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才]陳海生:打造物理儲能的「國際第一」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中組部首批「萬人計劃」入選者陳海生

  央廣網北京5月21日消息(記者田園)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有一種人:他們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們是文明進步的領跑者,是開拓創新的實踐者;他們以知識的力量承載著國家前行的希望。他們就是中國知識分子。

  記者:您覺得自己最驕傲的一件事是什麼?

  陳海生:目前還真是沒有太驕傲的事兒,真的。可能下一件吧,如果下邊我能把100兆瓦的新型壓縮空氣在全球第一個做成,我覺得應該是比較驕傲的。

  記者:如果讓您給自己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打分,您會打多少分?

  陳海生:打80分吧。有很多工作在開展,還有很多在路上。在我們已經做的工作中,基本目標都實現了,但是還有很多需要克服和改進的地方。

  記者:對廣大中青年科研工作者,您有什麼話想說?

  陳海生:在一個領域內踏下心來紮實工作,經過一定的積累,終有所成。

  這段聽起來再普通不過的機器轟鳴聲,來自於全球首套10兆瓦級超臨界壓縮空氣儲能系統集成實驗與示範平台,而它的研製過程恰如其名般漫長,為了它,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中組部首批「萬人計劃」入選者陳海生,帶領團隊奮鬥了十多年。

  陳海生說:「我們這個團隊真是有一些理想、情懷啊在裡頭,要不然不可能堅持這麼長時間。我們真正的想法就是要干點事兒,能夠把這件事干成,我們是全球第一個干成的,我們又把它用起來了,確確實實把它轉化成生產力、做出貢獻,這是我們真正的幸福。」

  雖然干出了「全球第一」的事業,但陳海生的臉上依然寫滿了樸實、謙遜。16歲上大學、25歲博士畢業、32歲當上博導,許多人感嘆,陳海生的前半生簡直就像「開了掛」一樣,而在他看來,除了專註和勤奮,自己並無過人之處。他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你的目標一定要有限,要把有限的精力,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資源集中到你有限的目標上,才能幹好這件事。」

  2005年,陳海生被公派去英國利茲大學訪學1年。當時,學校給他安排的是一個只有3萬英鎊的小項目——給一家公司的液氮汽車發動機做熱力分析。項目雖小,但陳海生卻做得細緻、認真,完工驗收時,他還提出了獨到的建議。「我當時的想法是,做移動式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要是做固定式的,裝在地面上,對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情況下,是有可能的。下一步就做成儲能,用電高峰時製造液態空氣,用電低谷時液態空氣再用來發電。」

  由此,「新型液態空氣儲能系統」的概念在陳海生頭腦中逐漸成型,歷時4年,原本只有3萬英鎊的小項目最終被他做成了總投入達600萬英鎊的兆瓦級示範項目。2009年,陳海生放棄了英國的高薪聘請,回國組建團隊,正式開始了與儲能研究的不解之緣。

  定戰略、攬人才、找資源、建平台……回國之後的陳海生不得不從一個純粹的學術研究者轉換為一個能夠在學術、管理等各方面翻轉騰挪的「多面手」,而他所面對的挑戰,不僅是一切都要從零開始,更多則是來自他人的質疑與不信任。

  陳海生回憶說:「當時經費特別困難,沒有人信任你。因為我年齡比較小,說得難聽一點,一個小孩帶著一群小孩,人家憑什麼給你投入那麼多經費讓你來做這個事兒。壓力非常大,睡不著覺。每一件事情都想做好。相當於一個台階,事業在爬坡,壓縮空氣儲能這個事兒也在爬坡。」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陳海生將孟子的這句話當做自己的座右銘。做事不成功,就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重壓之下,他迎難而上。如今,原來只有一兩個人的團隊擴大到90人左右,無論在新型壓縮空氣儲能的規模上還是在性能指標上,無論在產業化進程還是在專利數量上,陳海生的團隊都做到了「國際第一」,但他卻並不敢懈怠。「永遠在路上,我們可能過去這幾年走得快一點,但別人並沒有停止。國際上1.5兆瓦我可能比別人早個半年左右的時間,10兆瓦比他早一年、早兩年的時間,但是人家也在努力做。你是永遠在路上的。」

  現在,陳海生已經開始投入到效率更高、規模更大、壽命更長的100兆瓦級系統的設計工作中,計劃2020年建成。商用的同時,他希望研究也能真正地惠及萬家。首先,它可以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利用,有助於人們擁有更多藍天,更少霧霾;其次,他有可能會催生能源行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帶來更多就業、更多產出和國家更強的競爭力。

  回望十多年的儲能研究之路,有過失敗與困惑,卻從未絕望;樂見鮮花與掌聲,卻不敢停歇。陳海生說,其實最難的不是做了什麼,而是不做什麼。為了這份鍾愛的事業,他放棄了太多。如今,當年那個帶著一群小孩拉投資做項目的「大小孩」已經過完40歲生日,本就業餘愛好不多的陳海生,連唯一酷愛的籃球都不知有多久沒打了。當各種榮譽伴隨著成績紛紛而來,他說得最多的兩句話是:只有完美的團隊,沒有完美的個人;現在,還不到收穫的季節。

  陳海生認為,把自己的興趣和工作、事業結合在一起,是很奢侈的事情。也許再過10年、20年回首過來的時候,指著某一個儲能電站就說:「這個儲能電站是我的技術,是我們在全世界首先建立起來的,通過它能夠多發多少電,通過它能夠帶來多少效益」,這應該也是一種幸福。


推薦閱讀: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館
希特勒自傳進教材,日本政府要幹啥?
測一測,你的抑鬱程度有多高?(國際標準測試)
毛開云:插嘴中美潛航器事件,華春瑩痛批日本讓人爽!
悅秋堂時事點:當今國際的合縱與連橫

TAG:國際 | 物理 | 造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