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醫秘驗方推薦——治感冒妙方(方20首)

名中醫秘驗方推薦——治感冒妙方(方20首)(2011-05-22 07:43:51)

轉載

標籤: 健康 分類: 中醫臨床-內科

1蘇羌達表湯

【來源】近代·俞根初原著,徐榮齋重訂《重訂通俗傷寒論》

【歌訣】蘇羌達表湯芷防,橘紅杏仁茯苓皮,

祛風散寒生薑入,風寒感冒兼挾濕。

【組成】蘇葉9克,羌活45克,防風45克,白芷45克,橘紅45克,杏仁9克,茯苓皮9克,生薑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功效】祛風散寒,化濕解表。

【方解】感冒風寒,夾有濕邪之證,治宜祛風散寒,化濕解表。方用蘇葉、生薑祛風散寒;羌活、防風、白芷祛風除濕,以發散解表;並佐以橘紅、杏仁宣肺化痰,茯苓皮利水滲濕,使邪從小便而泄。開鬼門,潔凈府同時並用,為其配合特點。諸葯合用,共奏祛風散寒、化濕解表之功。

【主治】風寒感冒(外感風寒夾濕型),症見惡寒發熱、骨節酸楚、頭痛、身重、舌淡苔白膩、脈浮。

【加減】臨床如見發於暑節,加香薷、滑石;脘痞便溏,加藿香、佩蘭;納食不馨,加砂仁、谷芽;身重,加蒼朮、苡仁。

2神白散

【來源】清·朱瑞章《衛生家寶》

【歌訣】神白散用白芷甘,姜蔥淡豉與相參,

一切風寒皆可服,用代麻黃功不慚。

【組成】白芷30克,甘草15克,淡豆豉50粒,生薑3片,蔥白3寸。

【用法】每日1劑,水煎溫服。

【功效】發汗解表。

【方解】風寒感冒,此為輕劑。方中蔥白辛溫通陽,豆豉宣郁透邪,二葯配用,名蔥豉湯;配以白芷疏風止痛;生薑散寒溫胃;甘草安中和葯。諸葯合用,共奏通陽發汗,解表散寒之功。凡外感風寒初起,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者,皆可服用。

【主治】外感風寒初起,症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苔白脈浮者。可用於風寒感冒、風寒頭痛等。

3蘇葉生薑紅糖飲

【來源】龔志賢《龔志賢臨床經驗集》

【歌訣】蘇葉生薑紅糖飲,發表散寒堪稱良,

風寒感冒輕證用,葯僅三味效非凡。

【組成】蘇葉10克,生薑15克,紅糖適量。

【用法】水煎一次溫服,蓋被取微汗出,風寒可解。

【功效】辛溫發表,祛風散寒。

【方解】方中蘇葉辛溫,發散風寒,理氣和營;生薑味辛性溫,走而不守,發表散寒,二葯配合發表散寒之力增強;再加紅糖甘溫和中補脾,補血活血,一助姜蘇發表,二可調味和葯。三葯合用,共奏辛溫發表散寒之功。此為渝州民間常用之驗方,凡風寒感冒輕證,屢用皆驗。

【主治】風寒感冒(輕證)。

4荊防湯

【來源】龔志賢《龔志賢臨床經驗集》

【歌訣】風寒感冒荊防湯,蘇梗桔梗與生薑,

臨證尚可【加減】酌,藥性平和效堪良。

【組成】荊芥10克,防風10克,蘇梗10克,桔梗10克,生薑10克。

【用法】水煎溫服。服之得微汗而解。

【功效】辛溫解表,祛風散寒。

【方解】荊防湯乃宗《醫學正傳》之「荊防敗毒散」化裁而成。方中荊芥、防風、生薑表散風寒;蘇梗行氣寬中,散風寒,解肌發表,消痰利肺;桔梗功能升提,引葯上達,祛邪外解,增強表散風寒之力。咳甚者配前胡、杏仁、陳皮等化痰止咳之品。服之得微汗出,使風寒之邪從汗解而不傷正。此「時方」為藥性平和之劑。

【主治】風寒感冒。

【加減】臨證尚可隨證【加減】。如咳甚者,加前胡12克,杏仁10克;胃納差者,加陳皮12克。

5十神湯

【來源】宋·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十神湯里葛升麻、陳草芎蘇白芷加,

麻黃赤芍兼香附,時疫感冒效堪誇。

【組成】葛根420克(15克),升麻、陳皮、炙甘草、川芎、紫蘇葉、白芷、麻黃(去根節)、赤芍藥、香附各120克(各6~9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每次9克,加生薑5片,連須蔥白3莖,煎汁溫服,或水煎服。

【功效】發汗解表。

【方解】方用葛根、升麻昇陽解肌;麻黃、蘇葉宣肺散寒;川芎、白芷疏風止痛;生薑、蔥白通陽發汗;陳皮、香附行氣開郁,合蘇葉辛香利氣;赤芍斂陰益營,合香附、川芎行氣調血;甘草安中和葯,合赤芍防辛燥之葯發散太過,使邪祛而不傷正。諸葯合用,共奏發汗解表之功。如此則表解寒去,肺復宣降,營衛暢行,氣血和調,諸症自除。

【主治】風寒感冒,症見頭痛發熱、惡寒無汗、咳嗽鼻塞者。

【附記】方中葛根、升麻與甘草相配,又有透疹解毒作用,所以本方除可用治一般風寒感冒外,對於麻疹初起而見惡寒發熱等表寒徵象者,亦可酌情使用。

6午時茶

【來源】清·陳修園《經驗百病內外方》

【歌訣】午時茶茅芷前曲,麥陳枳防芎胡蘇,

藿香山楂紅茶葉,桔草羌翹川厚朴。

【組成】茅術、白芷、前胡、六曲各30克,麥芽45克,陳皮、枳實、防風、川芎、柴胡各30克,紫蘇45克,藿香、山楂各30克,厚朴45克,紅茶葉96克,連翹30克,桔梗45克,甘草、羌活各30克。

【用法】上藥製成塊劑或沖劑。每服約15~3克,布包後,水煎或沸水浸泡飲服,日服2~3次。

【功效】發散風寒,化濕和胃。

【方解】凡表寒而里不和之證,治宜解表和里,表裡而解之法,故方用紫蘇、防風、羌活、藿香、白芷等疏解在表之風寒;配以茅術、厚朴、陳皮、六曲、麥芽、枳實、紅茶葉、山楂等和里消積;柴胡和解;連翹、甘草消炎;桔梗宣達上行,甘草調和諸葯之性。諸葯合用,共奏解表和里(發散風寒、化濕和胃)之功。

【主治】風寒感冒、寒濕阻滯、水土不服,症見食積不化、胸悶腹瀉、畏寒發熱、舌苔白膩等。

【附記】凡風寒挾食、挾濕之證,均可服用。

7十味芎蘇散

【來源】明·李梴《醫學入門》

【歌訣】十味芎蘇散葛根,桔梗柴胡夏苓甘,

枳殼陳皮姜棗入,風寒上犯此方良。

【組成】川芎21克,紫蘇葉、葛根各15克,桔梗(生用)75克,柴胡、茯苓各15克,甘草(炙)9克,半夏18克,枳殼9克,陳皮12克。

【用法】上藥共研粗末,每服9克,加生薑,大棗水煎服。也可改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

【功效】散寒解表,祛風止痛。

【方解】風寒上犯,治宜祛風散寒,故方用川芎、葛根祛風止痛;配以紫蘇葉、葛根祛風解表;柴胡疏肝解郁,和解少陽;茯苓、半夏、枳殼、陳皮、甘草溫化痰濕;桔梗宣肺化痰,載葯上行;姜棗和胃;甘草扶正和葯。諸葯合用,共奏散寒解表、祛風止痛之功。

【主治】四時傷寒,症見發熱頭痛。可用於風寒感冒、感冒頭痛、偏頭痛等病症。

【加減】感冒加荊芥,防風;頭痛甚者,加藁本、白芷;咳嗽者,加麻黃、杏仁;偏頭痛甚者,加羌活;伴頭部刺痛者,加地龍、桃仁。

8神術散

【來源】宋·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神術散用甘草蒼,細辛藁本芎芷羌,

各走一經祛風濕,風寒泄瀉總堪嘗。

【組成】蒼朮15克,藁本9克,白芷9克,細辛6克,羌活9克,川芎9克,炙甘草9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每服9克,加生薑6克,蔥白6克,水煎服。也可改用飲片水煎服。

【功效】散寒除濕,祛風止痛。

【方解】本方即九味羌活湯去黃芩、生地、防風,加藁本而成。方中蒼朮入足太陰脾經,細辛入足少陰腎經,川芎入足厥陰肝經及足少陽膽經,羌活、藁本入足太陽膀胱經,白芷入足陽明胃經,諸葯皆辛溫發散之品,以疏散各經風寒濕邪,更以甘草溫益中氣,姜蔥通陽解表,合而用之,共奏發汗散寒,祛風除濕之功。

【主治】感冒風寒濕邪,症見發熱惡寒、頭痛項強、無汗、肢體酸楚、鼻塞聲重、咳嗽頭昏以及大便泄瀉等。可用於感冒、寒濕頭痛、泄瀉等。

【加減】臨床若風寒濕重者,加乾薑、厚朴、吳茱萸;郁久化熱者,加菊花、薄荷;鼻塞流涕甚者,加蒼耳子、辛夷花;遍身關節痛者,加獨活、秦艽。

9銀翹散

【來源】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歌訣】銀翹散中牛豉草,荊薄桔竹能解表,

溫病初起最宜用,辛涼平劑用時多。

【組成】金銀花、連翹各30克,桔梗、薄荷各18克,淡竹葉12克,甘草15克,荊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

【用法】上藥共研末為散,每服18克,用鮮蘆根煎,香氣大出即取服。輕者日服3次,重者服4次。也可用飲片,按常規劑量,水煎服。

【功效】辛涼解表,清熱解毒。

【方解】溫病初起,邪在衛分,邪正相爭,肺氣失宣,風熱止壅於咽喉。治宜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方用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輕宣透表,為君葯;荊芥穗、薄荷、淡豆豉辛散表邪,透熱外出,為臣葯,其中荊芥穗雖屬辛溫之品,但溫而不燥,且與金銀花、連翹、竹葉、蘆根配伍,溫性被制,可增強本方辛散解表之功;牛蒡子、桔梗、甘草合用,能解毒利咽,宣肺祛痰;淡竹葉、蘆根甘涼輕清,清熱生津以止渴,均為佐葯;甘草並能調和諸葯之性,以為使。「病溫者,精氣先虛,此方之妙,予護其虛,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清去實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溫病條辨》)。方中清熱解毒藥物與辛散表邪藥物相配伍,共奏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

【主治】溫病初起,症見發熱口渴、 微惡風寒、 無汗或有汗不暢、 頭痛、 咳嗽、 咽痛、 舌尖紅、 苔薄黃、 脈浮而數。可用於風熱感冒、 流感、急性扁桃體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腮腺炎、 大葉性肺炎、 麻疹初起、 呼吸道感染、 支氣管炎、 急性咽炎、 喉炎、 口瘡、失音、 暴發性風疹、 咽峽皰疹、 眼瞼病;也有用於急、 慢性胃炎、 腸傷寒、 產後子宮肌內膜炎、 腎病綜合征、癤腫等病症。

【加減】表證明顯、有汗者,重用金銀花、連翹;無汗者,重用荊芥、薄荷;汗出而熱不解者,去荊芥、薄荷,加黃芩、青蒿;咽喉腫痛者,加馬勃、射干、山豆根;咳嗽較重者,加桑白皮、杏仁、貝母;傷津口渴,加天花粉、葛根;里熱已甚者,加山梔、黃芩;頭痛甚者,加白芷、菊花;小便黃赤者,加滑石,甘草梢;胸悶者,加藿香、鬱金;發熱較甚者,加柴胡;衄者,去荊芥、豆豉,加側柏炭、梔子炭、白茅根。

10桑菊飲

【來源】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歌訣】桑菊飲中杏薄荷,連翹蘆根草桔梗,

風溫初起最堪用,透表止咳熱亦清。

【組成】桑葉、菊花、杏仁、連翹各9克,桔梗6克,蘆根12克,薄荷、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方解】風熱之邪,入侵手太陰肺經,治宜疏散風熱,宣肺止咳。方中以桑葉、菊花甘涼輕清,疏散上焦風熱,且桑葉善走肺絡,又善清肺中之熱而止咳嗽,二者同為君葯;薄荷辛涼解表,助桑、菊以疏散上焦風熱;杏仁肅降肺氣,桔梗升提肺氣,二葯一降一升,以恢復肺的肅降與宣通功能,以達到止咳的目的,與薄荷共為臣葯;連翹苦辛寒而質輕,清熱透表;蘆根甘寒,清熱生津而止渴,共為佐葯;甘草解毒,調和諸葯,為使葯,且與桔梗相伍,並利咽喉。諸葯配伍,使上焦風熱得以疏散,肺氣得以宣暢,則表證解,咳嗽止。本方是辛涼輕劑,解表清熱作用遜於銀翹散,但清肺止咳作用又勝於銀翹散。用於風溫咳嗽,最為得體,實為治風溫咳嗽之妙方。

【主治】風濕初起,症見身有微熱、咳嗽、口乾微渴、頭痛鼻塞、咽痛、舌苔薄黃、脈象浮數。可用於流行性感冒、急性結膜炎、急性支氣管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腦炎、百日咳、大葉性肺炎或小兒肺炎等病症。兒科應用尤多。

【加減】如見肺熱較甚,咳嗽痰黃稠不爽者,加瓜蔞皮、天花粉、浙貝母等;咳嗽痰多,舌苔白膩,加陳皮、半夏、茯苓;痰多黃稠、舌苔黃者,加黃芩、冬瓜仁;痰中帶血,加白茅根、仙鶴草、枇杷葉;傷津口渴,加天花粉、石斛;熱甚,加黃芩、生石膏;咽痛,加銀花、大青葉、山豆根。

11感冒退熱沖劑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歌訣】感冒退熱沖劑方,連翹拳參板藍根,

清熱解毒大青葉,臨證使用最方便。

【組成】大青葉200克,板藍根200克,連翹100克,拳參100克。

【用法】上藥製成沖劑,每服18~36克,日服3次,開水沖服。也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須酌減至湯劑常規劑量。

【功效】清熱解毒。

【方解】方用大青葉、板藍根、拳參清熱解毒涼血,與連翹相配既可增強解毒清熱之功,又可疏散風熱。葯僅四味,【功效】非凡。

【主治】感冒發熱、頭痛、咽痛等。可用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心肌炎以及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病症。

【加減】如見惡風發熱,加荊芥、防風、薄荷以疏風祛邪;咳嗽多痰,加前胡、桔梗以宣肺止咳化痰;咽喉腫痛,加金銀花、黃芩以解毒清咽;高熱不退,加生石膏、寒水石以清熱瀉火。

12羌活勝濕湯

【來源】元·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

【歌訣】羌活勝濕獨防風,藁本川芎草蔓荊,

濕邪束表頭腰重,散風昇陽有奇功。

【組成】羌活6克,獨活6克,藁本、防風、川芎、炙甘草各45克,蔓荊子3克。

【用法】水煎溫服。每日1劑,空腹日服2次。

【功效】祛風散寒,解表除濕。

【方解】濕氣在表之證,多由汗出當風,或久處濕地、風濕雜至、外襲肌表、郁於腠理、阻遏營衛所致。治宜發汗解表,祛風勝濕。方中羌活辛溫,氣雄而散,為太陽經之風葯,善散上半身風濕而舒利關節;獨活苦辛微溫,行血分、走下焦,善除下半身風濕而宣痹止痛;二活並用,通治一身上下之風濕而宣痹止痛,共為君葯;防風辛溫,為風葯中之潤劑,既入太陽疏風解表,又入脾經而除肌中風濕,善治一身盡痛;藁本辛溫,疏風散寒,善達巔頂而止外感頭痛,二葯為臣,助君葯辛散解表,祛風勝濕兩止頭身疼痛;川芎辛溫走竄,為血中氣葯,活血行氣而能祛風止痛;蔓荊子苦辛性平,專祛頭面風濕而能清利頭目,用以為佐,則祛風勝濕、宣痹止痛之力尤著;更以炙甘草為使,調和諸葯,於辛溫升散之中扶正和中,使散中有補,汗而不峻,則風濕俱去而正氣不傷。方中諸藥用葯俱輕,其意亦在取輕揚微汗之法,使風濕之邪得以並去。綜觀全方,上下並治,氣血並行,既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又示人以治濕忌大汗、大汗則風祛濕留,病必不除,堪為治療風濕在表之良劑。東垣制方深義,學者當悉心領悟。諸葯合用,可使風寒濕邪表而散之,營衛調合,經絡通暢,則身重可除,諸痛可蠲。因此方療效卓著,故受到後世醫家們的重視,被視為宣散濕邪之代表方劑。

【主治】風濕在表,症見頭痛頭重、腰脊重痛或一身盡痛、不能轉側、惡寒微熱、苔薄白、脈浮緊。可用於風寒挾濕感冒、風濕性關節炎、風邪偏勝的痹症、高血壓頭痛、神經性頭痛、過敏性紫癜、風邪上襲的眼病等。

【加減】如見身重而以腰部沉重較著者,加防己、附子、制川烏;關節熱痛者,加防己、蒼朮、桂枝、生石膏;項強,加葛根、桂枝;風寒感冒,加荊芥、生薑;風濕痹痛,加秦艽、防己;偏頭痛,加柴胡、黃芩;高血壓頭項強痛,加葛根、赤芍。

13桑菊排風湯

【來源】龔志賢《龔志賢臨床經驗集》

【歌訣】桑菊排風湯薄荷,蘆根蟬衣甘草和,

風熱感冒可首選,散風清熱效力宏。

【組成】冬桑葉10克,菊花10克,排風藤30克,蟬衣3克,薄荷6克,甘草3克,蘆根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辛涼解表,散風清熱。

【方解】此系《溫病條辨》之桑菊飲【加減】而來。取方中桑葉、菊花甘涼輕清之性,以疏解上焦風熱邪氣,且桑葉善走肺絡,為清疏肺熱之主葯;用薄荷、蟬衣助桑菊疏散上焦風熱;排風藤味甘、性平、微寒,更助桑、菊、蟬、薄散風清熱之功,葯輕而效宏,宜輕煎取其氣。

【主治】風熱感冒。

【加減】咽喉紅腫疼痛甚者,加挖耳草30克(清熱解毒);發熱較甚者,加青蒿15克;咳嗽較重者,加五匹風30克;食欲不振者,加雞矢藤30克。

14羌活佩蘭湯

【來源】龔志賢《龔志賢臨床經驗集》

【歌訣】羌活佩蘭石菖蒲,藿香木通威靈仙,

淋雨受濕致感冒,時日較長用之良。

【組成】羌活12克, 佩蘭12克, 石菖蒲9克, 木通12克, 威靈仙9克,藿香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散寒除濕,辟穢化濁。

【方解】羌活佩蘭湯為自擬方。方中羌活辛苦溫,善行氣分,舒而不斂,雄而善散,升而能沉,能通暢脈絡,透利關節,散風寒,祛風濕,為治淋雨受濕之要葯,故為主葯;配藿香、佩蘭以芳香化濁、辟穢;石菖蒲理氣活血,開竅散風祛濕;威靈仙祛風勝濕為輔;並以木通上通心肺,利諸竅,通血脈,下走三焦,利小便,通大便,蕩滌腑滯,以助化濕濁;合而用之,具有良好的散寒祛濕、辟穢化濁之功,重在除濕而利水道。

【主治】寒濕感冒,症見頭疼體痛、頭重如裹、身體困重、遍身肌肉關節疼痛、惡寒不發熱、或先惡寒後發熱、熱勢不揚、口乾不渴、無汗、胸悶腹滿、納食不佳、或大便稀溏、小便色黃不暢利、或咳泡沫白痰、舌苔白膩、脈浮緊。

【加減】咳嗽甚者,加肺經草15克,魚腥草30克;胃納差者,加雞矢藤30克;小便黃者,加車前草30克。

15十味傷風湯

【來源】張夢儂《臨症會要》

【歌訣】十味傷風輕劑方,玉竹荊防草杏蘇,

薄前桔梗牛蒡子,疏風解表堪稱良。

【組成】玉竹、荊芥、防風、杏仁、紫蘇、薄荷、牛蒡子、前胡、生甘草、桔梗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宜避風。

【功效】疏風解表。

【方解】經言:「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方用甘平益氣,治風淫頭痛之玉竹為君;甘平瀉火補氣之甘草為臣;微苦微辛微溫之荊芥、紫蘇、杏仁、前胡、桔梗與辛涼之薄荷、牛蒡子為佐;更以辛甘微溫之防風為使,宗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之品,組合成方,共奏祛風解表之功。若風邪甚淺,即以此祛風解表輕劑為治足矣!

【主治】傷風,症見鼻塞、流清涕、打噴嚏或咳嗽、甚則頭痛、身熱、微出汗、惡風、脈浮緩、苔白不渴。

【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注意避風。如能配合按摩風池、風府、迎香等穴位,療效更速。

16新加香薷飲

【來源】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歌訣】新加香薷飲連翹,銀花厚朴扁豆花,

五味相伍祛暑劑,解表化濕和中求。

【組成】香薷6克,扁豆花6克,厚朴6克,金銀花9克,連翹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解表祛暑,化濕和中。

【方解】方用香薷解表祛暑為主葯;配以扁豆花、厚朴和中化濕,銀花、連翹清熱解毒,均為輔葯。此方既能發汗解熱,又能抑菌、抗病毒,並可健胃、利尿,故有祛暑化濕之功。

【主治】傷暑感冒,症見發熱、微惡風寒、煩渴、汗出、頭痛、嘔惡、腹瀉、尿黃、脈濡數等。可用於暑天感冒、急性胃腸炎、支氣管炎等。對於流行性感冒,不論發病季節,只要兼有濕邪,本方療效亦佳。

17人蔘敗毒散

【來源】宋·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人蔘敗毒用川芎,前胡柴胡云茯苓,

羌活獨活生甘草,枳殼姜薄苦桔梗。

【組成】人蔘、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桔梗、茯苓、柴胡各6克,甘草3克,生薑3片,薄荷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益氣解表,散風祛濕。

【方解】本方為體質素虛,外感風寒濕邪者設。本方和而不烈,多而不雜,不太熱,亦不太寒,是一首扶正解表的方劑,適用於外感風寒濕邪而體虛不耐發散的病症。方中羌活、獨活辛溫發散,通治一身上下風寒濕邪,並為君葯;川芎行血祛風,柴胡解肌散熱,助君葯宣痹解表而止頭身疼痛,並為臣葯;桔梗開肺,枳殼降氣,茯苓滲濕,前胡祛痰,合則利肺氣,除痰濕,止咳嗽,俱為佐葯;生薑、薄荷發汗解表,甘草和中調葯,皆是佐使之品。風寒濕邪在表,固宜先行汗解,然體質素虛,葯雖外行,氣從中緩,邪必不除,故更佐人蔘,配甘草少助元氣,扶正敗毒,使邪乘葯勢而出。本方能「培其正氣,敗其毒邪,故曰敗毒」(吳昆);「蓋補中兼發,邪氣不致於留連;發中帶補,真元不致於耗散」(趙羽皇),人蔘一味,用之最妙,其力能致開闔,增強表散之力,使熱毒得以排泄,又能協調精津血氣各守其鄉,以斷邪氣復入之路。邪去正安,諸症自解。諸葯相伍,益氣發汗、疏導經絡、表散邪解,用治四時感冒有較好療效。

【主治】體質素虛、外感風寒濕邪,症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鼻塞聲重、咳嗽有痰、全身肢節酸痛、舌苔薄白、脈浮無力。可用於體虛感冒等病症。

【附記】喻嘉言亦常用本方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還從表出而愈,稱為「逆流挽舟」之法。但方中辛溫香燥之品居多,若由於暑溫、濕熱蒸迫腸中而成痢疾者,切不可誤用。

18參蘇飲

【來源】宋·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參蘇飲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宜,

干葛木香甘桔茯,內傷外感此方求。

【組成】人蔘、紫蘇葉、葛根、姜半夏、前胡、茯苓各9克,木香、枳殼各12克,桔梗6克,炙甘草、陳皮各9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粗末。每服12克,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服。現多改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方解】本方為體質素虛,內有痰飲,外感風寒者而設。方用紫蘇葉、干葛根、前胡發汗解表以散風寒;人蔘、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以扶體弱;陳皮、半夏除痰止嘔;枳殼、桔梗利膈寬胸,前胡配桔梗升降肺氣以化痰止咳;木香行氣破滯,姜棗調和營衛。諸葯合用,散風寒而和營衛,除痰飲而止咳嘔,行氣滯而理胃腸,表裡虛實兼治,重在扶正解表,作用較為溫和,故於老幼體弱,外感風寒、寒熱咳嘔,痰多胸滿者最宜。

【主治】體虛氣弱、感冒風寒,內有痰濕,症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滿悶、嘔惡、眩暈、大便泄瀉等,以及外感風寒,發汗後,發熱仍不止者。可用於體虛感冒,外感咳嗽、泄瀉、腹部痞滿等病症。

【加減】如見氣虛不足,加黃芪;咳痰不暢,加紫菀、款冬花;痰多壅肺,加葶藶子、白芥子;胸悶不舒,加瓜蔞、厚朴;脘腹脹滿,加萊菔子、大腹皮、檳榔;惡寒無汗者,加麻黃、蔥白。

19再造散

【來源】明·陶節庵《傷寒六書》

【歌訣】再造散用參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參,

細辛加棗煨姜煎,陽虛無汗法當宗。

【組成】黃芪6克,人蔘、桂枝各3克,甘草15克,熟附子3克,細辛2克,羌活、防風、川芎、煨生薑各3克,大棗2枚,酒炒芍藥1撮。

【用法】水煎溫服。每日1劑,日服2次。原劑量、上藥各等份,每服15克,加大棗2枚,或再加芍藥1撮,水煎服。

【功效】助陽益氣,發汗解表。

【方解】陽氣素虛之人,感受風寒之邪,雖用辛溫發汗之劑而不得汗出表解者,是陽氣不能鼓舞津液外出之故,所謂「陽虛不能作汗」。陶氏制本方意在助陽發汗,益氣解表。方以熟附子、桂枝、細辛為君,助陽發汗以散寒解表;更用黃芪、人蔘補元氣,固肌表,既助葯勢以鼓邪外出,又防陽隨汗脫,是為臣;羌活、川芎、防風為佐,疏風行血,以增強解表散寒之力;芍藥斂陰和營,既資汗源,又制桂、附、羌、辛之溫燥;甘草益氣和中,調葯緩峻,使汗出不致過猛,邪盡出而正不傷,是佐助又有佐制之義;生薑溫胃,大棗滋脾,合而升騰脾胃生髮之氣,和營衛,行津液,以助汗出,俱是佐使之品。綜觀全方,不僅配伍周密,選葯尤其精當,雖仿麻黃附子細辛湯法,卻不用發越陽氣之麻黃,而用桂枝湯加羌、防、川芎於發汗之中兼和營衛。甚至生薑亦須煨過,使其專於溫胃;芍藥酒炒而用,使之和營制燥而不礙發汗。凡此,皆陶氏精細入微之處,不可疏漏(引自《湯頭【歌訣】》)。

【主治】陽氣虛弱、感冒風寒,症見頭痛項強、身熱惡寒、熱輕寒重、無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浮大無力,經服發汗之劑汗不出者。可用於體虛感冒、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肩關節周圍炎等病症。

【加減】原書注稱:「夏月加黃芩、石膏、冬月不必加。」

【附記】凡風熱感冒或身有汗出以及體壯陽盛者忌用。

20葳蕤湯

【來源】清·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歌訣】【加減】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蔥桔梗隨,

草棗薄荷共八味,滋陰發汗最相宜。

【組成】生葳蕤(即玉竹)、淡豆豉各9克,桔梗、薄荷各6克,白薇、炙甘草各3克,蔥白3莖,大棗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滋陰發汗,解表清熱。

【方解】素體陰虛,外感風熱者,治宜滋陰清熱解表。方用葳蕤滋陰潤燥,清熱生津;蔥白、豆豉疏散風熱,以解表邪;白薇、薄荷清泄伏熱;紅棗甘潤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陰潤燥,紅棗配甘草益氣和營;桔梗宣通肺氣;炙甘草調和諸葯。「本方是為溫病初起,表證兼見陰虛者設。陰虛之體,發汗則傷陰,益陰則戀邪。本方之配伍,確屬周全,可使發汗而不傷陰,滋陰而不留邪」(引《中醫方劑學》)。

【主治】素體陰虛、感受外邪,症見頭痛發熱、微惡風寒、咳嗽、痰稠難出、口渴心煩、咽干而痛、無汗或有汗不多、舌赤、脈浮數者。可用於陰虛體弱之感冒。

【加減】表證較重,加防風、葛根;咳嗽咽干、咯痰不爽,加牛蒡子、瓜蔞皮;心煩口渴,加竹葉、天花粉。


推薦閱讀:

冬天容易感冒,老中醫教你一招,瞬間止咳!
感冒藥,你都用對了嗎
【我是大醫師】流感感冒區分清,對症治療有保證
普通感冒與流感有什麼區別
「感冒了?隨便買點這種葯吃吃」,我們醫生看了都驚心

TAG:推薦 | 中醫 | 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