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你如何給自己攢功德分

教你如何給自己攢功德分

作為一部道教勸善書,《太上感應篇》是將諸多因果報應集中起來,諸多善惡標準囊括其中的道教經典。這裡要講的是其中開端的4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現在,有很多人雖口念慈悲,但沒有善信;而修行的人,又斷除不了惡。為什麼呢?這是由於我們修道人聽經聽得少了。雖然,聽經和讀書所得到理論知識是相同的,但讀各種書特別是現代的書,需要起心動念;而聽經卻是身心一致,不必起心動念,可以閉眼去體悟經教的力量,在一念之間,隨感而得,無需掛懷。聽經融合了讀經,進而,如果能通過自己的講經來體悟整部經典,那更是一舉兩得的事。

須知,道祖為我們講經說法完全是心性的流露。何為心性?即《太上老君說了心經》中所說的「觀真心,證真性,以得道」。

看來,修鍊心性是修道的基本法門。《易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語點破存心厚道的人必有後福,存心狹小刻薄的人,固然當前興旺,但不久必會衰退。所以存善心方可以變化自身的氣質進而可以影響到周圍的一切,這就是所謂教化的力量。

讓我們來看繁體字的「感」和「應」,它們的下半部都有一個心字,可見感應就是要動心。三才貫通,都是有感應的。有感必應,隨感隨應。所以,《太上感應篇》開端這4句,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以時刻警醒自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道祖早已給我們點破了玄機。試問一切眾生,誰不求福報,誰不希望避免災禍?但是,吉凶禍福從哪裡來?這4句話便是其根源之處。

在這裡,我很想談談自己了解到並且還在堅持的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就是要親近明師,親近善友。

大家心裡可能會想,如今要找一個說說真心話的人都難,去哪裡尋得自己的明師、善友呢?明師,顧名思義,是給我們正確指引的,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的。這種人在各個領域都會成就他們教化眾生的功德。在還沒有尋得自己的明師前,建議大家就將三清道祖尊奉為自己的明師,將三清道祖為我們留下來的三洞經典視為指路的明燈。那善友在哪?告訴大家,善友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身邊的很多人其實就是指教我們的善友,雖然他們未必是飽學之士,但是卻也能帶給我們悟道的契機。

正所謂「日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日日行惡,禍雖未至,福自遠矣。為善如春天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作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缺,日有所損」。那有什麼好的方法來知道禍福的增減呢?

我推薦給大家的第二個方法,就是恢復道教填寫功過格的傳統。功過格是道士自記善惡功過的一種簿冊。其做法非常簡單,左頁記錄善言善行,為功格,打上正分;右頁記錄惡言惡行,為過格,打上負分。一天之中是行善還是做惡,動了善念還是噁心都要馬上記錄下來。還要將自己每天的言語、行為與《太上感應篇》的善惡項目進行對照,不僅記錄其發生的次數,還可以做個簡要的概括。每到月底作一小計,每到年底再作總計。「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所以要督促自己更加勤修,不可懈怠。

當然有的信眾可能會覺得用筆記錄有點吃力,尤其是年齡較大的信眾。我還有個替代辦法:準備黃、黑兩種豆子,以黃豆記善,黑豆記惡。每發一次善念、善行,則投一黃豆於器皿中;反之,則投黑豆。只要時間一長,便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自己將來是善緣多還是惡緣多。要時刻謹記功多者得福、過多者得咎。

行善或是作惡,都自有報應。在半年的記錄中,我明顯感覺到確實如此。翻看過去的功過,其實就是給自己一個提醒,給自己一個方法。可以說,功過格是我的不教之師、不說之友。它時時都在監督我的日常行為。

我相信,在長時間做功過格之後,即使不將善惡功過付諸紙上,它也會刻在我們心裡。到那時,才是功過格帶給我們的莫大福報。道門有句名言——「我命在我不在天」。這句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在面對人世間的一切悲歡離合時,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從容淡定。此乃眾善奉行之要義,也是道教精神的體現。

推薦閱讀:

45歲陶虹T台走秀氣場全開,不管和徐崢感情如何,自己也要精彩
不要輸掉自己,振作比一切都強
用心看自己
再難,也要親手照料自己的孩子
人,努力去超越,是昨天的自己

TAG:自己 |