入文本的可能和自由。「活在文本中」,是你可以選擇的一種進入方式。你讓自己走進文本的世界,成為文本生活中的一個角色,文本這個「警幻仙姑」帶著你遊歷文本所締造的那個「太虛幻境」,你用心聆聽她的種種言說,用心察看仙境的種種景象。「千萬次地問」,是你可以選擇的另一種方式。進入文本,你不再輕信、不再迷惑、不再被她忽悠,(笑聲)在文本的言語之流中,你總是不停地將它們打斷,你問:這樣寫究竟在寫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寫?為什麼只能這樣寫?用意何在?啟示何在?在你千萬次地問中,文本被你掰開了、揉碎了,最後被你消化了、吸收了。前一種是感性的進入,後一種是理性的進入。而更多情況下,細讀方式是你自己的一種創造。
最後,細讀文本的終極意義就是細讀自己。我始終認為,文本是一個美麗的倒影,你在這個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對文本細讀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遠,你對文本細讀就有多遠;你的精神倒影有多美,你對文本細讀就有多美。要換了豬八戒照鏡子,那隻會裡外不是人。是不是?(笑聲)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視野、言語稟賦、審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決定著你的細讀。從這個意義說,細讀不是從文本開始,而是從「自己」開始!細讀也不是到文本為止,而是到「自己」為止!正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度人人自度!(笑聲、掌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