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這種病毒
有一位中醫專家研究發現,人的身心靈(包括性格和情緒)都與身體健康有很大的關聯。怨、恨、惱、怒、煩這五種情緒,對於人們身體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一個平常做了很多好事的人,也可能因為容易動怒、生氣,最後得了很嚴重的病。而這種病往往不是單憑藥物就可以治療的,往往需要通過重新反思性格來理解。
很多企業也是這樣。看一個企業是好是壞除了要看商業模式、能力上的差異以外,還要看企業員工是不是有某種怨氣。如果員工有怨氣,好生意最後也會做爛。怨氣就像病毒一樣,剛開始很少,但它不斷地傳播、複製、放大,最後使整個系統運轉失靈。
有這樣一個故事,某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在考核求職者時,有一個必問的題目:你對前東家如何評價?當然,他不會直接去問,而是很藝術、很隱晦地把話題轉移到這個問題上。比如他會問:為什麼會離開那家公司?原來在讀書的時候你跟同學的關係怎麼樣?你這麼有才,別人是怎麼看你的?有人一下子就上套了。有的求職者就會下意識地講別人怎麼對自己不好、自己如何懷才不遇。如果這個人的怨氣很大,人力資源總監對他的評價就會大打折扣。
「怨」這種情緒很微妙,人們會因為別人做得不夠好而埋怨,但是怨會影響自己的身體,喜歡抱怨的人通常都會有脾胃方面的毛病。很多人打著「追求完美」的旗號,埋怨某件事情做得不夠好,但是又沒有表達出來,然後自己就會心生怨氣,最後落下了胃病。有位著名中醫師發現那些有脾胃方面毛病的人,常常會流露出這類的情緒。他說,人家做得好不好、對不對,那是人家的事情,但是你會不會因此而產生埋怨的情緒,卻是你的事。
抱怨、牢騷就像口臭,自己沒有感覺到,但是會讓別人覺得不舒服。或者說,發牢騷的人一點兒感覺都沒有,但是別人很快就能感覺到不舒服。在一個公司里,對一些人、一些事的抱怨情緒一旦形成,就會逐漸變成整個公司的文化。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它也叫責任病毒。
抱怨的潛台詞是,問題是別人的,成績是自己的,或者這件事情做砸了、做壞了跟自己沒有關係。如果每個人都用這樣的邏輯去說話、去辦事,那它就會形成一個疊加,大家都在這個頻率上,就會把這個頻率放得非常大。
一個人在抱怨別人的時候,自己其實已經在抱怨了。清末民初有一個叫王鳳儀的職業勸善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斷去發現、尋找每個家庭里的問題,然後幫助大家梳理。比如,有一個老太太說老頭對她不好,經常打她,然後就跟王鳳儀抱怨,說自己命很苦。沒想到大善人王鳳儀非但不同情她,反而說:「你拿個鏡子去照照,你那張苦瓜臉永遠都沒有笑容,逢人就說你有多慘,即使你沒嫁給這個老頭,另外一個老頭恐怕也要打你。」老太太一下子就明白了,原來問題不只出在別人身上。
聽到別人在抱怨你,實際上你也可能在抱怨別人。這就像是一個遊戲,每個參與者都遵循著這樣一條準則——我對你錯,那麼當你不遺餘力地證明對方錯的時候,對方也會馬上把這個遊戲規則用到你身上來。
電視劇《一地雞毛》里有這樣一段情節,小林和李靖在上班之前買了一塊豆腐,李靖讓小林把豆腐放在冰箱里,小林給忘了,下班回到家後發現豆腐壞了,於是兩個人就開始推卸責任,爭執到底是誰的錯,先是砸東西,然後吵著要離婚,還說「離就離!」。這時突然來了一個電話,是一個好消息,小林心情一下子就不一樣了,掛上電話後就問:「我們剛才為什麼要離婚?」他們倆都想不起來了,在一邊的女兒於是說:「為一塊豆腐。」
抱怨是一個引爆點,人們為之爭執的事情往往是非常小的,但是爭執的行為和過程超越了爭執本身,最後越鬧越大。就像上述例子中的兩口子,回過頭來發現爭吵不過是為了一塊豆腐,根本不值得。說到底只是不服別人,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
抱怨除了不服別人之外,還源於我們在內心對對方有一種期望,而這種期望對方並不知道,有的時候甚至連自己都沒有覺察到,所以很多時候抱怨和衝突來自於彼此沒有達成一種共識,形成了希望的錯位。這種錯位是家庭關係、男女關係、同事關係發生衝突的根源。怨、恨、惱、怒、煩五種不同的情緒,怨是基礎。怨之後是恨,恨了就生惱,惱了之後就會怒。不過,煩跟前面幾個還所有區別。
「怨」其實是一種情懷,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對別人有某種期待,而這種期待一旦不合意就會腹誹,在肚子裡面表達對別人的不滿。然後就是情緒醞釀,把別人的一些相關或不相關的行為都解讀為針對自己。隨著雙方相互報復的升級,碰到某一個引爆點後,相互之間的憤怒終於爆發。從心理學角度而言,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暴力。從怨到恨到惱再到怒雖然程度不一樣,但本質上都屬於心理暴力。暴力是什麼?暴力就是以自我的意志、自我的願望作為絕對的評判標準,讓其他的人服從自己。
想要別人跟自己一樣,如果不一樣就產生衝突,這實際就是暴力。這種心理暴力在親密關係中更容易產生。有些人關注自然環境的污染更甚於關心內心環境的污染,尤其是沒有注意到親密關係中的傷害,反而對遠離自己生活的事情非常關心,表現出了熾熱的愛心。對於這種人,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曾經說過一句話:「有時候遠在天邊的愛就是近在眼前的恨。」他們對陌生人能夠表現出愛心,在親密關係中體現的反而是暴力。
以佛學來解讀,這種現象的背後就是「我執」,用現代流行的話說就是「我能」、「我的地盤聽我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兩句口號是非常「反動」的。因為它們包含一種暴力傾向,在整個社會裡面製造了衝突和矛盾。當人們都認為應當以自我為中心做事時,他對別人就有一種標準,這種標準就是「我」。甚至連「我」是誰都不知道,就是按我現在的情緒作為標準,這樣必然會造成衝突。
其實,這個地盤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大家的。兩個人在一起,誤以為這個地盤是屬於某一個人的時候,就會發生戰爭。有些公司做不成大公司,原因就在於很多人無法與他人共事,最後就只能幾個人做成小公司。很多企業發現內部沒有凝聚力,沒有形成所謂的團隊戰鬥力,只是一群烏合之眾,不是一個集體。
「團隊」和「烏合之眾」是相對應的兩個詞。烏合之眾就是沒有規則、沒有組織,只是因為一點點共同情緒偶然聚集到一起的一群人。他們隨時會聚起來,也隨時會消失,彼此之間沒有界限、沒有契約,遇到問題的時候也不會用契約和遊戲規則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和語言,尤其是調整自己的思維。每個人的規則都是「我的地盤聽我的」,最後就會導致衝突和離心力。說得抽象一點,親密關係實際上也是契約和遊戲規則不太明晰的關係,只不過一開始是以一種很友善的氛圍開始的。
在親密關係中,有的人不屑於談規則,這就為造成衝突和傷害埋下了伏筆。「遠在天邊的愛就是近在眼前的恨」,這是因為跟關係不親近的人共事,我們會以一種界限、一種遊戲規則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但是恨不是天生就有的,由於界限不明晰,你深入到他的地盤裡,他深入到你的地盤裡,雙方都誤以為是自己的地盤,都要做主,這就導致衝突不斷。
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強調夫妻之間要相敬如賓,這樣雙方就會按照倫常來做事情,衝突反而會少。中國傳統文化還講「君子之交淡如水」,意思就是君子知道自己和所有人之間有某種規則,所以「禮」很重要。儒家講「克己復禮」,克己是為了回歸禮。所謂禮,其實就是規則。所謂己,就是小我,自以為跟我相關的就是我的地盤,是這樣的一個小我。
中國某些企業、行業的亂象都是因為遊戲規則、禮的缺失導致的。很多行業都應該有協會,由德高望重的人來主持大局,大家在價格上也應保持一個平衡,在競爭的過程當中是有底線的,不能搞惡性競爭。
怨氣大的公司職責界限一定不明確。默契是大家所嚮往的一種境界,但是許多人忘記了先有「契」,也就是契約,然後才有默契。查爾斯·漢迪曾經講到 「中國式契約」、「中國式合同」等概念。他認為,中國式合同與西方的合同有著明顯的區別,中國式合同里有一些不成文的契約,雖然雙方沒有把它寫成文字,但是彼此都心照不宣。他認為這種不成文契約在某些時候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也就是彼此心裡都很清楚欠對方多少,而且欠的一方有機會就要還。
社會資本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一種可以量度的人情。漢迪發現,在別人急需幫助時幫助別人,與在別人不那麼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相比,人情是不一樣的。你的能力有限但你付出足夠的努力所產生的人情,比你能力充分的時候幫忙的人情要重。當然,只有每個人的心裡有一本賬而且標準相對統一,社會資本才能正常地運行。如果你的社會資本以英鎊結算,別人的以日元結算,那就沒法運行了。標準不統一就會帶來煩惱,但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統一起來並不容易,所以才會生煩惱。煩和惱最大的區別在於,煩是對不確定的焦慮,比如有五件事情等待處理,但你沒有時間想清楚應該怎麼處理,你就會覺得有五件事情在拖著你,於是心生焦慮。而惱是你明確知道要什麼,但是對方沒有做到,於是產生了恨意和對別人的不滿。煩惱不隻影響心靈健康,也會傷害身體:怨會傷脾,恨會傷心,惱會傷肺,怒會傷肝,煩會傷腎。
現代人經常說「壓力山大」。什麼是壓力?壓力就是煩,是對象不確定時的焦慮。壓力所帶來的壓迫感和緊迫感可以區分為真實的緊迫感和虛假的緊迫感,或者叫鐘錶時間和心理時間。鐘錶時間就是這件事很緊迫,必須在什麼時間之前做完,必須解決它。心理時間是對象不確定,總是感覺有一種無名的壓力在壓著,卻又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每天都被這種心理情緒所籠罩,這種狀態就是煩。人煩惱多了以後,怨氣就會特別大,形成心理暴力的可能性就更大。
推薦閱讀:
※慢性乙型肝炎一定要抗病毒治療嗎?
※揭秘!人類對病毒的五大應用
※又出現一款溶瘤病毒:生存期明顯延長
※乙肝肝硬化 應及時抗病毒治療
※【考點速遞】乙肝病毒標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