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知識(二):佛教的三大派別

佛教三大派別

佛教產生於印度,其發展一般分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個階段;也有人說第一個階段是原始佛教,第二個階段是大乘佛教,第三個階段是密教。第二種說法的大乘佛教階段應當是顯宗階段,密教也屬於大乘佛教,但與顯宗有很大差別。

佛教形成以後,不斷向外傳。大乘佛教階段傳到中國內地,後來發展成漢傳佛教,所以漢傳佛教的教義基本上是大乘佛教顯宗的教義。印度佛教往西藏傳,有一個路線是從印度傳過來,從印度傳的時候,印度佛教已經到了第三階段,是密教階段。密教傳入了西藏,形成了藏傳佛教,藏傳佛教的特點就是顯宗和密宗結合。在部派佛教階段或原始佛教階段後期,佛教內部發生了辯論。辯論的時候,主張大乘佛教的這一派僧人座位比較低,人多,所以叫「大眾部」,主張原始佛教的這一部分僧人坐的位置比較高,所以叫上座部,上座部得名就是座位高。上座部從南邊往外國傳,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地區,從緬甸傳入我國雲南,和當地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也叫南傳佛教。

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三大派別。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佛教三大派別都齊全的國家。藏傳佛教的教義和修法是顯密結合,屬於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其教義和修法更多地保留著佛教的原始面貌。藏傳佛教中也包含者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與南傳佛教還是有共同的基礎的。

佛教的傳入

現在一般認為,佛教是在大約西漢末年,東漢初年時由印度從西域傳入的。根據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駝回首都洛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四十二章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作為佛教傳入之年。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經》,也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佛教傳入西藏應該是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的時候。松贊干布娶了兩個妃子,一個是尼泊爾的尺尊公主,一個是大唐的文成公主。這兩位公主都信佛,她們進藏時都帶入了佛經、佛像。到了拉薩以後,松贊干布給這兩位妃子一人修了一座廟,給尺尊公主修的是大昭寺,給文成公主修的是小昭寺。

南傳佛教

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在印度分為四大部派及十八小部。四大部派為:一切有部、經部、唯識法相宗、中觀宗。

從教法傳統言,它屬於根本上座部一系,是佛教中迄今尚存部派中最古老的一支。其學說最接近原始佛教,故向來以純正著稱。上座部佛教於公元前3世紀便在斯里蘭卡大寺立足。由於它從印度往南傳播而得名;又因它從公元前1世紀便以巴利文為經典語,故又稱巴利佛教。奉行南傳教說的國家有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等。

漢傳佛教

漢傳佛教細分有十幾種,現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凈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凈、律、密八大宗派。

1.浙江國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 又是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濟公「活佛」的故鄉而聞名於世。隋開皇十八年(598)創建。智 於天台山開創我國佛教天台宗,此寺為我國天台宗根本道場。日本佛教天台宗及日蓮宗均以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還有很多佛教宗派均與我國天台宗有直接或間接的淵源。唐貞元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偕弟子義真來寺,從道邃、行滿學習天台教觀,並依道邃受菩薩戒。回國後創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日蓮宗,奉國清寺為祖庭。大中七年(853),該宗五祖圓珍;南宋乾道四年(1168),該國臨濟宗初祖榮西等,都曾先後來此巡禮求法。近年來,朝拜祖庭者更是不絕於途。

2.南京棲霞寺是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南齊永明七年(489)創建。隋吉藏在此創立我國佛教三論宗。為國內佛教四大叢林之一。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棲霞寺歷史上幾易其名。最初稱棲霞精舍,唐時改名功德寺,五代十國時改為妙因寺,宋代又改名為普雲寺、棲霞寺、崇報寺、虎穴寺。明洪武五年(1372年)復稱棲霞寺。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與清兵作戰時,棲霞寺毀於戰火。1919年重建。

3.山西玄中寺是佛教「凈土宗」的發源地。建於北魏延興二年(472)。為凈土宗的發源地。日本佛教凈土宗及其系統各宗派均奉為祖庭。國內外影響甚大。寺內所存唐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32年)《特賜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記》碑銘記載,「時大魏第六王孝文皇帝延興二年(公元472年),石壁峪曇鸞祖師初建寺,至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寺方成就」。曇鸞是北魏時雁門(今代縣)人,於此講經說法,廣布凈土宗教義,並撰《天親凈土論》兩卷,名重一時,影響極大,被譽為「肉身菩薩」。隋末道綽、唐初善導二大師相繼在此弘揚凈土宗風,拓修寺院,使古剎達到其中史以來的鼎盛期。

4. 陝西西安大慈恩寺(法相宗祖庭).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為唐玄奘三藏法師翻譯佛經的譯場。玄奘創立我國佛教法相宗,此寺為法相宗祖庭。日本佛教法相宗亦以此寺為祖庭。

5. 陝西長安縣凈業寺(律宗祖庭), 建於隋代(581━618)。為創立我國佛教律宗(南山律)的唐代著名高僧道宣律師的道場。歷代尊道宣為律宗開祖。

6. 河南嵩山少林寺(禪宗祖庭), 建於北魏太和二十年(496)。我國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此創立禪宗,為我國禪宗各派的共同祖庭。在國內外有深遠影響。成都文殊院(於新都寶光寺、邗江高旻寺、鎮江金山寺合稱禪宗四大叢林)。

7. 陝西長安縣華嚴寺(華嚴宗祖庭).位於陝西長安縣少陵原半坡的華嚴寺,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三祖法藏是實際創始人,葬於華嚴寺南、華嚴寺始建於唐貞元十九年(803),現僅存磚塔兩座,東為初祖杜順禪師塔,西為四祖清涼國師塔。四祖法名澄觀,於三祖法藏歿後私淑其學,住五台山清涼寺,撰新譯《華嚴經疏》等,後世稱之「清涼大師」。

8. 陝西西安城南大興善寺(密宗祖庭).創建於晉泰始至太康年間(265━289)隋唐盛時為翻譯佛經的國立譯場。其中,以唐開元年間來華的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翻譯了大量佛教密典,貢獻最大,稱開元三大士,盛宏密教。日本高僧弘法大師空海師事不空弟子惠果,回國後建立真言宗。該寺是有中外影響的重要古剎。西安佛教協會所在地。

藏傳佛教

西藏佛教進入各個教派形成時期是11世紀中以後,相繼湧現噶當、薩迦、寧瑪、噶舉、格魯、希解、覺宇、覺囊、郭扎、夏魯等教派。有較大影響力併流傳至今是噶當、薩迦、寧瑪、噶舉、格魯5個教派,其它的教派由於勢力的微薄,已漸漸在歷史的舞台上隱退。

噶當派:創建於1056年。藏語「噶」指佛語,「當」指教授。通俗說法是用佛的教誨來指導凡人接受佛教道理。噶當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時期從印度迎請過來的著名佛教大師阿底峽,熱振寺是噶當派的主寺。該教派以修習顯宗為主,主張先顯後密。在噶當派傳承中,形成了三個主要支派:教授派、教典派、教誡派,並各有自己所依的典藉和教義。13世紀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遲的噶當教典派僧人,把噶當派的納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譯佛經編訂成《甘珠爾》、《丹珠爾》。這就是在佛教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經》最早的編纂本。噶當派由於教理系統化、修持規範化,因而對藏傳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響。噶舉、薩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當派學習。而格魯派則是直接在噶當派的基礎上建立的,故有「新噶當派」之稱。此外,藏傳佛教中一切大論的講說,也都源於噶當派。15世紀時格魯派興起後,因格魯派是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原屬噶當派的寺院,都逐漸成了格魯派的寺院,噶當派從此在藏區隱滅。

薩迦派(花教):薩迦,藏語意為灰白土,因該派的主寺——薩迦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創始於1073年,由於該教派寺院圍牆塗有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條,故又稱花教。薩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傳。現今的薩迦法王在美國居住。有血統、法流兩支傳承。薩迦派不禁娶妻,但規定生子後不再接近女人。僧人戴紅色、蓮花狀僧冠,穿著紅色袈裟。13世紀中,薩迦派發展成具有強大政治勢力的教派,有過著名的「薩迦五祖」。其中,薩迦四祖薩班兗噶堅贊,於1247年率西藏各個封建勢力歸順蒙古。薩班去世後,薩迦五祖八思巴,受到元朝皇帝極大的恩寵,被封為「國師」、「帝師 」、「大寶法王」,並奉命創製了「八思巴文」。這種蒙古新文字,流通蒙古全境,促進了蒙古的社會、文化進步。薩迦派教義是屬於「時輪金剛法」和「金剛持法 」的體系傳承。時輪金剛法至今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學科之一。薩迦派於1550年在四川德格貢欽寺設立了德格印經院,是藏區最著名的印經院。專門刻印藏傳佛教經書、曆法和醫學等千多種典籍,對保護和弘揚佛教起了重要作用。薩迦派的重要寺院還有四川德格的貢欽寺,青海玉樹的結古寺、稱多縣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爛陀寺,今錫金境內的結蔡寺等。

寧瑪派(紅教):寧瑪派即舊教派。它的名稱含有「古」、「舊」兩種意思。就古義而言,這一派自稱他們的教法是由蓮花生所傳,11世紀形成,是藏傳佛教中最早產生的一個教派。就舊義而言,這一派自稱以傳承吐蕃時期所譯的密教典籍為主,不同於佛教後弘期的仁欽桑波等人所譯的新派密教經典。它是最早傳入西藏的密教並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內容,重視尋找和挖掘古代朗達瑪滅佛時藏匿的經典。由於該教派僧人只戴紅色僧帽,因而又稱紅教。某些地方對僧侶的要求不甚嚴格,可以娶妻生子。如今,紅教不僅在中國藏區傳播,在印度、尼泊爾、不丹、法國、美國等多個國家也有分布。寧瑪派早期是無固定的寺院、僧人組織和系統性的教義。直到11世紀中期,出現了「三素爾」,他們建寺立典,開展較有規模的活動,才標誌著寧瑪派的真正形成。和素爾波且同時,一位叫絨卻吉桑波的人,翻譯和注述了若干密教經典,由他傳承下來的「大圓滿法」後來成為寧瑪派所特有的基本教法。到14世紀時,此派的著名人物隆欽降巴在不丹建立它爾巴林寺,後又到過尼泊爾,對不丹、尼泊爾當地的佛教有一定影響。寧瑪派在康區也建立過一些寺廟,最早的是12世紀建的甘孜噶陀寺,17世紀建德格的協慶寺和白玉的白玉寺。寧瑪派最重視「伏藏」(被埋藏的經典稱為「伏藏」,專門發掘「伏藏」的稱為掘藏師)。由12世紀中葉起,陸續出現了不少著名的掘藏師,其中又有南藏、北藏之分。由此形成衛藏地區寧瑪派的兩個支派。寧瑪派的教義最突出的東西是「大圓滿法」,該法主張「體性本凈,自性頓成,大悲周遍」。這和內地佛教禪宗主張的「心靜則佛」有點相似。自五世達賴開始,歷屆西藏地方政府,每逢戰爭、災荒、瘟疫等,都要請寧瑪派僧人作法禳解,寧瑪派高僧曾一直作為噶廈政權專門祈禱師,負責占卜問卦。有名的寺廟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慶等寺。

噶舉派(白教):該派於11世紀發展起來,重視密宗學習,創立者先後有穹布朗覺巴和瑪巴羅咱瓦(瑪巴譯師),他們都曾到印度學習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學《四大語旨教授》。「語旨」是佛語的意旨,由祖師口語相傳,代代延續故稱為語傳,藏名叫「噶舉」。因該派僧人按印度教的傳統穿白色僧衣,故稱為白教。噶舉派本來創始於瑪巴譯師和米拉日巴二人,但他們二人都沒有修建寺廟,招聚僧人,所以傳法事業發展不大,到他們的第三代達布拉吉時,才在達布地區建立岡布寺,招聚門徒,弘傳瑪、米二人所傳噶舉教授。噶舉派創始人米拉日巴(1040-1123),師承瑪巴譯師(他修成了最為弦妙莫測的「奪舍秘法」。即是將一種身體的心識遷移到另一個身體上,或者是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進入一種由修法者獨自選擇而決定的轉世狀態,即如我們所說的借屍還魂)。瑪巴譯師是噶舉派的第二代祖師,是全藏最著名的瑜伽大修士。他7歲喪父,遭叔父欺凌,受母之言學咒術殺死怨家多人後深悔其罪,故跟瑪巴學法。瑪巴最初不傳法而先用種種苦行折磨和考驗他,後圓滿傳授給以語旨教授。此後他長年在深山閉關苦修,缺衣少食,生活極為艱苦,曾有一年以蕁麻為食,肢體長出了綠綠的毛,膚色也像蕁麻一樣,形同鬼魅。據傳練成了空中飛行之術,晚年才開始收徒傳法,84歲圓寂於聶拉木。噶舉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貢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苯教(黑教):苯教又叫苯波教或者覺囊派。苯教相信萬物有靈,相信各種徵兆,擅長巫術。他們一般採用占卜的方法來解除人世間的各種災難。苯波,就是指能通鬼神之路的巫師而始祖辛饒米沃隆的意思就是最高的巫師。因為苯教教徒常穿黑衣戴黑帽,所以又叫黑教。但苯教的基本色調是藍色,象徵海洋,博大無邊.黑教的僧人是可以吃肉和結婚的。寺院的住持喇嘛是按照血緣關係來繼承的。而他們所念的經文不是六字,而是:哦嘛直莫薩耶來德八字真言。格魯派(黃教):格魯,藏語意為善律,是藏傳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個教派,創建於1409年,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教派。由於此派戴黃色僧帽,故又稱為黃教。宗喀巴先後在薩迦、噶舉、夏魯和噶當派學經修法,對佛學的顯密兩教都有高深造詣。宗喀巴生在帕竹政權取代薩迦政權之時,上層僧人不僅直接參与政治、經濟權力的角逐,而且生活腐朽墮落,在社會上逐漸失去民心。有感於此,宗喀巴以重視戒律為號召,到處講經說法,著書立說,抨擊僧人的腐敗,積極推進西藏佛教改革。1409年藏曆正月,他在拉薩大昭寺發起祈願大法會,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傳召大法會。法會後,宗喀巴建立著名的甘丹寺,創建起嚴守戒律的格魯派。其後又相繼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塔爾寺、拉卜楞寺,它們與甘丹寺一起並稱為格魯派的六大寺院。此外,黃教還創建了達賴、班禪兩個最大的活佛轉世系統。格魯派有三大特點:第一,提倡僧人必須嚴格遵守戒律,不應干預世俗事務,不得娶妻和從事生產勞動;第二,大力興復寺院,招收僧人,噶當派的寺院全部納入格魯派屬下;第三,每年定期舉行傳昭法會,在會上講經說法,主張僧人修習先顯後密,規定必修五部經論,創立傳昭期間進行辯論和考試,考取格西等學位的制度。清代以來,格魯派寺院有了很大發展,除拉薩三大寺外,扎什倫布寺、昌都寺,青海塔爾寺、隆務寺、佑寧寺,甘肅拉卜楞寺、卓尼寺,四川格爾底寺、甘孜寺,雲南中甸的格丹松贊林寺,北京雍和宮等也都是格魯派的著名大寺院。

活佛系統

各宗派的"活佛"是藏傳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教神職人員,享有至高無上的宗教地位。漢族人習稱"活佛",其實是不大準確的,應譯稱"轉世尊者"。在藏語中,"活佛"則有多種不同的尊稱,其中最為常用的有"珠古"、"喇嘛"、"阿拉"、"仁波切"等。

活佛的轉世制度,發端於十二世紀初。公元1193年,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的創始人都松欽巴(意指聖識三時,三時即過去、現在和將來)大師,臨終時口囑他將轉世,後人遵循大師遺言尋找並認定轉世靈童,從而開了藏傳佛教活佛轉世之先河。據估計,目前整個藏傳佛教活佛的總數可達近萬人。在藏傳佛教各宗派中分別產生了不同的各類活佛系統,而且每個活佛系統的稱謂各有自己特殊的因緣和象徵意義。

噶瑪巴活佛系統的稱謂,是以自己所屬宗派的名稱命名的,即取自噶瑪噶舉派的"噶瑪"(ka-rma)一詞。公元1157年,都松欽巴在昌都類烏齊附近的噶瑪地方創建一座寺院,隨即取名為噶瑪拉頂寺(或稱噶瑪丹薩寺)。他以該寺作為道場,大力宣講噶舉派教法以及自己的佛學觀點,遂形成噶舉派中最具活力的一支派別,並以噶瑪拉頂寺的寺名作為該派的名稱。後來噶瑪噶舉派中產生藏傳佛教史上第一位轉世活佛,亦以宗派的名稱命名;當噶瑪噶舉派中形成二大活佛系統時,仍然稱"噶瑪巴",即分別稱"噶瑪巴·黑帽系"和"噶瑪巴·紅帽系",其中紅帽系活佛轉世至第十世時被迫中斷;而黑帽系活佛一直沿襲下來,至今已轉世至第17世,即第17世噶瑪巴,現與達賴喇嘛同在印度達然撒拉。總之,噶瑪巴活佛是藏傳佛教史上歷史最悠久、轉世最多的一大活佛系統。

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等格魯派活佛系統的稱謂,是歷代中央王朝授封的。例如公元1578年,第三世達賴索南嘉措在青海湖畔的仰華寺與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會面,互贈尊號。阿拉坦汗贈索南嘉措以"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喇嘛"。其中"瓦齊爾達喇"是梵文Vajra-dhra的音譯,意為執金剛;"達賴"是蒙文音譯,意為"大海";喇嘛是藏文音譯,意為"上師"。這就是達賴喇嘛活佛系統稱謂的最初由來。公元1653年,清朝順治帝又授封第五世達賴喇嘛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從此達賴喇嘛這一活佛系統的稱謂才被確定下來,成為藏傳佛教格魯派二大活佛系統之一的尊號。達賴喇嘛(ta-la-Bla-ma)被藏傳佛教認定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現已轉世至第14世達賴。班禪額爾德尼(Pan-chen-Aer-Te-ni),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二大活佛系統之一,被認為是無量光佛的化身。公元1645年,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向第四世班禪·羅桑確吉堅贊贈以"班禪博克多"尊號。尊號中的"班"字是梵文"班知達" 的縮寫,意為通曉"五明學"的學者;"禪"字是藏文"禪波"的縮寫,意為"大"或"大師";"博克多"是蒙語,意為"睿知英武的人物"。從此班禪成為這一活佛系統的稱謂。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帝又授封第五世班禪·羅桑益西為"班禪額爾德尼"。"額爾德尼"是滿文,意為"寶"。之後,班禪額爾德尼這一稱謂被確定下來,當然,有時仍簡稱"班禪"。現班禪額爾德尼活佛系統已轉世至第11世。其駐錫地為西藏日喀則札什倫布寺。

帕巴拉活佛(Vphags-pa-lha)系統的稱謂,是以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聖天大師的名字命名的。藏文"(帕巴拉)"是"聖天"的意譯。歷代帕巴拉活佛的駐錫地為昌都強巴林寺,現已轉世第11世帕巴拉活佛。

嘉木樣活佛系統的稱謂,是以創建甘肅拉卜楞寺高僧的尊號命名的。因為這位博學的高僧成為第一世嘉木樣活佛,其全稱在藏文中寫作 Vjam-dbyngs-bzhad-pa"(嘉木樣協巴),意為"文殊",從而不難理解,嘉木樣活佛系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現轉世至第6世嘉木樣活佛,駐錫地為拉卜楞寺。

貢唐活佛(gung-thang)系統的稱謂,是以貢唐寺的名稱命名的。第一世貢唐活佛的晚年是在西藏貢唐寺度過,並在該寺開始成為轉世活佛,所以貢唐活佛與貢唐寺有著密不可分的因緣關係;從第二世貢唐活佛開始迎請到拉卜楞寺駐錫,故歷代貢唐活佛的駐錫地為拉卜楞寺,而不是西藏的貢唐寺。現已轉世至第六世貢唐活佛。

此外,還有其它許多活佛系統,諸如章嘉活佛、哲布尊丹巴活佛、夏茸尕布活佛、熱振活佛、多傑札活佛、夏日東活佛、策墨林活佛、第穆活佛、司徒活佛、降陽欽則活佛、土觀活佛等等。

三大佛教派別評述

藏傳佛教:向來對小乘、大乘、密乘三乘的戒律格外重視,但由於地理環境等因素的限制,素食只為少數行者所受持。相比之下,漢傳佛教的素食觀實在很殊勝,自古以來的素食傳統,不知饒益了多少眾生。若能學習這種慈悲為懷的素食觀,則可減少現今藏傳佛教中的諸多過患。而與南傳佛教相比,藏地許多活佛、大德的住處過於奢華。我見過南傳僧人的寮房,屋裡除了法本和零星的生活用具以外,並無其他器物,整個房間自然透露著一種知足少欲的修行氣息,這些行為都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漢傳佛教:雖有許多古代大德的論典與教言流傳於世,也有許多寺院與佛學院,但像藏傳佛教這樣系統聞思修佛法的道場卻極為罕見。佛法的見修至關重要,如果缺乏對見解和修行的次第引導,即使有修行之心,恐怕也難以找到入門之處。若能像藏傳佛教這樣樹立起聞思修的體系,出家人一生的修行就會很有把握。而與南傳佛教相比,除了個別律宗道場以外,很多地方的威儀似有欠缺。南傳佛教中的托缽乞食在漢傳佛教中實現,恐怕有些困難,但除此之外的諸多威儀,如果能夠借鑒,漢傳僧人的形象會更引發人們的信心。

南傳佛教:一直以來秉持人無我的小乘見解,缺乏大乘空性見與菩提心的教授。若能像藏傳佛教這樣進行廣大的聞思,必可真正步入自利利他的菩提之路。而與漢傳佛教相比,其素食觀念也略顯不足。雖然「三凈肉」並未違背小乘戒律,但與大乘悲憫有情的精神仍是相違。並且,儘管南傳中也有利濟社會的善舉,但與漢傳中廣大弘法與饒益社會人群的善行相比,顯得過於狹隘。


推薦閱讀:

書法知識《九》--五代書法
俄羅斯、東歐知識分子的兩種道德觀
【漲點知識】中國古代茶具發展史
黑茶知識
肩關節關鍵知識點匯總

TAG:知識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