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人體的主要能源
碳水化合物:人體的主要能源 碳水化合物,一般稱為糖類,這裡所說的糖類並不僅僅是紅糖、白糖、水果糖,而是指一大類有機化合物。 糖類是人體熱能最主要的來源,人體所需要熱能的70%左右由糖供給。糖也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成分,乳糖,血液中的葡萄糖,糖與其他物質結合而成的核糖蛋白、糖脂素等,都是構成細胞和組織,調節生理機能不可缺少的物質。 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作用 構成肌體和參與細胞代謝 糖蛋白是細胞膜的組成成分之一,神經組織和細胞核都含有糖類物質,核糖和脫氧核糖參與遺傳物質的構成。另外,糖類物質還是某些酶、抗體和激素的組成成分,參加肌體代謝,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提供熱能 糖類易氧化,能迅速供給人體熱能,每克糖氧化可放出4000卡熱量,是肌體熱能的主要來源。大腦不能利用其他物質供能,血液中的葡萄糖是其唯一的熱能來源。血糖過低會出現昏迷甚至死亡。 保肝解毒 肝臟貯備足夠的糖原,可以免受一些有害物質損害。肝臟內糖原較多時,對細菌感染引起的毒血素的解毒能力強,對某些化學毒物如酒精、四氯化碳、砷等的解毒能力也很強。 巧吃糖,不犯忌 吃糖不一定發胖 有些人覺得,糖和脂肪一樣,都是飲食的"禁區",覺得吃糖易長胖,因為糖含有能量,吃糖的過程就是積蓄能量也就是長胖的過程。其實,糖雖然是一種產能營養素,但單位糖氧化燃燒產生的能量(4000卡)還不及脂肪(9000卡)的一半。糖果產熱更多地表現為"短、平、快",如出現低血糖反應時,吃糖果要好於吃肉。但糖的整體產熱功效遠遠不及脂肪,而且不能在體內大量儲存,只適合急需的能量補充。當然,體內消耗不了而剩下的能量,即便是由糖產生的,也要以脂肪的形式貯存起來。因此,吃糖是否會發胖,關鍵在於是否適量。 吃糖≠糖尿病 糖尿病的誘因極為複雜,涉及基因變異、遺傳、感染、環境、飲食等。但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吃糖多就會得糖尿病。當然,如果一個人處於肥胖或超重狀態,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體重正常者高。但肥胖或超重絕非糖類一家的"功勞",脂類的"貢獻"遠遠大於糖類。因此,不可將糖尿病與糖簡單畫等號。 科學吃糖4個"不" 1. 空腹時不宜吃甜品、糖果。空腹狀態下進食甜品,會導致胃酸分泌過多、胃腸脹氣、噁心、反酸和燒心。以一杯甜飲料替代正常早餐也不科學。空腹飲用甜飲料會造成糖分被迅速吸收,血糖瞬間升高,接而使胰島素大量分泌來降低血糖,結果可能導致血糖過度下降,出現低血糖反應,不僅嚴重影響上午的工作和學習,還有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 2. 餐前不要吃糖果。甜食會延緩胃腸道的蠕動和排空,抑制食慾。每餐前一小時應禁用任何甜食、糖果。有些人在餐前半小時飲用了一杯高糖飲料,結果導致正餐食量大減,營養攝入失衡。 3. 餐後不宜馬上食用甜品。餐後立即進食糖果會造成血糖負荷過大,使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長此以往,胰腺會因疲倦而怠工,導致病變。享用甜品的時間可放在兩餐之間,如上午9~10點,下午3~4點。 4. 有些人不宜吃糖。肥胖、糖尿病、胃腸功能弱、胃炎和消化道潰瘍、胃食管反流症、功能性消化不良、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膽固醇血症和冠心病患者等不能或不宜吃糖果,如果需要,必須在營養師的指導之下適量食用。 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是豆類、穀類和薯類食物,豆類食物每100克含40~60克的碳水化合物。其中,每100克大豆含碳水化合物較少,為25~30克;穀類食物每100克含60~80克的碳水化合物;薯類每100克含15~29克。專家指出,碳水化合物通常含糖量較高,不宜過多攝取。
推薦閱讀:
※【人體正常值】血壓正常值多少脈搏每分鐘多少?才算正常。
※「運氣」就在人體經絡里(2)
※人體穴點陣圖 按摩快捷三驗方
※人體的奇經八脈也是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